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210606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1.06.04
喜樂幼小 動態 2021.06.06
福德學校•聖母像巡遊 (本報訊)福德學校於5月26日舉行聖母像巡遊活動,學生在班房透過收看直播參與,一同為疫情早日結束及世界和平,向聖母奉獻玫瑰經。 在歌聲及祈禱聲之中, 聖母花車開始巡遊。兩位學生手持蠟燭走在花車前,四位同學推著花車,負責領經的老師和讀經的同學、聖詠團、公教老師和學生、以及慕道同學緊跟著花車巡遊。 巡遊隊伍由操場前往有蓋操場、籃球場,及繞過石屋課室。隨後,校長許加路帶著每班學生代表,在聖母像前獻上玫瑰花。許校長亦為所有服務生,送了聖母像的小禮物以作紀念。(樂)  基督小先鋒導師培訓活動 (本報訊)基督小先鋒發展小組於4月及5月舉辦兩次導師培訓活動,講題為「聖經——從梅瑟五書開始」,由主講嘉賓梁長才校監及麥英健神父,分享如何協助學生讀舊約聖經,期望導師在學校可以用不同形式與基督小先鋒研讀聖經,讓學生認識天主的愛。 大約200位導師參與這兩天,共五個多小時的講座,研習小學生常接觸的舊約聖經故事,包括天主創世、亞當厄娃、洪水滅世等。 講者重點指出學生常見的疑惑,並分享以不同的方法,包括提問、結合中國傳統故事、分組討論等,讓學生明白聖經故事背後的思想。麥神父亦分享不同的聖經章節,加深教師的理解。(喜)  聖類斯中學(小學部)•聖母進教之佑瞻禮 (本報訊)聖類斯中學和聖類斯中學(小學部)於5月24日慶祝聖母進教之佑瞻禮。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關係,學校安排教友學生到室內活動中心參與彌撒,而其他同學則留在課室透過收看直播參與。 學校邀請校監陳鴻基神父主持彌撒,陳神父首先跟學生說明聖母進教之佑的歷史,令他們明白各人和聖母的緊密關係。陳神父亦提醒學生要時時信靠聖母,並效法聖母的芳表,傳揚和平與生命的福音。(少)  獻主會小學•聖母敬禮及會祖瞻禮祈禱會 (本報訊)獻主會小學於5月24日舉行聖母敬禮遊行暨會祖聖馬善樂瞻禮祈禱會,由校監簡立和神父主禮。 整個禮儀分兩部份,首先進行無玷聖母獻主會會祖聖馬善樂瞻禮祈禱會。簡神父在講道中講述了會祖建立獻主會的宗旨,是為貧窮和被遺棄的人服務,藉此勉勵參加者效法會祖,幫助有需要的人。 隨後是聖母敬禮遊行,在神父及校長的帶領下,學生代表跟隨聖母座駕前進,期間神父到各班班房,帶領學生一同恭唸聖母經,以聖詠感謝及讚頌聖母。 遊行後,班代表把鮮花及蠟燭獻給聖母及聖馬善樂,簡神父為聖母像加冕花冠,並在最後降福參加者。(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21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2.11
東涌天主教學校 中學部 20周年 善用地利讓學生愛大地愛人
20年前,東涌天主教學校在東涌新建成的逸東邨創校,自始「東天人」在社區內植根。「東天人」,都是學會自愛與承擔,常懷欣賞及樂於犧牲,這些特質正是該校校訓「立己愛人」的精神。多年來學校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也善用校園內外自然環境,安排學生普查校園內生物,從中學會愛惜大自然生態。校方現正把資料編成圖鑑,記下東涌美麗的生態環境。 「在校園內能夠見到在本港屬罕見的燕鳳蝶,實屬難得。因為在校園外一公里的東涌纜車站, 下方有一個燕鳳蝶的生態環境。」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十多年前開始紀錄校舍內出現的生物:包括吹綿介殼蟲的雌雄品種;不常見的黑脈蛺蝶等。 製作校園生物圖鑑 本學年開始,學校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舉辦的校園生物普查計劃,中學部近200學生參與,黃應昌與學生不時帶著相機或手機,在校園搜尋昆蟲,多年來他們記錄了近200種生物物種,包括近60種蝴蝶,100多種昆蟲。校園內仍藏著不少生物有待學生發現, 日後會把生物資料輯錄成圖鑑,和學生分享。 事實上,該校上學年起已在STEM科開始在校園內開展植物普查,學生以手機應用程式和圖鑑,去辨認校內植物,好了解植物的外型特徵,如何適應環境;過程中,學生也開始學習手機程式中的人工智能(AI)原理。 「楊桃樹又稱洋桃、五斂子,是酢漿草科洋桃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它的種子扁平或橢圓形,外殼褐色⋯⋯」中二學生鄭艷冰上學年以校內的楊桃樹為題材,記下樹的特徵,上網了解樹的品種與特質,再去拍片作紀錄。 中二的宏灝錇在去年的STEM科以AI去認識校內的大紅花,認識花形、葉形、外表等,早前他與同學參與「Master Code編程大賽」,以人工智能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在初中組獲得冠軍。他期望日後能真的以科技解決糧荒。 同組中三生帥婕說,以溫室農場研究糧食供應問題,其中以AI辨認蘿蔔形狀,再區別使用者屬於那一種族的人,「我們運用AI 原則,解決儲水灌溉,自動化糧食倉庫的安排。從種植、收割、儲存及銷售,制訂出完整的體系。」 負責STEM科的教師徐翠萍說,期望教導學生善用科學與科技,並引領他們去認識校內植物,繼而學會珍惜大地資源。 設多個信仰小團體  讓愛心服務傳遞開去 學校培育學生愛大地,也培育學生的信仰,學會愛近人。由學校開辦至今,中學部有不同的信仰小團體讓學生參與。 學校本學年再新設愛心服務團,活動包括安排學生到深水埗照顧長者,陪他們覆診等。中四生陳穎曈說,陪診時她會聆聽長者心事,讓長者開放心懷,義工服務讓她「明白到在服務中需要常懷大愛做小事」。 愛心服務團另一成員、中三信徒學生尹浩誠加入服務團,是要服務他人、活出信仰。他3歲起入讀東涌天主教幼稚園,之後升讀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他中二時加入了學校的信仰小團體,並肯定團體活動令他更投入校園生活。 中學部校長林志江指這所教區「一條龍」學校,讓學生由幼稚園開始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使多數學生不是信徒,信仰小團體有近100人參與(聖詠團、禮儀組、心靈茶座、慕道團、愛心服務團),讓學生透過服務與學習去認識公教價值。(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115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1.13
明愛馬鞍山中學女生音樂比賽獲獎 校內營造氛圍 學生享受音樂樂趣
明愛馬鞍山中學的宿舍,三名女生課後拿著樂器Jam起歌來:莫少蔚彈鋼琴、李莛蕓和周穎琳彈豎琴,她們仨一起開心地合奏起流行曲來⋯⋯昔日開心的住宿日子,造就她們並肩參加東京國際青少年音樂大賽(香港賽區)並分別在不同組別中獲得一、二、三名,其中莫少蔚更可以於明年到日本參賽。 今次香港賽區的鋼琴比賽上,是莫少蔚歷來最好的成績,更慶幸得到摯友的陪伴,「當聽到大會公佈我獲冠時,大家同時互相對望,步出會場時,我們三人即時尖叫歡呼。」 音樂活動成就友誼 莫少蔚小學二年級開始學鋼琴, 中一時暫停了,中二時轉到明愛馬鞍山中學讀書,同時入住宿舍一年。「直到入住宿舍,見有部鋼琴便徑自上前彈起來,也再次重拾彈鋼琴的興趣」。學校老師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她也因此愈來愈認真練琴,「每天練習二至三小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過程中培養耐性與毅力。」 李莛蕓說音樂能訓練她管理情緒,「平日要獨自練習,偶而會想到日常生活,當要面對生活或學業的困難時,練習樂器有助抒懷,也訓練我在獨處中學會冷靜。」 古箏橫彈 豎琴直奏 李莛蕓自幼學習古箏,中二轉入明愛,當學校增設豎琴班時,她以為豎琴與古箏相似,便報名參加,「最初以為兩者分別只是古箏打橫彈,豎琴豎直奏,但原來古箏用簡譜,豎琴要認識五線譜的。」 於是,李莛蕓最初要把五線譜翻譯為簡譜才看得懂,不是想像中的容易,但用心學習豎琴,仍讓她樂在其中。 幸獲鼓勵 一參賽即獲獎 周穎琳則被豎琴「仙氣」的外型吸引,她兩年前也與李莛蕓結伴參與豎琴班,她說從未參與過音樂比賽, 卻獲老師推薦參賽豎琴,比賽時看到年紀比她小的參加者,卻水平甚高, 令她眼界大開。她喜愛學音樂,平日要練習,讓她更懂得時間管理與守時。 明愛學校附設寄宿部,宿舍內擺放多種樂器,也有學生從學校借樂器到宿舍練習,助理校長廖銘輝指出, 校方鼓勵學生多參加活動,協助他們發揮所長,讓學生找尋自己的價值。 音樂科教師黃渭瑜說,學音樂要持續地接受訓練,有助培養學生的刻苦與堅毅。學校設有聖詠團、樂隊、豎琴班等,她會挑選具潛能的學生參與演出和比賽,提升學生的自信, 「學生在演出和比賽前,要密集地準備,還要預備比賽服飾,這都成為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珍貴回憶」。(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b_20161218s 2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12.17
做個默默撒種的人
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已有過百年歷史,昔日許多神父及修女,都積極參與學生宗教培育,他們有些能抽空在學校教授一至兩節聖經課,與學生保持緊密連繫。學生可以利用上課前後及小息,跟神父及修女談話,對學生靈修生活有莫大裨益。不過,由於現在神職人員數目減少,許多天主教學校都沒有駐校的神父,那些非教友學生只有在定期的祈禱會中,才可見到神父,聽神父講道理。儘管如此,福傳的種子總會有機會遇到好土壤,然後發芽、成長。 記得幾年前,我在一間修會學校任教時,一位年過九十歲的外籍神父,每個月都堅持要為教友學生舉行彌撒。每當神父選定了日期,他就會在五、六年級的教友中,選幾個當輔祭及讀經員。在彌撒前一天的小息,神父會親自幫他們分工,教導他們要注意的地方。在彌撒當天,輔祭、讀經員及聖詠團,會先跟神父到小聖堂準備。對於初次在彌撒中參與侍奉的同學而言,他們未必明白彌撒中每一個環節的意義,但聖堂的莊嚴及神父對聖體的尊重,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父每次帶學生進入聖堂時,必定要他們跪下,向聖體祈禱;是跪下祈禱,而不單只是鞠躬行禮啊!經過十分鐘的綵排後,同學們便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參與感恩聖祭。看到這些小伙子在天主的殿宇中,一本正經的樣子,我明白這全因為神父對開彌撒的堅持,及對天主的信賴所致。 另外,當教友學生參與彌撒時,非教友學生會在課室上聖經培育課。記得有一位非教友學生對於我們每個月,可以走出課室參與彌撒很感興趣,時常在課餘時問及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當他升上中學後,便參加了青少年慕道班,後來還領洗,正式以教友的身份參與彌撒。這就是落在好土地的種子, 發芽成長的例子了。 雖然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數目下降,對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及傳教,造成一定的挑戰,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與神父一起,憑著對福傳的堅持及對天主的信賴,繼續播下愛的種子,就等天主讓它發芽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