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10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31
絲弦扣心 箏情流露 林櫻古箏藝術團十周年
輕撥琴弦,運用抹、勾、掃、搖……等不同的指法,雙手聯彈,十指在箏柱間輕快跳躍,錚錚鏦鏦。表演台上,兒童古箏藝術團、少年古箏藝術團⋯⋯不同組別的林櫻古箏藝術團成員,都像林櫻老師一樣跟古箏結下不解之緣,還有綿綿情意。   (本報專題)二○○五年四月,「林櫻古箏藝術團」(以下簡稱「古箏團」)成立,由林櫻擔任音樂總監。林櫻老師透過古箏培養兒童及青少年對中國音樂的興趣,「念完中學,我立志把古箏成為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份。我喜歡古箏清脆如流水的音色,喜歡它多變的技巧。」林櫻老師的教室裡,四名古箏學生均表示彈奏古箏的過程很愉快,由起步至踏上舞台演出和比賽,她們自信地與觀眾分享學習音樂的樂趣。 音樂心靈 巧手齊奏 古箏團在十年間發展至三個樂團:古箏藝術團、少年團及兒童團。現已升讀中六的古箏團團長張莉怡,念小二開始學習古箏,她很喜歡古箏團的團隊精神,「我們一起練習時,團員間互相學習,出場演奏前亦彼此鼓勵。」現代箏曲《幻想曲》是莉怡最喜歡彈奏的樂曲, 「《幻想曲》的音調變化多端,展現出幻想世界的特質——天馬行空、出奇不意,剛好配合我愛幻想的性格。演奏樂曲的同時,隨著音調的變化,我的心情也會跟著音調產生不同的起伏。」學業上,莉怡正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習古箏加強個人修養和毅力,也可以幫助我減壓。」一份情感的交流更是驅使她愛上古箏的原因,「彈奏古箏,似是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愛上古箏,因著它音色優美,好像我投入多少情感,它就以同樣的感情回應我。」 另一升讀中四的藝術團團員劉蔚祺八歲起跟隨林老師學古箏,現已達到演奏級水平的她說很喜歡演出,每次完場的一刻,她感到努力沒有白費,得到外界肯定而建立信心。蔚祺最喜歡的樂曲是《春到湘江》,「這是一首很優雅的樂曲。」樂曲在腦海中奏起,蔚祺有感而發,「如果古箏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會感到很空虛。古箏擁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它吸引著活潑的我在彈奏時,安靜下來。」 念中二級的陳詠霖三年前看到古箏團的年度演出「箏情流露」,受到台上的琴音和服飾吸引而學習古箏,去年加入兒童團。詠霖最難忘的經驗是首次與另一成員參賽時,憑著彼此的默契,最終獲冠,「我們在同一部古箏合奏,講求合拍,從中加深彼此的友誼。」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梁靖彤,小二起跟隨林老師學習古箏, 她很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兒童團團員,「我喜歡學習古箏,樂曲很悅耳。」她指箏曲的旋律有趣、多變,燃起她的學習興趣。   古箏團剛於九月四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演出,當晚由林櫻老師與八十名學生演奏,音樂會邀請樂隊、舞蹈團、粵曲愛好者等同場演出,以二胡伴奏、鋼琴和電子琴伴奏、粵曲演唱等配合古箏合奏。林老師亦召集十多名舊生組成「舊生會」等音樂愛好者,同場演出,「音樂,應是與所有人分享的,無分國界,這是創團時已定下的目標。」古箏團將於十一月一日在港島區明愛賣物會上演出,向公眾宣揚中國音樂的美和學習樂趣。(高 / 睿)  古箏團每年舉辦「箏情流露」音樂會,每次引入不同的音樂元素:結他、中國舞蹈、粵曲、合唱團、流行歌曲、笛子等,林櫻說:「音樂多元化以喚起學生的興趣,要把樂器傳承,須了解學生的喜好,才得以發展。」演出有助學生盡顯所長,累積經驗。林老師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品格,深信每名學生應享有平等學習音樂的機會,「我現在的教學方針,是小學時受到老師有教無類的精神影響。」 音樂無間 有教無類 小學時就讀聖安多尼學校(下午校)的天主教信徒林櫻表示,她小時候的學業成績並不出眾,至高小才加入學校歌詠團。升讀中一後,她偶然發現自己的音樂天份,「那時,我到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參與義工服務,一張貼在壁報板上有關古箏的資訊,引起我學習古箏的興趣。」自此,她與古箏結下不解之緣。中學時期,林櫻曾加入中樂團,擔任古箏演奏團員,並經常參與音樂製作及改編中西樂曲。2003年,她取得幼兒教育文憑後,選擇全職任教古箏,「擔任古箏教師既能發揮所長,同時發展愛好音樂的學生內在的潛能。」 「記得小學時,每位老師都盡心關懷學生。就如我的語文成績僅是一般,放學後,老師安排我參與功課輔導。」林櫻說,當自己成為古箏教師後,亦效法小學老師平等教學的原則,「即使學生只有兩成的音樂天份,我也會善用他 / 她的才能;孩子沒有天份並不重要,皆因一切是天主的恩賜。」這亦是她成立古箏團的理想:「音樂並非某階層的人才能夠擁有,願每個人都有享受和領會音樂的權利和機會。」在一些家庭環境和學習條件未如理想的學生身上,她看到有些學生比別人更努力學習,「他們彈得更好,音樂賦予他們有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 古箏團成立後,約十名考取四級至五級標準試的學生加入藝術團,學生參加不同的國際賽而獲獎,林老師近年亦屢獲多項優秀教師獎。為使學生集中培訓,除了藝術團,她於2011年設立少年團,對象為五級以上水平的學生;於2013 年成立兒童團,培訓古箏三級以上的兒童,讓他們及早認識合奏的技巧。喜見藉著發展樂團,學生能在相互鼓勵下燃起學習動力,提升古箏的水準,林老師說:「當少年團的團員看到藝術團團員的成就,自然會視為榜樣,努力學習,盼能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團的一員。」另外,一些不屬於古箏團的小孩,也受到樂團的團隊氣氛感染而渴望加入。「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在樂曲中表達的感情愈是淋漓盡致,這更確定我與古箏為伴,以音樂教育作為終身事業的目標 。」 有教無類的精神早在林櫻走過的路上,展現出來。目前於多所學校擔任古箏、二胡及樂理導師以外,林櫻一直在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擔任古箏和二胡導師,學生對象多元化,包括在職人士、婦女和長者等。她曾教導數名獨居長者學習彈奏流行曲《滄海一聲笑》,完成課程後,有長者在晚宴上演奏,「他們好些年屆八十歲或以上,他們完全沒有接觸過樂器;看到他們演出成功,這經驗令我難忘。」 音樂生命 薪火相傳 眾多樂曲中,林櫻老師最喜歡《林沖夜奔》,「這首樂曲正是反映我外剛內柔的性格:外表剛強的林沖面對被陷害而被迫流放的痛苦,古箏善於表達他內心的感歎。」每次演奏這樂曲時,她多年來堅持推行普及音樂教育路上面對過的困難,浮現腦際。「透過旋律,壓力徐徐釋放,音樂就是有這種魅力。我喜歡音樂,我喜歡用音樂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 更希望音樂的生命延續到更多的孩子身上,教懂他們運用古箏抒發感情,無論是快樂的、失落的情緒。」 訪問當天,林櫻邀請兩名小學教師一同分享:她的中文科教師陳意琼、英文科及歌詠團教師梁晶瑩。兩位榮休的師長與林櫻同屬聖安多尼堂。當林櫻舉行首場「箏情流露」音樂會時,便自發邀請她們到場欣賞。自此,她倆成為每年音樂會的座上客。 梁晶瑩憶述,林櫻小學時經常要等候家人接送而留校,「我和她交談,了解她的近況」,她說當時仍未發掘林櫻的音樂才華,只感到她是個愛音樂的孩子。本年九月舉行的「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上,梁晶瑩見證古箏團學生之間與師生的關係良好,團員互相幫忙和鼓勵。 陳意琼表示從林櫻的教學中,看到她活出信仰的表現:「她懷著愛心和耐性教導孩子,她的身教已成為福傳的其中要素。」她喜見林櫻在音樂上的成就,「從音樂會裡,我看到她用心教導學生,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古箏團於2006年註冊成為非牟利藝術團體, 經歷十年寒暑,林櫻說感激義工家長的幫忙,好讓學生每次能順利在音樂會上展示學習成果,她亦從工作中學會交託,凡事信靠天主的安排。(高 / 睿) 
kjy01_2015102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24
天主教領島學校鑽禧校慶 教育完人 協力同心
(本報專題)開學首星期,天主教領島學校趁星期日下午,舉辦「鑽禧校慶開放日暨嘉年華」,同時為校史室揭幕。連串的鑽禧慶祝項目早於去學年開始籌備,第一步是徵集學校的歷史文物,成立校史館,同時舉辦鑽禧校慶徽標設計比賽,邀請學生及校友參與創作。本學年升讀二年級的黃穎彤獲得鑽禧徽標設計比賽冠軍,年紀小小的她喜歡填色和繪畫,「初時,我的創作靈感來自雲和彩虹。」穎彤獲獎的作品以雙手奉獻鑽石(圖1),她的創作意念呈現了她心底裡對學校的一份欣賞,「這代表學校為社區服務六十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批難民由中國各省市湧入香港,香港社會百廢待興。有見於黃大仙地區無數兒童失學,天主教香港教區急切尋求人力物力,在竹園平房區第一段(即現時沙田坳道)建設平房式的校舍。1955年五月,時任白英奇主教為學校主持奠基,訂名為竹園小學。創校初年上午班十一班,下午班七班,教師二十三人。翌年,學校獲熱心教友馮聘逑女士慷慨捐款,延續學校教育完人的理想。馮聘逑為領島中學(已結校)校長,學校於1956年易名為領島學校,以誌紀念。1980年竹園平房區拆卸重建,舊校遷至何文田俊民苑新校舍。1997年,正名為天主教領島學校。 鑽禧校慶活動凝聚新舊領島人,穎彤的母親是家長教師會的委員,開放日當天,穎彤陪伴母親充當家長教師會攤位的義工,透過擲豆袋活動,宣揚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校訓。獲獎為穎彤帶來喜悅,透過參與,她為學校跨過六十個年頭而感到驚訝:「原來學校的歷史是這麼悠久。」在開放日的舞獅表演中手執芭蕉扇、頭戴笑臉佛面具的五年級生陳子銘,為觀眾帶來不少歡笑。「我感到特別緊張,擔心表演時有誤失。」暑假期間,子銘和隊員多次回校,加緊練習,「這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幸好開放日那天演出成功。」 隨著開放日結束,學校於本月二十二日假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的鑽禧感恩祭,標誌著跨越兩個學年的慶祝活動將達至高峰。穎彤和子銘不約而同,希望感恩祭當天有機會跟神父們多接觸,並樂於捐出零用錢、邀請親友贊助他們參加學校於十一月底與校友會合辦的鑽禧步行籌款。「我期待與神父交談,獲得神父的降福,順利升讀中學,將來能夠成為一位好老師。」子銘感受到前輩校友間深厚的領島情。該校洪美華校長對校友間的熱情更是別有感受:「在成立校史室及籌備過程中,學校獲得各方面的支持,合力完成。我深深地體會校友們對母校的情懷,感謝校友積極參與,回饋母校。」本學年到任第二年的洪校長表示:「鑽禧校慶以『傳承.感恩』為主題,傳承是以愛主愛人為目標,將領島人的特質傳承下去。」    「我們和畢業同學,雖然祗是相處了短短一個年頭,但彼此的關係已很密切,大家的感情已很深遠……我們有甚麼困難,他們也很樂意幫助解決, 簡直是我們親愛的哥哥和姊姊。他們現在一旦離開我們,怎不令我們依依不捨呢!」——〈歡送畢業同學〉 赤子情可待  1956年出版厚三十六頁的《竹園領島學校校刊》上,當時念上午班五年級的萬德徽以文章〈歡送畢業同學〉留下他懷念師兄師姐們的心情。這份深厚的領島情在萬德徽小學畢業(1957年)後,更是形影不離。1964年,他回到母校執起教鞭,延續校訓(「明辨篤行」)的教導,實踐創校師長的教育理想。2002 年,萬德徽升任校長直到退休。1976年校友會成立,萬德徽擔任第一屆校友會副會長至今,「領島學校陪著我的成長」。校史室陳列的展品大部份由校友捐贈,這些充滿歲月情懷的報名證、學費單、助學獎勵證明信件、學生成績表⋯⋯不乏萬校長童年的校園印記。「能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物品,全賴母親,這也表示她對領島學校栽培我的感恩之情。」 因應創校初年的社會需要,學校曾辦短期的夜校。展品中,一張報名證記錄了張靜如入學的一段小插曲。「我在十二月出生,按當時的教育條例七歲才能上學,因而入讀領島夜校小一。」回憶這段往事,張靜如感到愉快又感恩,小學畢業(1968年)後,她回母校任教(1976至2010年),同時由第一屆校友會任幹事至今,曾擔任學術、財政、秘書等多個職位。「舊校的聖堂很美,樓底高。當時我未認識天主,玫瑰月時,老師帶我們到聖堂念玫瑰經,我悄悄地觀看聖堂富傳統特色的設計。」 萬校長和張靜如老師畢業後回校延續前人的努力,他們亦先後領洗, 成為教友。現屆校友會會長黃志雄恰於校友會成立時畢業(第21屆), 「回想放學時,由教室窄窄的走廊到學校大門,沿途有風紀隊帶領,他們領我們過馬路回家,那感覺至今依然很親切。」八兄弟姊妹畢業於領島學校的黃志雄,1983年協助校友會舉辦升中輔導營,「輔導營幫助剛畢業的新校友適應中學課程,由師範畢業的校友擔任導師,當時的小學很少會辦這樣的輔導營。」校友會籌辦的活動曾開創全港先河,現時有會員三千多人,校友年齡由十二歲到七十多歲。黃志雄意識到校友會肩負著時代的重責:「期望重新定位三代校友的活動方向,吸納更多的新校友,維繫年齡跨度大的校友情誼,尤其關注剛畢業十年的學弟學妹。」 甲子情彌堅 六十年來,領島學校孕育了三位校友神父。葉寶林神父(小圖右)憶述他1981年遷入何文田區,成為領島學校小四的插班生,「當時學校是一座簇新的校舍,我四年級入學後,曾在學校參加要理班,五六年級當風紀。」現時服務於大角咀中華聖母堂的葉神父,中學時期領洗,加入教會。「領洗時,我邀請一位公教老師擔任代父,現時我們依然保持聯繫。學校的宗教課有一定的作用,宗教科的老師給學生信仰示範,他們親身示範基督徒是個怎樣的人。」 念小一開始在竹園舊校舍就學至畢業的甘寶維神父(小圖左),是第23屆畢業生(1978年), 「當時堂區沒有主日學,學校在星期六設上、下午班長短週上課,星期六長週最後一堂,校監李若石神父特別為教友學生上課,教授要理。」回憶童年,甘神父感到愉快又感恩,「李若石神父不諳廣東話,上課時,我們不很清楚李神父說話的內容,然而他愛護學生那份殷切的情懷令人很感動。」 在學期間,甘神父曾與多位校監神父接觸,在蔡明通神父的手中初領聖體。全家十兄弟姊妹,他與孿生胞弟排行最幼。「我和弟弟星期六下午到聖堂,聖堂的哥哥姐姐給我們玩球類活動。平日,我和弟弟一起當輔祭,每日輔彌撒,校監陳子殷神父獎勵我們,賞我們香口膠。」彌撒前排隊辦告解的趣事,也是甘神父童年的信仰經驗。成長後聆聽天主的召叫,選擇獻身生活,一份刻骨銘深的師生情為甘神父的抉擇留下永誌不忘的動力。「教中文科的黎鐵良老師是嚴師,舊生都尊敬他,我永遠不會忘記黎老師的教導。」1998年,甘神父晉升鐸職前,黎老師特意由加拿大返港。「他原欲參加晉鐸禮,不幸在航機上感到不適,抵港後無法前來,一直躺病在床至離開。」黎老師從沒有向甘神父道出特意回港參加晉鐸禮的心願,「到探望黎老師時,我才知道他這個心願。後來,我在遺物中看到他妥善地保存著與學生交往的全部信件。」校友會成立, 黎老師是幕後推手;至今仍是校友會活躍份子的甘神父,期望領島校友常緊記學校主保聖人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格言;「『不要怕,只管信。』無論是否教友,願每個領島學生和校友常懷這份精神,面對生活的考驗和改變。」 現時在加拿大服務的校友龍國雄神父,願藉校慶六十週年感謝母校:「老師們作育英才,做福社會,勞苦功高,我們應該隆重慶祝;更該藉此機會向各位校長、各位老師,誠心地說聲『多謝』。」龍神父相信他在老師盡責的教導,及在天主教學校的薰陶下,不單獲取良好的教育基礎,「學校的培育更為我作好修道聖召的準備。」千里傳音,龍神父願誠心祝福母校。「願天主祝福各位老師身體健康,教務繼續蒸蒸日上,校園生活快樂!」(採訪 / 張、睿;撰稿 / 睿)   
kjy01_201510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17
聖母小學善渡玫瑰月 效法聖母 實踐愛德
百合象徵純潔,玫瑰象徵仁愛。百合花和玫瑰花構成一幅描繪聖母瑪利亞的圖畫:聖母領受天使報喜,始孕無玷,一如百合花;她又如玫瑰花,以信靠天主的熱情答覆祂的邀請:「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百合花和玫瑰花正是聖母小學校徽上的圖像,呈現該校尊崇聖母為慈母及青年導師的校園面貌。(睿)   (本報專題)十月是玫瑰月,教會鼓勵我們藉《玫瑰經》默想聖母參與耶穌基督降生、苦難和光榮復活的奧蹟。十月七日為玫瑰聖母瞻禮,本報記者恰於當天到訪聖母小學,三位學生分享她們敬愛聖母的心情。 傾心聆聽 王婉媚、黃漫諾剛升讀六年級,已領洗成為小信徒的婉媚說自己喜歡在祈禱時,請聖母轉禱,她亦積極參與校內每週一在午飯時段舉行的祈禱會,「我很愛聽修女細說聖母的故事」。她分享其中一個聖母的事蹟,令她難忘,「天使向聖母說,妳將有一個嬰兒名叫耶穌。雖然她當時未婚,但因著天主的旨意,聖母便答應了。」 身為班長的婉媚說,她效法聖母聽命的榜樣,履行班長職務,更在玫瑰月期間定下目標: 「願學習聖母的大方和愛心,有禮貌地對待修女、老師和同學;當看到他人的需要會主動幫助。」嬰兒時領洗的黃漫諾形容聖母時,說: 「她很美、心地善良」。她在母親的鼓勵下,經常參與義工服務,以行動效法聖母關愛他人的榜樣。漫諾喜歡以文章分享生活,今年五月,她回應修女的邀請,在文章中提及她與聖母的關係時表示,在聖母小學念書,讓她時有機會向聖母禱告、說心事。 四年級的呂穎自二年級開始,每年的聖母月及玫瑰月給聖母獻神花,平日她喜歡在小息時到聖堂念《聖母經》。將於明年復活節領洗的呂穎表示,學校的信仰培育引領她信賴天主和熱愛聖母,「我喜愛聖母,她心地善良」。在學習上遇困難時,她亦會誦念《聖母經》。祈禱使她平伏心情,感受到聖母相伴,「晚上難以入睡時,我會念五十遍《聖母經》,這樣便能入睡。」 貼心親近 聖母小學將於本月三十日舉行「聖母月結束禮儀」,介紹《玫瑰經》的起源和意義,並由班長代表獻上學生奉獻予聖母的神花,圍繞聖母的芳表寫下禱文意向等。玫瑰月內,校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聖母的德行。任教聖經科及有份負責宗教培育活動的翁逸薰修女說,「聖母進教之佑」是學校的主保,全體學生在不同的紀念日和慶日參與宗教活動,效法聖母芳表:聖母進教之佑瞻禮(五月二十四日)、玫瑰月(十月)及聖母無玷始胎節(十二月八日)等。 翁修女負責主持每週一祈禱會,她表示在玫瑰月期間,祈禱會加入聖母相關的活動,並與學生頌唱聖母為題的歌曲:「參與祈禱會的學生知道本月特意敬愛聖母。」聖經科主任之一的吳燕玲老師表示,校內的學習氛圍、文化與環境滲透聖母的特質。她舉例指出,校方揀選高年級生擔任「特務姐姐」於上課前及午飯時照顧低年級學生,帶出聖母無私犧牲的精神,「高班學生有機會助人,年紀小的學生接受大姐姐幫忙後,將來有能力時也懂得幫助有需要的人。」  誦念《玫瑰經》一如隨著聖母,進入她的玫瑰園,與她一邊散步,一邊祈禱。校長吳文健修女說,女生對母親的感覺較親近,容易接受聖母仿如母親的身分。她觀察到一些女生面對家庭問題或情緒困擾時,會主動到小聖堂祈禱,「她們走到聖母像跟前念《聖母經》,並會撫摸聖母像。」吳修女指出,學生從中學習對聖母的依靠,因而感到內心平靜和安全感。(高)  玫瑰月 玫瑰聖母紀念日起源於十六世紀,由當時的教宗庇護五世欽定。教宗聖庇護五世積極傳揚《玫瑰經》敬禮,他靠著玫瑰聖母的助佑及轉禱,帶領西方教會抵禦敵方軍隊的侵略。    
kjy08_20151018
icon47
創作天地
2015.10.17
創作天地〔2015.10.18〕文章
爺爺的生日 今天是我們家族的大日子,因為今天是爺爺七十五歲大壽,我們都替他高興。 我們為爺爺舉行一場完美的生日會。在會所裡,姨母準備了豐富的美食,有香噴噴的雞翅膀、鬆軟多汁的燜牛腩、鮮美的蒸魚、美味的粉絲元貝,還有我喜歡吃的羊架及新鮮的水果,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大家興高采烈地圍著爺爺,氣氛好熱鬧。切蛋糕的時間到了!我們七手八腳地把蛋糕拿出來,點上蠟燭。我指揮大家唱生日歌,爺爺的臉上堆滿了笑容,不停地說:「謝謝⋯⋯」我和爺爺一口氣把蠟燭吹熄, 大家拍手叫好!  爺爺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我要孝順他,陪他度過快樂的晚年。 陳依然 深井天主教小學 四A  游泳 回想起暑假的時候,我還是情不自禁地笑起來了。 暑假時,媽媽替我報了兩個月的游泳班。開始時,我總是不想下水,怕身體會下沉。教練給我作示範後,我有信心嘗試。最初,我十分緊張,動作做不好,身體總是下沉,幸好教練耐心地教我,並要我放鬆心情去游。果然,心情一放鬆,身體就浮起來了。 這兩個月,我每天都堅持練習,所以每天都有進步。最後一星期, 我終於可以一口氣游一個直池,令我十分興奮,更明白做事要有恆心和自信,才會成功呢。   崔政浩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五C  難忘的中秋夜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晚上,爸爸、媽媽、弟弟和我拿著花燈到荃灣公園賞月。 晚上七時,吃了豐富又美味的晚飯後,我們一家四口就出發去賞月了。一下樓,遠遠就聽到荃灣公園那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我和弟弟急忙往前跑,走近一看,只見整個公園都是人,有些站著,有些坐著,幾乎沒有一塊空地,人山人海,很熱鬧。大家以家庭為單位,找到一個相對空曠的地方,鋪上墊子,圍上熒光棒做標識,然後放下喝的飲料、吃的月餅和水果、玩的花燈、點燃的蠟燭,佈置完畢便一起坐下來談天說地,享受夜風,享受愜意。 好不容易,我們才找到一塊臨近海邊欄杆的空地,媽媽鋪上墊子,爸爸擺放東西,我們相互合作,一下子就好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打開熒光棒盒子,倒出熒光棒玩起來。我是女生,我做了手鏈、兔子耳朵的頭箍、眼鏡還有天使的翅膀,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熒光棒兔子天使,好滿意。回頭看弟弟,只見他做了一條超大號項鍊,一頭掛著兩個熒光球,另一頭吊著一個大大的用來套住壞人的圈。他把圈掛在脖子上,擺出捉拿壞人的姿勢,顯得既誇張又威風凜凜。我們都說自己的作品最有創意,勝負難分。於是找爸爸媽媽評分,爸媽異口同聲說:「各有特色,不分上下!」 這時,月亮穿過雲層出來了,又大又亮,高高掛在半空中,彷彿在說「大家晚上好!」在場的市民紛紛拿出手機,拍下月亮美麗的一刻。看著月亮,我不禁脫口說出中秋佳節我們在學校學習過的蘇軾的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媽媽馬上接嘴說:「明月此時有,舉餅敬青天。來吧,吃月餅!」她邊說邊切開月餅,掰開柚子,熱情招呼我們。我吃著甜甜的月餅,喝著淡淡的香茶,聽著周圍市民的笑聲,感到很滿足。 今晚的月亮很圓,今晚的市民很多,今晚的中秋夜真難忘!    曾鞏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四D 番茄的自述   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一個香甜又新鮮的番茄。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重大的任務,那當然是讓人們吃得溫飽。從小,我就在一個蔬菜果園生長。小時候,我常想:農夫甚麼時候會把我摘下來呢?長大後,我夢寐以求這一天,終於來了。 有一天,我被一個農夫摘下來。他把我放在一個籃子裡,我感到樂不可支。接下來,農夫便把其他種類的蔬菜和水果放在一個大箱子裡, 再把我們放在貨車上,運給生產商。生產商馬上開始清潔我們的外皮, 然後送到超級市場去。 當他們把我送到超級市場後,那兒不同的產品令我大開眼界。超級市場的工作人員把我們一個一個放在架上,再寫上價錢。突然,有一個蒼老的婆婆走過來,沒想到她竟然把我買下來了,我十分高興。老婆婆行動不便,她平時很少跑到外邊買東西的,所以她的冰箱裡沒有甚麼可以吃的。 吃晚餐的時候到了,老婆婆把我從冰箱拿出來,她開始做晚餐。她用鋒利的刀把我分為四分,放在大鍋裡炒。她炒了一碟又一碟美味的菜式,簡直像個廚師。老婆婆一口一口地吃,我感到自己很幸運,能夠在世界上成長,使別人吃得快樂。現在,我不是沒有用的垃圾了。 梁曉瀅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六B  義工的經驗 還記得暑假開始時,媽媽帶我和妹妹到一所特殊學校做義工;我很想去,但心裡非常緊張。 該校的學生全是中度弱智的兒童,正值學校舉行散學禮,我們便協助表演的學生化妝和維持秩序。一到學校,負責的老師與媽媽交談了幾句,媽媽便忙著替學生化妝。她叫我們幫忙照顧同學,我們不懂化妝, 只好呆坐在旁,根本不懂得與他們相處,也不知道該說甚麼話。看著他們說說笑笑,我實在不知如何是好。他們終於化了妝,我以為自己完成工作了,可是媽媽安排我拖著一位與我高度相約的女中學生,妹妹就拖著一位身材很小的女學生,到禮堂就座。這位姐姐很自然地讓我拖她的手,我卻感到很不習慣,拖手一會又放手一會。媽媽說我的表情十分呆板,沒有一點笑容。 好不容易,我才帶學生到禮堂,媽媽安排我們坐在一角看表演,她就繼續維持秩序和帶學生出場,這時我終於鬆一口氣。他們的表演,真是精采,長達二十分鐘。他們竟然記得所有程序,台下各人目不轉睛, 掌聲不絕。 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我看見智障的學生雖然在心智方面有障礙,他們沒有因此而灰心,而是努力面對;相反,我沒有開放自己,不想面對困難。這天,我幫不上甚麼,反而是他們幫了我。 經過這次經驗,希望下次做義工,不會那般緊張呢。     張蒨怡 嘉諾撒聖家學校 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