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0411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4.09
仁德天主教小學 「我的身」生命教育 認識自我
(本報專題)一雙長耳朵、用白色綿花堆砌的軟綿綿身體,以及一條幼細捲曲的小尾巴,你可猜到二年級生黃佩瀅畫了甚麼動物來代表自己嗎?「這是一隻兔羊豬。兔耳朵代表我像白兔般活潑,喜歡與妹妹在公園進行各種比賽;小羊軟綿綿的身體,代表我有如一套卡通片裡的小羊般愛吃。因為我愛吃,爸爸愛叫我『小豬』,所以我亦畫了一條豬尾巴。」 這是仁德天主教小學常識科「我的身」單元的活動之一,讓學生繪畫一隻能代表自己的動物,來認識自己獨特之處,也體會到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該校於上學年起在初小常識科加入「Learning by Doing(LBD;『做』中『學』)」元素,把生命教育融入課程中。這一科沒有作業,不設考試,讓學生透過活動去親身體驗,並吸收知識。 閱讀繪本 加深自我概念 在這科的活動中,二年級生胡貝詩對閱讀繪本《大象艾瑪》印象最深刻,「大象艾瑪與其他大象不同,牠的身上是七彩的,老師教我們要尊重各人的不同。」 雖然這科不設考試,但每節課都有分享環節,例如學生在閱讀《大象艾瑪》後要繪畫出大象艾瑪,這有助反映出他們的學習情況。教師關月怡記得,在眾多七彩繽紛的大象圖畫中,有一位學生卻只用單調的灰褐色去畫出大象,「這學生說:『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從中關老師看到該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想法。(下接第二版)  蒙眼餵食  體會健障人士生活  常識科「我的身」單元活動多元化,科主席鄭進輝老師便提到一個感人的教案。學生先觀看一段關於患有肌肉萎縮症的片段,了解健障人士的生活。繼而由學生嘗試多項活動包括單手穿衣、蒙眼餵食等。在蒙眼餵食環節, 兩位學生蒙眼,一人負責去餵棉花糖,另一人去吃,他們要聽從第三名沒蒙眼的學生指示,「讓學生體會肢體殘障和視障帶來的不便」,對健障者也多一點同理心。 一年級常識科單元包括「我的身」、「我的心」、「我的家」、「我的學校」。其中「我的身」教案在教育大學近期舉辦的「傑出生命教育教案設計獎」比賽中獲獎。  常識科教師陳芊介紹教案時指,會在教學時透過遊戲、影片、繪本、講座等多元活動,幫助學生加深自我了解。 大地恩情  從觸模樹木到珍惜萬有  仁德天主教小學推行生命教育多年,副校長蕭燕雲指五年前校方開始設計校本課程,於各級進行不同主題活動。學生每週皆有一節生命教育課,配合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幫助同學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其中,三年級下學期的生命教育主題為「大地恩情」,讓學生認識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天主的創造都是獨特、尊貴和有價值的,從而學習感恩和珍惜天主所賜的萬有。 課程中,學生會細心觸摸校園內的植物,了解它們的生長和功用,學習覺察大自然的生命,也感謝大樹為人們遮風檔雨。 「樹幹粗糙,它平時安靜地站在校園內。但老師指樹其實大有用處,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締造了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五年級生方宜筠活動後更了解校園內的樹木。她又與同學分組種植香草,每天小息輪流替植物澆水,見證著它們由一粒種子成長起來。 蕭燕雲很高興活動讓學生認識大自然,也愛惜身邊自然環境,有學生認識樹的特性後,便決意循環用紙、回收廢紙,以示尊重樹木。 仁德的學生學習生命的價值,而去保護尊重他們,成為「愛主愛人愛大地」的好孩子。(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018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16
聖貞德中學 教師鄭加略 培訓學生成為科藝創建師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聖貞德中學鄭加略老師親手製造感應式自動酒精搓手液裝置,他又拍片分享研發過程:由只裝上酒精,後來改良配件,如彈簧強弱、轉向器力度、摩打推動方法,再組裝成可使用啫喱狀搓手液的裝置。他向STEM教師分享經驗,期望能把相關科技知識傳遞開去。 這位「科藝達人」鄭S i r 原來也是YouTuber,多年來他在YouTube頻道,拍下了300多條影片分享科研經驗,讓觀眾嘗試著手去製作成品解決生活問題。 近年學界興起STEM(STEM與STEAM 見下表),聖貞德中學設立了「創客學會」, 培訓學生成為「科藝創建師」(STEMaker)。鄭Sir是該校「STEAM教育」主任,他強調Maker要服務他人,「以科技知識與設計意念製作生活用品,解決生活上甚至消閒娛樂的需要」。 至於STEM教學,他說是要培育出學生的設計思維:先發掘問題,再搜集資料,尋求解決方法,之後製造、測試及評估。過去他最滿意的作品,是教學生製作「萬向車」(Mecanum Wheel)。業界認為數學最難應用於STEM教學之中,但萬向車卻可用上數學的概念:「這車的車輪套用數學三角函數S i n的方程式,再配合物理、編程等原理,靈活在狹窄空間左右前行旋轉和八字型行走」,他指車輪通常適用於泥頭車和輪椅之中。 培育學生 服務人群 本身亦是音樂主任的鄭Sir,他在教學上的第一件STEM作品是自製牧童笛: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笛嘴,由學生透過電腦知識計算音孔位置。他更憑此課程獲得2016學年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鄭加略熱愛創作科技產品,九年前他為學校研製電腦管風琴,並在課程加入管風琴音樂欣賞和作曲研究。他說,當年製作電腦管風琴成本在二萬港元內,至於傳統管風琴價值可達數十萬以至過百萬港元。他把技術帶到香港、澳門以及中國內地的教會,正好回應作為Maker服務他人的需要。 過去四年,鄭Sir 有一半時間跳出聖貞德中學,借調到教育局與學界分享教學經驗。去年9月起,他協助教育局拍攝「我是一個Maker」系列, 定期上載影片與師生分享作品, 包括無線Voice Kit (智能音箱),通過語音指令音箱播放音樂、報天氣或設定鬧鐘等;利用「環境傳感器」自製「流動天文台」,探測溫度、濕度、氣壓等。 他說老師當上YouTuber,是要引起學生興趣:「學生看到我研發與時事有關的產品時,他們也有興趣嘗試跟著做。」投入創客教育多年,他說「即使是失敗的作品,也可『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 這經驗學習法也是教育家杜威的理念。(高)  STEM 是推動創意的教育, 它代表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  各英文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推動STEM教育是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以裝備學生應對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STEAM 教學則再加上A,即融合了科學、科技、工程、美術及數學科目。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01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1.17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動動小手 動動腦筋 體驗不一樣的常識科
(本報專題)有沒有想過小學一年級已能夠在班上訂立班規,承諾上課時尊重老師和同學,用心聆聽,做個有禮貌和誠實的學生;並為團結班級,各班設有「班呼」以提升士氣!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小一常識科開展的L B D (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自主學習課程,在不設考試,只以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顯示學生進度,學生從「做中學」探索事物,啟發潛能。 該校由二○一八學年開始,與教育大同協作推行LBD (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自主學習課程,剛於本學年,該校正式參與由教育大同主辦的賽馬會「感.創.做」LBD的三年計劃,首年由小一常識科開始,教育大同把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整合,透過遊戲、實地考察、創作及設計、閱讀等過程,設計出具LBD元素的小一常識課。 從「做中學」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生孫楚涵說:「能與同學一起玩樂,一起製作不同的項目使我最愉快。」 上學年該校以「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家」,以及「不一樣的公園」為單元,其中「不一樣的公園」單元,全級一年級每班分組打造他們理想中的公園,動手設計及製作公園模型前,學生到公園考察,與遊人交談,以了解用家的需要。 楚涵回想小一時與組員構思的「火箭公園」,以可循環再用的紙盒、廁紙筒、膠樽等製作過山車,也有其他休憩空間,沿途設有椅子顧及區內長者到公園時可舒適地安坐,她說組員也關注長者有腰痛等問題,「公園設有涼亭,可以給公公婆婆乘涼,也可遮擋陽光」。 甚麼是LBD?  該校課程主任劉秀雯指出,LBD強調動手做,學生從合作中學習技能與解難能力,培養學生建立全人與自主學習的態度,「學生所學的技能和態度,可以受用一生」。 訪問當天,一年級生學習製作「情緒瓶」,把水、膠水、閃粉混合後,閃粉緩慢地隨液體飄流,在燈光照射下, 效果有如水晶球般漂亮。 一年級的莊可欣說:「情緒瓶有如水晶球,可以變魔法,更可以紓緩情緒」。她說,有次見到哥哥和姊姊爭吵,感到十分無助,她希望製作成情緒瓶後給予兄姊看,以緩解他們的情緒。 由於所有學生也參與製作情緒瓶,他們也踴躍分享,課堂上,有學生說:「我看到瓶子很漂亮, 能夠自己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情緒瓶,真的很開心」;「我很喜歡同學揀選的金色閃粉,覺得很美」。有學生表示當看到閃爍的顏色在瓶內閃耀, 心情也好起來,也有學生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 教育大同Walker Candace姐姐這天也到校陪伴學生製作情緒瓶,她察覺到小孩在學習過程中會自我發掘其他學習經歷。例如有小朋友發覺倒入膠水時過程緩慢,便索性把兩枝膠水一併倒入, 「LBD鼓勵小朋友動手做,多分享機會,給予幼兒開闊學習環境,同時在開心及探索的環境下學習」。她指出,每項體驗也讓小孩子發掘潛能,探索可解決問題的辦法。 讓學生學習更全面 該校有逾九成學生居於葵青石籬區,常識科主任陳俊林說,活動鼓勵學生多動腦筋思考,其中小二常識科會安排學生落區考察,學生訪問坊眾,建設理想的社區,「學生化身成小區議員,體察居民需要,也可從小孩的角度去關懷社區發展」。他又指出常識科強調探究式學習,LBD有助學生吸收所學。  該校校長蕭茵指出,計劃有助帶出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包括愛護所有、尊重生命、對家庭表達感恩等,「學生需要學習經驗,互動學習有助學生處理共通能力的融合」,從學習中經驗批判性思維及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