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b-20111204
語文 8 達通
2011.12.04
不是中文的詞語
 小息時,學文跟小德說︰「我真不明白,為甚麼香港人喜歡創出不少含有『士』這個字的詞語。它們一點也不像中文。」 小德說︰「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可舉些例子嗎?」 「你自己看看吧!」學文一面說一面把一張字條交給小德,上面寫著︰ 巴士、的士、多士、士多、波士、士多啤梨   學文問︰「你能告訴我這些詞語的來源嗎?」 「那很簡單,這些詞語是來自英語的,是英文字的譯音。你不知道嗎?」小德一面說一面在上面字條的詞語旁邊寫下這串英文字︰ Bus, taxi, toast, store, boss, strawberry   學文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如此!但為甚麼不用正式的中文詞語?」 小德搖搖頭說︰「我不知道。」 「理由很簡單,」站在他們身後李老師一直在細聽他們的討論,這刻才插口說,「這些詞語所指的事物,多來自外國,中國並沒有,因此也沒法找出個恰當的名詞來對應,只好馬馬虎虎以譯音代替。後來它們雖然有了正確的譯名,如『巴士』給譯作『公共汽車』,『的士』給譯作『出租汽車』等,但一方面因為習用了很久,一方面有些新譯名字數太多,比不上舊譯名那麼容易上口,因此大家仍舊沿用舊譯名。想想,『巴士』『的士』是不是比『公共汽車』『出租汽車』易用易記?」 學文問︰「老師,可有些音譯的詞語,最後給正式譯名取代嗎?」 老師說︰「當然有。比如『士擔』,可知道是甚麼嗎?」 小德和學文都搖搖頭。 老師說︰「是英語的『stamp』。」 「噢,原來是郵票!」小德和學文說。 「可是老一輩的長者,年輕時都叫它作『士擔』的。」老師說
kjy01_201111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7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傳統美食牽隔代情
    桌子上擺放了一碗碗熱烘烘的餃子和湯丸,長者和小學生們都露出滿足的笑容。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談到食物,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長幼閒話家常,一起品嘗中國傳統食物的同時,也細味美食盛載著的濃情。 (採訪實錄)十月至十一月期間,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與明愛牛頭角長者中心合辦兩次「耆廚動力共樂廚」活動。長者們帶備廚具和食材到校,分別指導該校基督小先鋒和校園小義工,製作餃子和湯丸。學生們首次親手包餃子和湯丸,戰戰兢兢;長者從旁細心指導製作過程,呵護備至。 長幼建親密關係 對學生來說,這次活動的方式,新奇有趣。該校學生輔導人員劉超敏姑娘(註冊社工)高興地說:「以往,我們安排學生探訪長者中心,學生準備遊戲和表演。『耆廚動力共樂廚』卻是個由長者主導的活動,他們教導學生製作傳統美食,跟學生談天說地,場面溫馨。」牧民助理黃小燕補充說:「長者們用心籌備活動,帶領遊戲,並演出話劇,傳達健康飲食的信息。他們精力充沛,不比年輕人遜色。」 兩位基督小先鋒盧俊樂和許君而,與長者一起包餃子,君而說:「一位長者與一位小先鋒配對,長者們十分親切,好像我們的祖父母一樣。」首次包餃子的俊樂不小心把材料掉在地上,長者二話不說,替他清理地板,俊樂感動地說:「為了報答那位婆婆,我把已烹調的餃子送贈給她,但她溫柔地婉拒,並希望我能品嘗自己親手製作的餃子。回家後,我把活動內容及感受告訴我的外婆,外婆深感興奮,也想與我一起包餃子呢!」黃小燕喜見學生更有自信地與長者溝通,她表示這有助學生與親屬長者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愛與服務,與別人分享基督的愛,發揮基督小先鋒的精神。」 愛心破異代隔膜 透過長者講解和教導製作湯丸的過程,兩位校園小義工孔思嵐和陳茵娟非常欣賞長者們的耐性。起初,思嵐不懂如何與配對的婆婆打開話匣子,那位婆婆卻以輕鬆的方式,暢談製作湯丸的心得,打破二人的隔膜。茵娟將過多的花生醬掐入粉皮中,長者不厭其煩地教導她,重新製作湯丸。在學生眼中,七十多歲的長者們仁慈可親,風趣幽默,茵娟記起當日活動的片段:「我與那位婆婆聊天,時間過得很快。活動結束時,我真的不捨得他們!」該校校園小義工除了探訪長者外,亦為校內師生服務,如在上學前為學生測量體溫、衛生檢查等。 在活動中,施予和接受的角色是互換的,長者們落力安排活動,小學生們愉快地參與。四位小學生談到施與受的微妙關係,茵娟說:「當我看到公公婆婆滿足、愉快的笑容,更肯定助人為快樂之本,促使我主動幫助別人。」劉姑娘提醒本報讀者:「我認為以禮待人的態度尤其重要,與長者相處時,謹記用心聆聽和耐心回應,簡單的表達方式有助雙方溝通。這樣,長者們必能感受到這份關心。」(仨)    
kjy07a_20111030
文圃新苗
2011.10.28
20111030A
  我最欣賞的中國偉人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出現的偉人,我最欣賞的就是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自小就勤於學習。他的夢想就是要當一位醫生。他的爸爸是一位醫生,常常免費為病人治病,而李時珍在他的爸爸幫病人治病時,就用紙記下病徵和藥方,從中學習醫術。有一次,他的爸爸在給人治病時,突然想不起應開甚麼藥方,李時珍就在他爸爸的耳邊講出藥方。他的爸爸聽了,就高興地說:「正是這藥方。」 
李時珍在少年時已成為醫生了。有一次,皇帝的兒子得了怪病,連太醫都醫不好,最後請李時珍來醫治,果然把病醫好了,皇帝就請他當太醫。 
有一次,他在藥書上看到很多錯處,決定向皇帝辭職,要重新整理藥書。最後他花了四十年時間,編寫及修訂圖文,編成了《本草綱目》。書中記載了二千幾種中藥,對醫學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很欣賞李時珍勤於學習的精神,以及他對醫學界所作的貢獻。《本草綱目》現在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足以證明它在醫學界的地位。 梁晉豪     天主教明德學校     六A       偉人的傳記可長可短,長者可達數十萬字,短者僅幾百字,那就看要求怎麼樣了。這篇文章屬於短的,太短更不容易寫了。 
文章寫的是李時珍。一般人只大概知道李氏是中國古代名醫,他是修訂《本草綱目》的功臣,但對他的生平和主要貢獻就未必了解。本文摘取了幾個片段:李時珍的小時候趣事、他如何成為太醫、如何聰明地指正醫書上的錯處,以及如何為醫學經典名著《本草綱目》的修訂而貢獻了力量等來寫,非常重要也非常濃縮,有助於我們了解李時珍這個偉大人物的特徵和努力。 
總的來說,全文寫得很簡約,毫不囉嗦,也就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精鍊、要言不煩了,可以說是一篇「縮影的人物傳記」。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 會長黃東濤(東瑞)
佳作點評,由兒童文學創作比賽資深評判主持。    
kjy13b_20110925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09.23
PROMS 倫敦的古典音樂節
倫敦是世界大都會,也是文化藝術活動發展蓬勃的地方。所有藝術媒體都在這座混雜著不同膚色、背景的城市裡共融。其中古典音樂藝術,雖然被流行文化吞噬得體無完膚,但仍有一群音樂學生、長者及交響樂發燒友默默支持。每年夏季舉辦的PROMS音樂節,吸引了不少古典音樂愛好者慕名而來。今年筆者更沒有提早購票,反而於音樂會舉行當天提早五小時到音樂廳外排隊,輪候音樂廳地面層指定企位,感受站著聽古典音樂的滋味,且一邊享用友人自攜入場紅酒。 
歷史悠久的音樂節
初次舉辦於一八九五年,PROMS已成為倫敦每年夏季的音樂盛事。音樂節為期八週,上演不同種類與風格的古典甚至民族色彩的音樂,並邀請本土與海外名家與樂團參演。雖然並非每個節目都能吸引到觀眾垂青,但較知名樂團如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的演出,就會有很高的入座率。八月份某一晚,筆者前往皇家艾爾拔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欣賞由駐團指揮捷吉耶夫(Valery Gergiev)帶領的演出。
出色的俄國指揮演繹出色的俄國作品
捷吉耶夫生於一九五三年,在前蘇聯接受音樂訓練。他先後於一九七五及一九七六年贏取蘇聯指揮大賽第一名及柏林卡拉揚指揮大賽第二名。二○○七年起,他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駐團指揮,並於本年度PROMS演出俄羅斯作曲家蒲可哥菲耶夫(Prokofiev, 1891-1953)兩首傑出的交響曲:第一及第五號交響曲。捷吉耶夫於演出時,充份地發揮他對俄國音樂透徹的認識。演出音樂會首個節目「第一交響曲」時,樂團並沒有過份澎湃的聲響。樂曲是細緻地展現出來。所有樂句與音樂上結構都被清楚的旋律發展帶出。此曲又名「古典交響曲」,是蒲可哥菲耶夫親自命名,寫成於一九一七年,相傳作曲家是受音樂學院指揮課教授的影響,寫成此建基於十八世紀古典樂期(Classical Period)交響曲結構與風格的作品。
當然,「反叛」的蒲可哥菲耶夫為此樂曲注入獨特的個人風格,包括編寫含有較大錯落音程(interval)的旋律,突變的音樂織體,以及反傳統的和聲進行。捷吉耶夫演繹此「海頓式」樂曲時,要求樂團有強烈的一致性。如弦樂部揉弦(vibrato),其一致性奏出了新古典風格(Neoclassical)旋律美。而音樂會尾聲的「第五交響曲」,於捷吉耶夫指揮下,怒吼出對戰爭的反感,及作曲家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無奈。此曲寫於一九四四年,亦即蒲可哥菲耶夫決定返回蘇聯定居後,與上一首交響曲相隔十四年才完成的作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下,作曲家沒有為音樂做無謂結構,只是給予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sonata form)編寫。他把那種氣氛,植入於敲擊、鋼琴及小號低音部份。樂曲尾聲讓人誤會凱旋的聲響,被諷刺的弦樂跳音,及突然的和聲進行打破。身上流著俄國血統的捷吉耶夫,不但演繹出不同時期俄國作品的味道,還讓人體驗到何謂對藝術的卓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