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6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6.14
「小熊布偶」送贈孩子 聆聽心聲 擦掉眼淚
(本報專題)「小熊,請你聽我說,我今天⋯⋯」布偶公仔總是小孩子的好玩伴,開心時抱著心愛的布公仔,放在床邊陪睡或帶它外遊;不開心時更可以跟公仔訴心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公婚會)推出「Hear Me Bear」(聽我說)小熊,幫助父母離異的孩子面對家庭轉變而來的衝擊,讓他們疑惑與憂心時向這小熊玩具傾訴,擦掉眼淚。 小熊借出耳朵 聆聽、陪伴、支持、同行 小熊很想告訴孩子:「大家好,我是『Hear Me Bear』,有甚麼感到難過、難以啟齒的事情,我可以靜靜地聆聽,陪伴你、支持你,讓我拖著你的小手,與你同行。來,先給你一個擁抱吧!」 公婚會婚姻調解服務的「Hear Me Bear」小熊旨在讓大眾了解逆境及離異家庭孩子的需要。社工會把小熊贈予有需要的小孩,包括服務使用者,讓他們抱著小熊訴心聲。 「小熊沒有咀,這樣小熊可以聽多一點,亦表示不會向外說出秘密的意思;小熊的體形剛好讓小孩抱著,放在床邊,或放在桌子上陪伴孩子做功課。」公婚會婚姻調解服務處中心主任鄭朱雪嫻五月三十一日對本報說,不少夫婦離異面對傷痛、憤怒與衝突時, 難以顧及子女感受,孩子在家庭的動盪中感到不安,大多不懂得向人表達和傾訴。小熊便可陪伴、接納、明白、支持他們,而當孩子的父或母因離異而離開家園,小熊也可能因此成為他們唯一的玩具。 去年八月推出後,公婚會首批製作的一百五十隻小熊已全被認購,當中大部份贈予離異家庭的孩子;該會去年底加推第二批共四百隻小熊,目前正進行義賣。至今共有八十三位因父母離異而接受服務的小孩受惠,即以小孩為本共享親職計劃的「兒童適應輔導小組」。受惠兒童寫下心意卡,感謝小熊捐贈者。 每年萬多宗離婚個案 孩子也可以支援朋友 政府資料顯示, 本地離婚宗數由一九九一年的六千二百多宗,上升至二○一六年的一萬七千多宗。公婚會婚姻輔導員黃保威說,婚姻調解服務處上年度處理的個案中,共一百五十五名小孩需要接受輔導,年齡介乎三至十六歲,尤以小學生為主,部份則已成年。面對離婚問題趨向普遍,他指孩子若發覺好朋友受父母離異困擾,可給予支持和陪伴,同時可鼓勵好友向可信任的老師或社工傾訴。 黃保威說,離異家庭面對眾多問題,至於下一步怎樣走,有時連大人也無所適從,亦不想向子女解釋;對於離異父母常說「待子女長大便明白」,他卻認為:「小朋友感受到家庭所發生的問題時,難有勇氣或準確地向父母反映需要。」他指在推動離異父母繼續履行親職的過程中, 當鼓勵家長聆聽孩子的心聲;在計劃未來的育兒方向時, 也要從子女角度出發,別讓孩子成為父母間的「夾心人」而處於兩難。 小熊暫領孩子出谷底 父母才是長遠聆聽者 「爸爸媽媽, 你們可否成為我的『Hear Me Bear』?」鄭朱雪嫻說,父母衝突會令小朋友十分無助, 家長需要聆聽孩子的心聲,而「Hear Me Bear」小熊便帶出「聽聽孩子聲」的信息,當家長做到「Hear Me Bear」的角色,這隻小熊可以功成身退。 鄭太與黃保威都認為,離異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離異錯不在孩子,而父母也不會離棄孩子,會繼續把他們的需要放在首位,並讓子女感受到,即使家庭突變,仍會有家人陪伴而不感孤單;從而把離異對孩子的傷害減至最低。 鄭太期望「Hear Me Bear」小熊將來能應用其他逆境兒童的服務上,包括經歷喪親和父母爭執等,讓小熊成為孩子的好伙伴。(高) 
kjy01_2013062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23
由愛出發 和諧家庭 孕育快樂孩子
有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不愉快的時刻。這天,  左陳翠玉女士和兩個公教家庭則分別透過講座和訪談,分享他們令家庭更和諧,  從而讓孩子更快樂成長的秘訣。    (本報專題)這下午,一眾家長齊集瑪利曼中學,參加由該校、瑪利曼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及香港華仁書院四校家教會合辦的聯校價值觀教育課程。當天講座為課程的最後一課,由基督生活團(香港)成員,亦是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執行委員會會員的左陳翠玉女士(左太)主講。 交託帶來喜樂 左太為兩子之母,她以「原來是這樣的—— 和諧家庭可孕育更快樂的孩子」為題,與出席家長交流,分享和孩子相處之道。她表示孩子有獨立身份,家長需要尊重子女的獨特性。她亦指出,「孩子的快樂並不等於達成諸如成績好、多才多藝等目標,家長的想法不一定等於他們的想法。」她鼓勵家長多從孩子角度出發,尊重他們的選擇,並強調快樂的家長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過程中,溝通、付出、鼓勵、幽默等元素不可或缺,而當中最重要的, 是愛。 十一歲的甘天穎就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他與家人最難忘的回憶,是小一和家人到外國滑雪時失散。「從山上滑下來前,與姊姊約定在中途會合,但我等了半小時,還未見她的蹤影。」於是天穎自行乘搭吊車,然後單獨滑到山腳,最後在酒店與家人重聚。「其實我也有點害怕」,他說,「但與他們重聚後,姊姊還給我買了只熱狗。」當時,甘先生甘太太十分擔心,但他們亦十分欣賞兒子的獨立、鎮定,甘先生笑道,「事後我們給他起了『ski alone』(單獨滑雪)的稱號。」 甘先生表示每晚睡覺前會與兒子談心,也會陪伴他參與不同活動,爭取與他溝通的時間。「希望兒子會成為一個好人,也希望他透過接觸不同活動,有多元化發展。」甘太太亦十分認同聆聽的重要性,而她最希望孩子能愉快地成長。「我相信孩子的快樂來自父母間的和諧、平安和喜樂」,她續道,「這份平安來自放下和交託,我們的能力和智慧有限,應信賴天主,由祂帶領。」她認為教育孩子同樣需要「放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優缺,應該讓他們發揮長處,但不要介懷他們的缺點,而是協助他們改善,並交託他們給天主。」 身教引導孩子 至於就讀瑪利曼小學四年級的阮琛喬,她有這樣的夢想:「我希望長大後教導因貧窮而未能接受教育的小朋友讀書,增加他們的知識, 使他們的生活有保障。」爸爸阮先生亦期望女兒能做個有愛心、誠實、快樂的孩子,「現今的孩子大多過於自我,我希望她能做到耶穌所教導的愛人如己,因此我更要以身作則,多參與義務工作,作她的榜樣。」   身教以外,阮先生認為陪伴和了解亦非常重要,「我平常會和子女一起參與彌撒、打羽毛球,也會一起玩紙板遊戲;我也會和老師多溝通,希望更了解子女的學校生活。」此外,他很注重孩子的平均發展,「學業以外也要發展興趣,多認識朋友,希望他們少點壓力,多點快樂。」(澄)     2001年起,瑪利曼中學及香港華仁書院兩校家教會每年舉辦聯校價值觀教育課程;及後兩校小學家教會加入,共同舉辦活動,期望將價值觀教育推廣給家長,協助他們教育子女。瑪利曼中學家教會主席周岑潔持表示該校一直非常注重價值觀教育,家教會亦作相應配合。     「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學業以外,他們亦需要面向世界和社會,亦要面對順逆境,因此協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十分重要」,周太解釋。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家教會主席陳陳德怡亦表示家長的反應熱烈,「他們懷著相同的目標,都是為子女的好處。他們可以彼此交流,亦可透過不同講者,從不同角度了解價值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