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本報專訪)小學階段往往是人生中最令人懷念的日子,兒童從幼稚園踏入小學,正式展開學習的新階段:與同學間建立真摯的友誼,接受老師們循循善誘的教導,感受校園生活的樂趣,兒童從中培養良好的品德,逐漸建立人生的方向。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明德學校,與數位分別畢業於1960年代、1980年代、千禧年代的校友及本屆畢業學生見面,一同穿越時空,懷緬小學生活點滴。   愛人如己 薪火相傳  天主教明德學校是柴灣區歷史最悠久的小學,本年慶祝創校六十年。該校原名為瑪利諾小學,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會士(已故)文顯榮神父(Father Stephen B. Edmonds, M.M., 1911-2005)於1952年創辦。翌年,學校易名為瑪利諾(明德)小學校。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75年接手管理該校,校名改為香港柴灣明德小學,直至2006年該校師生遷入校舍原址隔鄰的新校舍,學校易名為天主教明德學校至今。採訪當天,該校丁德貞校長帶領記者登上校舍最高的樓層,俯望鄰近的舊校舍(現為法國國際學校校址)。舊校舍是一座以花崗石建成的平房,風格與別不同,校園內到處是翠綠嫣紅的花草,難怪校友們對舊校舍情有獨鍾。 該校自去年五月已積極籌備慶祝學校鑽禧的活動,而校慶活動的高潮為於今年五月十八日舉行「明德60鑽禧: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並邀請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持祈禱聚會,該校舊生會則於晚上舉行「明德60鑽禧聚餐」,歷屆校友、榮休師長、在校師生聚首一堂。丁校長說:「本學年,我們將校慶活動與學校課程和學習活動融合,如中、英文科組為高年級學生舉辦的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將刊登於鑽禧特刊內。2006年師生告別舊校舍,我們在新校舍的禮堂外,矗立『明德之光』(右圖背景),以樹象徵延續本校精神。」 現就讀該校六年級的阮崇暐和周彤有份參與校慶話劇,並在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中演出,二人深感榮幸和興奮。校慶話劇結合音樂、舞蹈和多媒體的元素,崇暐擔當劇中的主角,帶領觀眾回顧學校過去的人和事。該劇當中一幕,崇暐碰到一群現已畢業的學兄學姊,從與在他們的對話中,感受到學校悉心培育莘莘學子,讓學生在成長路上發揮個人潛能。在劇中,周彤飾演本屆畢業生代表:「參與演出的本屆畢業生並不多,我有幸被老師挑選成為一份子,十分難得。而且,當日更是我們本屆畢業生的大日子呢!」崇暐表示雖然心情興奮,但想起即將離開母校,難免有不捨的感受。   春風化雨 啟廸童心 校友老師沈珮珊偕三位畢業於2003年的校友陳鈺冰、王家寶和許嘉雯接受訪問,沈老師曾教導這三位女孩子,她們現今已經長大成人,在不同的大學裡讀書,進入人生另一個學習階段。是次相聚,大家談起往昔的校園生活,快樂無比。三位同窗好友,自小學畢業後,各散東西,但這份純真的友誼把三人緊緊聯繫起來,她們每月總會相約見面數次。鈺冰懷念母校校園:「每天上學,我們踏入(舊)校舍,經過拱門,走在小徑上,小徑旁栽種植物和樹木。夏天時,到處蟬鳴聲;秋天時,地上布滿松果。」 三位女孩子與其他同屆畢業生一起參與是次校慶話劇,嘉雯說:「去年十二月,我們回母校參觀開放日,獲老師邀請參與校慶話劇。時光飛逝,我還記起曾參與母校50周年校慶的舞蹈演出,轉眼間,母校已踏入60個年頭了!」家寶補充說:「我在綵排時,遇見曾教導我們的小學老師,回想起與老師相處的片段,師長們關懷備至,至今仍感到十分溫馨。」 沈老師於80年代畢業於該校,1995年重返母校任教,現在她更是舊生會的幹事:「我和弟妹均曾在本校讀書,我對母校的感情深厚,這也是我選擇在這兒教書的原因。當年,校內宗教氣氛濃厚,我最喜歡上宗教課,聆聽聖經故事。舊校舍內設瑪利諾女修會的宿舍,我們經常在校內遇見修女們。」沈老師指出學校另一特色是在六年小學生活中,每位學生需三年在上午時段上課,三年在下午時段上課,老師亦每年跟從學生調配上課時間,此學制沿用至學校轉為全日制為止。    
kjy12a-20120520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5.18
時間的皺紋,成長的腳印
   在三度空間中,古人靠騎坐牲畜,以縮短到達異地的時間;今人則可藉乘坐汽車、火車、輪船、飛機,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甚至可利用航天飛機,把自己送上太空。 但人類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旅行,超越三度空間的時間旅行,早於文學家的筆下出現,以滿足人們希望超越光速,透過時光隧道,既可看到自己的前塵往事,也可看到人類未來的命運。 時至今日,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霍金的宇宙理論,時間研究已成顯學、科幻小說中的時間旅行,已經有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A Wrinkle in Time  《時間的皺紋》是蘭歌( M a d e l e i n e L ' E n g le)經歷兩年被廿六間出版社退稿後,終於一九六二年獲一間出版社答應少量印刷刊行的作品,但翌年即獲美國殿堂童書大獎紐伯瑞金獎( N e w b e r y Medal)。 本故事成功地把時間旅行、超自然溝通、離奇生物等科幻元素,融合於少女成長、怪異事件和聖經金句之中。 故事中的少女梅格(Meg)為了尋找失蹤已久的科學家父親,穿越時空,與邪惡對抗;在拯救弟弟和父親的過程中,學會不逃避,並領悟出愛才是力量,並以此戰勝邪惡。 本書刊行之後,大受少年讀者歡迎,至今仍然流行,皆因其三個故事主題,道盡了年輕人的心聲。 一是故事重申了與別不同及創意的價值,指出了個性重要,人人合模的傷害。 二是故事說出外表往往不可靠,要靠時間和經驗識別。 三是故事啟示年輕人要忍耐,要學會忍受和面對不穩定的情況。 五十年前的作者好像有先見之明,寫下了這個寓意深遠,仍然鮮活的科幻故事。 簡維思同學有翻譯介紹,主人翁少女梅格的個性躍然紙上,值得細讀。 The Time Machine  《時間機器》是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威爾斯(H. G. Wells)於一八九五年的科幻作品。故事講述一位掌握了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發明家,到公元802, 701年的世界作探索。 威爾斯的故事不但讓讀者體會科學技術的奇跡,也讓讀者思考時間旅行會帶來的矛盾。   潘韶鏗同學翻譯了簡易本首章,值得一讀。
kjy01-201205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13
母愛深 恩義情長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點點愛意 遍校園
  明媚的五月,天氣暖和,世界各地在這個月份慶祝母親節,答謝母愛。對於天主教信徒來說,這個月份更具雙重意義,天主教教會早於十三世紀末,已把五月(聖母月)獻給我們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今年的母親節,剛巧是花地瑪聖母瞻禮的日子,在這個與別不同的一天,你怎樣對聖母瑪利亞和媽媽表達愛意呢?   (本報專訪)穿過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古色古香的紅磚走廊,校園庭內的青草地上擺放了一座白色的聖母像,下午的陽光雖然微弱,這座聖母像仍非常耀眼。記者走訪該校,基督小先鋒正為聖母像加冕儀式(May Crowning)作好準備,這是該校的傳統宗教活動,每年五月初,全體師生參與。   課室內,充滿女孩子的笑聲,七位就讀五年級的基督小先鋒一同接受本報訪問,氣氛熱鬧。校長羅曾潔貞細心聆聽這群小女孩回答問題,她喜見學生們積極參與這項敬禮聖母的儀式:「本校為聖母像加冕的傳統儀式,歷史悠久,最初由辦學團體瑪利諾女修會的修女推動,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修女們本著傳揚天主教信仰的理想,讓更多兒童認識福音,透過校園裡的生活、學習、活動和氛圍,把信仰的種子播種於學生的小小心靈裡。」 儀式中,四位受訪同學周珮琦、沈泳津、賴君蕎和楊頌茵裝扮成小天使,以舞蹈的方式,引領負責奉獻以鮮花做成冠冕的同學進場,為儀式揭開序幕。林真瑩同學恭讀《路加福音》中關於聖母領報的記述,並聯同另外兩位同學曾遨翎和姚心怡負責信友禱文,藉祈禱感謝聖母,並祈求天上的母親為各人代禱。小時候,羅太就讀的修會學校,亦有舉行May Crowning,那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腦海裡,成了美好的回憶:「天主教信徒尊敬聖母 —— 耶穌的母親,就像孝敬自己的媽媽一樣。聖母對天主懷有極大的信德,值得我們效法。宗教活動是信仰培育的重要部份,我深信為本校學生來說,她們將來長大成人,仍不會忘記這些親身體驗和校園生活的片段。」該校負責基督小先鋒的公教老師王藝蓓指出:聖母月內,全校學生除了在早會上誦念玫瑰經,一同默想「榮福五端」外,初小學生和高小學生在小息時段和放學後,分別到戶外的聖母像前和小聖堂內,自由參與誦念玫瑰經。此外,各班學生每天輪流獻花給課室內的聖母像。   這些小妮子的心目中,聖母仁慈和藹,她們尤其記得聖經的記載,聖母願意承行主旨,生育和教養救主耶穌。遨翎說:「我們感謝聖母含辛茹苦,養育耶穌。」泳津點頭說:「聖母十分偉大呢!我認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是母親中的典範。」母親節將到,七位學生互相分享答謝母親的方式。珮琦與妹妹省下零用錢,與媽媽吃一頓美味的晚餐:「我會寫一封信給媽媽,感謝媽媽養育我的辛勞。」公教學生君蕎送贈祝福卡給母親外,更會在祈禱中感謝聖母;頌茵親手製作手工花,送給媽媽。 校園裡,師長與學生的關係猶如父母與子女般親密,師長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留意學生的身心發展。擔任校長前,一直在該校執教鞭的羅太,發出會心微笑:「我曾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學生剛從幼稚園升讀小學,難免會倚賴老師。一年級學生曾誤稱我為媽媽,她們真的好可愛!現在,我經常接觸初小學生,小息和午飯時段,小一學生也會跑來擁抱我。只要老師有愛心,學生定能感受到這份被愛的溫暖。」(仨)   花地瑪聖母(Our Lady of Fatima) 1917年5月至10月,一連6個月的第13天,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Fatima)六度顯現給三個小牧童—— 路濟亞(Lucia)、雅仙達(Jacinta)和方濟各(Francisco),要求他們奉獻自己,刻苦補贖,並為世界和平每日誦念玫瑰經。在香港,位於長洲的花地瑪聖母堂於每年5月份,舉行聖母像巡遊。今年巡遊儀式於5月13日舉行,並特別為中國教會祈禱。    
kjy01-20042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9
小丑叔叔林繼賢 喜樂生命傳愛心
  (本報專訪)提起Uncle John,相信不少就讀天主教學校的小學生,都會興奮起來,七嘴八舌,對Uncle John的精采表演談過不休。四月初,大清早,小丑藝術家林繼賢(Uncle John)接受本報訪問。臉上掛著親切笑容的他,戴著鮮綠色的帽子,拿著百寶袋,準備施展渾身解數,透過報紙媒體,將歡樂帶給本報讀者。   觸動童心 傳揚主愛 這位魅力非凡的小丑叔叔,不但懂得變魔術、扭氣球和玩雜耍,更會說故事,舉手投足,每個動作都在以有趣的方式演繹話題。Uncle John拿著黃色的氣球,一邊發問問題,一邊扭出小鴨子的造型:「每次跟小朋友表演扭氣球,我都想跟他們說一個故事。每個步驟均引導他們思考和表達心中所想,我很喜歡邀請小朋友參與其中呢。」在他即場示範下,記者頓時變成小觀眾!原來他要說一個關於母愛的小故事。不多久,Uncle John又拿起一條長長的白色繩子,準備表演福傳魔術。他表示每次表演福傳魔術時,都會很小心處理:「耶穌所行的奇跡是真實的,沒有人能代替祂。我的角色是以詼諧的表演方式,配合魔術,帶動場內氣氛,加深小朋友對聖經故事的印象。魔術表演後,我會按聖經原文,給小朋友複述聖經故事。」 在Uncle John的心目中,他所演繹的小丑熱愛生命,喜愛與別人分享快樂。他的演出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技術和表演藝術。這位曾在機電工程署工作了24年的Uncle John,談到以往工作的歲月,流露滿足的笑容:「我曾於不同的表演及展覽場館工作,如太空館、伊利沙伯體育館,負責播放電影、修理放映機和燈箱等。 」2004年,他全情投入小丑表演藝術。初期,為能更好的傳揚福音,他更在天主教聖經學院修讀四年制聖經普及課程,至今仍不停地進修。 Uncle John經常到全港各區不同的中、小學表演,教授小丑表演藝術,接觸兒童和青少年。去年的四旬期,Uncle John為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I區)舉行的信仰培育活動,擔任表演嘉賓,活動的主題是「我是主的羊」。他描述當時的情況:「我按照《聖詠》第23篇『上主是善牧』的主題,運用不同顏色的氣球佈置場地。參加的學生們來到『青綠的草場』,走過『陰森的幽谷』;這時,校長們高呼學生的名字,小朋友便逐一跳入羊欄,從而明白逾越的意義。」最後,每位學生獲贈Uncle John親手製作的小羊造型的氣球,快樂無比。Uncle John補充說:「我要求他們親自為小羊繪上笑臉呢!」   回應主愛 分享喜樂 除了日常工作外,Uncle John積極參與義務工作,藉小丑表演藝術,把愛與快樂傳送給身邊的人。Uncle John對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印象深刻:「福音記載耶穌洗門徒的腳,給我們立了服務他人的榜樣。我們也應該延續這愛的精神,薪火相傳。」他曾協助不少團體和學校,組織小丑義工團:「當義工的過程,使我接觸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學習新的事物,獲益不少,也有不少體會。曾有一次,我教導一群傷殘青年扭氣球,我本著好意幫忙,其中一位卻推開我的手,示意他可以自己完成。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原來為人服務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同理心,體會對方的感受。」 小時候,Uncle John與家人居住在避風塘,後來搬遷到東頭邨徙置區:「我們一家人是水上人,因修女登門探訪,接觸天主教信仰。我自小領洗成為教友,媽媽經常帶著我們四個小孩子到聖堂。小時候,家境貧乏,我在聖堂上主日學和學習道理,讓我明白心靈的快樂與物質生活沒有直接關係。」每次表演時,Uncle John不忘傳遞有意義和正面的信息:「作為天主教信徒,我們應當常喜樂!」(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