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1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主內一家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  
kjy01_20120108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追隨異星喜相逢 忘年交心——中學生與陳日君樞機一席談
  『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小耶穌降生在馬槽裡,祂是謙卑、和平的君王。   (本報專訪)馬槽是牧人認出耶穌的記號,二千多年來,這個記號一直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跟隨異星,喜悅地迎向馬槽,在耶穌基督身上感悟天主的愛。年輕人,你可曾在生活中發現天主的愛?聖誕節是一個普世歡騰的節日,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香港鄧鏡波書院五十多位師生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位於筲箕灣的慈幼修院少懷之家,與該會會士共享耶穌誕生的喜悅。更難得的是,當中三位學生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有機會在團體活動前,與陳日君樞機促膝談心,他們自言心情既興奮又緊張。即將慶祝八十歲大壽的陳樞機,帶著愉快的心情,與學生分享童年往事,娓娓道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跟隨天主的經歷。陳樞機側耳細聽三位男孩子的提問,情景好像孫兒圍著爺爺要聽故事一樣。(仨/睿)   陳家麟:陳樞機,你已晉鐸五十年了,忠於鐸職有何挑戰?你最大的喜樂是甚麼? 陳樞機:我的一生平平凡凡,雖然在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挑戰,但每天都充滿喜樂。我曾在意大利修讀神學,差不多九年了。一九六四年,我回到香港,在慈幼會修院教書,栽培修生。及至一九八○年代,我更有機會到中國的神學院教書,很難得的機會呢!我從沒有想過成為主教,我只是努力地跟隨天主。   李瑋基 :剛才,你提及聖召,你認為怎樣可以吸引青少年回應修道聖召? 陳樞機: 我感到青少年都喜歡做令他們快樂的事,若青少年感受到從神父身上散發出來的喜樂,他們一定會思考修道聖召的意義。我從小就遇到許多滿懷喜樂的神父,小時候,我的堂區神父是一位法國傳教士。在我眼中,他是一位聖德超卓的人,他度刻苦的生活,常關懷身邊的人。我進入修院時,正值戰爭時期,我們生活貧困,吃不飽,但我們常懷快樂的心。 在回應聖召的路上,我得感激我的父親。爸爸在高中的時候,領洗成為天主教信徒,本想獻身修道,但在神長的勸勉下,他選擇了婚姻聖召。我是家裡最小的,我有五個姊姊。爸爸經常帶我到聖堂,這是我的快樂時光!   唐啟彥 :陳樞機,你在生活中怎樣實踐天主對你的賞賜? 陳樞機:我總相信天主為我所安排的路,我跟隨衪,隨遇而安!回顧我的聖召道路,很平坦,沒有甚麼驚險的鏡頭,我一直感到十分平安。我們在生命中常會作出許多大大小小的抉擇,雖然我現在已經退休了,我仍是幹勁十足,選擇繼續在聖神修院執教。你們知道我是慈幼會會士嗎?我現居於慈幼修院,跟兄弟生活,我感到十分快樂!   喜樂少年:陳樞機,你認為怎樣幫助青少年在生命中發現耶穌基督?儘管生活中有不少考驗和挑戰,青少年如何懷著信心和希望前進? 陳樞機:我認為幫助別人的方法有很多,而神父的主要任務是宣講天主的喜訊和道理啊!青少年特別需要別人的關心和陪伴,成年人透過與青少年接觸,為他們樹立榜樣,啟導他們。我想起了會祖鮑思高神父曾說:你先要喜歡年輕人喜歡的事,年輕人才會喜歡你所喜歡的事。近年,我開始寫博客(Blog)的習慣,與年輕人交換週記,談談生活中的平常事,及關心中國教會。   訪問過程中,陳樞機談得高興時,手舞足蹈,笑得開懷。他的笑容感染了三位神情緊張的學生,三個小夥子的臉上不禁露出可愛的笑容。這位年近八十歲的長者笑說將與許多人一起慶祝生日,他感謝天主和各人的愛護,並邀請三位學生為他祈禱。陳樞機心繫青少年,有感現時的家庭問題日增,青少年不一定得到家庭溫暖,他殷切地勉勵身為父母的家長盡力關心子女,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最後,陳樞機不忘提到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期望教育工作者以行動實踐愛的教育理想。 (相關報導見第二頁)  
kjy16b_20111030
窄門
2011.10.28
窄 門 20111030
  不論環境順逆      何正彥

在生活上,人除了依靠自己和別人,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天主。作為一名教友,我們可以信賴上主所說的一切,透過聖經和彌撒,明白天主需要我們做甚麼。可是,人生並不是時時順境,當魔鬼以利益誘惑來攻擊我們時,我們該如何是好呢?而且,人生的道路既漫長又崎嶇,怎樣才能使我們站穩腳步,衝破難關呢? 
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居住在上主的殿內。只要我們時常祈禱,研讀聖經,願意把自己呈奉給天主,就能夠讓我們克服所要面對的問題。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朋友和親人都可以在我們身邊協助我們。不過,當要獨自面對困難時,天主就是你最值得信靠的人。就如耶穌在山園祈禱,當時祂十分害怕自己將要死亡,但祂沒有以自己疼愛的門徒作為傾訴的對象,而是找了自己最依靠的天主,祈求天父免去祂的苦杯。 
從以上的例子,的確反映出上主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當我們遇到任何困難,只要天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便自然有力量去解決所有問題。相反地,在開心愉快的同時,也要為此而感恩,感謝天主賜予的一切。 
「使我一生的歲月,常居住在上主的殿裡」(聖詠27篇)這句話提醒了我,無論順境或是逆境,只要把我們的一生交給天主,時刻把天主放在首位,跟隨天主的說話,祂必定保守我們在祂的殿內,直到永遠。 

作者為香港鄧鏡波書院中七學生   
有主同行的歷程      陳子良

生活得失、環境順逆,都多變無常。我們面對的態度,則決定一切。 
根據二○○四年初報章報導,香港樂壇新晉歌手周永恒被控藏毒,判處十八個月的感化令。其實,他十七歲進入樂壇,三年間已頗負盛名。為甚麼他任意妄為呢?作為新秀,他須依從公司為他設計的市場形象。這樣,愈成功,他愈感迷失,壓力也愈大。在壓力有增無減下,他選擇了吸毒減壓,以酒精麻醉自己。 
由他向傳媒的自我剖白,我們可知他在社會上無法建立真正的自己。他於犯事後走入了虛擬的網上遊戲世界中找尋,沉迷其中,與外界隔絕。對他而言,那網上世界是真實的;因在打機之餘,他和對手也有真情對話的時間,可建立友誼。 
他有幸地遇上一位網上天使朋友,這朋友更提醒他:「當人被內心罪咎感困擾時,必須真誠認錯悔改,才可面對自己、重新做人。」他隨即嘗試面向窗外,跪下禱告說:「亞爸?!耶穌啊?!我要與你相認,對不起!我自小許多事都做錯過,請原諒,我以後跟你啦!」此刻,他自小無數錯誤行徑的畫像,如講粗口、與黑社會往來、殘害小動物等,似快鏡般在腦海閃過。他立刻意識到原來主一直陪伴著他,他明認主、求原諒!他旋即情不自禁地不停痛哭。及後,他感到內心罪疚全消、重新被愛、被接納,並重拾信心,有力重新做人。 
去年,周永恆婚後正當感到幸福滿盈之際,卻因交通意外入院檢查,發現腦有腫瘤。驚愕之餘,他很快感到有平安、有勇氣去面對當下的一切,因為他覺察到有主與他同行。他深信上主的話:『我對你們所懷的計劃,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令你們有前途,有希望。』(參考耶肋米亞先知書29:11) 
正彥同學所提及的,也正是只要讓自己與主同行,必得祂永恆的保守。你也願意嘗試嗎? 

作者為資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