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201112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8
2011教友年
天主教小學
徵文及填色比賽頒獎禮 特輯
  (本報專題)十二月十日嚴寒天氣下,早上九時許開始,一群群的小學生帶著愉快又興奮的心情,在家長或老師陪同下,到香港明愛公眾禮堂參加頒獎禮。小朋友細小的身影,在他們的作品中化成擁抱著愛的巨人,迸發出對生命充滿希望的光芒,以文字和圖畫,勾畫出一幅幅心靈拼圖,回應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彰顯祂對人類的無限仁愛和寬恕。 今年九月,全港天主教小學均獲邀參加由香港培聖會主辦,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協辦的「2011教友年天主教小學徵文及填色比賽」。頒獎禮這一天,湯漢主教興高采烈地跟在場的小朋友,分享他的童年生活。「我兩歲時,香港淪陷,父母帶我到廣州,再把我交託給嫲嫲。我是家族裡第一個男孫,嫲嫲很疼愛我。當時,我感到嫲嫲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人;後來,我發現了有另一個比嫲嫲更愛我的人,祂就是耶穌!」 愛超越一切。湯主教有感而發:「小朋友最需要被愛!其實,不單是小朋友,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啊!」回想小學畢業後,加入修院,湯主教坦言青少年時期,對走聖召的路曾有掙扎,後來獲得神父的幫助,學習分辨困難。「從踏上祭台,在祭台前向天主說『我願意』那天,至今我仍感到很快樂:因為耶穌願意召叫我,我亦願意回應祂!」 心靈純潔堅信主 那天,開朗的李遨思臉上常流露可愛的笑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六年級學生首次參加徵文比賽,獲高級組冠軍。他表現得極高興:「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經驗!我在倫宗科和中文科老師的鼓勵下,用心寫作,自發參與比賽。 」 遨思來自一個基督教家庭,他常與母親一起讀聖經,從小認識耶穌。遨思在天主教學校的信仰氛圍中成長,更有助他加深認識天主:「我最喜歡自己寫『立志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謙卑』那一段。我願意效法主耶穌的仁愛,盡基督信徒的本份。」 高小組命題為「主!我願意」。談到創作的靈感,遨思與母親哼起聖歌:「我在構思作品時,想起了這首歌《主,我願像祢》,一切都是從心而來。」李太深感安慰:「遨思雖未能完全明白聖經的道理,他信賴天主的獨生子主耶穌。」耶穌在福音裡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馬爾谷福音10:14-15)思想純潔的遨思立志跟隨天主,還堅決地說:「我堅信主耶穌,在信仰路上,我更願意多走幾步!」 基督復活賜勇毅 今年就讀四年級的游博晞,獲中小組冠軍。這位謙虛有禮的小男孩接受本報訪問時,總會思考一下問題,才從容回答。 是次比賽,中小組選題為「主!我跟隨你」。博晞在作品中指出:他雖是小學生,力量微小,卻願意跟隨主耶穌,聆聽祂的說話。他更希望成為基督小先鋒,實踐愛的精神。表現文靜的他,沒有想過自己的作品能入選:「這題目不容易掌握,但我很有興趣參加這次比賽,於是主動詢問老師有關比賽的詳情。」 構思作品時,博晞感謝母親和哥哥給予提點和意見:「哥哥與我同在青山天主教小學讀書,他沒有參加這次徵文比賽,但他支持我參賽。 」博晞雖不是天主教信徒,卻從學校的宗教課和宗教活動中,學習有關耶穌的事跡:「我尤其對耶穌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事跡,印象深刻。當我在生活裡感到沒有勇氣面對困難和考驗時,我便會祈禱,祈求耶穌幫助我,保護我。」 博晞在作品的中段,表示願意以耶穌為榜樣,多加祈禱,努力讀書,主動關心別人。他認為自己的承諾打動了評判的心:「承諾以外,我更想加深對耶穌的認識呢!我相信耶穌常在我身邊,給我勇氣和力量。」 (仨/睿)  
kjy02_201110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9
慢遊我城 重新探索城市生活
  每一個城市都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特徵。在每日的尋常生活中,你可曾以探索的眼光,細心觀察自己所身處的城市?   (本報專題)每年,不少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加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舉辦的「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仲夏的一個晚上,荃灣大會堂文娛廳內人聲鼎沸,四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的師生在後台,為戲劇培訓計劃的結業演出作好準備。當中有份參與演出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學生感到心情緊張,因為經過整學年的戲劇訓練,他們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2010/2011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中的戲劇培訓計劃,以「『慢』遊我城」為主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表達「戲劇源於生活」的概念,共有十三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與,合作藝團是本地的新域劇團。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共有二十一位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參與計劃,來自劇團的導師每星期到校一次,為學生進行戲劇培訓。   該校負責老師何嘉怡指出:「導師透過劇場遊戲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導學生表達自我情感和演戲技巧。在遊戲中,導師引導學生留意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並以漫畫、文字的形式表達。我們收集這些作品,作為劇本的藍圖。」劇中敍述兩位主角在香港遊玩時遇到的人和事,並發現香港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提起這次結業演出,該校四位學生鄭守博、蔡樂晴、區曉晴和馬嘉璐,不約而同地露出可愛的笑容。樂晴說:「排練時,同學常常鬧著玩,但在正式演出當日,大家都表現認真,不敢怠慢。」導師活潑的講授方式,為課堂增添不少樂趣。曉晴想了想,說:「有一次,導師跟我們進行名為『玻璃屋』的遊戲,我們模擬處身於玻璃屋內,輪流為玻璃屋添置傢俬,這遊戲訓練我們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很有趣呢!」四人均認為接受訓練後,除了學習與別人合作外,個人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也增強了不少。    另一位負責老師江慧婷說:「在計劃結束前,新域劇團為我們安排交流活動,與參加計劃的小學配對,互相觀摩對方的戲劇演出。我相信學生能從中學習欣賞別人演出的長處。」守博補充說:「友校位於青衣,學生們以這個社區作為專題研習的題目,並訪問青衣的居民。透過學生們的演出,增加了我對青衣社區的認識呢!」(可)     學校藝術培訓計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觀眾拓展辦事處,每年均與本地具藝術教育經驗的專業藝術團體合作,推行「學校藝術培訓計劃」(School Arts Animateur Scheme)。計劃以學校為基地,為學生提供為期七至十六個月的系列式藝術培訓和導賞活動,讓他們發揮藝術潛能和創意。康文署自二千年成立以來,全港累計有五百一十六間中學、小學及特殊學校曾參與此計劃,2010/11學年參與全年計劃的學校達八十七間,參與學生約六萬人。     你知道嗎?   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荃灣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讓我們一起認識荃灣區吧!   荃灣位於新界西部,由於海灣水淺,多年前名為「淺灣」,而「荃灣」一名即由此演變而來。在一八九八年,荃灣鄉村及「舊墟集」的人口大約只有三千人。五十年代初期,隨著柴灣角一帶各工業廠房陸續開設,荃灣才踏入重要的發展階段。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直至八十年代初,荃灣區議會才正式成立,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區議會之一。近年,區內不斷興建私人屋苑及商業大廈,但仍保留不少特色建築物,如三棟屋博物館和圓玄學院等。   (資料來源部份取自網頁:http://www.gohk.gov.hk)  
kjy01_201110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9
漫遊幼兒的 綠色世界
  在藝術創作,幼兒的想像力無遠弗屆:海洋中的海龍王、陸地上的年獸和太空中的火箭…… 幼兒藉著大大小小的環保藝術作品,告訴大家他們眼中的地球是怎樣的。   (本報專題)炎炎夏日,氣溫高達三十五度,在中環街市半開放式的「綠洲藝廊」中,幼兒天馬行空、色彩繽紛的作品卻吸引了途人冒著汗,駐足欣賞。香港保護兒童會於暑假期間,舉行名為「Kids Power Go Green親子綠色部落」幼兒環保藝術展,展出該會轄下十七間幼兒學校的集體環保作品,展覽以「海、陸、空」為主題,展示幼兒的藝術創意和學習成果。  
該會的幼兒學校早於二○○一年開始推行藝術教育,並於每年舉行藝術週。該會助理課程及發展主任羅淑敏表示:「這是本會首次舉辦的公開藝術展,以往,我們每年在總會舉辦為期兩天的Kids Power大型親子活動,接待三千六百多個屬校的家長和幼兒。適逢市區重建局招標,我們便構思進行藝術展的可行性,並在親子活動中加入環保元素。」是次展覽中,該會安排親子綠色工作坊、Little Greenie Live(幼兒表演),及播放「環保『綠』音」短片,輯錄屬校幼兒在課堂中學習環保概念的片段。 
採訪當日,羅淑敏帶領本報記者在展覽中游走幼兒的想像空間,從作品中不難發現幼兒愛護環境的心思。她細心介紹幼兒的作品:「我們鼓勵幼兒循環再用廢物作為材料,他們十分投入藝術創作中,更自發地提供已廢棄的物件,如襪子、手套、文件夾、膠樽等。」幼兒從遊戲中學習,她指著展板上以毛線做成的波浪紋,說:「在課堂上,幼兒透過音樂活動學習,老師播放海浪聲,帶領幼兒進行肢體動作的遊戲,然後,幼兒運用毛線展現波浪的形態。」羅淑敏指出部份展品由低年級生與高年級生合作做成,發揮不同學齡兒童掌握的藝術技巧。 
展覽期間,不少繁忙的都市人駐足欣賞幼兒的作品,還有外籍遊客和小朋友都對展覽感興趣,這令羅淑敏感到十分鼓舞。最後,她鼓勵家長給予幼兒發揮想像的空間,並學習由衷地欣賞子女的創意和學習態度,這樣有助幼兒發展創意潛能。(仨)     
眾「紙」成城   展覽中,該會邀請公眾繪畫綠色心願卡(瓦通卡),參與建設「綠色香港」,並把超過一千張綠色心願卡拼砌成「環保紙城」,當中呈展香港的地標建築。  
兒童為本 
上世紀的初期,香港社會仍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地方,小孩營養不良的情況非常普遍。有見及此,香港保護兒童會(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於1926年成立,該會健康中心協助貧困兒童及其家庭。1950年代,該會成立新嬰幼兒中心,由受訓職員為在職母親提供日託嬰幼兒服務。該會至今仍是香港最具歷史的非牟利慈善機構之一。  
kjy01_20111106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06
創作故事表心意 張明揚 陸嘉莉 游走生活與想像
  (本報專題)九月天,新學年的開始,校園到處充滿朝氣和活力。兩位來自不同學校和背景的中學生接受本報訪問:溫文有禮的張明揚與活潑開朗的陸嘉莉,分別關懷弱小與關心地球。他們觀察生活,運用想像力編寫故事,最近在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的第十七屆「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他們的參選作品同獲初中組優異獎,展露了創作潛能。   明揚 尊重弱智兒童 

這是明揚第二次參加「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就讀於聖若瑟書院中二的他,自初中起,漸漸喜愛寫作,並發現透過寫作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家中排行最小的明揚,在創作的故事中,描寫哥哥與智障的妹妹的故事。創作故事的靈感來自他一次抱打不平的經歷:「有一次,我在等候升降機時,遇見一位智障青年,我看到其他人都不願意與他使用同一部升降機。於是,我便想到創作關於智障兒童的故事,希望能改變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在故事〈妹妹最愛我〉中,哥哥由看不起智障的妹妹,進而被妹妹的愛所感動,更以妹妹為傲。細膩的兄妹情,觸動了評判的心。明揚用心編寫情節,他坦言最喜愛妹妹央求媽媽教她編織圍巾的段落:「怎樣令哥哥改變對妹妹的成見?我想了又想,我曾學習編織圍巾,編織需要耐性和恆心。妹妹全心全意地編織圍巾,作為哥哥的生日禮物,這份誠意必定能感動哥哥吧!」
明揚喜歡閱讀英文故事,從中學習寫作技巧。他坦言自己的中文寫作技巧仍有待改進:「我認為故事創作的內容也相當重要,若故事能傳遞有意義的信息,可讀性更高。」這位文靜的男孩常常記掛著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他曾以殘障兒童為題寫作。若再次參加故事創作的比賽,他希望撰寫貧窮家庭的故事,分享他對社會不同階層的看法。
   嘉莉 反思科技發展

 城市的高速發展,造成污染,影響大自然生態,繁華景象換來沉重的代價。藍田聖保祿中學中四生陸嘉莉創作的科幻故事〈考古〉,反思人類為建設文明生活的自私行為。小時候,嘉莉常回到四川探親,那兒山明水秀,嘉莉對此印象深刻。她說:「看到現今城市發展的情況,我的確有所感觸。」
中三時,嘉莉的中文老師在課堂上教授關於故事創作,並鼓勵同學參加「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嘉莉以這份功課參賽,沒料到竟獲優異獎,令她鼓舞。她微笑說:「是次比賽前,主辦單位舉辦講座,邀請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家談寫作心得,那些作家鼓勵參加者選具創意的題材。於是,我便作大膽嘗試,在故事中加入科幻元素。」在〈考古〉中,嘉莉描寫未來世界,一支考古隊伍的探索過程,發現古代人曾以核能發電,並製造核子武器,最終導致文明滅亡……
自小喜愛閱讀的嘉莉認為閱讀有助增加寫作能力,她經常到圖書館,在小學一年級時已開始閱讀翻譯文學。現在,她最愛讀科幻小說:「小說豐富的情節中,幫助我發揮想像力,天馬行空,這有助我思考和創作。」嘉莉自言喜歡作品的結局,給讀者反思的空間。
整理訪問時,翻閱兩位學生的作品,他們藉著文字創作故事,帶出關愛人類和環境的信息,這樣的心思讓人感到多麼窩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