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21218 B 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2.12.18
放棄容易堅持很難
最近回母校作校友分享,與許多中學生交談,並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還記得小時候,我並不是乖巧的學生。老師們對於份外有主見的我都感頭痛,現在反思,自己也確實有不對之處,畢竟老師閱歷比自己豐富,對我的提點,也是出於關懷。曾經有老師向我表示,擔心如果我不努力,不用功讀書,輕言放棄,將來的人生路會比較難走。   高中時我修讀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及經濟。這三科在高考年代是相對困難的科目。那時,我曾經有想過放棄,考慮放棄高考,重讀選修另一些科目,或透過副學士等方法考入大學。   結果,我並沒有這樣做。   記得當年母親曾說工作很辛苦,希望我能考入大學她便退休。於是,升學對我而言,便多了一份責任。我最終沒有選擇放棄,在日以繼夜的研習中,成功獲中文大學取錄。   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在日復日的學習中,難免會有灰心與失望,亦會有想放棄的念頭:可能覺得自己能力比其他人稍遜;或覺得自己力有不逮所以想停下來,選擇放棄。但請緊記,「放棄容易堅持很難。」放棄只需要一瞬間、閃過即逝的念頭,很輕鬆;但堅持卻是由淚水與汗水交織出來,是一份持之以恆的鬥志,很沉重卻很珍貴。   「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他們邊行邊哭,出去播種耕耘,他們載欣載奔,回來背着禾捆。」(詠一二六5-6)生命中的豐盛收穫,都是要付出才可以獲得。但要相信,痛苦愈大,收穫愈大,我們不要忘記痛苦是天使一份經化妝後的祝福。同時,只有經努力換來的成果,我們才會加倍珍惜。甚至,你在過程當中還能多了一份歷練—— 這是屬於你、獨一無二的人生歷練。在塵世的旅途中,因著信德,我們知道上主會在背後看守我們,賜予我們毅力與決心,應付種種挑戰。所以,凡遇困難,不要輕言放棄。   當我還是教師的時候,我曾經遇過一些學生,把目標定得太高。當要開始往目標向前衝時,他們發現自己永遠都無法做得好, 甚至會埋怨自己:「其他人為何做到,但我卻做不到。」但請大家相信,每人的塔冷通、成長步伐都不一樣,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每天看著別人,以超越其他人為目標;我們需要的,只是與昨天的自己比較—— 每天都問自己,我比昨天走前了多少?然後欣賞自己每天的進步。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與達成目標的距離已很近。而回頭看,你會欣賞自己走過了一段艱辛旅途,但風光卻是明媚。 如果關於文章內容有任何進一步分享, 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聯絡。
標籤:
kjy16_20221106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1.06
香港鄧鏡波書院
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下一代
(本報專題)八名青年透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保育,去欣賞及珍惜傳統文化, 天主教徒學生李曦賢說:「明白萬物也由天主創造,藉著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明白更需要保育及珍惜其價值。」學生期望透過保育,世代相傳現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確保非遺的生命力。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香港鄧鏡波書院八名中四學生於上學年參與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主辦的「歷史文化學堂──非遺零距離」比賽,派出三組作品均獲獎項,包括李曦賢、利景希、黃孝賢及李泓羲在「茶樓點心與蒸籠」專題報告獲得亞軍;陳業林及張祖爾在「海陸豐麒麟」專題報告,以及勞健朗及賴浚維以「麒麟」為題的手工╱ 模型作品比賽上獲優異獎。   茶樓文化 懷念推車仔情懷   「蝦餃、燒賣⋯⋯叉燒包、奶皇包⋯⋯」上茶樓品茗、吃點心,職員推著點心車叫賣,茶客上前圍著點心車挑選點心;天還未亮,點心老師傅以精湛的手藝,在茶樓廚房製作粵式點心,讓早上到茶樓的食客能夠品嘗熱騰騰的點心。你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景?該校作「茶樓點心與蒸籠」專題報告的學生,在研究茶樓文化時親身到茶樓品茗,他們形容,現今茶樓品茗文化漸趨息微下,形成一種「頻臨絕種」的體驗。   同學們分別到兩間傳統茶樓——蓮香樓和蓮香居考察後,蓮香樓剛於本年8月宣布結業。他們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在茶樓「買少見少」的情況下,甚至即製點心的傳統手藝也減少,不少酒樓已改用在工廠製成的急凍點心。   住在蓮香樓附近的利景希說,平日甚少到茶樓品茗,主要是家人感到茶樓不及新式酒樓整潔,當他進行專題研習而到茶樓品茗,卻發現在茶樓有不少香港文化特色:茶樓樓高兩層,下層賣餅,上層飲茶,推點心車叫賣及焗茶盅等風格,這些是他在新式酒樓難以看見的特色。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資料顯示,「茶樓點心製作技藝」以及「蒸籠製作技藝」早於2014年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組長李曦賢表示,在研究上述傳統文化時,才發現「點心」一詞早在唐朝出現,他對於這非遺連繫著每一代人,希望能繼續傳承下去。   黃孝賢及其餘組員也不是修讀中國歷史,在考察非遺的飲茶文化過程中感到很有趣,「我喜歡了解點心的歷史,例如蘿蔔糕出現於抗日戰爭,中國人痛恨日本人,稱他們為『蘿蔔頭』,將蘿蔔剁成蓉,並加以煎炸,成為蘿蔔糕⋯⋯這是很有趣的歷史。」   學生父親傳授紮作工藝 傳承後代   在香港,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隨著時間逐漸息微,其中碩果僅存的麒麟紮作傳統工藝,曾有資深紮作師估計,在香港現只有大約30位麒麟紮作師。在另一專題報告「海陸豐麒麟」中,學生訪問紮作師傅對於保育麒麟紮作的看法, 紮作師慨嘆現今青年追求創新與高科技, 對於保育文化不感興趣,他認為麒麟是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承傳,然而在愈來愈少人認識此工藝下,憂慮技藝總有一天會消失。   住在長洲的學生勞健朗的父親一直對麒麟紮作感興趣,並有多年麒麟紮作的經驗,勞健朗年幼時常見到父親在傳統節慶如太平清醮傳統活動前,忙於紮作海陸豐麒麟。這次他在比賽中與隊友賴浚維以「參半麒麟」為題,參與手工藝的製作, 特意把麒麟紮成一半,只見麒麟的骨架, 另一半已貼上紗紙及上色的麒麟完成品, 帶出紥作麒麟的四個步驟——「紮、撲、寫、裝」:即是先紮骨,遂貼紗紙,後施彩、裝飾。   勞健朗表示,希望藉此讓公眾了解麒麟紮作的過程,同時邀請眾人共同創造未完成的麒麟,吸引大眾了解紮作的傳統工藝。   勞健朗先得到父親教授紮作技巧,再回校教導同學,組員賴浚維首次接觸紮作工藝,他說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例如難以貼穩紗紙,製作每個部驟也要十分細心才能完成。至於參與「麒麟」專題報告的陳業林及張祖爾,從文字帶出麒麟紮作過程、麒麟的由來、紮作傳承等問題。   張祖爾及陳業林在專題報告中提到麒麟象徵吉祥,相傳民間有驅邪趕鬼、麒麟獻瑞之說。在研習時他們從觀察同學製作麒麟紮作,更了解紮作技藝的傳統文化。   電台錄廣播劇 宣揚非遺   同學在「茶樓點心與蒸籠」及「海陸豐麒麟」專題報告上,獲選為50支優秀隊伍的作品,學生早前到新城知訊台錄音,稍後於電台節目中播出。   利景希表示,透過廣播劇形式,闡釋一個家庭到茶樓飲茶時閒話家常,帶出茶樓和點心的歷史,並引用蓮香樓的歷史和建築設計,喚起聽眾重視茶樓與點心的文化遺產。該校中史科主任李曦璇指出,學生在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進行考察與探究,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並將傳統保存下來。(高)
kjy10_20220220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02.18
喜樂幼小 動態 2022.02.20
聖安當小學•教師發展日 (本報訊)聖安當小學早前舉行教師發展日,活動由賽馬會長洲鮑思高青年中心的職員主持。 當天活動分為三部份,首先中心職員帶領教師前往長洲花地瑪聖母堂朝聖,並由該堂資深教友為教師介紹聖堂的歷史,並一起詠唱讚頌聖母的歌曲。 朝聖後,團隊步行前往賽馬會長洲鮑思高青年中心,參與由慈幼會李均豪神父主講的「鮑思高預防教育法」。李神父播放影片,與教師分享聖鮑思高神父採用的「預防教育法」,鼓勵教師學習聖鮑思高神父,把喜樂帶給學生,培養他們的人格成長,活出豐盛快樂的人生。 教師發展日的最後一部份是由中心導師,帶領教師分別進行四項高結構歷奇活動。在活動後的小組分享中,教師們都表示在歷奇活動中,體會到建立團隊需要互相信任、良好溝通及彼此欣賞等重要元素。(年)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新春活動 (本報訊)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於1月26日,在早會時段舉行「新春祝福及派送福傳利是禮」。「福傳利是」經校監盧伯榮神父降福後,由校長王伯基向學生派發,福傳利是內附福傳心意卡,除了將祝福送給每位學生外,更希望將福音帶到家庭中。 祝福禮由王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向天父獻上感謝和祈求。王校長勉勵學生善用假期裝備自己,以迎接成長路上的各種挑戰。他亦引用瑪竇福音第六章,鼓勵同學努力「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提醒同學要謹記人需要的不應只是地上的錢財,而是天主賜與各人的才華、父母和老師們的教導和愛護,以及各人付出努力所得的成就。 最後,「小小學生會」亦代表全體學生,向校監、校長及老師送上新年賀卡,表達他們對師長的心意及祝福。(樂)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中國文化日 (本報訊)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在1月28日舉辦「中國文化日」,主題為「自強自勵創佳績」,讓學生認識中國古代名人的奮鬥故事,並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及習俗。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緣故,活動以實時視像教學形式進行。 師生當天穿上華服參與中國文化日,活動包括介紹不同中國歷史名人的講座、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聲演中國名著的對白,以及製作中國傳統小手工─— 傳統新年掛飾。 雖然隔著鏡頭,但學生都非常專注,家長亦與小朋友一起「動手做」,鏡頭前後都洋溢著歡樂、溫馨的氣氛。(喜)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特別室祝福禮 (本報訊)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為配合校本STREAM教育發展及學生未來學習的需要,在優質教育基金、善長及家長的支持下,新建成了「川流教室」及「運算思維教室」。學校早前邀請聖保祿堂孫英峰神父,為這兩個特別室主持祝福禮。 孫神父在講道中指出,天主願意師生透過不同的渠道、電子媒體、網絡世界去通傳訊息,促進仁愛,從中認識天主和祂派遣來的耶穌基督,並召叫眾人跟隨祂。最後,孫神父為兩間特別室灑上聖水,祝福所有使用者,都能按天主的旨意,發掘祂的教導和知識,回報祂的恩賜。 校長陳淑儀最後致謝辭時感謝孫神父主禮,也感謝各方支持,令學生能有一個舒適,配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學習環境來學習。她勉勵學生時刻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下,為彰顯天主的慈恩和大愛努力學習, 回饋社會。(少)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31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3.12
四教師獲創新教師獎 融入科技於教學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教師與學生從實體課堂走進虛擬世界,也間接推動了電子學習。創新科技融入於教學之中,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教師應記一功,最近四位天主教學校的教師獲得香港教育城的「創新教師獎」,表揚他們運用科技, 推動教育創新。 學生錄音講述數學思路 從前數學科教授如何計算折扣,學生在工作紙上依照題目計答案,過程比較單一。「創新教師獎」得主之一、寶血會思源學校副校長梁汝輝便運用電子工具「Seesaw」,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其中在數學科教導「折扣」的概念時,他讓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例子,先在網上平台列題目, 再請同學在指定店舖的網頁中,選擇所購物品, 然後拍下選購過程,錄音講解計算步驟,比較店舖折扣和價錢,再回答老師的提問,其中一位學生在短片中回答:「這間超級市場逢週四購物滿500元,可享九五折優惠,但我們只可買300元物件。」可見他沒有被折扣鼓勵了消費。 老師也在課程中加入價值教育的元素,讓學生分辨「想買」和「需要買」。 梁汝輝說,拍下購物時如何計算折扣,有助記下學生的思考過程,以往有學生「在課堂上比較害羞,不願意回答問題,但透過錄音,不用在同學面前回答,讓他們勇於分享看法。」他看過影片後,會留下評語,幫助學生進深學習。 「每一段短片都可以成為教材。」他說,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參照,並在片段下留言;平台也會記錄學生以往的作品,讓家長知悉子女的學習進度。 虛擬實境結合社交場合  幫助自閉症學生了解社交處境 另一位得獎者是明愛樂進學校的李兆庭老師。他想辦法讓自閉症學生適應不同的生活處境。 在髮型屋聽到理髮電鏟的聲音而心驚,自閉症的學生可以怎樣做呢?李老師便透過虛擬實境(VR)來配合社交場合,當學生戴上VR眼鏡,就能有如親歷其境般,一步一步去適應,去學習如何面對。 樂進學校服務中度智障學童,當中約八成學生同時患有自閉症,李兆庭說:「自閉症學生學習動機較低,社交也有困難。」學校在疫情前, 每星期有社區生活課,帶領學生外出進行社區學習,但能夠探訪和體驗的地方畢竟有限,這VR創新項目還有看牙醫、受傷、迷路和煮食失火共五個主題,讓學童了解不同的處境,學習如何應對。 「學生理髮時聽到剪刀的聲音,可能會發脾氣、不讓理髮師剪下去。」李老師說,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外出理髮或看牙醫的機會不多,當真的要去這些地方,他們會感到焦慮。而在VR情景中,學生除了有如置身髮型屋之外,更能聽到老師的錄音旁白,一步一步去解釋和安撫他們: 「在髮型屋會聽到剪刀、理髮電鏟的聲音,我可能會感到害怕,但不用驚,我可以拖著家人的手,或拿著心愛的玩具。」虛擬實境中的聲音及畫面,都能吸引學生投入不同情景之中,學習如何去應對。 跨學科學習  科技結合中文與數學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也有兩位老師獲得表揚。電腦科副科主席李嘉耀編製了無人機校本課程,讓學生透過操控無人機學習角度、三維空間、圓等數學原理,在體驗中去學習數學,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空間思維及編程能力。 李老師介紹無人機課程時說,課程最初是讓學生認識飛行原理、飛行條例等, 但之後繼續優化課程,並配合數學科概念,讓學生思考「若要無人機行一條正三角形的飛行路線, 需轉的角度是多少呢?」 課程以三至四人為一組,每組負責一架無人機。同學可以先在模擬平台上測試,之後便可操作無人機正式去實踐, 「每一個單元都有任務要完成,即使是能力較弱的學生也願意去實踐,中途遇困難,他們也願意再嘗試。」 另外馮健剛老師是資訊科技主任,他打破了以往用紙筆作閱讀報告的模式,以「自閱‧自拍‧自製-AR閱讀『方』」, 要求學生用電腦軟件,製作出一份有聲音、畫面、文字的閱讀報告。 閱讀報告是中文科和電腦科的跨課程活動。在第一步「自閱」中,學生先為一位他們喜愛的中國歷史人物作傳記,並記在Google文件上;第二步「自拍」,則要拍下短片講述讀後感;第三步「自製」, 學生把文字報告和影片輸入軟件內,用來產生供AR閱讀的六頁獨特圖案,再以此製成六面體「Paper Merge cube」,一份有趣和嶄新的閱讀報告便誕生了。 相比文字為主的傳統閱讀報告, 馮老師指新方法讓學生更能發揮創意, 「例如介紹花木蘭時,可以加上馬的圖案、打仗的場境;有同學拍片時,亦為自己的樣貌加添特效,增加趣味性。」 「創新科技,是要讓學生適切地體驗新科技。」他認為,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能應用電腦科的知識,除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科技在將來也會成為學生的生活技能,這亦是為將來作準備。」(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