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_20111120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11.20
教師篇
  優質的教育不僅要求學校有良好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特色,更需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而校園文化的塑造,是依靠廣大的教職員工,因此,一所學校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教師隊伍的質素。西漢學者楊雄說:「師者,人之模範也。」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會被學生視為榜樣。 我校特別重視師德的培育和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大致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 內在層面: 〈1〉我校會把學校的願景和辦學理念呈現在教師面前,讓大家有共同目標,並要以積極、認真的態度朝著目標努力。「積極」、「認真」是每位教師對待工作所應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態度。因此,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教師積極性的高低和履行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他的職業價值觀念。 〈2〉教師發展是教師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重視學習,從而促進個人專業發展。為使教師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校方會借助專家,引領教師自我反思。 〈3〉常言道:無愛不成師,故此教師關愛學生也是必須的。這能加強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讓愛的力量轉化為教書育人的實際成果。教育的真諦是愛心,教育家福祿貝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當然師德不應只存於內心,而且更會體現在外顯的言談舉止上。因此,教師們在以下幾方面有規範的行為: 儀表︰教師的外在形態要清潔整齊和樸素大方。 舉止︰教師舉止要表現出良好的教養和神態。 語言︰教師的語言要規範和優雅。 禮儀︰教師要以禮儀表現出應有的風度。 我們認為知識、態度和技能是重要條件,但態度絕對是首要條件。一個老師如果有專業的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技巧,但沒有師德的話,他決不能產出績效。反之,一個人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有所不足,只要他的態度端正,且願意學習,同時全力以赴的堅持著,相信他定能勝任工作。   ( 嚴仕梅筆錄 )    
kjy01_20111106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06
創作故事表心意 張明揚 陸嘉莉 游走生活與想像
  (本報專題)九月天,新學年的開始,校園到處充滿朝氣和活力。兩位來自不同學校和背景的中學生接受本報訪問:溫文有禮的張明揚與活潑開朗的陸嘉莉,分別關懷弱小與關心地球。他們觀察生活,運用想像力編寫故事,最近在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的第十七屆「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他們的參選作品同獲初中組優異獎,展露了創作潛能。   明揚 尊重弱智兒童 

這是明揚第二次參加「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就讀於聖若瑟書院中二的他,自初中起,漸漸喜愛寫作,並發現透過寫作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家中排行最小的明揚,在創作的故事中,描寫哥哥與智障的妹妹的故事。創作故事的靈感來自他一次抱打不平的經歷:「有一次,我在等候升降機時,遇見一位智障青年,我看到其他人都不願意與他使用同一部升降機。於是,我便想到創作關於智障兒童的故事,希望能改變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在故事〈妹妹最愛我〉中,哥哥由看不起智障的妹妹,進而被妹妹的愛所感動,更以妹妹為傲。細膩的兄妹情,觸動了評判的心。明揚用心編寫情節,他坦言最喜愛妹妹央求媽媽教她編織圍巾的段落:「怎樣令哥哥改變對妹妹的成見?我想了又想,我曾學習編織圍巾,編織需要耐性和恆心。妹妹全心全意地編織圍巾,作為哥哥的生日禮物,這份誠意必定能感動哥哥吧!」
明揚喜歡閱讀英文故事,從中學習寫作技巧。他坦言自己的中文寫作技巧仍有待改進:「我認為故事創作的內容也相當重要,若故事能傳遞有意義的信息,可讀性更高。」這位文靜的男孩常常記掛著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他曾以殘障兒童為題寫作。若再次參加故事創作的比賽,他希望撰寫貧窮家庭的故事,分享他對社會不同階層的看法。
   嘉莉 反思科技發展

 城市的高速發展,造成污染,影響大自然生態,繁華景象換來沉重的代價。藍田聖保祿中學中四生陸嘉莉創作的科幻故事〈考古〉,反思人類為建設文明生活的自私行為。小時候,嘉莉常回到四川探親,那兒山明水秀,嘉莉對此印象深刻。她說:「看到現今城市發展的情況,我的確有所感觸。」
中三時,嘉莉的中文老師在課堂上教授關於故事創作,並鼓勵同學參加「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嘉莉以這份功課參賽,沒料到竟獲優異獎,令她鼓舞。她微笑說:「是次比賽前,主辦單位舉辦講座,邀請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家談寫作心得,那些作家鼓勵參加者選具創意的題材。於是,我便作大膽嘗試,在故事中加入科幻元素。」在〈考古〉中,嘉莉描寫未來世界,一支考古隊伍的探索過程,發現古代人曾以核能發電,並製造核子武器,最終導致文明滅亡……
自小喜愛閱讀的嘉莉認為閱讀有助增加寫作能力,她經常到圖書館,在小學一年級時已開始閱讀翻譯文學。現在,她最愛讀科幻小說:「小說豐富的情節中,幫助我發揮想像力,天馬行空,這有助我思考和創作。」嘉莉自言喜歡作品的結局,給讀者反思的空間。
整理訪問時,翻閱兩位學生的作品,他們藉著文字創作故事,帶出關愛人類和環境的信息,這樣的心思讓人感到多麼窩心。(可)    
kjy02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2
  聖言引路,常懷童心

第一次嘗到當教師的滋味後,輾轉間,梁長才回到母校聖若瑟英文小學任教。除了教授術科外,他也負責聖經課,更在晚上兼讀教理班,從那時起,他培養每晚讀聖經的習慣,至今從不間斷。梁長才的笑容能感染身邊的人,他坦言從聖經和祈禱中獲得平安和力量,看到頑皮的學生也不會皺眉,只會微笑。 
多年來,他身兼教區教理委員會兒童信仰培育組召集人,為兒童設計有趣益智的宗教遊戲;他嘗試了解學生的需要,設計方法刺激學生的思維。梁長才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然後應用於課堂和課程設計中:「怎樣將福音的信息與兒童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我愛以互動的教學方式,如加入遊戲和手工藝等元素,把福音的信息具體而活潑地傳遞給學生。」有一次,梁長才教導學生摺紙,以手工紙摺成衣服,傳達『穿上了基督』(迦拉達書3:27)的信息,他說:「天主常常透過學生帶給我信息,那次活動中,我問學生:為甚麼我們要穿上基督?他們立即回答:因為基督是最完美的!他們的答案令我驚喜,兒童就是這麼率直、純真。」 
擔任校長後的梁長才特別關心老師們授課時的需要,他是教區教理講授訓練課程的導師,經常接觸宗教科老師和主日學導師,他說:「我盡力幫助老師找到方向,在課堂上實踐他們所學的教學理論,讓學生得益更多。」 
梁長才的親戚——那位在義學任教的伯娘、一位在小學四年級時的班主任和創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孫保祿修士(耶穌聖心門徒會會士)對梁長才做人處事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感恩地說:「孫修士十分疼愛學生,從他身上,我學習怎樣關心、愛護學生。尊敬師長,當中亦包括感恩和欣賞,老師為培育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使學生懂得以愛還愛。」  
記者離開獻主會小學時,腦海裡浮現梁長才分享的小故事,令人不禁會心微笑:在上課的日子,每個早上他都會來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探頭看看校長在做甚麼,梁長才於是邀請這十多位的學生跟他一起祈禱,組成了「祈禱小天使」。每天早上,校長與學生在小聖堂相聚,為了別人的需要,師生一同祈禱。願這份師生情誼永存,並在祈禱中共融!     溫柔呵護,陪伴同行

中學時代的卓主任已感到傳授知識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中學會考那年,在抉擇前路時,她從商的父親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說:「我得感謝父親,他最了解我的個性,明白我並不適合從商,並支持我入讀師範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前身)。」回想起第一份教學工作,卓主任面露笑容:「我在離島的公立學校任教,那兒的學生成績平平,卻是淳樸可愛,懂得尊敬別人、愛護老師。漁民家庭的學生在放學後,更會回家帶一尾魚給我呢。」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生活十分簡單,她感到那時候的兒童都很快樂,她慨歎地說:「現在,不論學業和人際關係都為學生帶來壓力,老師的陪伴和鼓勵更顯重要。」她深信在讚美中成長的兒童,會心懷感激,更懂得關愛別人。 
加入聖華學校,至今踏入第十七個年頭。細說往事,卓主任想起了一位男學生:「我剛到本校任教時,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班中的一位學生天生身體殘缺,細小身軀接受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我特別照顧他,有如自己的兒子般看待。他的媽媽十分感激我,現時每年農曆新年前,她仍會親手做蘿蔔糕送給我。現在,那位學生已經入讀大學了,看到他這麼積極上進,我也感欣慰!」  
在安穩的教學生涯中,卓主任曾離開教務數年,全力照顧子女,與子女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她說:「我慶幸自己作了這個決定,現在子女都長大了,他們仍願意跟我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與事。」卓主任身兼家教會副主席,經常與家長接觸。她與家長分享時,能確切地感受他們內心的擔憂和壓力。她感觸地說:「家長的身教深深地影響兒童的成長,當我看到學生表現行為和情緒的問題時,我會主動聯絡家長,了解情況,與他們商量處理方法。」 
在修會學校成長的卓主任難忘修女們的教導,她說:「我的啟蒙老師是一位意大利籍修女,她在宗教課上以有趣的方式教導我們,我十分喜愛她。修女們帶領我認識天主,在中學時期,我參加修女主持的慕道班,並於中三時領洗成為教友。」卓主任得到修女們的恩惠,這提醒她身為教友的福傳使命,她是學校靈育組的一分子,除了帶領基督小先鋒的活動外,她亦負責學生領禱和讀經部份。 
新學年,新開始,天主教聖華學校於本學年獲教育局批准開辦兩班一年級,顯示該校獲得家長的信任和肯定,教職員都感到鼓舞。卓主任感觸地說:「老師陪伴學生和家長一起成長,那份滿足感很大。我願看見家長與子女和諧相處,這些小幼苗才能健康地成長。」(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