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20130512
icon51
腦.愛.快樂
2013.05.12
不一樣的小禮物
今早,班主任告訴我們數學科老師病了。數學堂了,我們正在猜想誰來代課,但願不是訓導主任吧。他曾要求我們溫習主科,有誰會喜歡這樣?不一會, 卻見到宗教科楊老師把頭鑽進教室的門邊,且慣常地展開笑臉,原來是由她來代課。噓,鬆了一口氣。 多數女同學都感到楊老師很欣賞各人不同的特質,課堂氣氛特別輕鬆;幾位喜歡發表意見的男生更加把握機會表現自己,搶著議論。 究竟楊老師打算這一堂做甚麼呢?  一開始,楊老師就派給每位同學兩張A3白畫紙。啊,對呀,母親節來了。楊老師希望大家畫一幅畫,送給媽媽作母親節禮物。同學們接過畫紙,一時想不出主意。在前排座位的小朱自言自語:「麻煩! 為甚麼不做數學題?我最討厭畫畫!」 上次副校長代數學課,小朱堅持自己列式的方法,副校長要求他改寫,小朱反而說副校長「駁咀」。其實同學們相處近六年了,大家都很清楚小朱經常喜歡自說自話,又不懂別人的想法。有時,他坦率得令人啼笑皆非。 楊老師提議小朱寫一張數字密碼卡,把它當作禮物給媽媽,盡可能下課前完成。她了解小朱聽到清
kjy01_2013042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21
星光引領 回應主愛 徐仁恩修女 致力媒體福傳
「小時候,曾想過長大後當老師。從小喜歡畫畫的我也有想過當畫家,但並沒有想像過會成為修女。」聖保祿孝女會徐仁恩修女(Sr. Mary Gesuina Seo, FSP)來自韓國,笑起來眼睛瞇瞇的,像個容易親近的大姐姐。「我從沒有聽過耶穌對我說話,也沒有夢見過他,但他透過我身邊不同的人召叫我,叫我將生命交給他,為他工作。」她將這些感動她、引領她跟隨耶穌的人比作一顆顆閃亮的星星,「就如引導三位賢士找到小耶穌的異星。」      (本報專訪)徐修女信仰路上遇到的第一顆星,是她的一個中學教友同學。「我以前完全不認識耶穌,是這位同學經常鼓勵、陪伴我到聖堂,又常來家裡探望我,更在復活節和聖誕節給我做復活蛋和巧克力,讓我非常感動。」在同學的積極鼓勵下,初中的徐修女決定領洗,「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我重生了!」接下來的一年,她的家人也受了洗,加入教會的大家庭。 意想不到的計劃 媽媽和爸爸也是她的星星。徐媽媽非常熱心,參加聖經班、給她介紹很多聖人故事,也堅持每晚睡覺前,一家人一起祈禱和誦唸玫瑰經,主日一起參與彌撒。徐修女回想少時,笑道,「那時我覺得玫瑰經很長,唸的時候常打瞌睡;媽媽則向我解釋我們該在一天結束之前感謝天主。」媽媽一直希望兒女中有一人能奉獻給天主,徐修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當時的她並不認為自己會度獻身生活,「我跟媽媽說:『我不當修女,我會結婚, 過普通的生活。』」星星亦在她的大學時期出現,一名要好的女同學邀請她積極考慮聖召,但她這樣回應:「這與我無關,我要結婚。」 大學畢業後當幼稚園教師,徐修女在社會上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徐爸爸患上癌症。她們一家一直在醫院照顧他,不斷為他祈禱,希望他能痊癒。最後徐爸爸因病離世,到天國去了。「我希望天父接納爸爸的靈魂,因為我們和天父一起的時間是最幸福的。」爸爸的死亡亦引發徐修女思考,「我們由天主創造,將來也要回歸父家;這生命既然不是我所有的,我該怎樣運用我的生命?」不像梅瑟、亞巴郎,也不似宗徒們,天主並沒有親口向她說話,「但祂透過不同的人召喚我,我於是決定加入修會,永遠和耶穌一起生活。」 傳播主愛的使命 不同的修會有不同的傳教使命,聖保祿孝女會透過大眾傳播工作傳揚福音,「聖保祿孝女會的修院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個舒適的家,充滿平安。修女們活潑、愛笑,是個十分愉快的團體」,徐修女回憶道。聖保祿孝女會是國際修會,在五十五個國家設有分會。修會秉承會祖真福雅培理神父(Blessed James Alberione,1884-1971)的精神,透過書籍、多媒體資料和網絡將基督聖言帶給全人類。「我們的修女翻譯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輯錄聖歌唱片等,日常也要輪流準備食物、洗滌衣服和清潔修院,主日亦會到不同堂區推廣書籍。」 徐修女形容,聖召是耶穌送給她的一份美妙禮物,她接受了,打開,內裡滿是耶穌的愛心。「然後我答覆耶穌:『我也很愛你!』我全心全意愛他、跟隨他,與他在一起。」徐修女愛踏腳踏車,邊踏車邊看身邊的景物。她認為度修道生活就像和耶穌一起踏腳踏車,「你可以看見天上的事,可以看見很美、很遠的東西,獨自一人做不來的,和耶穌一起便能做得到。」(澄)   
kjy01_201302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2.24
童書同走成長路 陳致元 擁抱孩子心
  小魚出發去買雞蛋,路上拾到一顆彈珠,透過彈珠看景物,所有東西都是藍藍的。她又拾到一副眼鏡,戴著眼鏡看,又是另一個世界。小魚是台灣童書繪本畫家陳致元作品《小魚散步》的主角。當小朋友拿起陳致元的作品時,他們也像小魚一樣,透過他的故事、他的圖畫,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本報專訪)這天和小朋友一起聽陳致元說故事。樣子有點酷的他染上感冒,加上遠道從台灣而來,舟車勞頓而行程緊密,有點疲態。但剛開始說故事,他便精神百倍。他先說《Guji Guji》的故事,時而模仿鱷魚的叫聲、時而模仿鋒利牙齒咬石頭「卡啦卡啦」的聲音,逗得孩子們咯咯笑。 經歷打造故事 「十八、九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童書,一看就覺得很適合自己」,陳致元從小就愛畫畫,夢想過當作家、當漫畫家,但一遇上童書便愛上了。經過刻苦努力,他終於出版第一本作品《想念》,寫的是姊姊對已經過世媽媽的愛。由那時開展的十二年童書工作中,陳致元在國內海外獲獎無數,作品翻譯成多國語言,但他看重的不是名利,是孩子。「童書是給孩子看的,當然孩子比較重要!」他說。對他來說,孩子的支持給他充電,讓他有力量繼續創作。 陳致元的作品題材多變,他表示不少靈感都來自兒時回憶。他於1975年在台南屏東出生, 在鄉村成長, 十分接近大自然。「小時候家中也有狗,狗一養就幾代,感情很要好」, 或許是這個關係,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小狗的出現, 他亦有不少以動物作主角的作品。他認為以親身經驗作題材,故事更加感人,「那些都是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更加魔法,讀者更容易感受得到。」他的圖畫亦充滿童趣,《Guji Guji》中的主角,總拉著一只鴨子玩具到處跑。他不假思索地解釋:「這就是小孩會做的事呀!」然後記者明白,他本著孩子心去創作。 他還想讓孩子看更多,「我想讓孩子看不一樣的事情,關於社會的、家庭的、成年人的,這不一定不好,甚至可以讓他們更了解家人和社會,帶給他們正向思考。」就像陳致元2010年的作品《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不少家長都會出差,正如熊爸爸也一樣。」但孩子會寂寞,爸爸也會想家,消解孤單的是家人對他的支持。「透過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家人支持的重要,並明白父親也同樣需要照顧。」 想像成就理想 逛書店時,以下的對話不時出現:「媽媽, 我想要這本書!」「裡面都是圖畫,你很快便看完,然後丟在一旁,買別的吧!」陳致元斷不認同,「童書不是看一次的,每一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不同心情看感覺不一樣,長大後再看又不一樣;外國很多人甚至會把童書留給自己的孩子,非常珍惜。」他補充:「而且親子同讀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能拉近爸媽與孩子間的距離。」 記者和陳致元的對答中,他的想像力可見一斑。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通行世界,當中《Guji Guji》一書亦有譯成泰文版。他雖不諳泰語,但介紹封面時笑道,「字是橙色的,而且彎彎曲曲的像蝦子,不是很有冬蔭公湯的感覺嗎?」他鼓勵孩子們發揮想像力,成就夢想,「不想像很可惜呢!」他強調想像力十分寶貴,「火箭也是從想像而來,未發明前已在小說中出現了!」 畫畫以外,陳致元愛閱讀、愛慢活,也愛靜。來到香港,他最喜歡慢慢地喝茶吃廣東點心。「就如《很慢很慢的蝸牛》這故事,慢不代表不好,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太快。」他每天到工作室工作,但絕不熬夜,每天離開工作室便回家與太太和兩個女兒天倫樂,過規律的生活。沒有宗教信仰,但陳致元總喜歡到聖堂去。住在台北時,他常到市中心的聖家堂去,有時候參與彌撒,有時候只是坐坐,「我喜歡聖堂的那種平靜。」 陳致元的作品讓你看到事情不一樣的一面, 你也有讓事情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別忘記欣賞自己、抓緊自己的長處、堅持自己的理想呢! (澄) 
kjy01_201301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7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繪本畫家,亦從事插圖、設計與翻譯工作。或許,你不熟悉她的名字;但她的圖畫筆觸細膩圓潤、色彩豐富而溫婉,還有許多讓人會心微笑的小細節,總讓人心裡感受到絲絲暖意。我想:她該是一個既溫柔又樂天有趣、既細心又充滿童真的創作人。深入認識她後,發現她更是一個熱愛生命和世界、懂珍惜懂感恩,天主所鍾愛的女兒。 (本報專訪)這次是書寧首次和香港出版機構合作,本期《喜樂少年》中,我們隨著她的畫筆,慢慢步進雷永明神父的時空,走一趟認識他的旅程,看他的成長、看天主在他身上成就的大事。現居於日本的書寧雖與我們分隔異地,亦樂意透過文字和圖畫,分享她的經歷和信仰。  踏上精彩創作旅程 在台灣北港土生土長的書寧從小就喜歡畫畫,只要拿到筆,手就停不下來。家裡的傢具、牆壁、木門,甚至外婆的手和臉蛋,都常被她塗成「抽象畫」。「我想,得到父母的引導才讓我保留畫畫這夢想」,書寧表示,母親為她準備各式各樣的白紙、小卡片,加上任中學教師的父親總會帶成綑的廢棄考卷回家。「從此我學會在紙上畫畫;倘若當初他們只顧責備我,說不定我早就扔了畫筆吧!」 書寧也愛閱讀, 「書本是我的好朋友和啟蒙老師,我甚至曾經愛一本書愛到抱著睡覺的程度。」在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廣告組畢業後,她當上空中服務員,開啟了她對旅行的熱愛,也重拾她和書本的友誼。每到一個初次造訪的城市,她總會到書店看童書。她可能不認識當地文字,卻常看到似曾相識的插圖。與童書的重逢,開展了她人生的新一章。 辭掉空中服務員的工作後,書寧到日本學習日文,並入讀設計學校專修繪本, 利用兩年時間摸索「說故事」與「畫故事」。畢業後,她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書,一直創作到現在。她因此而感恩, 「我感謝天主,讓我能天天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也深愛著自己天天做的工作。」 傳播愛的繽紛信息 二○○六年秋天,書寧面對更大的改變。外婆過世,給她帶來很大衝擊,「我無法想像她為甚麼『不見了』。鄉下的老房子怎可以是空的?」外婆在臨走的十二小時前領洗,帶著「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這美麗名字回到天父家中,喪禮也在教會內舉行,那是書寧認識信仰的開始。「奇妙的是,那段日子雖沉浸在深沉的悲傷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溫暖;透過與摯愛外婆的死別,我見到天主的愛。」外婆的離去,帶她和妹妹走近天主、領洗、加入教會的大家庭。 進入信仰的門後,書寧繼續工作,出版了不少與信仰有關的作品:記錄聖地之旅的《耶路撒冷朝聖日記》、講述聖方濟故事的《亞西西的小窮人》及《古比歐的大野狼》等,並翻譯了不少書籍。或許, 天主給可親的書寧安排了一段和聖方濟觸碰的緣分,她這次接受本報邀請,為方濟會士真福雷永明神父的生平故事繪製插圖。她做的第一件事並非拿起畫筆,而是閱讀。讀雷神父的自傳和傳記、在網路上查資料,更讀遍了所有借來的書本。讀他的文字、讀他的相片、也讀他這個人。「這是不可或缺的,我感覺自己有義務先去認識他,而愈是認識,我就愈覺得他可愛、可親與偉大。」 她形容這是一份恩寵滿滿的工作,認識雷神父後,她每天的讀經也截然不同。「我體會到讀經既是與天主聖言的面對面,同時也是與一群好友共同的祈禱。」她感謝雷神父給她的這份禮物,「現在, 每當我翻開手邊的思高本聖經,總有股暖暖的感動,從書頁透過指尖,緩緩地流入心中。因為,我已經知道了這本中文聖經誕生的故事。」(澄   圖畫夢飛翔 許書寧 說創作 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