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01011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09
荔景天主教中學四學生 發明「超能皮膚」奪冠
超能皮膚是一塊能感受力度、溫度的人造膠皮膚。配戴義肢的人士不知道觸碰到物件的具體狀態,「例如他們喝水時,需要從口部接觸水,才知道水的溫度;遇熱水時, 他們便容易會燙傷。」有份參與發明的同學譚穎燃說,團隊希望超能皮膚將來能用於義肢上,把本身無法感受壓力和溫度的部位, 轉移至視覺或其他部位來感受。 「在校內,同學學習許多書本知識;藉著參加比賽,他們可以接觸課外讀物,在考試外發揮個人潛能。」荔景天主教中學STEM負責教師廖萬昌說。他帶領學生參與由香港青年協會與多個團體舉辦的「香港學生科學比賽」, 學生憑著發明「超能皮膚」,獲得初中組發明品組別的冠軍。 幫助截肢者感應溫度與力度 智能皮膚共有四層,分別是兩層皮膚、脂肪層及壓力感測器。外層皮膚遇熱時會轉變顏色;而數據經程式整理後,透過藍芽傳送至手機應用程式中,把力度轉變為深淺不同的顏色,並顯示於手機中,讓用者清楚看到具體的溫度、位置和力度。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校停課,四位學生要各自分工,定時在家中以視像直播交流工作進度及討論問題。學生曾浩謙及香梓豪負責編寫程式;何詠琳負責製作人造皮膚; 譚穎燃負責設計手機應用程式。 製作過程中,四位學生在研發「超能皮膚」時曾多次失敗。其中,何詠琳指出製作皮膚時須把矽膠混合、倒入模中,再裁切適合的大小,便要花約半天的時間。 面對失敗 永不放棄 臨近賽前一至兩星期,四位學生與教師廖萬晶終齊聚於學校,合併各人成果。何詠琳說,「測試時發現,皮膚顯示不到顏色和數據。廖老師對我說,可能整塊皮膚不能運作,而要重新製作。」何詠琳表示當刻有少許失望,「雖然仍有時間重新製作皮膚,但不知問題所在,新的製成品也可能遇上同樣問題。」最終,是皮膚上的油脂阻礙了感應,清理油脂後便解決問題,不需重新製作新皮膚。 參賽學生除了運用書本知識外,也要瀏覽不同網頁、閱讀課外書去製作這觸感皮膚。譚穎燃說,學校電腦課堂中,多編寫簡單程式;而她與同學自中二起參加STEM比賽,培養合作精神外,也閱讀了更多課外知識。 廖萬晶去年也帶學生參加這比賽,他說,往年參賽者須擺設攤位,即場向評判介紹發明;而本年礙於疫情,參賽學生在視像直播上向評判及公眾介紹發明,過程中也提升學生表達及溝通能力。(吳)  
kjy15_20201004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0.02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0.04
明愛莊月明中學 舉辦開學祈禱會 (本報訊)明愛莊月明中學9月7日舉辦「開學祈禱會暨苦路像祝福禮」聚會。該校邀請露德聖母堂主任司鐸岑維立神父主禮,校長彭耀鈞及公教職員代表參禮;全校師生透過網上轉播收看祈禱禮過程。 參禮公教職員代表同詠《我是主的羊》作為祈禱禮,岑維立神父宣讀聖經,帶領眾人上主祈禱。該校於新學年增設苦路像,於禮儀中由岑神父主持祝福儀式。岑神父宣讀馬爾谷福音,「天主是唯一的天主,我們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應當愛近人如自己」; 這兩條誡命勸勉眾人,即使在艱難的時期,也應信靠上主,關愛身邊有需要的人,攜手跨越困難時期。 及後參禮代表為教會、教育政策官員、天主教學校、教育工作者、所有家庭及各人心中所願向上主祈求。(教)  聖貞德中學開學禮•創校65周年校慶啟動禮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於本學年踏入創校65周年,校長阮章凱於新學年網上開學禮上勉勵學生,即使生活面對困難,仍然要活出人生信念。 網上開學禮已於9月1日進行,校長阮章凱提到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師生於電子教學及學習的能力上得到提升,這提醒眾人要在逆境中繼續努力找出路,致力實踐本年度的學年主題「活出信念」。 其後,聖猶達堂主任司鐸倪德文神父選取了聖經「平息風浪」作福音分享,提醒學生懷著信德,相信天主會賜予人們生活的力量及機會。倪神父亦提到在面對各種限制當中,學校就像船一樣,一直承載著每一位同學,即使在過往未能實體上課的日子,老師仍盡心盡力安排各樣的學習機會,就如門徒遇到耶穌一樣,有著無限的支持及愛護。倪神父更寄語學生在學習中作好裝備,實踐校訓「公民責任」。 開學禮上,舊生和學生分享「活出信念」的經驗後,各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下進行主題課堂活動,學習在失意時如何積極面對挑戰。開學禮以校慶的校歌紀念短片作結。短片由校長及教職員拍攝,預祝學校踏入65周年,繼續堅守春風化雨的使命。(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新學年設置網上早禱頻道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為本學年帶來新的學習生活。荔景天主教中學關注學生的靈性發展,早前在學生未能回校上實體課堂時,透過網上頻道,每天由不同教職員帶領全體師生早禱。 該校宗教事務主任顧嘉儀表示,網上頻道的早禱方式是個嶄新嘗試,學生、家長以及校友都能一起參與,並作重溫,以作福傳。早禱為培養學生每天以祈禱作課堂生活的開始,此舉亦幫助中一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模式,直播期間在屏幕看到老師親切的面容,讓學生易於融入荔天的大家庭。 有學生參與網上倫宗課堂時,表示雖然不能在校內一起祈禱,但透過網上頻道作早禱也能感到主耶穌的臨在,十分感恩。更有已前往外地升學的畢業生向老師表示,本年能夠以網上方式參與早禱,聽到熟識的老師分享時,就像重拾愉快的中學校園回憶,在艱苦的生活中獲得祝福,令人倍感平安和喜樂。(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171015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0.14
青苗天地 2017.10.15
震夏情 陳韻如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四A 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我們那多姿多彩的生命中,在那流光溢彩的歲月裡,如同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點綴著那五彩繽紛的回憶,那就是我們愉快的中學時光。 遙想當年,我初到香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參加中一的入學考試。當時聽聞香港的英語水平相當高,而且競爭也很大,心裡有點不是味兒。當我得知我被分到甲班時,我實在大吃一驚,因為有人告訴我,甲班是精英班,我擔心自己的成績不及別人,又怕我與同學的關係會不好。那時,我甫進教室,誰都不敢看,只是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到別人坐在一起聊天,有說有笑的,突然覺得與他們好像在不同的世界內,孤零零一個人,沒有人注意到我,就像完全被孤立了一樣。 突然間,一個人擋住了照在我桌子上的陽光,我皺了皺眉,剛想開口說話,突然一隻手伸到我面前,我抬起頭,她說:「你好,我是黎敏琳,看你一個人坐在這裡很納悶的樣子,快來跟我們一起聊天!」我瞇了瞇眼睛,想緩解陽光照在眼晴上的不適感,沒想到適得其反;我眨了眨眼睛,感受到溫暖的陽光照在我臉上,冰涼的淚珠禁不住從眼中流出。 在之後兩年多的時間,我對人們的印象逐漸改變,我曾經以為這裡的老師十分嚴厲,沒想到他們是十分溫柔的,而且很關心學生。這裡的同學們也讓我感覺到一份溫暖,他們樂於助人,讓我體會到「震夏人」有「尊重與關愛」的精神。  如今,我望著窗外藍湛湛的的天空,不再是我入學時的陰雨綿綿。「陳震夏」教會我們「勤學」、「關愛」、「珍惜」、「尊重」和「誠信」,令我們受益匪淺。老師們、同學們啊 !謝謝您們 !我的學校啊,我也很感謝你。 追夢,少年時 李碧琪  荔景天主教中學  四A 紅綠燈被朝雨淋濕的日子,在上學。 岔路口被夕陽染紅的日子,在回家。 上學,回家;上學,回家。 我不知道大家如何定義忙碌的日子,可是現在的生活,對我來說沒有方向,枯燥得連身邊的腳步聲也聽不見。我只是單純的在出發點及目的地間不斷來回。心裡常常在想,這樣的生活還要過多久,該不會到我在社會工作時還是這樣吧?  我不知道大家現在是否已經想好了未來的人生,是要當一名醫生?老師?還是律師?看著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有目標,我的心裡不禁會焦躁不安,我反覆地問自己,到底想做甚麼?即使如此, 仍然沒有答覆。或許是想要做的實在太多太多了,又或者身邊人的質疑,讓我對這個夢想卻步。 我不知道從甚麽時候開始,一有空閒就會在琢磨,我要做甚麼。我發現我還蠻喜歡閱讀,在閱讀的世界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角色,而每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或許故事中會有其他人的加入,可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總愛在課堂上放空、幻想,常把自己代入小說裡的人物, 有時候想著想著還哭了,朋友都不能理解我在幹甚麼,她們都說我是「四次元少女」,說真的我還挺喜歡這個稱呼呢!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突然動筆寫點念頭,我想成為一位作家,把心裡所想的都寫進去。不過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不斷拉扯懷疑,總在盤算值不值得花時間在寫作上,畢竟兩年後就要考文憑試,我何不把時間都放在學習上,可是心裡卻又放不下。而身邊的人聽到我想寫一本小說,都告訴我:「你很快就會放棄的。」「你做不到的。」這些話讓我感到束縛太多,壓力太大,可能 寫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生走一回,終歸要活得自我一些。畢竟現在的我還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女,我還有很多時間,就算現在做不到,可是未來誰能料到呢?我想全心全意做一件我喜歡的事,只要我不放棄誰也不能讓我放棄! 
kjy01-2012050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06
聲影情意交流融會 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 中小學分享初階段成果
 (本報專訪)全港獲選參加「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下文稱為試驗計劃)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超過六十間。本學年至今,試驗計劃已在各學校推行了達八個月,本報記者走訪兩間有份參與是次試驗計劃的天主教小學和中學 —— 嘉諾撒培德學校及荔景天主教中學,校長、家長和師生,一同分享電子學習的經驗和感受。   培德學校 友校合作 提升學習興趣 嘉諾撒培德學校聯同三間天主教小學(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和白田天主教小學)參與是次試驗計劃,計劃名為「匯通英情教育」(Blend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Schools with Situational Activities),在計劃中的首年,學習對象為小一學生;三年後,試驗計劃將推展至小學三年級。   早於2011年2月,四校英文科老師已積極進行協作會議,一同規劃課程內容及制定合作計劃和會議日程。四校跟香港城市大學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中心(AIMTech Centre)緊密合作。該中心在資訊科技範疇上作出支援,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學習模式的學習平台。採訪當日,該校兩位負責試驗計劃的英文科老師陳沛珊和陳仲兒配備手提電腦,即場簡介試驗計劃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公教老師陳仲兒指出:本年課程共分八個單元,四校老師在編寫課程內容時,滲入宗教倫理的元素,配合學校宗教課。陳沛珊老師亦是宗教科老師,她舉例說明:「每個單元共有兩篇主要課文(Main Text),學生透過動畫、歌曲、朗讀課文、討論和遊戲,學習英文。當中一個單元為例,教導學生認識世界,我們在課文完結時,也會帶出天主創造天地的信息。」   本學年開學前,該校為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安排講座簡介試驗計劃。兩位家長張張思梅和鄭黎惠如表示:女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了不少。鄭太說:「最初,我協助女兒在家中使用電腦溫習及完成英文科功課,如輸入學生密碼等。現在,女兒已可自行使用電腦溫習了。她在我指定的時間內使用,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我認為在電子學習和傳統學習的模式之間,應取得平衡。」張太與女兒一同溫習,意想不到電子學習為她們帶來不少樂趣:「女兒喜歡與我一起進行課程中的電子遊戲,學習英文。電腦的英語發音能輔助我教導女兒英文生字的拼音。」   除了使用課室裡的電子白板外,在特定的英文課堂中,一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四人一組,一同使用手提電腦上課。陳沛珊老師說:「我們安排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組成小組,她們在課堂上互相幫助。」每月,四校老師進行協作會議,除了設計和發展課程和相關教材外,也分享教學經驗。由於四校位於不同的區域,學生的背景和學習程度也不一樣,各校亦相應地調整練習內容。四校老師現正籌備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和教材,陳沛珊老師自言從設計和發展課程和教材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陳仲兒老師愉快地說:「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我從其他老師身上,學習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經驗,獲益良多。」    該校余佩琴校長表示三年多前,校方已積極推行電子學習,她期望是次試驗計劃有助學校繼續發展電子學習的領域,老師亦能從中學習掌握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計劃中,電子學習平台能幫助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老師可以因應學生的能力,分派深淺程度不同的功課。此外,這個教學系統能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老師可藉此監督、了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表現。」   2011/12學年至2013/14學年,教育局為提升學生透過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的能力,撥款推行「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Pilot Scheme on e-learning in Schools)。試驗計劃以學習為重點,為期三個學年,以便全面涵蓋一個學習階段。藉此計劃探討如何在不同學校推行電子學習以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及學生應如何實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試驗學校成為研究及發展中心、試驗平台及改革推動者,使電子學習在學校得以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