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20219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2.19
和諧的家庭形成和諧的社會
  組成社會的小單位主要是家庭。家庭是社會的基礎,沒有家庭,人就只能游離、分散,猶如散沙,產生不出力量,而社會也不會組成,更談不上建立和諧的社會。 一對男女青年組成家庭,彼此相愛,上敬父母、下育子女,和樂融融。若家庭和諧,社會的和諧也就有了保障。我們身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可以為社會和諧作出的貢獻,就是把自己的家庭建成和諧的家庭。而方法就是將主耶穌迎接到我們的家中,闔家以主耶穌為中心。 主耶穌開始傳教,在山中聖訓「真福八端」教導我們說:「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承受土地。」(瑪竇福音5:5)耶穌這樣訓誨我們,並親自實踐這一教導。他一生都以温良與慈愛待人。他褒揚那些良善的人,也勉勵我們做良善的人,除了對偽君子、假善人之外,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惱怒。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11:29)主耶穌願意告訴我們,他向我們作出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我們學習他的良善心謙。就讓我們反省奉耶穌為一家之主的意義;如果家主是良善心謙的,家中各人也應是良善心謙的。耶穌要求我們向他學習,成為良善心謙的人,但怎樣才能做得到呢? 我們都知道,天使由於驕傲墮落,成為魔鬼。原祖妄想自己與天主一樣,知道一切,而犯下了原罪。驕傲是七罪宗的為首罪宗,可以滋生許多的罪惡。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切不要陷入驕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我們要告誡自己驕傲的可怕,不要疏忽它常滲透於我們的思言行為中。要成為良善心謙的人,第一步是要戒避驕傲的作風和行為。 「良善心謙之耶穌,懇使我心似爾聖心!」願我們的家庭全體上下,都能戒避驕傲,實踐良善心謙的美德,這樣才能達致家庭和諧。    
kjy02_2012011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15
我們是基督小先鋒 效法基督 慷慨服務
    宣誓禮儀中,每一位基督小先鋒團員都承諾願意成為基督真正的追隨者,「本著基督的精神和信念——愛、真理、公義、和平——透過聖言和祈禱,用行動、聚會、服務,在朋輩中活出基督。」(團員手冊)冬日的一個下午,基督小先鋒四區代表學校的師生,聚首於寶血會思源學校,與本報讀者分享在團體活動中的感受和得著。   香港區:聖嘉祿學校   宗教禮儀有助深化信仰,天主教學校配合教會的禮儀年,舉行不同的宗教活動。該校牧民助理戴安娜指出:基督小先鋒團員輔助校內宗教禮儀,服務師生,如帶領早禱、念玫瑰經等;他們更演出福音劇,向同學傳遞福音中的信息。每年,團員參加分別由教區及鐸區舉行的傳教節活動,與其他公教團體接觸,體驗教會的共融精神。 兩位團員吳沅凌和黃裕恩從禮儀服務中,認識天主教信仰。沅凌曾參與在聖堂舉行的禮儀,透過老師的介紹,她認識了聖女小德蘭的父母真福馬丁伉儷,更難得看到他們的聖髑。裕恩曾擔任祈禱小天使,帶領初小學生祈禱,她特別難忘在四旬期內,帶領學弟和學妹進行拜苦路禮儀:「為了讓初小學生明白禮儀的內容,我教導他們簡單的禱文,這經驗很特別呢!」戴安娜在聚會中與學生相處和分享,她發現學生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中,感受天主的臨在,她被兒童的率性純真所感動。   九龍 II 區: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基督小先鋒團員參與不少信仰培育活動,包括朝聖及信仰生活營等。聖堂是教會的標記,該校陳為寶主任表示:帶領團員前往不同的聖堂朝聖,讓他們置身其中,不但了解聖堂的設計、建築特色和不同的主保聖人,這經驗更加深團員對天主教教會的認識。她又說:「為非公教團員來說,這是難得的機會,他們可以感受聖堂內寧靜而平安的氣氛。想不到那些平常喜歡說話的學生也會安靜下來,留心導賞員的介紹,並用心祈禱呢。」 兩位五年級生徐藹君和王雪蕎以公教學生的身份,自一年級始成為基督小先鋒團員至今。朝聖活動帶給兩位學生不同的感受,雪蕎想了想說:「我們曾到訪聖多默宗徒堂,我仍記起祭台後的玻璃畫,呈現聖多默伸出手指穿入已復活的耶穌的傷口,這提醒我相信耶穌,不應存在懷疑。此外,我在聖堂內首次看到聖人的指骨呢!」藹君談起另外一次朝聖活動,地點是聖伯多祿聖保祿堂:「那是一座中式設計的聖堂,我們在聖母岩前祈禱,我感受到聖母護佑每一位團員。」   新界區:寶血會思源學校   藉著服務,基督小先鋒發揮愛主愛人的精神,除了校內服務外,團員跟隨老師走出校園,接觸社會上不同有需要的人,送上溫暖。該校譚思恩老師說:「本校基督小先鋒曾前往寶血會兒童村,與兒童一同做手工,分享友愛。此外,我們也探訪香港盲人輔導會,讓團員認識失明人士在生活上的需要,培養學生尊重和關愛弱勢社群的態度。」 訪問當日,笑容可鞠的彭明欣同學談到曾與母親一同進行義工服務,感受深刻:「我們在中秋節探訪區內獨居長者,媽媽也一同參與。我們除了送贈月餅外,也跟獨居長者聊天,閒話家常。」陳衍彤同學則難忘探訪腦部發育不健全的兒童,她有份參與唱歌表演,帶給兒童歡樂。譚老師認為基督小先鋒的活動既活潑又多元化,有助引起兒童對信仰的興趣;透過服務,團員以行動跟隨耶穌,這更培養兒童積極的生活態度。  
kjy02_201201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主內一家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  
kjy03_201112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8
香港培聖會 福音種子播童心
  頒獎禮在湯漢主教的祝福中圓滿結束,獲獎學生們互相道賀,並與家人拍照留念,氣氛熱鬧。 2011教友年天主教小學徵文及填色比賽籌委會主席李崇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培聖會致力推動及培育修道聖召,每年,該會均舉辦不同的活動:「今年,本會為響應教友年,特別成立『教友年專責小組』,舉行一連串相關活動。我們關心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因而提出主辦這項比賽活動,鼓勵中小及高小學生以文字抒發心中所想,初小學生則運用顏色,發揮創意。我們期望藉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耶穌,鼓勵他們思考個人與天主的關係。」  聖召是天主的召叫,李崇德指出除了修道聖召外,每一位基督徒均負起不同的使命:「別忘了,傳播福音是教友的使命啊!不論是天主教或非天主教學生,在構思文章時,翻查聖經,或閱讀相關參考資料,反覆思考題目;此外,老師和家長也會與學生討論內容,天主的福音就這樣傳播開去了。」 頒獎禮上,香港培聖會「教友年專責小組」主席劉唯邁博士看到可愛活潑的小學生,不禁發出會心微笑。他喜見天主教學校的學生踴躍參加是次比賽:「我非常感謝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協辦這次的比賽,讓比賽得以順利進行。更可喜的是校長、家長和師生都積極投入參與。」談到教友年,劉博士認為天主教信徒應認識教友本份,在思想和言行上,努力做好本份,成為地上的鹽,傳播福音。李崇德和劉博士願在小孩子的心中播下福音的種子,讓聖神在他們的生命中工作。最後,李崇德寄語學生:透過宗教課堂和活動,學習耶穌的教導,並好好珍惜認識天主的機會。(仨)   初小組總評判陳潔璋: 「這些作品呈現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創意十足,構圖豐富。可惜,部份作品構圖過於花巧,未能突出主題,喧賓奪主。這次比賽配合教友年,教友生活以愛德最為重要。從作品中,我看到兒童關心不同種族的人,這份共融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願藉這個機會,感謝宗教科老師的悉心教導,讓學生明白天主愛世人的信息,並學習以愛還愛。」   中小組總評判杜永強: 「我認為參賽作品的文筆和修辭技巧都很好,尤其得獎作品,言之有物。有些作品令人難忘,例如有學生來自非公教家庭,藉著其它途徑認識天主,並積極參與宗教培育,願意跟隨天主。也有父親不相信天主,學生的堅持更見可貴。此外,學生不單願意以行動做好本份,跟隨主耶穌,更努力向家人和身邊的人傳佈福音喜訊。這些作品對福傳甚有價值,它們讓不認識天主的人,讀過後會有興趣了解天主更多。雖然小朋友未必明白教友的意義,他們年紀輕輕,卻在作品中表達立志學習主耶穌。這份堅持值得成年人學習,也提醒教友向兒童學習。」   高小組總評判余佩琴: 「我認為高小組的題目甚具挑戰性,不容易掌握,參賽作品水平卻是高於期望。很高興看到一些參賽學生,在作品中分享他們與主相遇的經驗,他們的內心如何被感動,並跟天主說『我願意』。亦有些新來港學生,透過學校的信仰氛圍,認識耶穌,與天主建立關係,更主動參加聖堂的活動。藉著這次比賽,我期望參加的同學在生活中,發現天主臨在於充滿愛的地方;青少年在成長路上,常遇到困難和考驗,但天主永遠不會離棄我們。我深信天主教學校栽培學生,擔當著重要角色。同學們應感恩,珍惜在天主教學校學習的機會,天主在保守和帶領你們呢。」   信任.愛   「我感謝那賜我能力的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因為他認為我忠信,就派定了我服役。⋯⋯主的恩寵對我格外豐厚,使我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和愛。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弟茂德前書1:12 -15)   聖保祿為自己在生命中,由誤解到清楚地明認耶穌而感謝天主。因著天主對聖保祿忠信的愛,他終能在受迫害至死、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身上,認出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   聖保祿的經驗,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勇氣和安慰:原來我們認識耶穌的過程,也會走過崎嶇的路;每個人在生命中怎樣與耶穌相遇,祂何時在我們的心靈裡誕生,當中有數不盡的生命故事。讀過一篇篇獲選的作品,採訪過程中與小朋友個別交談,使我們發現小朋友在耶穌身上感悟天主的愛。雖然部份作品流露小朋友未能分辨祈禱的對象是天主或是耶穌,這次徵文比賽剛好在聖誕節前舉行,更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時刻,讓小朋友們在馬槽裡誕生的耶穌身上,認出祂就是天主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瑪竇福音1:23) 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