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41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15
德信學校 鼓聲咚咚 觸動童心
  這是一個充滿鼓聲、笑聲和孩童聲的下午!十多位來自德信學校的高小學生,施展渾身解數,表演西非鼓樂。他們揮動雙手,忘我演奏,面上展露滿足的笑容;瞬間,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被那音色清脆雄渾、節奏強勁的鼓聲打破⋯⋯   (本報專訪)細心傾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令人神往,非洲鼓樂的節奏也是源於大自然的律動。這群熱愛西非鼓樂的男孩子,最近參加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事務處舉辦的「音樂裡的點點綠」學校聯演,並獲當日聯演的表演獎。鼓聲迴響於耳之際,該校非洲鼓校隊隊員已經圍坐在旁,急不及待接受訪問。   鼓樂建友誼 提起西非鼓樂,六年級學生李諾然充當小老師,為記者介紹他們演奏的手鼓(Djembe)和低音鼓(Dunun):「在初學階段,我們先從Djembe入手,這種鼓以手掌拍擊發聲,可作伴奏或獨奏樂器。整組低音鼓包括體積大小不同的鼓,即Dununba、Sangban和Kenkeni,均以鼓棍敲擊。我在表演中演奏Dununba,是低音鼓裡體積最大、音色較低沉的鼓。在演奏時,Kenkeni就像音樂拍子機,拍打節奏,而Dununba和Sangban的鼓聲互相對答,互相呼應。」隊員中年紀最輕、Djembe鼓手李雋文同學補充說:「我喜歡演奏手鼓,鼓聲千變萬化,我可以與其他的Djembe鼓手即興合奏,這有助加強同學間的合作精神,樂趣無窮!」Kenkeni鼓手高文軒同學分享學習經驗:「除了看樂譜外,我也用心背誦樂曲的節拍。我一直學習鼓擊,這與Kenkeni相同之處是同樣用鼓棍敲擊,所以我在學習非洲鼓時,能應付自如。」 當日,該校音樂科科主席張自劻老師陪伴隊員,他看著小男孩們積極發表心中所想,流露欣慰之情:「以往,我曾在校內發展不同的傳統西方樂器班,但學生反應一般,我在想:大部分男孩子都活潑好動,喜歡動態的活動,何不考慮發展敲擊樂?就這樣,我們自2007年聘請一位校外的非洲鼓導師教授學生。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雖然佻皮,但他們用心學習非洲鼓,努力克服困難,過程中,我看到他們成長了,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而且他們十分享受鼓樂呢。」張老師坦言在學生心目中,他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是次聯演,我吩咐學生設計服飾,讓他們承擔責任,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音樂擴眼界 音樂無疆界,小學生雖未曾到過非洲,但透過非洲鼓樂初步認識這片土地,嚮往當地文化。架著眼鏡的林晉禧認真地說:「在我印象之中,非洲是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家。我從導師口中得知非洲鼓的製造過程,又在互聯網上搜尋相關資料,我十分佩服當地人民做手工藝術的技巧。」諾然展示導師購自非洲的頸鍊,他珍而重之:「導師曾到非洲學習打鼓,她買了這些手造的頸鍊贈送給我們,手工十分精細啊!」這條小小的頸鍊引起一陣哄動,隊員熱烈討論起來,有的說將來要當非洲鼓導師,又有的說升讀中學後,仍會繼續學習非洲鼓⋯⋯這次對談中,他們坦誠分享,互相補充,不知不覺間展示了純真的兄弟情誼。 是次聯演的主題是「歌頌大自然、珍惜地球」,該校演奏兩首西非曼丁族的傳統樂曲:Balakulandjan及Morribayassa,前者只在古時非洲男士的成年禮上演奏,後者是指西非村落的許願樹,女士一生中可向許願樹許願一次,若願望實現,她會伴以鼓手演奏Morribayassa,圍著村子跳舞作還願。由於兩首歌曲的結構相似,故在現代的西非鼓樂表演中,常常一併演奏。雋文認為非洲鼓樂能帶出來自大自然的原始氣色,他嘟起小嘴:「雖然我們沒有獲得其他的獎項,但我覺得我們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表演很精采呢!」 小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都會發出回心微笑,展露快樂的心情!雖是初次見面,本報記者被這十多位小男孩,對音樂自然流露出來的熱情所感動。同學們,你也找到自己喜愛的一片音樂天地嗎?(仨)    
kjy13a-20120401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4.01
電子學習
  步入地鐵車廂,乘客或站或坐,眼睛總離不開手上的手機屏幕。有些在追看電視連續劇,有些在收發訊息,有些在打機,造成這種現象,無非是太「方便」之故。看見這種情況,也許有人會搖頭歎息,但我們試來想像一下,換個場景,車廂變作課室,乘客換成學生,人人埋首閱讀教材,搜尋資料,整個感覺便不同了。 電子學習的推行,我認為最主要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模式,發展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單單為了節省書價。在這方面要穩步向前發展,實在有賴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長的認同。一直以來,家長及社會人士對「電子書」的印象,就等同一部平板電腦或手提電腦,擔心學生使用電子書的同時,亦會隨時上網,接觸到不同的電子網絡遊戲,影響學習。沉迷上網、流連社交網和難辨真偽的網上資料等連串問題,雖非因電子學習而來,但學校亦應花心思、花時間來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學習態度,方能釋除家長的疑慮。用於善則福,電子版「禮儀小百科」不就是我們的好幫手嗎? 推行電子學習,課程的變動不應為教師帶來沉重的負擔,教師要掌握的不是先進的科技知識,而是適應由傳統教學範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電子互動教學模式,在心態上作出轉變。 電子學習的優點主要在於提供即時的回饋,讓學生產生持續的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成效。學生透過網路,隨時隨地便可以取得與課程相關的材料,帶來更多的學習空間,並逐漸培養出一種自學、自求進步的學習態度。 電子裝置和電子教材是眾多有效學習工具之一,方便更新,隨時應用,不一定要完全取替傳統教材。就如有些同學喜歡收看《喜樂少年》電子版,有些同學欣賞印刷版的真實感一樣,但未來閱讀電子版報章的人的比例愈來愈多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科技的進步使電子教材日新月異,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從互動中學習,從學習中得到樂趣,超越自我,獲得愉快的學習經歷。    
kjy02_201203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2
祈禱與服務 培育信仰成長 

當日聯校彌撒後,聖保祿學校祈禱宗會會員、中七學生區詠詩接受本報訪問。笑容可掬的詠詩在嬰兒時領洗成為教友,她在中學階段始認識祈禱宗會:「我在上一個學年出任校內祈禱宗會會長。我十分渴望成為輔祭,每個學年初,剛入讀本校的公教學生可選擇加入不同的善會,為學校服務。本校祈禱宗會培育公教學生擔任輔祭職務,在彌撒中協助神父,這也是我最初加入的原因呢。」詠詩除了達成這個心願外,她渴望透過祈禱宗會,與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使每天的生活變得更豐富。 
該校祈禱宗會現有六十多位會員,詠詩喜見會員人數每年遞增,團體內朝氣勃勃(見圖1,本年新加入的會員)。她認為負責老師的鼓勵和帶領,幫助團體健康成長:「每個星期二的午飯時間聚會,幹事與會員一起吃午飯,互相分享信仰和生活點滴。學校每逢週五舉行彌撒,全體學生參與。我們培育剛加入的會員成為輔祭和領經員,讓她們在週五彌撒中協助神父舉行禮儀(見圖3);此外,較隆重的彌撒如開學彌撒、聖保祿瞻禮彌撒等(見圖2),我們亦會從中協助。」在校園內外,該校會員進行愛德服務,如四旬期內推行飢饉午餐,今年的飢饉午餐特別為東非災民籌款。會員也曾為聖保祿女子宿舍的長者舍友安排活動等。
 每天,祈禱宗會會員奉獻個人的思、言、行為、憂苦和喜樂給天主,也特別為教宗意向祈禱。祈禱的美好經驗為詠詩帶來驚喜的得著,她說:「透過祈禱,我感到與教宗的距離拉近了!教宗雖身在遙遠的梵蒂岡,在他指定的意向中,曾為中國的教友祈禱,我感受到他對中國教會的關心。我每天也特別在祈禱中,記掛著中國的主內弟兄姊妹。」(仨)
kjy01_201203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今年二月十一日,露德聖母瞻禮的日子。香港華仁書院的小聖堂內,四間天主教中學的祈禱宗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會員收歛心神,準備參與彌撒。穿著白色祭衣的愛爾蘭籍耶穌會會士、祈禱宗會(華語組)神師余理謙神父(Fr James Hurley, SJ)主持彌撒,他歡迎十多位公教學生加入祈禱宗會,共同為該會的宗旨努力——為愛耶穌聖心及救人的靈魂,把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彌撒中耶穌的犧牲結合起來,成為神聖的奉獻。   (本報專訪)九龍華仁書院耶穌會修院內靜悄悄的,偶爾傳來鳥兒的叫聲,或是學校的鐘聲。余理謙神父微笑迎來,他主動提出帶領本報記者參觀修院,更親切地邀請記者在小聖堂內一同祈禱。這樣,訪問的開端,就從祈禱開始 ⋯⋯   與基督同行 奉獻生活苦樂 祈禱宗會於1844年,由耶穌會會士在法國成立。至今,祈禱宗會是一個天主教國際組織,總部及中央辦事處設於羅馬。余神父自2005年始,擔任香港教區祈禱宗會神師,談及祈禱宗會現況時,他慨嘆不已:「翻查歷史資料,祈禱宗會於1904年已在香港教區設立。本港現有50多個堂區及約200間天主教學校,卻僅有7個堂區及4間學校仍設祈禱宗會。更可惜的是,在世界各地的祈禱宗會同樣遇到會員人數遞減的情況。」 十九世紀中葉,在法國的耶穌會修院內,年輕的傳教士們渴望到世界各地傳揚福音,可是這願望並不容易達成。一位耶穌會神父有見於此,他提出福傳工作的不同方式 —— 透過祈禱及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催生了祈禱宗會。 余神父指出,祈禱宗會的靈修特點包括每日奉獻禱文、為教宗意向祈禱(總意向及福傳意向)、耶穌聖心敬禮和聖體青年運動(Eucharistic Youth Movement)。在訪問中,余神父經常提到祈禱宗會總秘書長白尚理神父(Fr Claudio Barriga, SJ)。這位來自智利的神父周遊列國,了解各地祈禱宗會的發展狀況:「數年前,他曾到訪香港。他也特別強調聖體青年運動的重要,今年,聖體青年運動在阿根廷舉行國際性聚會,聚集不同國家的青年會員。我真的希望香港的青年會員也能參與,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經驗!」   與大眾並肩 關心社會公義 這位年屆八十五歲的傳教士,在香港生活逾半世紀,操流利廣東話。余神父成長於愛爾蘭,小時候,已對中國略有所聞:「那時候,堂區提供關於傳教士到其他地方傳教的消息,如中國和非洲。」1952年,當年,余神父仍是一位修士,他偕三位修士和一位神父乘船越洋來港,展開傳教的使命。 細數往事,余神父曾是天主教大專聯會和公教職工青年會的神師,他關心貧苦大眾,與年輕人和工廠工人為朋,親身接觸社會上不公義的狀況,他坦言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終生難忘。至今,余神父關心社會公義的心火從未減退:「青少年,你們在祈禱的時候,別忘了為社會的公義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祈禱。這刻,我想起了本年八月的總意向 —— 為囚犯得到公平和尊重的對待祈禱。其實,除了教宗的祈禱意向外,我們也可以為香港教區主教的需要和意向祈禱,特別是本港日益轉變的社會問題。」 為了加強天主教學校間祈禱宗會的聯繫,四校包括香港華仁書院、聖保祿學校、嘉諾撒聖心書院和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自去年首次舉行聯校彌撒及會員入會儀式。余神父期望更多教友和天主教學校認識和加入祈禱宗會,讓這個團體活潑起來。他提醒年輕人不忘祈禱與服務的生活,兩者應互相配合:「三月份的總意向是為婦女的貢獻祈禱。小朋友,除了為媽媽、嫲嫲和外婆祈禱外,你們也可以行動報答她們,例如幫忙做家務或送上小禮物。」 一個小時的愉快交談結束了,余神父微笑說:「我們一起念每日奉獻禱文及為教宗的意向祈求,好嗎?」祈禱,把我們與世界上不同角落的弟兄姊妹連繫一起 ⋯⋯   每日奉獻禱文 仁慈的天父, 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 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 願這奉獻,聯合祢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 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 願在聖神內, 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 為祢的聖愛作證, 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