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5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7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金禧感恩 剛毅求真 豁達合群
 (本報專訪)半個世紀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在觀塘創立聖若翰學校,讓區內適齡學童接受教育,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80年接手管理該校。及至2003年,該校上午校遷往九龍灣現址,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本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慶祝創校50周年,於5月15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金禧感恩典禮暨匯演」,邀請(圖,左三及四)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及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主禮。學校特別製作金禧劇,近百位教職員、學生、家長和校友參與演出,以歌舞傳達信息——剛毅求真,共融感恩。   互助互勉 聾健手牽手  訪問當日,正值是典禮前的總綵排,校舍每一個角落,師生、家長忙於準備表演項目。金禧劇《剛毅求真,共融感恩》以該校校園生活為藍本,內容關於一群聾童和健聽的孩子如何攜手衝破障礙,建立共融學習環境,學生以校訓「剛毅求真」的態度,實踐天父愛的旨意;校園不單是學習的樂園,也好比一個溫暖的家。該校四位有份參與金禧劇的同學,手口並用,與本報讀者分享演出的興奮心情。 劇中,兩位聾童莊怡豐(4A)和陳芷瑩(5A)與七位健聽同學擔當主角,帶領觀眾漫遊校園學習生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導師黃怡安陪伴在怡豐身旁,以手語和口語翻譯。表情多多的怡豐打手語表示:這是他首次參加舞台演出,心情雀躍。對他而言,排練的過程並不困難。文靜的芷瑩能應付簡單的對答,她更為記者簡介該劇內容。金禧劇長達一小時,共分十個場次,健聽同學梁嘉穎(4C)最喜愛第三場「同學互勉」:「我是St John七俠之一,名叫蘭花。我們七位同學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自己,開解兩位聾童,逗他們開心。演員在每一場都會參與跳舞部份,我努力地謹記舞步。」芷瑩的同班同學林穎汶,負責口語配音,這位愛笑的小妮子自一年級學習手語,平日也會為聾童作翻譯:「我的心情十分緊張,在劇中,我為聾童演員配音,讓觀眾明白她所表達的意思。」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自2007年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一至五年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童一同上課,全校現有31位聾童。就讀共融班的穎汶分享與聾童相處心得:「若他們打手語太快時,我跟不上,便會提點他們,我們溝通之道是互相協調和包容。」嘉穎感謝怡豐和芷瑩:「我並不是就讀共融班,他們教了我不少手語,方便我與他們溝通。還有,在排練的休息時段,怡豐常常扮鬼臉逗一群演員發笑,他真是一個開心果!」   有教無類 師生心印心 小朋友的真情分享,令在旁的吳潔蘭副校長和家教會主席王志德醫生深受感動。負責籌備金禧劇的吳副校長指出:學校聘請校外舞台製作單位,製作金禧劇。自去年5月始,挑選小演員,組成金禧劇演員組。由於演出共分兩場,演員分為兩組,在5月14日晚上及5月15日下午演出,她說:「參與的學生十分勤奮,他們在每星期排練兩天,更要放棄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我看到聾童演員藉是次演出,不但認識了其他同學,更加強了自信心,發揮個人潛能,就如怡豐,他表情十足,演出十分精采呢!」王醫生點頭回應:「這個小男孩很會演戲,表現出色。我看到所有演員都積極投入,劇中歌舞連場,為師生來說並不是易事。我在劇中飾演家長,分享對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感受和意見。雖然對白不多,但這次演出足以令我緊張萬分。」 王醫生的女兒王雪盈就讀該校四年級,他談到學校各成員為聾童付出愛心,感觸良多:「我和女兒十分幸運,在生命中經常遇上善心的人。我十分欣賞天主教會辦學的理念,雪盈在學校建立自信,結識好朋友,又參加舞蹈組,她十分快樂。這群聾童雖在身體和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他們都擁有不同的才華,我們不應視而不見。在這所學校裡,我體驗到『愛與接納』的精神,深深被感動,所以我也想為學校出一分力。」這時,可愛的穎汶用力地點頭,表示贊同王醫生所說。  
kjy13a-20120318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3.18
踢足球 = 波牛?
  一般來說,老師除了教學工作外,還需要帶領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二十多年前,我開始投身教師行列,已開始帶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我曾修讀體育,課餘時間自然會訓練學生,參加不同的校際比賽,包括田徑、游泳及足球比賽等,這些都不在話下。  過去,大多數學生都依靠老師提供訓練。因此,我大多利用上午,為學生進行訓練。多年訓練的經驗,讓我得到不少課堂教學以外的體會。平日上課前訓練足球隊,經常會被其他老師埋怨,他們認為讓學生踢足球就會影響他們上課的情緒,繼而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這真令筆者覺得有點無奈!踢足球就等於「波牛」嗎?這個問題經常纏繞著我,因此希望藉這個機會跟讀者分享個人的感受。 首先,訓練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正好體現天主對我們的愛。因為天父創造我們,給予每一個人不同的才能,正如耶穌曾經對我們說的「塔冷通」比喻,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發揮天賦的才能,善用天父所賜予的一切。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如果得到老師的賞識和認同,他們就較易建立自信心,間接地有助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在過去的教學生涯中,曾遇過一些學生因為在運動場上得到一些成就,結果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明顯改善。 現今不少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容易變得自我。因此,老師為他們提供團體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他們體會與別人相處的經驗。以前,常常見到學生在「輸波」的時候,埋怨其他隊友,結果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影響了隊友之間的感情。作為教練兼老師,必須教導他們學懂體諒別人,接納別人及原諒別人,最終與隊友建立真摰的友誼。 此外,接受訓練期間,學生需要忍受不同程度的痛苦,並需要作出犧牲,這樣有助他們建立堅毅的性格,可以體會「成功非僥倖」的道理。 總言之,讓學生參與足球運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經歷,學生可以從活動中找到自信,得到成功感,並且可以得到珍貴的友誼。因此,個人認為:踢足球不一定等於波牛,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kjy02_201203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4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賢師言傳身教 溫暖人間 2
  教育理想:展現孩子潛能 黃校長指出天主教教育理想的中心,就是耶穌的愛和犧牲:「本校老師們以言行,活生生地發揮基督的愛的精神。本校學生來自基層家庭,學生未能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老師們以小朋友的利益為先,寧可將教師發展津貼的資源外聘導師,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校於1998年正式遷入現今的校舍(原為魚類統營處鴨脷洲小學的校舍),王副校長回想當年學校的情況:「本校接收此校舍時,校舍設施殘舊,校方多次進行維修校舍及添置設備,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環境。校舍面積雖小,當年學生人數眾多。記得在操場集隊或小息時,到處都是學生,非常熱鬧。」負責體育科的王副校長無奈地說:「當年,我校學生擅長於運動項目,成績彪炳,每年運動會的氣氛熱烈,可惜,近年學生人數減少,運動會已暫停舉辦了。」 懷緬過去,一幅幅莘莘學子流露快樂笑容的影像,重現眼前,林主任微笑說:「有一年,本校參加了教區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傳教節,負責福音話劇的表演項目,當年我校還未組成話劇組,但學生用心排練,表現優異。自此,學校發展話劇組,發掘不少學生演戲的天份,現在由於資源不足,話劇組已結束。在去年本區聯校畢業禮中,當中幾位中學生表演話劇,演出精采,原來他們都是我校校友,看到學生能發揮個人的天份,我感到欣慰!」   愛的教育:無悔始終堅愛 該校即將穿越歷史的長廊,光榮地完成教育任務,計劃於2012-2013學年結束後停辦。三位家長形容學校好像一個大家庭,師長、家長和學生的關係密切如至親。對於學校將停辦,三位家長均感婉惜,更替老師們的工作前景憂心。張張嘉露激動地說:「學校盡心為本社區的學童和家長服務,我們無言感激!在這個階段,學校的師生人數遞減,老師們仍緊守崗位,無私奉獻,如常照顧學生各方面的需要,我雖然不捨老師們,但更願他們能盡快覓得合適的教學工作。」 林主任坦言學校在不同時期經歷艱難的關口,幸得同事們互相鼓勵和扶持:「大部份的老師們都在這裡任教了十多年,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樣。」在該校任教踏入第六個年頭的公教老師廖韻文感觸良多:「這所學校滿載著愛,不論是家長、學生或是同事間,我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在我懷孕時,不少家長主動問候我,關心我的健康狀況。」師長們心繫學生,特別是本學年三至四年級、將要轉讀其他小學的學生。訪問結束前,四位師長叮嚀該校學生克盡本分,努力學習,為未來作好準備,更盼望孩子們在愛裡愉快地成長!(仨)  
kjy01_201203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4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賢師言傳身教 溫暖人間
  校園的鐘聲劃破了寧靜的早晨,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校舍內,一百二十多位學生整齊排列參加早會,以祈禱展開學習的一天,邁向成長路上新的一頁。   (本報專題)時光倒流四十四年前,在石排灣邨山坡上,已故的李宏基主教及覃文華神父創辦了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即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前身),為社區內的學童服務。當時,上、下午校分別開辦十九班和十七班,翌年,全校共有四十八班,學生達二千多人。   良師職志:扶助幼苗成長 踏上不同樓層的梯級,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副校長王國強偕本報記者,參觀校舍每一個角落。今年,已在該校執教鞭二十八年的王副校長,細說學校的變遷:「從石排灣邨校舍至鴨脷洲邨校舍,學校為負起教育使命,幾經風浪。」細數當中的轉變,歷史可見證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默默伴隨社區二十九個年頭。校方獲悉政府當局於1997年清拆石排灣邨,同時接獲當時的教育署(現今的教育局)通知,學校將隨著屋邨清拆而停辦,全體師生即時向有關當局爭取新校舍,最終與教育署達成協議,遷往鴨脷洲邨繼續辦學,學校易名為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時代改變,學校隨著社區的發展,為學生作出相應的支援。課程主任林淑儀在該校任教十五年,她說:「除了照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外,本校大部份的家長均需要上班,父母對子女的支援較少,學生在放學後獨自流連,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同學。」老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對剛於本學年上任的黃玉嬋校長來說,尤為感動。該校現僅有十二位老師,在黃校長的心目中,這兒的老師很愛學校:「每一位老師對校內一百二十多位同學均瞭如指掌,老師們愛孩子心切,對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相當重視,如大部份六年級生的家庭沒有資源參與校外的升中模擬面試,全體老師於是為學生舉行模擬面試,與家長商量選擇學校的事宜。」   家長心聲:感激老師愛護 學校與家長關係密切,共同肩負培育幼苗的重任,盡在這次訪談中可見。該校三位家長(見相片,後排左四至六)張蔡麗娟、張張嘉露和歐陽景偉特別騰出時間,到校接受本報訪問。談到師長們全心施教,為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處不辭勞苦。三位家長均願藉此機會,感謝學校各位師長。  張蔡麗娟的兒子張靖嵐就讀該校三年級,她分享感受時一度落淚:「我為靖嵐能入讀此校感高興,我曾十分擔心兒子的學習情況,老師不但包容我的兒子,更耐心教導他,他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改善了不少,我也被老師的愛心所感染。當我感到束手無策時,老師支持和關心我們的家庭。」 五年級生張芷柔的母親張張嘉露指出,經常可以從微小的事情上看到老師們的愛心:「芷柔的兩個姊姊都畢業於此校,我對學校的感情深厚。老師們循循善誘,發掘芷柔的潛能,鼓勵她參加課外活動,從而提升自信心。家長們需要工作賺取生活,老師們主動聯絡家長,讓我們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支援減輕了我們不少的壓力。」 歐陽景偉的兒子歐陽家樂,自四年級時入讀該校,在受訪老師的口中,家樂是一位經常笑臉迎人的男孩子。歐陽景偉感激學校讓兒子在愉快的環境裡成長:「我尤其欣賞學校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有教無類。我看到家樂的改變,他以往的學業成績平平,自信心不足,但自從入讀此校,他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栽培,今年更參加了朗誦比賽,獲得優良的成績,重拾自信!」 (下接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