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20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05
天主教伍華小學 親子共讀 說故事 談心事
  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歡度新春佳節。根據傳統,中國人以十二生肖循環代表十二地支(記人的出生年)。小朋友,你聽過關於十二生肖的民間傳說嗎?一月中旬,送舊迎新的日子,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圖書館內,十二種動物聚集一起,互相爭論誰是第一…… (本報採訪)台下一年級學生掌聲不絕,台上參與演出《十二生肖的故事》劇場版的家長,臉上流露滿足的笑容。這多個星期以來,家長們用心排練和準備,她們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得著也不少呢。是次演出前,本報記者相約圖書館主任黃妙玲、羅林楚翹(羅太)、陳林麗婷(陳太)和簡徐超文(瑩姨姨),談談說故事的快樂經驗。   故事爸媽:跳進兒童世界 去年,該校成功申請由安徒生會主辦的「悅讀社區種籽計劃」,黃老師指出:二十位家長參加了校內的「抱抱爸媽說故事」活動,透過四次工作坊,學習選擇圖畫書和說故事的技巧。她興奮地說:「去年十一月份的每個午息時段,八至十位『故事媽媽』為校內初小學生說故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雖是自由參與,但學生們都踴躍出席,更有學生每天都來聽故事!」家教會主席羅太表示:活動讓一眾家長相聚聯誼,更可服務校內小朋友,一舉兩得。 對三位故事媽媽而言,說故事的過程能讓成人進入小朋友的內心世界,為雙方提供更多的話題。就讀該校三年級的簡鈺瑩鼓勵媽媽(瑩姨姨)參加「抱抱爸媽說故事」,瑩姨姨笑說:「女兒想我跟她說故事呀!現在我每天跟子女說故事。更意想不到的是,自從我到學校為小朋友說故事,瑩瑩願意與我分享學校生活點滴,並跟我介紹老師和同學,在她的心目中,媽媽成了學校生活的一部份呢!」 文靜的陳智聰就讀二年級,年紀輕輕的他更充當陳太的小老師,家教會副主席陳太微笑說:「聽完故事後,聰聰還會給我評語呢!」智聰輕聲地說:「我最愛聽媽媽說故事,我真的十分支持媽媽成為『故事媽媽』!」分享故事:拉近長幼距離 得到初小學生的愛戴,故事媽媽喜出望外。陳太說:「剛碰上考試和假期,說故事環節暫停了,學生們都緊張地詢問黃老師呢!」小朋友純真可愛,他們在聽故事時的反應更是故事媽媽的窩心回憶。瑩姨姨記起一次跟學生說關於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故事:「在故事的開端,小朋友已經熱烈地分享個人上街買東西的經驗,愈說愈興奮,他們愉快地跟我分享內心世界,讓我當聆聽者。」陳太補充說:「有一次,我選了圖畫書《抱抱我》,故事中的小刺蝟渴望得到擁抱,可是沒有人願意抱抱牠。小朋友都分享擁抱的經驗,有些學生害怕擁抱父母,於是我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給父母一個擁抱;第二天,他們急不及待跟我分享擁抱父母的快樂感受。」 為籌備《十二生肖的故事》劇場版,家長們安排時間排練以外,也親手做面譜和道具。這次演出的陣容,更包括一位「故事嫲嫲」,黃老師十分欣賞家長們的投入參與:「在平日的說故事環節,故事媽媽配合故事,自製手偶。這次,她們花了不少心思製作巨形的立體面譜,除了十二生肖外,還要製作其他的動物和場景,她們在每一個細節上都一絲不苟。」 配合新春氣氛,故事選材自關於十二生肖的故事,黃老師為增加故事趣味,搜集不少民間傳說,把這些元素加入劇本中。羅太、陳太和瑩姨姨分別飾演不同的動物,兩位小學生智聰和鈺瑩比媽媽們更期待演出,瑩姨姨拍拍女兒的手,說:「瑩瑩主動要我跟她對稿,更給我意見。」羅太說:「雖然觀眾是一年級的學生,但我們都十分緊張,希望小朋友喜歡我們的演出。在迎接春節來臨前,大家一同享受這歡樂的時光!」(仨)    
kjy01_2012020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05
自學中探索音樂世界 美樂觸碰心靈 專訪周凡夫
  一個寒冬下午,溫煦陽光從窗縫射進周凡夫的辦公室,光線折射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鐳射唱碟盒上,整個房間別是明淨。專訪的開端,這位音樂愛好者、資深文化藝術評論人這樣分享他與音樂結不解緣的故事:「為我而言,對音樂的追求,完全是從自學的過程中得到! 」 (本報專訪)音樂天地廣闊無限,周凡夫形容音樂好像一枝神奇的畫筆,為每個人的人生,繪畫豐富的色彩:「我們透過想像、聯想,接觸音樂,每個人的經歷和背景不同,對音樂的體會也不一樣。這也是音樂的特別之處,它隨著個人成長。人生中不同的階段裡,每一個人對音樂都有不同而獨特的感受。」周凡夫翻一翻手上的鐳射唱碟盒,回想往事,輕柔地說:「年輕時,我曾在香港大會堂聽過德國杜賓勤大學室樂團(Tübingen Student Chamber Orchestra)的演奏會,非常感動,印象深刻。事後我更用心寫了樂評,在週刊上發表。數年後,那樂團再次來港表演,再聽他們的演奏,我卻沒有了當年的感動。為甚麼呢?我想了又想,才發現是我對音樂的感受不同了,體會更豐富,要求也提高了。」 打開音樂之門 正如周凡夫所說,他認識音樂的歷程是一個自學的故事:「我自小喜愛繪畫,對水彩畫更是情有獨鍾。投入繪畫的小天地,不自覺地變得不眠不休,這種在視覺上對美的追求,來得直接。直至升讀中學時,我發現了另一片新天地——音樂。我得感謝當年的音樂老師,他曾是國內中央樂團的男高音;音樂課堂上,他示範唱歌的技巧,讓同學們聆聽聖詩、意大利民歌等,當時的愉快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我領會了:原來人聲唱歌可以這樣美妙動聽!」年少的周凡夫被音樂世界深深吸引,他參加校內合唱團,難忘在聖誕節演唱韓德爾作品《哈利路亞》(Hallelujah)的經驗;他全情投入,閱讀相關書籍和樂譜,爭取機會欣賞音樂。他說:「當年,唱機並不普遍,而且學樂器的費用昂貴,我只擁有一個口琴。若想接觸其他樂器,便得向別人借用,此外,我又常與別人討論音樂,從中學習。」 在自我追求和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珍貴無比。這份樂趣不斷推動周凡夫探索音樂世界,可是在追尋的路上,他也曾嘗到失意迷惘:「我曾夢想成為樂手、演唱家和作曲家而下了不少努力,後來發現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儘管如此,這個階段的過程收穫豐富,讓我從樂曲的結構至音樂的種類,無不加深接觸和認識。」中學畢業前,周凡夫為文藝雜誌撰寫藝術評論。畢業後,他從事紡織行業,對音樂的熱誠絲毫無減。他堅持公餘繼續追尋音樂的理想,到香港大會堂和圖書館搜集資料,借用錄音帶,進修自學:「我認為人生除了找到一份職業外,也該尋找生命中想做的事。年輕人在成長路上,不妨思考一下人生的事業。」 享受音樂情趣 談到接觸音樂,周凡夫鼓勵青少年親身投入,成為「音樂中的人」:「不要只做聽眾,參與其中的好處是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學習處理音符,把它演繹成音樂。現今的小朋友十分幸運,不乏學習音樂的資源及渠道。其實,參加合唱團也是不錯的選擇,與其他人一起相處和合作,那是多麼快樂的經驗!」音樂是一種溝通的媒介,猶如語言,周凡夫語重心長:「學習聆聽音樂是相當重要的!現今許多人很容易接觸音樂,便認為懂得欣賞音樂,這是一個誤解。他們對音樂的記憶力十分薄弱,因為沒有學習和接受訓練。若聽了一首樂曲,卻不能記起當中的細節,這相等於沒有聽過樂曲;就好像與別人談話時,沒有掌握內容的重點一樣。」 專訪中,周凡夫平易近人,樂意跟本報記者分享音樂在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他的熱誠令人不期然受到感染,對音樂產生美的追求,善的嚮往。學生時期的音樂課,把周凡夫帶進音樂的旅程。不妨在你的腦海裡,尋找那熟悉的音樂,這些回憶曾在你生命裡所留下的印記。哪是一首怎樣的樂曲?你曾在何時聽過? 這次愉快的會面總要告別。臨別前,周凡夫勉勵青少年勇闖音樂的廣闊天地:「尋找你喜愛的音樂吧!在這天地裡探險,你會獲得不少樂趣,從而增加認識音樂的動力,這就是我所說的自學過程。」(仨 /睿) 著名樂評人周凡夫活躍於中國、香港、台灣和澳門四地。自一九八二年始,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多種形式的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又經常應邀在各大專院校主持有關音樂文化的專題講座。二○○七年起,與康文署合作,主持「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音樂講座,深受市民歡迎。      
kjy01_20120122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22
專訪郵票設計師高天龍 方塊郵票滿載奇妙心思
  世界上首批郵票誕生於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郵票除了是供寄遞郵件的郵資憑證外,它也是郵票收藏家的寶貝。同一個世紀,香港郵政成立於一八四一年,為本港市民服務。小讀者,原來在香港發行的特別郵票,生產過程絕不簡單,需要經歷約十八個月的籌備和印刷工序!   (本報專訪)本報記者走訪郵票設計師高天龍(Colin Tillyer),他設計的「中國香港 —— 羅馬尼亞聯合發行:手工藝品」特別郵票剛於去年年底發行。辦公室牆壁上,張貼了與郵票設計有關的單張和剪報,桌上擺放了他的郵票設計作品和郵集。高天龍露出親切的笑容,準備接受本報的訪問。   定居香港逾三十年的高天龍來自英國,談吐風趣幽默,他是一位平面設計師,除了主要的設計工作外,他也參與設計郵票:「早於一九八四年,我應香港郵政的邀請參與設計項目。我的郵票設計作品首次獲選是在一九九一年發行的『香港交通百年發展』特別郵票。」按一般程序,香港郵政邀請數位設計師就所提供的主題設計郵票初稿,經由郵票設計諮詢委員會甄選後,交予民政事務局長審批,再經招標程序決定承印郵票的印刷商。   高天龍自小喜愛藝術,他對印刷的手藝特別感興趣:「年輕時,我曾在印刷公司工作了數年,學習活版印刷。那時我的雙手常是沾滿了油墨!這個經驗也使我對字體和版面設計的觸覺,特別敏感。」高天龍自言熱愛設計郵票,並視為興趣,每年均參與郵票設計項目:「不同方面的設計,目的是增加人與人的溝通。我認為在設計郵票的過程中,既充滿挑戰,又有趣。」   是次「手工藝品」特別郵票,就是高天龍首次參與的聯合郵票設計項目:「設計過程較複雜,卻是難得的經驗。我習慣把構思和靈感,以圖像方式,繪畫在畫紙簿上。二○一○年三月中旬,我開始繪畫草圖,中國傳統手工藝麪塑使我產生聯想,那些以麪糰捏成的不同形象的塑像,別具中國特色。最初,我找來了麪塑師傅,製作了多個塑像,如《西遊記》的主角、龍和獅頭等,並拍攝造型照,最終,我選定了獅頭為設計題材。」配合羅馬尼亞郵政所選定的彩蛋傳統藝術,高天龍埋首於郵票及郵品的平面設計,例如加入郵票面值、字體、設計套摺等。   由於郵票是附有現金價值的票據,須交由保密印刷商印製,這些印刷商來自世界各地。高天龍笑說製作郵票的程序有如製作鈔票一樣:「不論在設計或印製過程,每一個步驟均十分準確,不容有失。特別為郵票收藏家而言,他們對郵品上特別郵戳的位置和設計都十分考究。」   至今,香港郵政發行、出自高天龍手筆的郵票及相關集郵品,超過二十套。小讀者,如果你也有集郵的習慣,翻開你的郵集,可能你已擁有他所設計的郵票呢!(仨)    
kjy01_2011121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1
獻主會小學 擁抱天主的愛 親親小耶穌
  踏入為期四星期的將臨期,天主教信徒準備心神,慶祝基督降生成人的奧跡。聖誕節快到了!人們興高采烈地迎接聖誕節的同時,你有沒有關心這位在馬槽裡誕生的聖嬰耶穌?   本報專訪)可愛的聖嬰安靜地躺在馬槽裡,祂的誕生證實天主對世人的愛。受訪的四位學生中、年紀最輕的歐陽靜每想起聖嬰耶穌,便會發出會心微笑:「小小的聖嬰耶穌令人憐愛,我想學習照顧小朋友,就如呵護聖嬰一樣。我也會用心照顧我的妹妹。」獻主會小學的四位聖嬰會會員潘俊傑、張家雄、張瑋時和歐陽靜,與本報讀者分享從聖嬰身上學習的感受。   奉獻愛德 每年聖誕節前,學校安排全體聖嬰會會員在聖馬善樂彌撒中心參與主日彌撒,彌撒後,學生在校內舉行聖誕聚餐和集體遊戲,一同慶祝聖誕。福音記載耶穌誕生的事跡,使家雄想起天使讚頌天主,印象深刻:「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並讚美天主,這幕情景令我感動。我十分喜歡唱歌,去年,我跟家人報佳音,以歌聲傳福音。」 在常規聚會中,導師除了帶領會員參與以愛為主題的活動外,也會安排校外活動,如探訪老人院和暑期生活營等。提起聖嬰會的會規,四位受訪者齊聲說:「日日祈禱,天天讀經,力行仁愛,為主作證。」俊傑和瑋時最愛探訪老人院,俊傑微笑說:「服務長者是實踐愛德的機會啊!我們也探望住在安老院的獻主會神父,包括前校監孫益軒神父。」   祝福兒童 耶穌喜愛兒童,在兒童的心目中,對嬰孩時期的耶穌有甚麼印象呢?俊傑認為耶穌是一位謙遜的君王,祂誕生在簡陋的馬槽,而不是華麗的皇宮中。家雄說:「聖若瑟和聖母瑪利亞幾經辛苦保護聖嬰,我覺得耶穌必定能明白父母的愛,並孝順父母。」 該校黎潔儀校長指出聖嬰會由前校監孫益軒神父於一九七五年籌組而成,讓四至六年級學生在課餘時參與宗教活動,認識福音。該會會員以聖嬰耶穌為模範,努力在生活中實踐愛主愛人的使命。該校牧民助理馮景豪表示:該會現有四十二位會員,兩年前開始,聖嬰會與該校基督小先鋒合併成為一個團體,這樣的轉變更豐富了活動內容。在聚會中,學生透過不同的活動,認識聖嬰及學習耶穌的事跡,從而擁有滿載祝福和愛的童年。     各國各地的基督信徒以不同傳統習俗慶祝聖嬰誕生,該校校監、來自天主教國家波蘭的獻主會會士簡立和神父(Rev. Slawomir Kalisz, OMI)跟本報記者談笑風生,介紹家鄉預備和慶祝聖誕節的傳統習俗。 簡神父來港十四年,提起家鄉波蘭,臉上不禁流露想念之情。每年,當地天主教信徒十分重視聖誕節前的將臨期,等待聖誕節的來臨,簡神父說:「將臨期內,聖堂於清晨舉行特別彌撒,兒童自製燈籠,他們提著燈籠步行至聖堂參與彌撒。回想起小時候,兒童奉獻自己的善工給聖嬰耶穌,每次實行善工的時候,便儲存一些乾草,在子夜彌撒前,我們把這些乾草舖滿馬槽,這代表我們的心意——讓聖嬰躺在舒適的馬槽裡。」在聖誕節前,大部份家庭在家中擺放當地特式的馬槽(波蘭文稱為Szopka krakowska)(圖1)。 當地信徒在平安夜當日守齋,不吃任何肉類。簡神父笑說:「當天空中出現第一顆星,聖誕餐便開始,所以兒童都十分期待這顆星的出現。波蘭的冬天晝短夜長,下午四時許便會看到星星!」聖誕節是家庭相聚的節日,波蘭人在開始聖誕餐時,首先燃點室內的蠟蠋,一家之主的父親恭讀福音中描寫耶穌誕生的記載,家人一同詠唱聖詩,並彼此祝福。簡神父提到當地特式的聖誕餅(Oplatki):「我們拿著聖誕餅互相祝福,聖誕餅呈長方形,有點像彌撒中未被祝聖的麪餅。先祝賀對方,然後把對方的聖誕餅撕一小塊來吃,對方亦這樣做。」(圖2)擺放聖誕餐的餐桌上需預留一套餐具和座位,這是為耶穌或是登門造訪的客人而設的。 在波蘭,聖誕歌約有幾千首,都是當地傳統歌曲,內容講述聖子降生成人的事跡。簡神父哼著民族傳統的聖誕歌:「按照傳統,我們慶祝聖誕至二月二日獻主節(獻耶穌於聖殿慶日),在彌撒中,我們仍會詠唱聖誕歌。」(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