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1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07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自主學習 跨學科互動
(本報專題)走進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不論在各層樓的牆上和樓梯轉角,以至課室外長長的走廊上,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富宗教色彩的水彩畫、馬賽克畫和陶瓷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全是該校學生的手筆,內容包括五餅二魚、十個童女等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亦有蠟蠋台、十字架、復活蛋等的信仰標記,大部分的作品是在剛過去的學年完成。該校黃健超副校長表示:「為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及掌握自學能力,學校近年在宗教科和視藝科等不同的科目,嘗試滲入自主學習的元素,尤其在宗教科更可體現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活學啟迪創意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潘廷希和徐美茵,及就讀五年級的布曦桐,是參與這些大型創作的其中一份子。提到由構圖、繪畫以至著色等各部分,在創作過程中有份幫手至完成《天地初開》和《耶穌誕生》兩幅巨型水彩畫作,廷希的臉上立時綻放滿足的笑容。他和其他愛好繪畫的同學,在去年參加學校的壁畫班,當中由七至八位小三至小六的學生組成一組,他們在每個學期的課餘時間,聚在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廷希說:「在構思《天地初開》時,我比較留意用色是否鮮艷,及如何突出日與夜的分別, 例如加插小太陽及星光的分佈等。」美茵都在構圖上花了點心思,她嘗試將在宗教課中,老師提及天地初開時,天父創造了亞當和厄娃這對原祖父母的肖像畫出來。「這可是天父創造人類的開始呢。」曦桐在旁附和。廷希和其他兩位同學, 都從互聯網、家中的雜誌和報紙堆中,尋找和揣摩如何繪畫畫內的熊、獅子和大象等的形象和形態。 這種以學生作主導、規劃和監察的做法,是源自該校在去學年推行的「自主學習」理念。儘管推行初期,同學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在資料搜集上,令他們有點不習慣,他們卻十分喜歡這種學習方式 —— 因為這樣可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並能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導,從而提高學習的樂趣,及更能展示他們的創意。最令老師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評分的範圍擴展至資料搜集、畫草圖、鑑賞名畫等方面,從中亦發掘了學生的不同潛能,拉長補短,以致有助提升視藝科整體的分數。」視藝科主任袁美玉老師說。 「自主學習」在視藝科的美好經驗,在宗教科亦得到進一步的印證。去學年,除了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宗教科主任葉雅思老師亦應用了該校剛添置的平板電腦,讓高年級的同學一人手執一部,往設於該校的中華聖母堂實地考察。(敏)    創意觸動心靈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陳思妍與周德政,便參與過這個好玩又難忘的宗教課活動。「我是這個堂區的教友,也是輔祭。很多時,我在彌撒中服務後,便匆匆忙忙趕著去參加主日學,連聖堂的地板是甚麼顏色也不清楚。但那幾個星期,每周一次,我們每人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進入聖堂,掃瞄那些在聖堂裡為今次學習而設的二維條碼(Quick Response Code 簡稱 QR Code ), 這讓我看到原來聖堂的祭台上,有個三角天窗。自然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射到祭台上。神父在祝聖體血時,舉起杯,那窗的光照射到祭台上,就像天主親自降下來祝聖餅酒一樣。」德政說。 同樣也是教友的思妍也指,透過這次學習, 只要他們把平板電腦對準張貼在該處的QR Code 掃瞄一下,「嘟」聲一響,就能看到聖洗池、聖母像、讀經台、祭台、聖體櫃和十四處苦路像等的資料,從而更了解這些在聖堂常見的地方和擺設背後的意思。上宗教課時,很多同學都像德政般興奮,老師還未說開始,同學已很認真地在「嘟」一「嘟」查資料、填工作紙了。「是呀, 平時我們去聖堂,都提醒我們要關掉手提電話等裝置,但現在我們卻可以拿著平板電腦在聖堂學習,很有趣。」德政笑著說。 心靈領會信仰 真善美來自天主。很多時,我們很容易從孩子率真、毫不矯飾的作品中,認出真善美。耶穌說,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讓他們多靠近主,有助他們保存真善美,體驗上主對每個獨特個體的愛與尊重,從而讓他們更自發自愛。今次能夠打破常規,讓學生自主愉快地學習,負責設計這些宗教課活動的葉老師,原來只想帶出「天主不是沉悶的」訊息;以貼近現今小孩子的語言,讓他們多接觸聖堂、多親近耶穌。葉老師說:「我們多謝堂區的葉神父支持我們,並有心將這活動推介給堂區的教友, 只要他們都掃瞄一下QRCode , 也可像學生般多了解這些禮儀小知識。」陳淑儀校長也指,雖然聖堂位於校內,但學生不會隨便走進聖堂,現在隨著這次有趣的學習,增長了他們的知識之餘,更學懂尊重屬於天主的地方。   的確,該校有一個優勢,就是在地理上,學校與堂區在同一座建築物內:聖堂位於學校二樓,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則設於六樓,學生與堂區人員時常見面和接觸,令堂校的關係更密切,大大增加了學生接觸天主的機會。學生除了可以透過宗教課每月一次到聖堂祈禱外,年中經過聖堂,見到堂區有不同的節慶佈置更替,都會好奇地入內看看,日久對天主愈感親切,甚至進而去慕道,真正成為天主的兒女。中華聖母堂主任司鐸葉寶林神父表示,堂區的主日學亦歡迎該校的非教友學生報讀,「有些學生父母都是非教友,但孩子由小一開始入讀主日學,至小六畢業才領洗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有時,學生在街上碰到葉神父,學生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和攀談。他們知道,可以在哪裡找到天主、找到天主的人。(敏)      有見「自主學習」理念在視藝科和宗教科的成效理想,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學年開始,該校將此理念延伸應用至全校的中英數等各科目。該校課程發展主任潘偉強老師以中文科為例,一二年級等低年級,就加強上堂前的備課、自己圈重點;三四年級多做查字典; 五六年級等高年級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多加使用網上學習平台等。「功課不像從前般只有工作紙,還有很多小組合作的項目,從中更有助加強學生的社交技巧。」   為此,該校更於早前舉行的教師發展日中,以此為重點, 分別邀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葉祖賢主持講座「高效課堂與自主學習」及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連同十多名師生,到該校分享推展自主學習的心得及點滴,並透過中、英、數分組討論,了解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後,在學習動機及學習表現上的轉變。  
kjy13b-20131201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1
有靈魂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生本教育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不平凡」,培育孩子「自己的事, 自己承擔」更屬必要。出生就沒有手和腳的力克. 胡哲(Nick Vujicic),從死蔭幽谷走出的故事,觸動世界!他中學時已是個有強烈使命感的學生會會長,現在遊走各國,撫慰人靈,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孩子品性和心靈的培養是何其重要啊 !在現實上,卻往往被忽視。 香港教育學院鄭燕祥教授在一個教育會議開幕禮上說:「現今教育往往只著重知識與技術培育,認為這便是卓越的表現,卻忘記了培養學生心性和生命的重要性,於是淪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系統。」(2013.10.25) 「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結合有靈性的培育嗎?生本教育模式,可以。 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看到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思維、創造的潛能,天賦無限,需要的是能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是生命的牧者,而非「縴夫」。 教師須由教轉化為學,把教學內容知識轉化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 給學生創造最大的空間,引導學生以個人、小組和班級多元方式自主學習。鼓勵先學,以學生根底定出教學重點,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視課堂為人的發展園地,強調情感和悟感的發展,因為生命意義的積累,是在感悟中形成。感悟到意義,孩子自然會把「要我學」轉為「我要學」。能自學,愛閱讀,好寫作,事就成了。 美好學習生活是德育基礎。當孩子在課堂成為主人,在個人、小組和班級自主學習過程中,所產生大量的互相尊重和肯定、彼此學習、互相豐富等結果,蘊含著無形的真善美, 即可大幅度潛入學生的心靈,產生最大的德育作用。一如知時節的好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生本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以這種理念和方式,在國內、香港、澳門等地200多所中小學、職業中學、幼稚園進行實驗十三載,成效顯著。天主教南華中學也是一間可作生本交流的學校。它的成功,在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習有生命、有靈性。 雞蛋,我們見由外破殼取出的,是食物;能自內破殼而出的,是生命。我們期望教育出的下一代是甚麼呢?  
kjy02b-201306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09
認識天主 初體驗 宗教及道德教育新書《星光伴我》
耶穌是我們生命路途的明星,他的光 —— 他的教導、說話,他的愛 —— 照耀我們,擁抱我們。由教區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編寫,公教真理學會出版的新書《星光伴我》系列面世,將於新學年供幼稚園高、低班採用( 分上下冊),讓幼兒在初步認識耶穌大愛的階段,感受到他的陪伴。 (本報專題)為配合多元化學習趨勢,並為學校提供有系統課程, 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下稱發展中心) 在前人建立的基礎上, 按教區最新中央課程出版新書,冀增加學生、老師及家長三方面的支援。 《星光伴我》系列採用厄瑪烏教學法編排課程,著重由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將他們的生活與聖經以及耶穌的教導連繫起來,期望啟發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考。此外,為配合幼兒的需要,新書每一課題均設一首兒歌,重整及總結該課的聖經信息。課本另附有工作紙,內含大量有趣手工,加上書本裡和課文的精美插圖,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認識普世價值觀、耶穌的愛及中國文化原素,達至他們身、心、靈方面的全人發展。 為支援教學工作,新書亦為幼稚園老師提供明確的教學方向及教學法。一方面「教師建議教材」內含「神學及教育背景」資料,協助老師掌握適合程度的教學重點和方向,亦有助非公教老師配合推行宗教教育。另一方面,發展中心亦為教師舉行定期工作坊,讓他們明白厄瑪烏教學法及教材內容。此外,發展中心亦提供網上平台,為老師提供大量教學材料,包括:廣播劇、相片、圖片等, 支援老師。 透過課文後的「家庭教育小貼士」撮要課文,發展中心亦期望支援家庭,讓家長也可認識天主教價值觀,幫助子女掌握課程。書中亦包含親子活動建議,如:體操、戶外活動等,有助提升親子關係,並在生活中實踐課堂中學到的價值觀。   發展中心總課程主任陳乃國博士強調,好書同時需要配合老師教學, 故中心非常重視從教材和老師培訓雙線支援學校推行宗教科。由2006年成立至今,發展中心支援超過280間天主教學校的宗教教育;至2013至2014學年,已編印十三冊新書供226 間中小幼學校八個級別使用。(澄) 
kjy01-2012050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06
聲影情意交流融會 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 中小學分享初階段成果
 (本報專訪)全港獲選參加「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下文稱為試驗計劃)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超過六十間。本學年至今,試驗計劃已在各學校推行了達八個月,本報記者走訪兩間有份參與是次試驗計劃的天主教小學和中學 —— 嘉諾撒培德學校及荔景天主教中學,校長、家長和師生,一同分享電子學習的經驗和感受。   培德學校 友校合作 提升學習興趣 嘉諾撒培德學校聯同三間天主教小學(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和白田天主教小學)參與是次試驗計劃,計劃名為「匯通英情教育」(Blend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Schools with Situational Activities),在計劃中的首年,學習對象為小一學生;三年後,試驗計劃將推展至小學三年級。   早於2011年2月,四校英文科老師已積極進行協作會議,一同規劃課程內容及制定合作計劃和會議日程。四校跟香港城市大學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中心(AIMTech Centre)緊密合作。該中心在資訊科技範疇上作出支援,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學習模式的學習平台。採訪當日,該校兩位負責試驗計劃的英文科老師陳沛珊和陳仲兒配備手提電腦,即場簡介試驗計劃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公教老師陳仲兒指出:本年課程共分八個單元,四校老師在編寫課程內容時,滲入宗教倫理的元素,配合學校宗教課。陳沛珊老師亦是宗教科老師,她舉例說明:「每個單元共有兩篇主要課文(Main Text),學生透過動畫、歌曲、朗讀課文、討論和遊戲,學習英文。當中一個單元為例,教導學生認識世界,我們在課文完結時,也會帶出天主創造天地的信息。」   本學年開學前,該校為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安排講座簡介試驗計劃。兩位家長張張思梅和鄭黎惠如表示:女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了不少。鄭太說:「最初,我協助女兒在家中使用電腦溫習及完成英文科功課,如輸入學生密碼等。現在,女兒已可自行使用電腦溫習了。她在我指定的時間內使用,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我認為在電子學習和傳統學習的模式之間,應取得平衡。」張太與女兒一同溫習,意想不到電子學習為她們帶來不少樂趣:「女兒喜歡與我一起進行課程中的電子遊戲,學習英文。電腦的英語發音能輔助我教導女兒英文生字的拼音。」   除了使用課室裡的電子白板外,在特定的英文課堂中,一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四人一組,一同使用手提電腦上課。陳沛珊老師說:「我們安排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組成小組,她們在課堂上互相幫助。」每月,四校老師進行協作會議,除了設計和發展課程和相關教材外,也分享教學經驗。由於四校位於不同的區域,學生的背景和學習程度也不一樣,各校亦相應地調整練習內容。四校老師現正籌備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和教材,陳沛珊老師自言從設計和發展課程和教材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陳仲兒老師愉快地說:「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我從其他老師身上,學習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經驗,獲益良多。」    該校余佩琴校長表示三年多前,校方已積極推行電子學習,她期望是次試驗計劃有助學校繼續發展電子學習的領域,老師亦能從中學習掌握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計劃中,電子學習平台能幫助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老師可以因應學生的能力,分派深淺程度不同的功課。此外,這個教學系統能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老師可藉此監督、了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表現。」   2011/12學年至2013/14學年,教育局為提升學生透過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的能力,撥款推行「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Pilot Scheme on e-learning in Schools)。試驗計劃以學習為重點,為期三個學年,以便全面涵蓋一個學習階段。藉此計劃探討如何在不同學校推行電子學習以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及學生應如何實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試驗學校成為研究及發展中心、試驗平台及改革推動者,使電子學習在學校得以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