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1010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0.08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 親子製作小板櫈 認識學校歷史
  (本報專題)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的前身,是山上服務礦工和村民的聖若瑟小學義校。1980年代山上村民人數減少,義校結束,校內的長板櫈便送到山下新校繼續服務新發展區的居民。近日學校便把其中一些長板櫈循環再用,讓學生親手為這批極具意義的木材賦上新生命。 本年是聖若瑟年,學校舉辦了「斷樹新生命:親子板櫈工作坊」,邀請家長和學生化身成大小木匠,效法學校主保聖若瑟, 使用3張長板櫈的櫈面,改製成家用小板櫈。 認識傳統榫卯工藝 不用釘子製作板櫈 四年級生邱紫晴與爸爸參加了這次兩小時的工作坊,他們於學校室內操場內集合,戴上手套,手拿砂紙打磨木材,並在拼接木材後,用錘子把木材接合,最終製成了一張小板櫈。「最困難的步驟是打磨木材,因為要長時間打磨,木材上有很多突起的刺,碰到會好痛。」但由木材粗糙的表面,打磨到光滑,紫晴也感到很高興。 這次製作小木櫈,便用上長板櫈原來所使用的「榫卯」原理。榫卯是在兩件木材上採用凹凸互扣的接駁方法,其中凸的部份叫榫(或榫頭),凹的部份叫卯(或榫眼、榫槽)。現時使用鐵釘或螺絲來接合家具,過程中較易令木材劈裂,對比下使用榫卯來接合木櫈,接駁位卻很結實,這也是長板櫈可以留用多年的原因。 這次工作坊亦趁機帶出榫卯這傳統工藝,而校方事前便把一些組件以榫卯的方式準備好,方便參加者在工作坊上併接榫位。   使用工程餘下木方  教導學生善用資源 小板櫈的面板用了長板櫈的木外,櫈腳則採用早前校舍工程用剩的木方, 從中帶出環保觀念,讓學生學習如何循環再用資源。 四年級生張景泰與媽媽一起參加工作坊, 原來兩母子在環保手工方面大有心得。「媽媽早年已把我的木製嬰兒床改成書桌。」過去五年,景泰便一直用那書桌來做功課。媽媽又會用報紙來製成再造紙,有時他也會陪媽媽一起做,「先把報紙撕成小塊,浸在水中,再拿出紙漿壓扁弄乾來用。」 工作坊後,家長可以把小板櫈帶回家使用。四年級的劉燁熹很珍惜這張由他與爸爸合製的作品,這次活動更啟發了他對木工的興趣,希望日後可以再製作其他木裝飾品。 板櫈具歷史與信仰涵意  願學生效法主保刻苦精神 校長楊翠珊在工作坊上,便對學生簡介了長板櫈的歷史,也讓學生多認識辦學團體方濟會過去70年來在馬鞍山的服務。她指這些小板櫈,是親子合作的結晶,也是學校歷史傳承的見證:學校成立之初,接收了山上義校不少物資,包括這些具備特色的長板櫈。 「長板櫈旁邊腳的榫位呈十字架形狀,代表聖堂。」楊校長說,學校每年都會請木工師傅打磨並維修木櫈。學校目前還約有40張長板櫈,留在校內供學生使用。至於學校正門的聖若瑟像, 亦是從馬鞍山山上的聖若瑟小堂搬來的。  楊校長期望學生能效法學校主保聖若瑟的刻苦精神,以謙卑勤奮的心服務學校,成為天父的好兒女。(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620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6.18
荃灣聖母幼稚園 建立正向親子關係 愛你・零距離
(本報專題)荃灣聖母幼稚園的家長在剛過去的四個月,每月皆有一個小任務:每天抱一抱孩子、與孩子玩遊戲等;孩子則需要以小服務去孝敬父母,目的是讓他們認識正向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低班生任恩祈的爸爸有一天下班回家後,一進門便有女兒迎接他。「她讓我坐下,並為我按摩。」恩祈爸爸說。原來為了讚賞父母完成小任務,恩祈在學校領取了替父母按摩的「愛心換領劵」,以小手為忙碌一天的爸爸按摩肩膊,讓爸爸感到驚喜又窩心, 任爸爸說:「按摩實際(對肩膊)沒有甚麼用,但心很有用、很滿足」。恩祈小聲地解釋替爸爸按摩的原因:「因為我很愛爸爸。」 每月指定任務「愛心換領劵」 為父母兌現服務 這個活動是「愛你.零距離」親子計劃,透過網上講座,向家長推廣正向教育,並鼓勵家長實踐所學,完成每月特定主題的小任務。這親子計劃是該校本學年實行「推動正向教育.邁向全人發展」的頂目之一。 家長每月完成任務後,需要填寫小冊子,並由孩子從旁觀察。若家長完成任務,孩子便會送他們一張愛心換領劵,承諾為父母兌現不同服務,例如「按摩一分鐘」、「幫忙梳頭」及「協助洗碗」,以服務體現感恩,用行動報答父母,幫助親子懂得用言語和行動去關愛家人。當然,這小心思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環境。 每月主題小任務 2月「愛與被愛」- 每日對孩子溫暖地笑一笑,抱一抱。 3月「愛之語」- 每日最少說三句能具體欣賞孩子正面行為的說話。 4月「愛聽你的話」- 每日積極聆聽孩子的說話,以及與孩子溝通五分鐘。 5月「愛玩無界限」- 每日與孩子進行親子遊戲五分鐘。 從講座中,高班生林卓穎的爸爸特別學會如何讚賞兒子, 「與其說『你做得很好!」,應該要具體的說『你功課做得很好!』,讓孩子知道父母在稱讚他哪一方面。」而卓穎亦更喜歡這種稱讚方式。 卓穎是家中獨子,爸爸便是他的家中好友,父子倆「亦父子亦友」。林爸爸認為親子關係在參與這個計劃後有所昇華,「現在好自然地讚美兒子」。而替爸爸按摩亦成為了卓穎的日常活動,他每天睡前都會替爸爸按摩肩膊,也會與爸爸分享小秘密。 全職爸爸送兒子上學 珍惜相處時間 四位接受訪問的爸爸都有全職工作,所以他們工餘都十分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幼兒班生林亨的爸爸會善用週末的時間,與兒子到公園遊玩;林亨也會主動做家務,幫忙摺衣服、抹桌子。 而高班生梁嵃童的爸爸每天上班前會先帶兒子上學,在排隊進入學校途中,父子有說有笑,把握親子相處的機會, 但要說到每天最親密的親子時間,一定是每晚睡前的故事時間, 他們會一邊看書、憑想像去到太空星球探險,又或根據經驗去到街市買菜。親子間的相處十分多,但參加了這個計劃後,爸爸覺得兒子最大的改變是學懂體會父母的辛苦,會對父母說: 「辛苦了!」 簡單小任務建立正向親子關係 在「愛你.零距離」計劃中,「小任務」包括要求家長與孩子玩五分鐘、抱一抱孩子,校長鄭美寶說,目的是從簡單任務中,讓家長知道建立正向親子關係其實很簡單,「即使忙碌,在等巴士時玩五分鐘都可以。」 在「愛心換領劵」以外,學校亦為學生預備了「每月小獎勵」給完成任務的家長, 包括面膜、潤唇膏、抱枕等,由小朋友親自為父母敷面膜、塗唇膏。而為鼓勵未完成任務的家長繼續努力,學校亦有準備「加油卡」,由小朋友送給父母,期望建立充斥互信和關愛的家庭環境。 幼稚園一直重視親子關係,過往每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暫停)都會舉辦專題研習日、家長體驗日等,讓家長參與小朋友在學校的成長。鄭校長說,活動都獲學生父親積極的參與, 「會提早出通告, 讓爸爸也可以請假參與。」 幼稚園於今年5月舉行的「幫助我們的人」活動,更讓學生深刻體會父母照顧孩子的勞累。活動中,學生用膠袋背著玩偶上課、玩遊戲、做體能,主任莊麗珍說:「有些學生會說背著膠袋,腋下很痛。」她認為學生從中學會體會父母的辛努,「五月特別多學生換按摩的愛心換領劵,回家幫父母按摩。」 今天是父親節,荃灣聖母幼稚園的學生便在學校準備了父親節手工小禮物,你會替爸爸按摩或會怎樣與他慶祝呢?(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4b_20210606_s
400 400 愛火燃燒校牧心
愛火燃燒校牧心
2021.06.04
充實的一年
我在2019-2020年的工作十分充實。首先,我有機會為開學祈禱禮,製作「小天使」書籤給全校所有同學,好使他們時刻謹記做一個正向、樂觀、積極及感恩和平天使,把仁愛播種開去。 逢星期一、三、五早息,我到操場積極鼓勵同學填寫「正向感恩果子」卡,請他們為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寫上感恩和祝福的字句,然後把卡掛到「果子樹」上與全校的師生分享。同學不但喜歡寫「果子」卡,而且還能寫出很有心思的感恩和祝福的字句。 在放學時,我十分珍惜只有短短約五分鐘的全校放學祈禱時間,透過每日禱詞,可為全校同學用作加油、打氣、祝福,及勵志同學做人的道理,使他們能在課後仍內心充滿著基督的愛,並常懷敬主愛人的心,反思自己,做一個有學問及有品德的小公民。 每逢星期二、四的早息,有同學到小聖堂參奉。我會和他們分享聖經及聖人的故事,我們會一同定立意向祈禱。 在午息時,我會以聖經故事、教會節日等為題材,透過唱歌、故事分享、問答遊戲和製作小手工、問答遊戲和填寫工作小冊子,來讓小一及小二各班的同學認識及讚美天主,也學好做一個勇於反思自己、有智慧的孩子,時常跟耶穌大哥哥一起,常懷喜悅及感恩的心,敬主愛人。 星期五早上我有幸協助神父舉行早上感恩祭,讓同學明白感恩祭的禮儀並鼓勵他們祈禱及奉獻。到了下午活動課,我和基督小先鋒一起,主要以活潑有趣的遊戲形式,和他們一起探索聖經、如何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基督小精兵,宣傳福音,並為主作證。 充實的牧民工作,使我對主待人常懷喜悅及感恩的心。我深信只要恆常祈禱, 對天主充滿信德,天主的的慈愛也必定與我們常在。日後我會繼續像勤力小蜜蜂一樣,努力為天父播種仁愛及作和平的工具,也盡力向前,往普天下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 麥超倫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本欄由教區學校供稿,總結牧民助理於2019-2020年度的體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5_20210509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1.05.07
快樂的媽媽
今個星期天是母親節,你會怎樣跟媽媽慶祝呢?回想過去一年,媽媽為家裡的大小事務,花了多少心神。當你生病或受傷的時候,最憂心的是誰?又是誰全心全意地照料你?家裡的人是否事無大小也喊聲「媽媽」,彷彿媽媽是隨傳隨到的萬能俠。在母親節這天,可否讓媽媽停歇一下,做回那個還沒有當上「媽媽」前的自己? 《送什麼禮物才好呢?》 蘇瑟是隻小瓢蟲,她在學校做了小手工,準備回家送給媽媽,但在暴風雨中,小禮物給弄壞了,蘇瑟傷心得哭起來。蝸牛看見了,便鼓勵蘇瑟再做一份新的禮物給媽媽。但這份新的禮物該是甚麼呢?蝸牛做的螺旋狀餅乾,看上去很棒,但蘇瑟沒有烤箱做不了。她再問了其他朋友,他們準備的禮物林林總總,像是小蜘蛛織的漂亮的網和小螞蟻畫的和螞蟻一樣紅紅的畫。蘇瑟終於想到了,她要送媽媽一份跟自己看起來很像的禮物,於是開始動手剪剪貼貼…… 你是否也像蘇瑟,為母親節的禮物而傷盡腦筋呢?媽媽收到你的禮物,當然開心,但媽媽在意的不是禮物的價值,而是你的心意。即使只是一張心意卡、一句祝福語、一朵小花,媽媽已經心滿意足了。況且,她早已經收到最珍貴的禮物了,就是你。  《媽媽的畫像》 故事從兩幅畫像開始,左頁是「我」為媽媽畫的畫像; 右頁是某人為美英畫的畫像。媽媽和美英有著不同的外表、經歷和喜好。媽媽因盡心照顧家庭,經歷風霜,身心皆露疲態,只能以捲髮和口紅掩蓋;美英卻是個有生活品味, 喜歡跳拉丁舞、收集美麗帽子和探險的女士。「我」為媽媽畫好了畫像,媽媽很驕傲,美英卻不喜歡,還跑到外國去旅遊,請別人為自己畫了一幅非常滿意的畫像。家裡因此有了兩幅畫像,都屬於「我」的媽媽——美英。 故事初段有點懸念,讓人以為左頁的媽媽和右頁的美英不是同一人。直到畫像完成,才揭曉原來媽媽就是美英。媽媽是現實中盡心守護家庭、日夜辛勞、忘卻自我的「媽媽」,一身老態和土氣;美英則是媽媽內心藏著最真實的自己,喜歡旅遊、探險和美好的事物,而且風趣幽默。作者更隱約感受到,美英不想再扮演家的角色,可能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離開。媽媽不是生下來就是媽媽,在還沒有當上媽媽以前,她們也曾是個有喜惡、有性格、有要求的人,她們只是為了孩子,漸漸忘卻了自己的需要。你們現在成長了,可以更好的照顧自己,可否讓媽媽重拾自己,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希望你能在這個母親節,更了解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繪本看世界 1908年美國人Anna Jarvis為了紀念推動女性運動的已故母親Ann Reeves Jarvis,就在一間教堂舉行首個母親節活動,後來Anna把慶祝母親節的活動推展至全美國。到1914年,時任美國總統Woodrow Wilson將五月第二個星期日訂為母親節,成為法定假期。可是,母親節發展下去愈發與商業利益掛勾,Anna感到母親節已失去原來的意義,並為創立這日子感到後悔。不過,母親節的概念已確立了,成為我們每年一度為母親慶祝的節日。 《送什麼禮物才好呢?》 作者╱繪者: 昆汀•葛利本 出版社: 大穎文化 ISBN : 9789865925352   《媽媽的畫像》 作者╱繪者: 劉智娟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ISBN : 9789863381877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