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6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6.14
「小熊布偶」送贈孩子 聆聽心聲 擦掉眼淚
(本報專題)「小熊,請你聽我說,我今天⋯⋯」布偶公仔總是小孩子的好玩伴,開心時抱著心愛的布公仔,放在床邊陪睡或帶它外遊;不開心時更可以跟公仔訴心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公婚會)推出「Hear Me Bear」(聽我說)小熊,幫助父母離異的孩子面對家庭轉變而來的衝擊,讓他們疑惑與憂心時向這小熊玩具傾訴,擦掉眼淚。 小熊借出耳朵 聆聽、陪伴、支持、同行 小熊很想告訴孩子:「大家好,我是『Hear Me Bear』,有甚麼感到難過、難以啟齒的事情,我可以靜靜地聆聽,陪伴你、支持你,讓我拖著你的小手,與你同行。來,先給你一個擁抱吧!」 公婚會婚姻調解服務的「Hear Me Bear」小熊旨在讓大眾了解逆境及離異家庭孩子的需要。社工會把小熊贈予有需要的小孩,包括服務使用者,讓他們抱著小熊訴心聲。 「小熊沒有咀,這樣小熊可以聽多一點,亦表示不會向外說出秘密的意思;小熊的體形剛好讓小孩抱著,放在床邊,或放在桌子上陪伴孩子做功課。」公婚會婚姻調解服務處中心主任鄭朱雪嫻五月三十一日對本報說,不少夫婦離異面對傷痛、憤怒與衝突時, 難以顧及子女感受,孩子在家庭的動盪中感到不安,大多不懂得向人表達和傾訴。小熊便可陪伴、接納、明白、支持他們,而當孩子的父或母因離異而離開家園,小熊也可能因此成為他們唯一的玩具。 去年八月推出後,公婚會首批製作的一百五十隻小熊已全被認購,當中大部份贈予離異家庭的孩子;該會去年底加推第二批共四百隻小熊,目前正進行義賣。至今共有八十三位因父母離異而接受服務的小孩受惠,即以小孩為本共享親職計劃的「兒童適應輔導小組」。受惠兒童寫下心意卡,感謝小熊捐贈者。 每年萬多宗離婚個案 孩子也可以支援朋友 政府資料顯示, 本地離婚宗數由一九九一年的六千二百多宗,上升至二○一六年的一萬七千多宗。公婚會婚姻輔導員黃保威說,婚姻調解服務處上年度處理的個案中,共一百五十五名小孩需要接受輔導,年齡介乎三至十六歲,尤以小學生為主,部份則已成年。面對離婚問題趨向普遍,他指孩子若發覺好朋友受父母離異困擾,可給予支持和陪伴,同時可鼓勵好友向可信任的老師或社工傾訴。 黃保威說,離異家庭面對眾多問題,至於下一步怎樣走,有時連大人也無所適從,亦不想向子女解釋;對於離異父母常說「待子女長大便明白」,他卻認為:「小朋友感受到家庭所發生的問題時,難有勇氣或準確地向父母反映需要。」他指在推動離異父母繼續履行親職的過程中, 當鼓勵家長聆聽孩子的心聲;在計劃未來的育兒方向時, 也要從子女角度出發,別讓孩子成為父母間的「夾心人」而處於兩難。 小熊暫領孩子出谷底 父母才是長遠聆聽者 「爸爸媽媽, 你們可否成為我的『Hear Me Bear』?」鄭朱雪嫻說,父母衝突會令小朋友十分無助, 家長需要聆聽孩子的心聲,而「Hear Me Bear」小熊便帶出「聽聽孩子聲」的信息,當家長做到「Hear Me Bear」的角色,這隻小熊可以功成身退。 鄭太與黃保威都認為,離異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離異錯不在孩子,而父母也不會離棄孩子,會繼續把他們的需要放在首位,並讓子女感受到,即使家庭突變,仍會有家人陪伴而不感孤單;從而把離異對孩子的傷害減至最低。 鄭太期望「Hear Me Bear」小熊將來能應用其他逆境兒童的服務上,包括經歷喪親和父母爭執等,讓小熊成為孩子的好伙伴。(高) 
kjy02_201606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1
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 南京幼兒教育交流
(本報專訊)由教區幼稚園總校監、校董、校長、主任及老師組成的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代表團,早前赴南京進行幼兒教育交流活動,活動包括講座、參觀學校及了解歷史文化三部份,以了解南京幼兒教育的發展及最新發展方向,選取合適的學習所得,加以應用。交流團回港後,天主教領報幼稚園郭美玲校長、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陳紫雯校長及長洲聖心幼稚園李鳳鑾校長、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林婉芳主任(小圖右)、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曾佩賢老師(小圖左)聚首一堂,接受本報訪問時均表示:這次旅程收穫豐富,為日後在優化幼兒教學質素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郭、陳兩校長分別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現任和前任組長。 創意教學 扶持成長 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郭校長表示三間幼稚園均有偌大的校園,校方充分利用空間去擺放學生作品,讓人一踏進去,便感覺到那是一個屬於孩子的地方,這樣的安排有助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參觀期間,我們遇見的小朋友都很雀躍地向我們分享他們的作品是怎樣做、怎麼畫的,他們的主動、膽量、自學能力和完整的表達能力,都令我印象深刻。」郭校長指學生的作品構思簡單,老師通常只是略加裝飾,如加上幾條紙條做畫框或襯托,就能讓作品看起來充滿生命力。 李校長對當地的校舍環境也很稱許,並認為其環境布置為她所服務的幼稚園具參考作用,「像第一幼稚園,整個校園都滿是環保創作的作品。學生可以單憑一堆枯葉或一棵樹根,便造出一棵樹或一件件富詩意和美感的作品。老師固然是美藝方面的專才,他們更擁有一顆尊重孩子創作的心。」林主任和曾老師也有同感,曾老師說:「我們到訪的其中一間學校是以春天為題,整間學校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色,包括有植物、昆蟲等放滿整條走廊,讓學生很容易便進入主題,從中探索。」 林主任亦指三間學校從布置以至師生間的互動安排,都有很強的探索元素,她說:「我們見到學生拿著一塊小鏡子在梯間玩陽光折射遊戲,玩得很開心。他們在玩樂時, 同時已學會了自律、守規則,不怕因此而傷害到自己或同學的眼睛。」李校長對她到訪的學校師生間密切的關係也感難忘,「學生可獨個兒自由上落樓梯,另外有學校會讓孩子使用安全剪刀,我們見到有孩子有鼻涕,本想幫忙, 但老師嚴禁我們這樣做,他們要孩子自發去清理。這些對學生的信任和放手的做法,對應現在我們常說孩子被過份保護或他們的自理能力不太理想的狀況,都值得我們的老師以至家長反思。」 整合優化 發揮取長 老師是學校寶貴的資源,師資的人手分布是其中一項特點。陳校長注意到南京的師資安排,例如當地有一個男教師發展聯盟,由最初的一、兩位成員發展至現在的幾十人。「女幼稚園教師始終佔多數,但男士亦有他們的優勢,很多小朋友也很喜歡跟男教師玩,他們的體能、活力以至活動方式都跟女教師不同,如果學校有男及女的教師,將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豐富。」 陳校長表示目前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也有一位男教師,她更能體會這樣安排的優點。她贊同有意入行的本地男教師,可仿效南京當地的男教師,選定某些藝術或體育項目作為長遠的專業發展目標。「要提升整體的教學質素,所有老師都要朝專業化的路向發展。」她還很欣賞當地幼稚園的師徒制,打算引入該校,以幫助新入職老師面對挑戰。交流團到訪的幼稚園在規模、校舍面積、師生人數各方面與香港的情況各有不同,三位受訪的校長均指出這次交流旨在借鑑經驗,以期按校本情況作整合,讓學生在自由、尊重、愛和美的環境中快樂成長,及讓老師感到備受重視。 為期四天的交流活動,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發展顧問(幼稚園)林秀蓮修女帶領,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協調接待,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教區幼稚園總校監)、黃敏兒校董、校董古穗生修女與十七所教區幼稚園的校長、主任和中層老師,及德貞幼稚園校監郭婉嫻修女等四十三人參與。抵達南京後,交流團先出席由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教授主講的「未來十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趨勢」講座,隨後幾天分別參觀當地頗具規模的江蘇省省級機關實驗幼稚園、南京市第一幼稚園和南京市實驗幼稚園,及到訪當地的歷史文化景點。(敏)   
kjy02_201605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1
天主教社會倫理專題師資培訓課程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教學相長
(本報專訊)日常生活中,無論香港、國際社會都有很多事情發生。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與個人有甚麼關係?關注生態環境、公義的社會、人類大家庭團結合一、尊重勞動者的貢獻、貧富均等⋯⋯這些期望反映人類普遍認同的道德價值,良心的聲音引領人有能力判斷、認同和尊重道德的價值。面對社會的境況,教會的基本選擇是優先關愛窮人。去年十月到本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首次開辦「天主教社會倫理」專題師資培訓課程(下稱「培訓課程」),旨在培訓天主教小學老師認識天主教社會倫理,並將它應用在教學,特別是公民教育的國情主題。有份參與該課程及先導計劃的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葉春燕校長表示:「作為天主教學校,多認識教會的社會倫理和社會訓導,從而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在資訊泛濫、國情教育備受關注的現今社會中,更形重要。」 拓闊學與教視野 該校宗教科科主席李美寶主任和德育及公民教育科主席何綺慧主任也有參與培訓課程。本身是教友的李主任坦言,上課前對天主教社會倫理和社會訓導不太認識,「上課後,發現其實很多事情都與這些價值觀有關,我的視野也隨著學習開闊了。」何主任則指她雖非教友,但亦能從培訓課程中加深對天主教價值觀的了解。 李主任指課堂內講解的教材包羅萬有,有中國在建設、制度、運作方式等的不同面向,如在日本3.11地震中,談及中國如何幫助地震的災民,李主任說:「當中的訊息是有能力者去幫助其他有需要者,是人的基本責任。」謀取生活不僅是有可餬口的工作;依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總署,「合理工作」指依照正義原則的工作,天主教會的觀點是基本工作的權利與公道的酬勞。李主任指令她印象深刻的教材例子,是有關國內的牛仔褲血汗工廠,「這是社會公義,當學生看到工人被剝削後,學生會否為他們發聲爭取應有的權益,這是學生的選擇。」 學懂選擇與判斷 除講授理論及討論個案外,培訓課程還要求學員試教實習。李主任和何主任與該校課程主任陳依雯老師協商後,對課程安排稍微作出調整,早前分別於李主任任教的其中一班三年級宗教課堂和其中一班的六年級中文課堂上進行試教實習。三年級的教材是「伸出援手」,亦即日本3.11地震,她讓學生先看了一些關於地震的片段,然後分組討論作為中國人,特別是有能力者,可否去提供援助?至於六年級的教材則為「廣開言路」,是有關齊宣王與鍾離春的故事,從中讓學生思考到底要否說真話作出勸諫。「兩班學生都很投入、積極討論,尤其六年級學生思考能力較高,談論的又是切身的人際相處之道,當他們代入角色,各自都藉此說出了心底話。三年級學生上這一課前,我們剛巧談到『加納婚宴』中聖母有一顆願意體察別人需要的心,讓他們更易明白可怎樣助人。」李主任指儘管培訓課程是與宗教有關,但選取的教材卻並不一定與宗教相關,然而必須貫徹「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的福音價值。 由於課程內容的題材廣泛,教學又以互動為主,以期引導學生從天主教倫理的角度多作思考和判斷。在校內試教前,幾位老師便一起作出周詳備課。「老師需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如在『廣開言路』的教學中,假設所有學生都不願意說真話,我也不能直接向他們灌輸說真話是最好的訊息,我只可從旁不斷引導他們去思考:如果所有人都不說真話會有甚麼後果,從而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和判斷。」李主任說帶領的老師需要放下固有的批判思維和展現極大的包容性,難度甚高。 該校有意在2016-2017學年將有關內容正式納入正規課程中,因此李主任試教期間,其他老師也有觀課,並再作集體討論。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天主教研究中心目前剛編寫完教材內容,稍後會提供予曾參與培訓課程的學校。「社會倫理是一種選擇,當中談及的是關於權利和尊嚴的較好選擇。名稱看似艱深,簡單來說就是作更好的選擇。」夏神父以學生犯錯誤為例,假若能選擇,學生也會希望老師不要在其他同學面前責備他,以免令他感到羞愧難當;「小孩子也懂得選擇老師私下跟他傾談,顧全他的自尊心。」(敏/睿)  
kjy01_201511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28
2015-2016學年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親子共讀座談會
(本報專題)閱讀有甚麼好處?怎樣吸引孩子愛上閱讀?彭培剛法政牧師提出十個鼓勵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以書本作媒介,親子共享閱讀樂趣的方法確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彭牧師亦指出不同的調查同時反映香港在親子閱讀方面的情況,尚須各方面作更大的努力,首要是家長肯定和重視閱讀與良好的親子關係,兩者有密不可分的價值。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閱讀計劃」)於本月七日舉行親子共讀座談會。座談會開始前舉行本學年閱讀計劃啟動禮, 由(圖左一至五)主辦機構宗教教育中心主任彭培剛法政牧師、贊助機構東亞銀行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唐漢城、協辦機構代表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及學校事務顧問蘇蘊珩、本報編輯陳幗慈、(圖左六至七)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副主席鄒小岳律師、聖公宗(香港)幼兒教育議會校長會主席黃冬娣校長共同主持,百多名有興趣親子閱讀的家長參加。 家校社會手牽手 啟動禮前,由唐漢城代表東亞銀行慈善基金致歡迎辭,並簡介東亞銀行慈善基金為申領綜援及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參加閱讀計劃的受資助名額,過去兩年獲學校及社會的認同,參加者反應非常熱烈。本學年開始,受資助的名額進一步增加,學生範圍由小學延伸至幼稚園。他感謝宗教教育中心及協辦機構的努力、教育界的關注,更欣賞宗教教育中心為參加計劃的家長提供支援及培訓。 隨後,由彭牧師分享近年親子閱讀的狀況。他引述該中心於2013- 14年進行的「親子閱讀問卷調查」(受訪對象為已參加閱讀計劃的家庭),該調查發現受訪的家庭尚未將閱讀列入首六項親子閒暇的活動。調查項目亦包括家中購置課外書籍的數量、父親及母親實際參與親子共讀的時間、次數、習慣等。彭牧師亦引述本港另一項以香港、日本、台灣三地的兒童為對象的閱讀及寫作習慣調查,指出該調查顯示香港的兒童在閱讀量和參與公開寫作活動所佔的百份比,均遠低於日本及台灣。他鼓勵在場家長由日常的家庭生活開始,透過閱讀,與子女探索書本的內容,培養子女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藉閱讀鞏固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滿室書香心連心 親子共讀座談會上,其中一位分享嘉賓為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的學生家長金葉惠琴(見小圖)。 金太分享得著時,坦言參加閱讀計劃後才發現過往對選書的看法很片面,「原來一本好書的價值不是文字多寡,書本裡精緻的圖畫同時在傳達訊息;文字和圖畫都有感染力和令人感動的力量。」幼女去年參加閱讀計劃後,金太亦參加了宗教教育中心主辦的故事爸媽培訓工作坊。「女兒透過書本,進入故事,認識從沒接觸過的人物和世界。日常生活中,她會引用書本的內容、故事情節來思考自己的處境。」圖畫書《消失的魔法》和《Gu j i G u ji》都屬於閱讀計劃去年初小的選書,金太完成培訓工作坊後,曾接受邀請到學校跟其他的小朋友講故事。「那是非常難忘的經驗,很緊張,又興奮。小朋友喜歡聽故事,我給他們講這兩本書,他們的回應給我很積極的訊息。」   回顧首年參加閱讀計劃的經驗,金太以「感動」來形容她和女兒在圖畫書裡的發現,「這些書尤其啟發同理心。現在,女兒會以諒解和包容的態度看待別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座談會結束前,宗教教育中心副主任林秋月介紹選取合適童書的方法和途徑。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自2010學年由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創辦。本學年有107 所小學及幼稚園參加,其中31所為天主教學校(約700位學生接受資助)。除受資助名額,另設一般學生名額,供全港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參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