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1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16
華富邨寶血小學 守本份做個盡責好學生
(本報專題)讀書求學問,也求做人處世之道。每個人生來就有多重的身份與責任,即使只是一個小學生,在校內和在家中都各有不同的角色。透過師長和父母的教導,以身作則,小朋友可學懂負責,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才能)。 在華富邨寶血小學的早會上,職工連太(陳玉嬌)拿著日常慣用的掃帚和簸箕上台與學生分享「如何做好我的責任」。連太已在該校服務二十年,最近某天她如常在操場打掃,有個小一生突然走前跟她說:「嬸嬸,辛苦你了!」翌日,又說:「嬸嬸,多謝你!」簡單而窩心的讚賞是連太多年來每天緊守崗位的回報。作為工友,除了清潔校園,連太還幫忙在校務處打點和處理所有交費事宜等,每件事她都盡力去做。 師長以身作則 這天,連太再分享道, 某年路過洗手間,赫然發現廁所板上有便跡,原來是一個來港不久的小一生弄污了。連太本來有點生氣,但也按捺著性子,以不鹹不淡的普通話提醒那新生要保持衛生,又教他如何清潔,這個學生亦很聽話,他照著辦了。事後老師問起,連太當著師生面前嘉許這個學生負責任的行為。後來連太又見廁所板被弄污了,但這次那學生主動提出會自行洗乾淨;終於他真的學懂了,再沒有發生第三次同樣事件。連太從中明白到每個人都可以負責,只要給予機會嘗試便可;而學生一旦做到了,則要給予肯定, 使好行為繼續。很多學生也將連太的教導和幫忙銘記於心,她經常都在街上碰到學生跟她打招呼。 連太平實和生活化的分享,讓學生們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其中就讀五年級的吳立謙原來也曾受過連太的特別照顧。當年唸小一的立謙, 放完聖誕節假回校因掛念在鄉間的婆婆而哭泣, 連太安慰了他,並送上唸珠,祝福他。現在立謙長大了,並學懂照顧其他人。他現在是風紀、數學科科長、廚餘長(幫忙管理午膳廚餘), 在家則常幫忙掃地和摺疊衣服等。立謙自言喜歡數學,自小一開始,每年學期初他都舉手做數學科科長,協助老師追收功課,試過有同學不肯交功課簿,要請老師出馬,他並沒有因此而被嚇倒。聽了學校一系列有關責任(包括連太在內)的分享,立謙以他的母親為例,寫了一篇文章讚揚母親。立謙在聖誕前夕的跨班匯報時指出:「我也要學習媽媽。我要做個好學生,做好本份,將來報答媽媽」。他媽媽時常幫助新同事,也讓他學習到要幫助週遭有需要的人。 孩子信任自重 盡責、助人也是就讀六年級的何慧芯那篇跨班匯報文章的主題,她在文中讚揚一位熱心助人的同學, 從中她學到「要盡力地完成,不要放棄」的態度。慧芯是風紀、班長、中文科科長,她樂意在校內盡力協助老師維持秩序和服務其他同學;在家她則是個女兒和姐姐,由小學三年級開始,她經常主動洗碗、煮食等,以及最近幫媽媽帶初生的妹妹,好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最初站出來服務其他同學時有點害怕,但老師對我說要有信心,才會做得好。」慧芯說, 她還為能幫輕媽媽而感到開心。 別以為只有高年級的學生才可以盡責,么兒在該校就讀小二的羅太(黃玉華)仍很記得兒子上完學校的「自我管理活動」工作坊回來,很雀躍地說他已學懂綁鞋帶的興奮之情,「他還主動說要幫手做飯,我們一起去買菜,他主動說要幫忙拿菜。從前叫他摺疊衣服,他急忙地胡亂摺疊,現在從學校學懂了怎樣做,反而做得慢了、仔細了。」羅太笑著說,目睹兒子的自理能力有進步,她甚感欣慰,「父母不要太過保護小朋友,多給他們機會去嘗試,使他們可從滿足感中建立自信,有助成長。」 該校校長黃德才表示,以提高自理能力和個人責任感作為今年主題學習月的主題,是基於在過往評估中,學生在自發自理方面的情況稍遜, 因此去年十一至十二月期間,校內各科配合主題編訂和統整課程,讓全校學生學習「守本份、盡責任」。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老師指出校方還邀請了師生、工友、身為母親或警察的家長等在早會上談責任。另外,小一、小二生參加了該校與香港青年協會合辦的自理活動工作坊,教導學生執拾書包、掛外套和用掃帚等;小三至小六生則參加更新先鋒講座,了解犯罪的後果;最後活動以各級學生撰寫相關文章作跨班匯報作結。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盧寶臨老師補充,少子化及社會富庶使孩子趨向自我中心,但現今的世代愈來愈重視公民教育,孩子也要學懂負個人責任。(敏) 
kjy01_2012022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3
同創綠社區 平等共用設空間
  (本報專訪)一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六上午,華富邨寶血小學和海怡寶血小學的數十位學生,懷著緊張的心情,聚集在赤柱。他們此行的目的並不是遊玩,而是參與「校園同創綠社區」計劃,學習空間規劃設計,一嘗設計社區的滋味。活動後,來自華富邨寶血小學的四位六年級學生,與本報讀者分享這次實地考察的寶貴經驗。 走進社區 關懷傷健 提起在赤柱考察的經驗,四位學生(見下圖,左起)李伊楠、盧慧芯、郭穎恆和趙敬賢熱烈討論,難掩興奮之情。穎恆翻開手上的活動手冊,告訴本報記者當日的活動內容:「我們分組到訪赤柱社區裡不同的地方考察,包括海濱長廊、美利樓一帶、赤柱市政大樓、巴士站、道路交匯處和赤柱正灘。海濱長廊一處,我在組員陪伴下,用眼罩遮蓋著雙眼走路,感受視障人士遇到的困難。我們發現那兒公共廁所門前部份的設計,為視障人士造成不便。」伊楠回味當日旅程,說:「我經常到訪赤柱,卻從沒有注意這個社區的綠化及無障礙設計,如社區裡的引路徑和輪椅斜道。我尤其喜歡市政大樓的天台花園,既環保又舒適呢。」 該校二十一位高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在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帶領下,透過互動的遊戲方式,認識赤柱社區,觀察社區需要和空間設計的關係。該校負責老師陳麗潔主任指出:學生除了接觸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外,他們更有機會與「再生勇士」傾談,了解傷健人士在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學習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敬賢點頭回應:「那天,我真的感到很快樂!那些大哥哥很用心為我們介紹建築的概念,『再生勇士』也樂意跟我們分享。」 發揮創意 共建社區 當日下午時段,參加的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工作坊,以赤柱正灘為設計主題,模擬規劃設計為兒童、傷健人士和社區居民,提供公平共享的綠化公共空間。四位受訪學生為本報記者介紹各組的模型設計,他們花盡心思,並分別獲得「最佳綠色設計」、「最具生命氣息」和「人人最LIKE」獎項。穎恆婉惜地說:「原來沙灘並沒有為體障人士而設的設施,他們不能隨意到沙灘玩樂,真可惜!」慧芯說:「對啊!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不同的設計,讓體障人士也可以享用沙灘,我組便設計了一座大橋,從沙灘上一直伸展至海中心,這樣,他們便可以在橋上享受海風,聆聽海浪聲了!」 是次半天的實地考察,的確刺激了小學生們的思維,他們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慧芯說:「我留意到在自己的社區裡,為視障人士使用社區設施的指引並不足夠,應加建更多的引路徑。此外,修平行人道的路面,以免傷健人士絆倒。」穎恆又說:「加闊行人道也是必需的,這樣,輪椅人士和行人便可一同安全地使用行人道了。」(蕾) ++++++++++++++++++++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進入或使用公共空間。小朋友,你知道公共空間在哪裡嗎? 廣義來說,城市公共空間意指城市內各建築物之間、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所有外部環境空間的總合,這種空間關係依照不同的規模和層次聯繫在一起。從都市狹窄的街道和市集,至社區花園、廣場、球場等,都屬城市公共空間的範疇。公共空間可分為開放空間和專用空間,開放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公園等;專用公共空間如運動場等。(資料來源:「校園同創綠社區」活動手冊) 「校園同創綠社區」由本地社會企業Community Builders「社建師集」策劃、一所國際建築師設計事務所贊助。計劃自去年十一月至本年二月舉行,以公共綠化空間為主題,讓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了解及學習社區空間綠化創作、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共有十三間小學參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