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131020
icon47
創作天地
2013.10.20
2013.10.20 文章
     假如我是…… 我是一枝鉛筆。 我長得很高,筆頭上有一塊小小的橡皮,身上有一條條直線, 下面有尖尖的鉛。 我在筆袋裡來去自如,與其他文具交談。我問其他文具:「你們知不知道主人怎樣對待我?」其他文具說:「不知道。」我生氣地說:「主人把我丟到地上,主人的媽媽看見了,便把我撿起來, 放在桌子上。主人有時還很用力地握著我的身體寫字,把我弄得很疼痛。有時候,鉛斷了,主人就不停地刨我,我的身軀愈來愈矮小了。」其他文具聽了,都很同情我。 有一天,主人的媽媽決定透過宣明會,把我送往非洲肯尼亞一個窮孩子的手上。非洲的泥路彎彎曲曲的,弄得我在車上渾身不自在。到達目的地後,工作人員把我送到一名窮孩子的手上。新主人待我很好,他十分珍惜我,使我感到很欣慰呢! 丘月明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五D 彈古箏 每個星期天,我會到琴行學習彈古箏。古箏的聲音很清脆、很動聽。我一聽到古箏的聲音,便覺得很舒服。我被古箏的聲音吸引著,所以,我在練習時很用心。 我第一次上古箏課時,既緊張,又興奮。老師細心地教導我, 我投入學習。 爸爸媽媽鼓勵我繼續學彈古箏。媽媽還說:「如果你學得好, 我買一台古箏給你吧。」以後,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希望盡快能演奏更多美妙的樂曲。 陸琝卓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四A  一次流淚的經驗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我不是被老師罵,也不是被爸爸媽媽罵哭。 我一直都害怕跳舞。可以說,我看到跳舞就很怕累,可能是我胖吧。 去年,一次舞蹈表演,老師著我去參加。我最害怕跳舞了。每天,我要到舞蹈室練習。首先,老師要我們做練翻腕練習,也就是先拍一下手,然後做蘭花指,先翻左邊,再翻右邊,連續練三遍。然後,老師又著我們坐在地上,練蹦腳,再練壓腿,這些我都認真地做了。 終於,來到表演的時候。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開始表演了。一不小心,旁邊的小文把我撞倒,我的位置亂了,怎麼辦?我的眼眶已經充滿了淚水,快要看不清前面的觀眾了。台下的觀眾為我鼓掌,加油!我咬著牙、含著眼淚,堅持完成了餘下的動作。 我終於忍不住了,我的眼淚流出來了。這是激動之淚,感恩之淚,更是幸福之淚。 陳英娜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四E  我敬愛的神父 任澤民神父是聖博德堂的神父,他在六十年代初從美國來香港傳教。他曾在九龍東多間學校任教,任神父還是我們學校的第二任校監呢!他既認真學習又努力工作,八十多歲仍然不斷學習新知識。 他來香港時,不懂廣東話,經過多番努力,每日朗讀報紙和透過與教友對話,他終於學會說廣東話,到現在仍然每星期跟專家學習。 現時,他已經八十二歲了,但他還要兼顧瑪利諾修會的工作, 努力為天主和教會服務。 任神父是個認真學習和努力工作的長者,我一定會向他學習, 以他為榜樣。 羅瑋藍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四D  
kjy02_2013091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15
友情真摯難分離 九龍灣聖若翰天小畢業生 攜手同走中學路
「我們可以升讀同一家中學,很開心!」陳芷瑩表示。「開心的程度達到百份之一百!」譚嘉豪以手語把話接下去。這個九月開始,十五位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畢業生,包括六位聽障同學,便成為聖母院書院的中一生。與三位聽障和一位健聽的同學訪談,發現他們間真摰的友誼是多麼難能可貴。 殘障無阻友誼長 (本報專題)因著「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聽障和健聽同學在小學相識相知,感情非常要好。聽障同學黎珈佑表示在小學裡,能與同學以手語溝通, 十分融洽。「就讀小一時健聽同學不懂手語,我們很少一起玩耍;後來老師教他們手語,我們一起成長,愈來愈認識對方, 現在已非常熟稔」,珈佑以手語表達。 「起初和健聽同學溝通有困難,他們不明白我的手語, 只好用紙筆表達自己」,嘉豪回想。他繼續手上的動作, 「關於小學,我最難忘是小六時我們到西貢參加教育營,活動中同學們亦會幫忙翻譯,和健聽同學一起很開心。」聽力和說話能力較好的芷瑩道,「我也很喜歡和健聽同學、老師聊天」,她續說,「老師是我最好的朋友,面對升中,我最捨不得的就是他們。」 蕭凱乘雖是健聽學生,但他熱衷於學習手語,「因為可以和聽障同學溝通得更好。」他表示剛開始學習手語時並未有足夠能力與聽障同學溝通,不時也要依賴「做口型」。經過數年,他的手語已不錯,能給有需要的同學翻譯。 結伴同行走前路 聖母院書院是「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銜接中學,六位聽障同學亦順理成章升讀該校。升讀聖母院書院,凱乘卻經過一番掙扎。凱乘成績不俗,升中有不少選擇,但他希望繼續小學共融班的生活,堅持和聽障同學升讀同一所中學,一起學習。凱乘媽媽本來並不贊成,但她到學校了解情況後,最終亦同意兒子的決定。「到中學這個新環境,聽障同學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我可以給他們作手語翻譯」, 凱乘解釋道。願意付出,全因深厚的情誼。 面對中學的新生活,嘉豪表示有擔憂的地方,「我會擔心成績, 希望將來的成績足夠讓我升讀大學。」但他強調自己會勇往直前, 「我會認真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家,用成功來證明自己!」珈佑亦認為升中有壓力,「但我相信有困難的話, 老師和同學會幫助我。」珈佑也喜歡繪畫,「希望將來能透過圖畫或影片,給小朋友帶來歡樂。」 訪問尾聲,凱乘開玩笑道,「用手語來說秘密也不錯。」記者不懂手語,沒有翻譯的話,的確不明白他們的說話;但他們交流中燦爛的笑容,融洽的關係可是悄悄地感染了我。(澄)       兩文「四」語    二〇〇六年,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撥款,試行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讓聽障和健聽學生均能在語言和學習上共同受益。九龍灣聖若翰天小於二〇〇七年起參與此計劃的小學部份。在言語治療師、手語雙語教師、聾人導師及主流學校教師的合作下, 學生得以在學校裡學習和運用兩文三語以外的「第四語」—— 手語。   然而,聽障和健聽學生的得著並不止於語文,正如此計劃的目標,計劃改善聽障學生的社交生活,聽障和健聽學生間建立得以深厚真摰的友誼。聖母院書院於今年起試行共融計劃六年,九龍灣聖若翰天小畢業的六名聽障和部份健聽同學升讀該校,延續共融計劃。
kjy01_150920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15
讓孩子閃亮 育靈四十載 蘇蘊珩校長 榮休
(本報專訪)畢業後,蘇校長一直在修會學校任教,主要教授中、英文科。一九八九年她原獲教區聘任為校長,但她拒絕該次聘用。「我出身於基層家庭,希望服務一所能進一步發展的學校」,她擁有這樣強烈的使命感。後來,她獲聘擔任天主教博智小學下午校校長;七年後調職,任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校長。於二〇〇二年,她獲調派至聖若翰學校(上午校)(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前身)出任校長,該校於翌年遷至現址新校舍。 無懼困難挑戰 教區於一九九五年開辦天水圍天小,經面試篩選後,由蘇校長擔任創校校長。當時學校位置偏遠,沒有公共交通直達,四周都還是工地。起初,學校人手不足,蘇校長要兼任教學、出卷、清潔等工作,「這讓我接觸學校各個層面,得著很多,也讓我強化自己。」蘇校長離校時,學校已由開校時的四班增至三十一班,「學校關愛學生,給他們最好的學習和經驗,讓他們閃亮。」 這份信念延續到她在九龍灣聖若翰天小擔任校長的日子,她希望學校成為同學溫馨的家、學習的樂園,為同學提供不同學科外的學習經歷。「他們觀察、體驗、思考,從而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作自身利益以外的考慮。」 二〇〇七年起,該校參加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每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生一起上課。「我相信雙方學生從中都有得益,健聽同學亦學會關心和配合別人的需要,人與人之間該互相幫助。」 堅信上主同行 總結四十年的教學生涯,蘇校長形容信仰對她非常重要,「天主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祂的愛永遠常在」,她認為遇上困難時要以信德和愛德面對。「懷著信德,相信我能夠完成天主交給我的使命;滿懷望德,明白天主會為我安排前路,並會給我守護天使般的同行者。」有同事、學生和家長同行,蘇校長說她並不孤單,「而是充滿愛和喜樂。」 退休前,蘇校長鼓勵九龍灣聖若翰天小的學生實踐校訓「剛毅求真」, 「期望他們繼續向前,擇善固執,學業和待人處事上也要真誠。」她亦勉勵同學從心出發,付出無償的愛,「每個人都多做一點,便能成就更多。」 蘇校長打趣說自己也「畢業」了, 退下教育最前線,邁進一個新階段。「我希望安樂自在地生活, 給自己和家人更多空間」,她續道,「我打算繼續進修,也樂意在教育範疇擔任義工,充實自己。」(澄)       一個小故事      一天早上,蘇校長跟學生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次在公園中遇到有人受傷跌倒,我連忙報警求助,卻難以表達所在位置,於是警察教我留意附近燈柱上代表位置的編碼。」然後,在當天的第一堂, 蘇校長帶領同學在學校附近, 觀察燈柱的編碼。後來,她收到一個校友的家長來信,告知她孩子一直記住這次經驗。「我希望給學生全面的學習經歷,擴闊他們的眼界」,蘇校長微笑道。
kjy02_201205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7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金禧感恩 剛毅求真 豁達合群 2
  除了金禧劇外,當日的表演節目還有古箏合奏和中國舞蹈。該校舞蹈組於本年第48屆學校舞蹈節獲團體總冠軍(中國舞組),優異成績令師生鼓舞。是次校慶匯演,該校舞蹈組分別演出參賽舞蹈藏族舞《走向明天》和彝族舞《燃燒的火》,學校更安排後者為金禧劇的一部份。舞蹈組負責老師劉慧玲感謝學校的支持和家長義工的幫忙:「對組員來說,他們甚少機會在同學、師長和家長前表演,這次演出別具意義,組員都十分興奮。」 舞蹈組中,一對互助互勉的好朋友王雪盈和湯婉穎,一同參與演出《燃燒的火》。婉穎替記者作手語翻譯,與雪盈不時互相對望,二人臉上流露純真的笑容。雪盈表示她熱愛跳舞,能參與是次演出,深感高興。她非常享受學習舞蹈的過程,不覺得困難。劉老師十分欣賞雪盈對學習中國舞的堅毅精神,努力付出:「這位小朋友雖然聽不到音樂,但她非常用功,專心學習,她細心觀察老師所教的每個動作,並牢牢記著。老師和同學為她打拍子,讓她跟隨音樂跳舞。婉穎是她的好朋友,經常為她打手語,解釋老師的說話。其他組員都十分愛護雪盈,彼此間已建立了默契。」 翻開是次典禮的場刊,在金禧劇簡介的部份,一張張佻皮、可愛的笑臉映入眼簾,當中包括聾健小演員、口語配音員、合唱團,還有老師和家長。的確,為小朋友營造友愛、和諧和包容的學習環境,各方面必須攜手合作,全心奉獻。是次訪問伴隨笑聲和眼淚,言談間,感受到師長與聾健學童的彼此關懷,互相照顧。愛超越一切,願愛的種子在世界每個角落發芽生長。(仨)   「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為期7年。該校參與此計劃已有5年,試行讓聾健學童在語言和學習上共同受益的教育研究項目,在主要科目中提供額外人力資源(包括聾人導師),協作教學,使手語成為聾健學生其中一種溝通媒介,營造兩文四語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