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20624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6.23
我思.我寫
兩年的時間轉眼過去。這段時間裡,在《喜樂少年》與大家分享音樂趣事、報導、流行音樂、電影音樂與音樂創作的資訊,有點像撰寫教學資料或活動報告。因為讀者群大部份是中、小學生,執筆時便很自然地經常用年青人的角度,閱讀自己的文字,避免出現難以明白的音樂術語,與含糊不清的論點。
 這些年,我誠心感謝編輯積極的協助。在文字創作上,有些詞語、句法,都要麻煩她來糾正。還有工作單位共事的老師們,他們是一群可愛的讀者。他們除了跟我分享每次細味文章後的感受,中文老師更與我熱烈討論,談談寫作,表達白話中文時更言簡意精。坦白說,我感受到幸福。大家都很愛護及支持我。我自己也感覺到用中文書寫時,已較往日流暢,更能具體表達自己心中所思。這種進步,製造了空間,並給予我膽量去嘗試不同題材,由音樂創作到古今樂曲介紹。這樣,更能照顧不同讀者群的音樂背景及口味吧。 
離別,生命裡下一個樂章的前奏 
閱讀上期李嘉齡小姐(「音樂真善美」專欄)的文章時,內容提及離別,並回顧過往兩年的寫作。這時,我腦海裡浮現了海頓的《離別交響曲》——作曲家與當時效力的宮廷樂手離別,海頓譜了此曲以茲紀念。那怕只是一個暫別,音樂家都是多愁善感的。每一次的深刻經歷,都能引發一個創作意念。雖然離別時傷感,同時,我們的生命亦將展開新的旅程。暑假過後,同學們會長高、升班、上中學等。與其停留在過去的回憶,為何不善用暑假,做一些很想嘗試而在學期中又沒有時間去忙的事情?也可以展望將來,多點期盼,想像開學後時怎麼樣子。噢!大家是否突然注滿了動力呢? 
重聚,對未來充滿期盼的憧憬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預料的。如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他們不會預料到當君主專制政權被推翻後,新上場的社會主義政府會大肆插手藝術創作?並對藝術品進行審批?諸多干預的政策,無疑驅使大量藝術人材流亡海外,部份客居他鄉的音樂家並沒有因此氣餒。如拉克曼尼諾夫(Rachmaninov)及蒲可哥菲耶夫(Prokofiev),他們在海外期間,創作了大量經世作品。在沒有政權的限制下,藝術作品風格大放異彩!所以,如果懂得如何面對逆境,隨後的道路就能容易走下去。 
筆者最近也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失去了一位自己真誠對待的知己好友。傷心之餘也需要反思,並學會如何面對。我發覺播放一些莫扎特的交響樂唱片,可以紓緩心裡的痛楚。這些傷口終會有一天結疤。細聽莫扎特音樂中的簡潔旋律,輕快的節奏,就能想像一扇光輝之門在面前徐徐打開,令人再次對未來充滿希望!新學年的專欄,我會跟大家繼續分享音樂及我的音樂經歷。形式方面,讓我在這裡製造一些期待吧!  
kjy12-20120624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6.24
我思.我寫
  兩年的時間轉眼過去。這段時間裡,在《喜樂少年》與大家分享音樂趣事、報導、流行音樂、電影音樂與音樂創作的資訊,有點像撰寫教學資料或活動報告。因為讀者群大部份是中、小學生,執筆時便很自然地經常用年青人的角度,閱讀自己的文字,避免出現難以明白的音樂術語,與含糊不清的論點。 這些年,我誠心感謝編輯積極的協助。在文字創作上,有些詞語、句法,都要麻煩她來糾正。還有工作單位共事的老師們,他們是一群可愛的讀者。他們除了跟我分享每次細味文章後的感受,中文老師更與我熱烈討論,談談寫作,表達白話中文時更言簡意精。坦白說,我感受到幸福。大家都很愛護及支持我。我自己也感覺到用中文書寫時,已較往日流暢,更能具體表達自己心中所思。這種進步,製造了空間,並給予我膽量去嘗試不同題材,由音樂創作到古今樂曲介紹。這樣,更能照顧不同讀者群的音樂背景及口味吧。 離別,生命裡下一個樂章的前奏 閱讀上期李嘉齡小姐(「音樂真善美」專欄)的文章時,內容提及離別,並回顧過往兩年的寫作。這時,我腦海裡浮現了海頓的《離別交響曲》——作曲家與當時效力的宮廷樂手離別,海頓譜了此曲以茲紀念。那怕只是一個暫別,音樂家都是多愁善感的。每一次的深刻經歷,都能引發一個創作意念。雖然離別時傷感,同時,我們的生命亦將展開新的旅程。暑假過後,同學們會長高、升班、上中學等。與其停留在過去的回憶,為何不善用暑假,做一些很想嘗試而在學期中又沒有時間去忙的事情?也可以展望將來,多點期盼,想像開學後時怎麼樣子。噢!大家是否突然注滿了動力呢? 重聚,對未來充滿期盼的憧憬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預料的。如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他們不會預料到當君主專制政權被推翻後,新上場的社會主義政府會大肆插手藝術創作?並對藝術品進行審批?諸多干預的政策,無疑驅使大量藝術人材流亡海外,部份客居他鄉的音樂家並沒有因此氣餒。如拉克曼尼諾夫(Rachmaninov)及蒲可哥菲耶夫(Prokofiev),他們在海外期間,創作了大量經世作品。在沒有政權的限制下,藝術作品風格大放異彩!所以,如果懂得如何面對逆境,隨後的道路就能容易走下去。 筆者最近也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失去了一位自己真誠對待的知己好友。傷心之餘也需要反思,並學會如何面對。我發覺播放一些莫扎特的交響樂唱片,可以紓緩心裡的痛楚。這些傷口終會有一天結疤。細聽莫扎特音樂中的簡潔旋律,輕快的節奏,就能想像一扇光輝之門在面前徐徐打開,令人再次對未來充滿希望!新學年的專欄,我會跟大家繼續分享音樂及我的音樂經歷。形式方面,讓我在這裡製造一些期待吧!    
kjy13-20120527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5.27
與作曲家對話 ——從作曲家角度,思索音樂作品的處理
  學習古典音樂,除了鞏固演奏技術,還需認識不同音樂種類及時代風格,使演奏的音樂讓聽眾感到「有味道」,同時也忠於原創者的意願。例如學習歐洲巴洛克樂期鍵盤音樂,老師都會指導學生,要減少連音。原來當時十七世紀的鍵盤音樂,都是為風琴或古鍵琴(Harpsichord)譜曲,現在常見的鋼琴還未發明呢!古鍵琴的構造很特別。每個琴鍵都是連繫著一組木槌,而木槌則附於一組琴弦上。每當演奏者按下琴鍵,木槌就會勾(pluck)該組相應琴弦,發出的聲音有點像勾結他線,並不持久。所以,現在以鋼琴來演奏巴洛克樂期音樂,都盡量模仿那種半斷音的演繹,使音樂聽出來較爽快,和聲也不會重疊而變得模糊不清。這是基於作曲家生長時代、背景而作出的考慮。 文藝復興的教堂音樂 巴洛克樂期前的文藝復興時代,社會、文化一片繁華。十六世紀歐洲的商業活動,經歷過由五世紀持續至約十五世紀(中世紀,Medieval)黑暗日子,再度蓬勃起來。當中尤以意大利佛羅倫薩(Firenze)為主要文藝復興活動發源地。而宗教音樂則於羅馬(Rome),在教會支持下寫出輝煌的新樂章。在商業活動的扶持下,各地陸陸續續修建大型教堂;在科學技術初步成就的幫助下,教堂內部的自然音響(acoustic)都計算得很精準。這些周邊因素促使作曲家大量創作宗教音樂,並於宗教禮儀中使用。 現今合唱團於演繹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要注意聲量上的控制。因為那時候作曲家並非為大型合唱團創作宗教歌曲。大部份教堂詩班都是很小型,靠教堂內音響設計去把聲音「擴音」。另外,吐字時更要留意元音(consonant),以誇張、清晰為主。否則在強烈迴音下,歌詞便會變得混濁,每個旋律的線條更未能展現,失去了文藝復興音樂的獨特美感。 作曲家的親身演繹 無論演繹文藝復興抑或巴洛克,甚至後期的浪漫主義音樂,我們都是依靠樂譜去把音樂建立出來。當中已失去音樂家於譜曲時的孕育情況、思想及生活環境等資料。所以,有些現代作曲家於指揮自己的作品時,都會跟樂譜指示有出入。主要差異在於音樂速度上。大部份抒情風格樂曲,都不會盲目遵守固定節拍,在時間空間上給予頗大的自由度,音樂的張力有明顯提升。最近,澳洲著名作曲家兼合唱指揮列克(Stephen Leek)來港排練其合唱作品。練習時,列克強調其音樂主要以流動方法去演唱,節奏較有彈性。他的樂曲選材自澳洲詩人的作品,所以需要以朗讀詩句的方法去處理樂曲。此外,他亦分析了一些他的作曲家朋友的樂曲,並以他們的性格去推斷音樂上的意思。 要真實、確切的去演繹一首樂曲,我們必須從作曲家的觀點及其時代背景出發,使演奏能充分展現原創者的時代風格,再注入個人的感覺和了解,去奏出真誠的音樂。          
kjy13-20120513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5.13
西方古典音樂 與 當代政治的聯想
  君主專制統治下的藝術發展 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為歐洲古典音樂的黃金時代。儘管各國歷盡滄桑,從政治體系轉換到軍事侵略,藝術發展卻沒有像中世紀的黑暗時代般停滯不前。十七及十八世紀的君主專制政治模式,在某些地方造就了華麗的宮廷音樂。法國路易十四世,自稱皇權由太陽賦予,所以又謂「太陽王」。他熱愛舞蹈,在位時聘請大量樂師,並要求他的御用作曲家萊利(Lully)創作不同的大歌劇(Grand Opera):一種包含了歌唱,管絃樂及舞蹈創作的跨媒體藝術。這位君主還喜愛親自上台表演,與眾同樂。於是,此時期的法國宮廷音樂,大部份都滲透著一種莊嚴、華麗的氣氛,一片歡樂昇平的意象。銅管樂在此應記一功。小號能奏出富穿透性的音色,從樂隊中突圍而出,猶如勝利者的號角聲,為大歌劇的揭開富麗堂皇的序幕。此外,一位如斯熱愛舞蹈的君主,又豈會錯過向百姓推廣此藝術的機會?路易十四世在位期間,歐洲首間芭蕾舞學校:巴黎皇家舞蹈學院正式成立。透過制度化及有系統的教學,傳授舞蹈藝術技巧,並為歐洲日後的正統宮廷舞發展奠下基礎。 商業形態政治對音樂藝術的支持 直到十八世紀,歐洲除了一些強大的國家外,還有一些諸侯的屬地(Prince States)。這些領土都被貴族們統治了好一段時間,他們的權力也是世襲。有些貴族是顯赫的商業財團,他們擁有瑰麗的行宮,以及龐大的資金去支持音樂藝術創作。在交響樂之父:海頓的光輝年代,其大部份可以全身投入音樂創作及演奏的歲月,都是服務於一個名為Esterhazy的貴族宮廷。作為此匈牙利裔商業家族的宮廷作曲家,海頓需要為不同場合編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如在宴客時,一些小型室樂便會大派用場;在舞會或節慶時,交響樂曲便能襯托出氣氛。在這個地方,海頓認識了不同的樂手,又因應不同樂手的組合,創造出樂隊規模不同的音樂。他為某些樂手創作了一些音樂小品,並註明是獻給他們的。此外,他亦有負擔一些教學,指導貴族子女的音樂演奏。直至 Esterhazy換上了另一位繼承人,解散管絃樂隊,海頓才離開這個讓他可以無顧慮創作音樂的地方。他特別為此譜寫了著名的「離別交響曲」(Farewell Symphony)。 藝術發展跟政治狀況總是千絲萬縷,不同的政治形態會為不同形式的音樂創作鋪路。到了十八世紀末,當歐洲進入革命時代,推翻君主專制,音樂發展更為普及化、平民化。宮廷與民間音樂的分野也漸漸減少。一般百姓都可以欣賞大型音樂創作,但當然並不是每人都可以負擔。了解當代政治背景,對演繹特定時代的音樂,會有更深入及準確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