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81104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1.02
童年的你
培育孩子活出真善美,是普遍認同的觀念,但具體的教養方式,每個家庭也有不同。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有沒有想過, 你們現在沿用來教養孩子的方式源自哪裡? 是否隱隱滲著你和伴侶原生家庭的影子?想要了解自己現在的教養模式,便先要認識你內在的兒童,也就是童年的你。 《紙娃娃手牽手》 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做牽手的紙娃娃,這五個牽手紙娃娃陪她一起冒險,無論遇到甚麼危險,他們都不放手, 一起面對所有的挑戰。有一天,一個頑皮的男孩用剪刀把小女孩心愛的紙娃娃全都剪碎了…… 但紙娃娃沒有消失, 他們只是被珍藏在小女孩的美好回憶裡。後來,小女孩長大了,當了媽媽,她也帶著女兒一起做了一串紙娃娃。 我們將於原生家庭領受的教養模式,直接套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自然不過的事。這可以是美好的承傳,但如果父母在兒時曾遭遇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不自覺地施展在孩子身上,例如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的某些小舉動,顯得異常焦躁不滿,這可能反映了他們在童年時也曾受過父母同樣的對待。如父母缺乏醒覺,不刻意作出修正,這種惡性循環便會一直持續下去。 《我想要愛》 大熊吉米幼年時失去了媽媽,他戴著爸爸臨別時贈他的帽子,踏上了尋找愛的旅程。不久他遇到被老鷹襲擊的山撥鼠,大熊救了她,山撥鼠為了報答大熊,就留在他身邊照顧他。大熊覺得她就像親人, 便稱她為小奶奶,可是一天小奶奶死了,大熊再次出發尋找愛,輾轉失落過,最後遇見一群需要他照顧的「小朋友」,他不再感覺心中有個大洞了。 我們在兒時遭受過的不愉快經驗,會在我們的心坎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就像是心裡破了一個洞。成長以後,我們不斷尋找愛我們的人和成功的經驗,試圖把這個大洞填滿,但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個洞就像一頭永遠吃不飽的怪獸,怎樣也無法被滿足。直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忙著照顧這幼小無助的生命,竟漸漸忘卻了自己的痛苦。我們跨越了許多以往無法跨越的困難,也激出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的潛能。這時候,心中那個洞雖然仍然存在,但洞口好像已被嚴密地封住了,心不再那麼痛。 《被鳥銜去的櫻桃》 男孩在城市長大,小時候沒有見過多少棵樹,所以一直渴望能擁有自己的小花園來栽種果樹。長大以後,他移民到了美國,心願終於實現,他的孩子就在這個美好的環境中成長。每年櫻桃樹結果子的時候,爸爸都很著緊,趕快叫兒子來把櫻桃摘掉。但兒子長大後,整天對著電腦,根本沒心思理會櫻桃,著緊的就只有爸爸。原來一個人一生中最容易丟失的,可能就是父母的愛。 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彷彿自己也有機會經歷第二次童年。我們憶起了兒時的匱乏,於是盡力為孩子提供我們過往無法獲得的物質;安排他們學習我們過往無法接觸的事物。這一切無疑是出於愛,但孩子始終是另一個個體,而且時移世易,孩子所需要的,也許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與其以孩子來填補我們心裡的洞,倒不如藉著「第二童年」,好好檢視自己的過去,帶著醒悟來面對自己和孩子的未來。
kjy03_20181028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0.26
借定唔借?
現今父母著重為孩子建立閱讀習慣,也 捨得花費為孩子選購大量課外圖書,但香港最大的問題始終是土地問題,即使有能力購買各類書籍,卻無法妥善儲存,書滿之患大概是愛書之人都面臨的重大問題。有些家庭會選擇在工廠大廈租用迷你倉儲存圖書,但 書不在手邊,難以提起閱讀的興趣。要增加閱讀的質與量,除善用圖書館以外,還可以 於朋輩間自組閱讀小組,互相傳閱好書。以下幾本繪本也許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Where Are My Books?》 Spencer很喜歡閱讀,每晚也要讀一本 心愛的圖書才睡覺。一天早上,他最喜愛的 書不見了,書架上留下了一朵鬱金香。他四處尋書也找不著。從此以後,Spencer的書一本接一本的失蹤,書架上則留下了各式各樣的物品,後來他用妙計找回失書,也揪出取去圖書的傢伙,原來是松鼠想要借看Spencer的書,卻難於啟齒,於是每次留下一點「按金」便把書拿走。 愛書之人對書帶著深厚的感情,即使收到「按金」或報酬也無法紓解與書失散的思念,何況還要擔憂書被借走以後一去不回頭!如果家長之間能夠有足夠互信,協商規則,有系統地記錄外借書目,並做到有借有還,同學之間便能互相借閱藏書,增加閱讀量之餘,又能減少儲存書本的煩惱。 《書的手藝人》 小女孩蘇菲最喜歡的書損壞了,散作零散的書頁,雖然書店裡有很多新的植物圖鑑,可她還是希望修補這本舊的,於是她便去找Relieur叔叔。Relieur是法語,意思是bookbinder,有「再一次重新裝訂」的意思,是用來形容專門運用多項手工技術來裝訂、修補舊書的人。圖鑑在Relieur叔叔的手中,修飾完成、釘裝牢固,重新有了新的生命,且再也沒壞掉過。蘇菲多年後更成為了植物學者。 愛書之人對書的賣相多少帶點執迷,總希望書本光鮮新淨,自己讀的時候也小心翼翼,於是把書借給別人,又多了一重風險。要是對方把書弄髒、摺頁怎辦呢?因此在開展圖書互借計劃之前,應先協定規則,閱讀後必須愛惜書本、保持清潔等。萬一書本真的偶有損傷,我們雖然沒有繪本中手藝人那樣高超的技藝,也可嘗試一些簡單的修補。書的價值在於被閱讀,也許閱讀時會留下一些痕跡,但卻無損書的內容和價值。 《Red Knit Cap Girl And The Reading Tree》 紅帽小女孩在森林裡找到一棵有個大樹洞的樹,希望把它建設成一個舒適的閱讀角,其他的動物也來幫忙,各自貢獻所長, 有的製作書架、有的帶來毛毯等,其他動物則帶來自己的書本,最終完成了一個舒適又溫暖的小小閱讀閣。 閱讀需要氛圍和環境,自組讀書會活動是其中一種方法。也許家長不擅長講故事, 但也可以負責其他工作,例如活動拍攝紀錄,或是帶領遊戲等。只要大家都願意出一分力,各展所長,便能籌組自家的讀書會活動,共同在閱讀中成長。 閱讀的經驗是個人的,但透過交流閱讀心得、推介好書,友儕間便能分享閱讀的樂趣、深化閱讀的體驗、鞏固閱讀的興趣。  祝願大家能組成自家的閱讀小組,共學共樂!  
kjy03_20181021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0.19
你是伯樂嗎?
至今開學已經一段時間,也是時候開始評估學習成果了, 當中有些同學在學業表現卓越,另外一些卻不甚了了。我們可能認為成績不好的同學,都是因為不夠專心努力,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如果學習的模式無法配合,也可能影響學習成果,以下幾本繪本也許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一枝不聽話的筆》  阿福叔叔想用一枝看上去非常優質的新筆寫作,但那枝筆沒有寫出他心中的句子。相反的, 它寫了自己相信的事情。筆接連落在幾個人手上,但沒有人知道該怎麼用這枝有自己意志的筆。不過, 孩子何瑞倒有個好點子,他自由自在地畫了很多圖畫。同樣的一枝筆,為甚麼落在不同人的手裡,效果有如此大的差別?關鍵在於使用者能否順性而行,發揮這枝筆的特性和長處。這正好像孩子和某些老師特別投緣,老師掌握了和孩子溝通的鑰匙,也就能帶領孩子在該科目表現得更理想。其實「聽話」這個詞語隱含了主宰者的存在,很值得家長和老師反思,如家長和老師能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自能摸索出一套合宜的互動方式。 《The Girl Who Thought in Pictures》 年幼的Temple Grandin被診斷患有自閉症,連醫生也認為情況不樂觀,但媽媽沒有放棄,後來她在學校裡待不下去,便到了親戚的農場裡去,怎料卻發現了她獨特的思考模式——以圖像思考,她還能與動物溝通,促成她日後為世界各地的農場設計了一系列改善的設施,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學者。 一個被評估為患上自閉症的女孩,行為舉止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在校內被排擠和欺凌,但她卻發現自己原來擅長以圖像方式思考,並在老師的鼓勵下,化知識和意念為行動,改善農場的運作, 並分享自身經驗,為患有自閉症的人士發聲,也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學者。主角碰到伯樂得以成為千里馬,其實只要家長和老師能以包容的心來支持和鼓勵孩子,他們都可以是千里馬。  《謝謝您,福柯老師!》(《Thank You, Mr. Falker》)  Trisha興奮地期待上學的日子, 可是上學以後,她打開書本來讀,卻發現書上的文字和數字擠成一堆,她根本分辨不清。這還不只, 同學們的揶揄和欺凌教Trisha非常痛苦。幸好得到福柯老師的體諒和耐心引導,幫助她克服障礙,學會閱讀。 繪本中的內容其實是作者Patricia Polacco的自身經歷,她小時候有讀寫困難,連基本學業要求也無法達到,且遭受到同學的欺凌,她一直掩藏自己的問題,寄情藝術,直至遇上福柯老師(即現實中的Mr. George Falker),她的讀寫問題才被發現,老師努力幫助她克服困難,使她終於學會了閱讀。在故事中的背景年代, 社會對讀寫障礙的認知有限,也沒有具系統性的訓練, 老師卻鍥而不捨地引領教導,造就學生日後成為家傳戶曉的童書作家,這證明老師的耐心足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天主創造我們每一個人,也是獨特的,我們有不同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能夠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包容和支持,讓他們發揮潛能,並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孩子們就能做最好的自己,這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kjy03_20181014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0.12
好友就要黏在一起?
新的學年開始, 孩子們可能升讀不同的學校, 或是升上不同的班別,但共同的是班上也有不少新面孔,他們要開始認識新朋友了。對於外向活潑的小朋友來說,結交新朋友是自然不過的事,但對怕生和敏感的孩子來說, 交友是場冒險:怎樣打開話匣子? 對方是否友善?大家是否投緣...... 但無論如何,在校園生活中得到友儕的陪伴,互相砥礪支持,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Chester’s Way》  Chester和Wilson是最佳拍檔,他們做事的方式很有自己的一 套,例如他們總是把三文治對角切開;踏單車時打手號。如果 Chester肚子餓了,Wilson也有同樣的感覺。後來新鄰居Lilly出現,這 個女孩勇敢、幽默,做事方式十分獨特。Chester和Wilson初時都認為Lilly行為古怪,對她敬而遠之。直到Lilly為他們解窘,他們開始接受她,了解共處以後,更成為了好朋友。 我們決定是否和某人交朋友時,大多取決於直覺:如直覺跟這人志趣相投,我們會產生好感,相對容易成為朋友。但直覺是主觀的,也沒有甚麼道理可循,如果我們過於依靠直覺,可能在沒有理據的情況下判斷了別人,就像Chester和Wilson很投緣, 但就只憑直覺疏遠Lilly,其實我們可以嘗試留意別人的優點,即使對方跟我們不同,也不要太快下判斷,也許日後也會成為好友。  《突突山上的秘密基地》 伯特和艾索每天都會帶著兩個紙箱出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玩不同的遊戲,但不變的是,他們永遠都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們也喜歡這種兩個人的節奏。一天,一個名叫小樹的男孩想要加入他們。 他們開始一起玩,可是伯特有種奇怪的感覺,他甚至躲起來,退出了這個探險隊伍。後來,艾索和小樹駕著特製的「戰車」到來找伯特⋯⋯ 兩個人的友誼,比較簡單,大家志趣相投、無所不談,看到對方便感覺安全、輕鬆、快樂。但當情感上過分依賴對方,便容易生佔有之心,繼而衍生出友誼中的排他性。這種感情連結雖然緊密,卻十分脆弱,一旦最要好且唯一的朋友交上其他的好友、或疏遠自己,孩子便會受到很大的打擊。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認清每個人也是獨立的個體,有交友的自由,我們不應干涉別人交友的自由。此外,朋友也有不同的層次,我們可以有最要好的朋友,但也應有一些較好或普通的朋友;享受二人共處的時光,也享受群體的生活,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Ava and The Rainbow (Who Stayed)》 雨後彩虹乍現,且是Ava看過最漂亮的彩虹,她多麼希望彩虹能永遠停留。彩虹於是決定留下來, 起初人們都歡喜雀躍,感到興奮和光榮。但隨著時日過去,人們的熱情冷卻了,對彩虹不聞不問,彩虹終於傷心離開⋯⋯  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通常會害怕別離。上學時跟爸媽分別,與好友聚會以後,孩子少不免彆扭一番,他 們都希望永遠和所愛的人在一起,讓歡樂的時光無限期延續下去,但現實是每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相聚以後也得重回生活正軌,別離在所難免。如朋友永遠停留,像故事中的彩虹般,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無法時刻相見,但只要珍惜相聚的時光,即使只偶爾見面,也足以教人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