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4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01
雲間虹霓顯救恩 李安淇偕爸媽 穿越一扇新門 跟隨基督
  (本報專訪)距離復活節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對於寶血會嘉靈學校四年級學生李安淇來說,這個復活節極具意義。安淇偕父母於三月十一日參加考核禮,小妮子回想當天在深水埗聖方濟各堂內的情景:「爸爸和媽媽與許多候洗者一同從神父手中領受傅油,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坐在聖堂的後方。爸爸和媽媽領受傅油的那一刻,我真的十分感動啊!」這位可愛的小女孩亦將於今年接受聖洗聖事,成為天主教信徒。訪問中,她流露了緊張和期待的心情。   親朋共同行 感謝天主祝福 最近一年多開始,每個主日,安淇隨同父母到位於窩打老道的聖依納爵堂,參加主日學和慕道班。安淇自二年級起參加主日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聖經故事,透過遊戲和手工製作,加深認識天主。安淇自言很喜歡上主日學:「姑姐是天主教信徒,她經常鼓勵我們一家人認識天主教信仰。在主日學班內,共有二十位小朋友,當中,大部份在小時候已接受領洗,而我和班中幾位小朋友將在本年內領洗。有些小朋友跟我一樣,就讀天主教學校。」安淇坦言曾因賴牀,不願到聖堂:「媽媽跟我說:如果你想多認識天主的道理,就不應缺席主日學!我覺得媽媽說得真對,於是立即起牀,去上主日學。」 四旬期內,天主教信徒與準備於復活節領洗成為教友的候洗者,一同懷著悔改的決心和皈依的精神,早作準備。考核禮當日,安淇的父親李文華與女兒互通心聲。李父表示:「當日禮儀的莊嚴氣氛令我感到震憾!回想從前的我,曾犯了不少過失,現在,我明白了天主賜給我們豐厚的恩寵,祂聆聽我們的祈禱,帶領我們走向光明。自參加了慕道班,我的心常充滿平安和喜樂,真的感謝慕道班的導師和同學對我的包容,天主帶領我踏入人生的新階段。」每一個人與天主相遇的經驗都是獨特的,當我們願意跟隨天主,對生命的體會也會不同,在個人生活中也會相應地作出改變。李文華的父親因病重,現住在療養院裡,李文華感觸地說:「這是我首次為父親祈禱,雖然感到難過,但我將一切痛苦交託給天主。」   虹霓作標記 銘記天主慈愛 談到喜愛的聖經故事,兩父女不約而同地選取《創世紀》9:8-17「天主與諾厄立約」的記述。李文華對此印象深刻:「那個時候,世界上到處充滿罪惡,天主以洪水毀滅地上一切生物。諾厄遵從天主的吩咐,建造方舟,避過洪水。天主愛人類,並願意與人類立約。此外,福音中記載關於耶穌治癒瞎子的神跡,也讓我有不少的反思。」 安淇小小的心靈裡,她認為教友的本份是真心信賴天主:「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都會祈禱,信靠天主。每個晚上,我與父母一起祈禱。我擁有一本聖經,空暇時,我會讀聖經故事。」按照天主教教會的傳統,每一位候洗者在領洗的時候都會選取聖名。李文華選了Paul(保祿),這個名字使他想起了已故教宗真福若望保祿二世(Blessed John Paul II, 1920-2005)。原來他在還未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時候,已經有所領悟:「我十分敬仰這位教宗,他病重時,仍積極面對痛苦,關心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安淇又興奮地告訴本報記者:「我選了Angel為我的聖名,Angel即天使的意思。我希望自己像天使一樣陪伴天主,為天主服務。」(仨)   編者話           愛的邀請,愛的印記   接受洗禮,表示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同時領受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在最後晚餐中賜給所有跟隨祂的信徒,一份寶貴的禮物 ——  聖神,基督的神(堅振聖事)。天主教會稱聖洗聖事及堅振聖事為「入門聖事」。領受這兩件聖事,便是領受了神印。領受神印的一刻,這個永不磨滅的屬神印記,為信徒帶來永遠有效的恩寵。 本期專題報導介紹念小四的安淇,在準備領受神印前,懷著感恩的心情,期待她與父母親在天主愛內的新生活。這個印記,將他們三人的心靈緊緊地扣在一起,在家庭裡,在天主的愛內,共同面對生活的喜樂和憂傷,在持守信仰的道路上互相激勵、互相扶持。 安淇與父親坦誠的分享,見證了天主的無限救恩,藉著聖經、透過宣講者的口及天主的見證人,怎樣帶領他們勇敢地穿越一扇新門,走進教會的大家庭,追隨耶穌基督。安淇的見證也在邀請你走近天主,同學們,一起來吧!    
kjy02_201203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25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慶金禧 愛的足印 善牧良師 身教啟廸童心 2
  感恩戴德 傳承教育理想 現時的小學生,很難想像從前的學兄學姊雖在沒有空調設備的斗室上課,卻十分珍惜和享受學習的生活。訓導主任歐家文笑說參觀的學生都踴躍發問:「由於父母在學校工作,我經常逗留在學校,對聖堂和校舍的每一個角落,瞭如指掌。聖堂與校舍相連,我常會遇見神父和修女,與他們熟落起來。課餘時,同學們都喜歡回校打球。在我的童年回憶中,家庭生活總是溫暖和快樂,很多同學喜歡回家,甚少在街上流連。」  校友老師張綺玲主任緬懷小學階段的快樂回憶:「我讀上午班,放學時段,神父宿舍經常飄來陣陣香味,大家便知道這是校監桑神父的午飯時間了!還有聖堂的聖母山,小時候的我,經常與同學結伴到聖母山聊天。」提起桑神父,另一位公教老師麥燕筠流露對這位神長的懷念之情:「我十分尊敬桑神父!從沒有遇見一位神父穿著破爛又殘舊的衣服,像桑神父那樣。他寧願將教友送給他的衣服和禮物,轉贈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桑神父是意大利人,他十分喜歡吃朱古力,卻總是將別人送來的朱古力,贈予學生。我每次與小學同學相聚,大家談起桑神父,都有說不完的話題!那時,學校的宗教氣氛濃厚,桑神父教授聖經課,他教導我們的福音故事,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桑神父在大埔擔任牧民工作期間,創辦該校及鄰近的恩主教書院。該校校訓是「愛」,桑神父和師長們以生命影響生命,這四位校友老師是當年的小朋友,他們早已長大成人,回到母校,負起培育下一代的使命。 尋根味昔 灌溉師生情苗 不經不覺,該校遷至現址已經二十年了。在學校圖書館裡,舒適寧靜,設備完善。該校四位小學生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分享是次「尋根之旅」的感受。六年級生李曉茹認為活動十分有意義:「我屬於交通組,負責確保同學安全橫過馬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跟我們形容,昔日的課室以流動壁報板隔開,但學兄學姊都不受環境影響,勤奮好學。我們應珍惜現今校舍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黃慧而點頭認同:「從前的教員室很狹小,老師們仍如常工作,我十分欣賞他們的無私奉獻。」 自2010-11學年的下學期起,學校已積極籌備慶祝金禧活動,舉行一連串活動,包括五十周年標誌及海報設計比賽、出版五十周年紀念特刊等。受訪學生中,年紀最輕的李偉霖愉快地告訴本報記者,他參加了金禧校慶陸運會。小六生郭霈棋有份參與音樂劇表演,該劇將於五月份舉行的五十周年金禧慶典中上演,霈棋微笑說:「我將於今年畢業,能參與金禧校慶,實在難得。我想起參觀當日,老師跟我們說,聖堂的聖母山是昔日學生們聚集的地方,他們經常在聖母像前祈禱。」 自本學年上學期始,林校長在每個星期一的早會中介紹學校歷史:「我從學校的紀念特刊搜集資料,加上校友老師口述昔日學校的情況。在學校運動會中,我們頒發桑得嵐盃和格普黎盃(以神父名字命名的獎項)。這兩位神父分別創辦本校及帶領本校師生遷往新校舍。我發現師生們對這些歷史事跡均感興趣呢。」五十年了,該校的善牧良師,無私奉獻,使育苗工作更具意義。重訪舊校舍,林校長喜見高年級學生在路途上,細心照顧學弟學妹。參觀後,該校校友、現就讀恩主教書院的學生們趁著小息時段,興奮雀躍地與母校師生共聚,林校長感恩地說:「看到小朋友成長,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那份喜悅難以形容。」 翻開該校三十周年特刊,前任校監格普黎神父(Rev. Vincenzo Carbone, PIME)這樣寫道:「三十年辛勞的成果是寶貴的。我們有責任將這寶貴的經驗保存下來,並藉此教育下一代,使他們懂得珍惜前人辛勞的成果。」同學們,除了珍惜學習的機會,大家更應感謝為教育付出努力的師長們!(仨)  
kjy01_201203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今年二月十一日,露德聖母瞻禮的日子。香港華仁書院的小聖堂內,四間天主教中學的祈禱宗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會員收歛心神,準備參與彌撒。穿著白色祭衣的愛爾蘭籍耶穌會會士、祈禱宗會(華語組)神師余理謙神父(Fr James Hurley, SJ)主持彌撒,他歡迎十多位公教學生加入祈禱宗會,共同為該會的宗旨努力——為愛耶穌聖心及救人的靈魂,把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彌撒中耶穌的犧牲結合起來,成為神聖的奉獻。   (本報專訪)九龍華仁書院耶穌會修院內靜悄悄的,偶爾傳來鳥兒的叫聲,或是學校的鐘聲。余理謙神父微笑迎來,他主動提出帶領本報記者參觀修院,更親切地邀請記者在小聖堂內一同祈禱。這樣,訪問的開端,就從祈禱開始 ⋯⋯   與基督同行 奉獻生活苦樂 祈禱宗會於1844年,由耶穌會會士在法國成立。至今,祈禱宗會是一個天主教國際組織,總部及中央辦事處設於羅馬。余神父自2005年始,擔任香港教區祈禱宗會神師,談及祈禱宗會現況時,他慨嘆不已:「翻查歷史資料,祈禱宗會於1904年已在香港教區設立。本港現有50多個堂區及約200間天主教學校,卻僅有7個堂區及4間學校仍設祈禱宗會。更可惜的是,在世界各地的祈禱宗會同樣遇到會員人數遞減的情況。」 十九世紀中葉,在法國的耶穌會修院內,年輕的傳教士們渴望到世界各地傳揚福音,可是這願望並不容易達成。一位耶穌會神父有見於此,他提出福傳工作的不同方式 —— 透過祈禱及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催生了祈禱宗會。 余神父指出,祈禱宗會的靈修特點包括每日奉獻禱文、為教宗意向祈禱(總意向及福傳意向)、耶穌聖心敬禮和聖體青年運動(Eucharistic Youth Movement)。在訪問中,余神父經常提到祈禱宗會總秘書長白尚理神父(Fr Claudio Barriga, SJ)。這位來自智利的神父周遊列國,了解各地祈禱宗會的發展狀況:「數年前,他曾到訪香港。他也特別強調聖體青年運動的重要,今年,聖體青年運動在阿根廷舉行國際性聚會,聚集不同國家的青年會員。我真的希望香港的青年會員也能參與,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經驗!」   與大眾並肩 關心社會公義 這位年屆八十五歲的傳教士,在香港生活逾半世紀,操流利廣東話。余神父成長於愛爾蘭,小時候,已對中國略有所聞:「那時候,堂區提供關於傳教士到其他地方傳教的消息,如中國和非洲。」1952年,當年,余神父仍是一位修士,他偕三位修士和一位神父乘船越洋來港,展開傳教的使命。 細數往事,余神父曾是天主教大專聯會和公教職工青年會的神師,他關心貧苦大眾,與年輕人和工廠工人為朋,親身接觸社會上不公義的狀況,他坦言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終生難忘。至今,余神父關心社會公義的心火從未減退:「青少年,你們在祈禱的時候,別忘了為社會的公義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祈禱。這刻,我想起了本年八月的總意向 —— 為囚犯得到公平和尊重的對待祈禱。其實,除了教宗的祈禱意向外,我們也可以為香港教區主教的需要和意向祈禱,特別是本港日益轉變的社會問題。」 為了加強天主教學校間祈禱宗會的聯繫,四校包括香港華仁書院、聖保祿學校、嘉諾撒聖心書院和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自去年首次舉行聯校彌撒及會員入會儀式。余神父期望更多教友和天主教學校認識和加入祈禱宗會,讓這個團體活潑起來。他提醒年輕人不忘祈禱與服務的生活,兩者應互相配合:「三月份的總意向是為婦女的貢獻祈禱。小朋友,除了為媽媽、嫲嫲和外婆祈禱外,你們也可以行動報答她們,例如幫忙做家務或送上小禮物。」 一個小時的愉快交談結束了,余神父微笑說:「我們一起念每日奉獻禱文及為教宗的意向祈求,好嗎?」祈禱,把我們與世界上不同角落的弟兄姊妹連繫一起 ⋯⋯   每日奉獻禱文 仁慈的天父, 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 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 願這奉獻,聯合祢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 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 願在聖神內, 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 為祢的聖愛作證, 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亞孟。    
kjy13a-20120311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3.11
靈訓輔合一 孩子品德的培育
  記得有一位老師曾對我說:她十分重視品德培育,時刻以「成績考獲第一名的學生只有一位,但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在品德上取得第一名」來提醒同學,培養良好的品德是學習的首要目標。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德育較智育重要。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父母和師長的悉心教導,在恆常的指導和規勸下,相信只要我們不放棄,孩子們都可以是成才成器的。「靈訓輔」合一是我校的辦學特色之一,而擔任我校靈育、訓育和輔導的主任們全都是教友,這對我們推行以「靈育」為經,以「訓育及輔導」為緯的品德培育帶來了優勢。 倪德文神父擔任我校的校監十年,積極帶領學校發展。他每年都會按照宗教時節為全校師生舉行祈禱會,藉著他的身教言教、訓勉和鼓勵,為每位同學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播下基督是愛的種子。透過每星期兩節的聖經課、恆常由宗教老師策劃的宗教活動,例如參觀聖堂、朝聖、安排基督小先鋒探訪長者、為公益事宜賣旗和籌款等,都有助於靈育的培養。還有,我們學校的生命大使,她每周定時到校協助帶領早禱,按需要與老師一同舉行宗教聚會,利用早會、小息及午膳時段,為同學講述聖經故事,培育同學了解耶穌在世的事跡,祂怎樣愛世人和祂的聖言:幫助同學將愛的訊息轉化為實踐行動,讓別人在他們身上感受到愛和看見基督。 部份同學在成長過程中,或會出現行為偏差,這是常有的事,但我們相信「預防勝於治療」,只要我們能善用正規及隱蔽課程,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灌輸天主教的價值觀和生命的核心價值,令他們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他們便會健康成長。當同學表現違規而老師需作懲處時,「將功補過」是訓育的其中一項有效方法。 例如透過安排他們在圖書館當值服務、協助低年級同學溫習、在操場協助清理廢紙垃圾、保持課室整潔等,讓他們能在服務中,作出反思及補償。 如果我們以嚴父慈母來比喻訓育和輔導二者的效能,處理學生問題使用的一般方法是訓育以剛,輔導以柔,而我校將靈訓輔併合為一。老師們以愛培育學生,用心了解他們的問題,以情和理輔助他們反思及改過,遠較以嚴懲有效。從家長對學校的支持,同學每天掛在臉上健康愉快的笑容,品德和學業持續地進步,印證了我們學校將靈性培育、品德教育和學生輔導合而為一的教導模式,是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寫到這裡,願摘錄一段取自美國著名文學家兼教育家的詩句作反思: 「⋯⋯孩子生活在鼓勵中,就學會了自信;   ⋯⋯孩子生活在表揚中,就學會了感激; 孩子生活在接受中,就學會了愛; 孩子生活在認同中, 就學會了自愛; ⋯⋯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中,就學會了真理和公正; ⋯⋯孩子生活在真誠中,就學會了頭腦平靜地生活。」 ——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 Dorothy Law Nolte 我們喜見孩子有機會在天主教學校接受教育,這是天父的恩賜,怎不教人珍惜? 我們是被天主揀選擔任教育工作的。在天主教學校服務,是一份召叫和使命,我們怎可以怠慢?怎可以不積極地回應祂? 讓我們帶領更多孩子到天父跟前,聆聽基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