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200405s
gospel
主日福音
2020.04.03
聖枝主日甲年福音 瑪竇福音 26:14 - 27:66
kjy13b_20160320s
女兒,媽媽愛你
2016.03.19
兩顆心
基督小幼苗的聚會後,女兒告訴我:她和同學們在學校輪流扛十字架。 「噢,參與拜苦路(苦路善工)嗎?」 女兒點頭說:「是啊!十四處苦路呢。」 四旬期(Lent,意思是復活節前四十天)是天主教徒為復活節準備心靈的時期,其中一項幫助我們準備心靈的敬禮是默想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苦難、死亡和復活,亦即是苦路善工。聖枝主日開始,整個教會進入聖周(Holy Week)。聖周是天主教整個禮儀年的中心與高峰,在四旬期內,我們悔改、更新,跟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經歷苦難,死而復活。 上星期日,主日學的學生和家長一起拜苦路,兒童苦路善工中的第四處是「耶穌遇見自己的母親」。我不期然想起電影《受難曲》(The Passion)。 自從我當媽媽後,更能想像耶穌與聖母的相處,及聖母的內心感受。我很想從這方面的默想,分享自己的感受。 電影《受難曲》有這樣的一幕:聖母跟隨被士兵帶走的耶穌。耶穌被鞭打得不像人,他滿臉兒流著血,身上滿佈傷痕,還背著很重很重的十字架,聖母的心碎了!當耶穌身體承受不了而跌倒,鏡頭一轉,那是孩童時的耶穌在家前跌倒的情景 —— 聖母立即放下手上的工作,不顧一切,撲上前接著跌倒的耶穌 —— 鏡頭再一轉,回到耶穌苦痛不堪的場景:聖母不理會士兵和人群,衝上前抱著耶穌 —— 她的愛子⋯⋯每次看到這一幕,我的心都像跌了出來,揪心悲痛,眼淚也跟著一滴一滴的流下來。 我曾問女兒,在苦路十四處中,她最深刻的是那一處。她想了想,「耶穌被兵士鞭打的情景,真慘啊!」原來小孩子也感受到耶穌的痛苦。我跟她分享:「對啊,耶穌很痛苦,是不是?媽媽呢,也感受到聖母的痛苦……」女兒禁不住搶先答說:「還有那位替耶穌抹臉的女人,和那些婦女,她們都在哭!」 《路加福音》記載若瑟和瑪利亞奉獻嬰兒耶穌於聖殿,那受聖神感動而進入聖殿的義人西默盎對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定立,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 —— 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 —— 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2:34_35)的確,聖母的痛苦就像利劍刺透心靈,你能想像母親的心有多痛嗎?耶穌在人世間最後的一段路,聖母不離不棄;這段苦路,也是聖母的苦路(天主子耶穌當然也很清楚)。母親與孩子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一直連繫著兩顆心。中國人說「牽腸掛肚」,形容得真具體又貼切。女兒,你還小,當你有一天當了母親,你也會開始明白這一生一世的牽掛。  
kjy02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對神明盡責任 對別人要幫助 九龍第十三旅 公教童軍
  走進九龍第十三旅的童軍屋,除了不同的裝備,例如營幕、煤氣罐等,抬頭一看,近屋頂處掛著十字架和宗座遐福, 屋內牆身亦貼有不少聖經金句和昔日童軍活動的相片。九龍第十三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教旅團,多年來培育青年。即將慶祝八十周年旅慶,全旅上下均非常雀躍。 (本報專題)九龍第十三旅公教童軍旅團成立於一九三五年,由聖德肋撒堂主辦,是堂區善會之一,現由該堂助理司鐸溫國光神父擔任神師,共有深資空童軍團、深資童軍團、童軍團及幼童軍團四個支部。旅團以聖堂旁的童軍屋為旅總部,童軍團及幼童軍團除每月首主日,每個主日於童軍屋舉行集會;每月第二主日,各團員均會在集會前一同參與彌撒。 學習紀律 實踐愛德 成立之初,該旅由數位外籍教友領導各項童軍活動。戰事爆發,本港童軍活動全部陷於停頓;戰後初期,該旅分散於各地的成員陸續回港,旅團的活動得以逐漸恢復,並慢慢發展,培育成員參與不同的青年活動、社會服務、救災施賑、領袖訓練等工作。該團招收的成員並不止於青年教友,亦積極招收非教友青年,使他們參與童軍活動之餘,亦可認識天主教信仰,作為福傳的媒介。 童軍團成員葉柏伶和幼童軍團成員羅正騫均是天主教徒。柏伶自幼童軍起參與童軍活動,現為燕子小隊的隊長。正騫兩年多前參加幼童軍團,是綠隊的副隊長。柏伶常到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因為經常經過童軍屋,當時就讀小五的她便向媽媽提出參加童軍活動。「因為我很喜歡參與戶外活動,所以對童軍頗有興趣,媽媽亦認為我能從中學會獨立, 於是便參加了九龍第十三旅。」 五年多的童軍生活中,柏伶特別難忘去年參與第三十四屆蘇格蘭國際小隊露營。「二十一天的交流中,我體會到蘇格蘭當地與香港不同的童軍生活,參與競技、營火會,甚至在主日一起讚美天主。」身為公教童軍,她認為童軍生活能推動信仰,「童軍的誓詞包含『對神明,對國家,盡責任』的幅度,身為童軍我們服從指令,身為教友亦應遵守天主十誡。」  在聖德肋撒堂領洗的正騫希望擴闊生活圈子,所以參加童軍。學習不同的童軍技能,例如繩結、先鋒工程等,正騫都認為很有用處,「我也從童軍生活中學會幫助和照顧別人。」他亦難忘去年參加童軍歌唱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大家一起努力練習,一起唱營火歌,我覺得很開心。」 全人發展 推動福傳 童軍團趙建強團長早於三十多年前已加入九龍第十三旅,雖然他並非教友,仍對年青時以童軍身份參與的宗教活動有深刻印象。「昔日在堂區內,我們會協助管理停車場,又會幫忙在聖枝主日派發聖枝,也會參與每年的花地瑪聖母出巡。」他表示旅團昔日的教友成員較多,現時雖然教友成員的數目大減,每月第二主日集會前參與彌撒的傳統仍保留至今。 趙建強期望陪伴團員一同成長,「我像大哥哥般,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做,希望培育他們成為良好公民。」另外受訪的幼童軍團團長曾偉成及深資童軍團長曾仲康均指,身為領袖,除了訓練成員的技能外,更重要是以身作則,讓他們學習待人處事,善盡本份。 該旅長岑順潮解釋,領袖灌以德、智、體、群、美、宗教,協助團員成長發展,並進行福傳,讓青年發展個人潛能,達至全人發展。迎接八十周年旅慶,他感謝旅團各級成員延續旅團的發展和教區司鐸的包容、鼓勵和支持,「童軍運動是團隊事工,缺一不可。」他亦期盼在天主聖神的引領和堂區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轉禱下,拓展旅務,發展福傳。 九龍第十三旅神師溫國光神父補充,童軍活動認同成員有信仰、注重紀律和服從,並鼓勵成員「日行一善」,實踐愛德,與天主教信仰相符。他指旅團與堂區關係密切,堂區會邀請團員參加堂區的青年活動, 慶祝大瞻禮如主保瞻禮時,亦會由童軍列隊歡迎主禮。 身為神師,溫神父每週會與團員分享天主教信仰,亦期望每月一次的彌撒能推動福傳。「藉著彌撒,非教友團員有機會接觸信仰;教友成員亦應實踐信仰,為天主作證。」旅團邁向八十周年,他祝願團員在渡服從紀律的生活中,培育善良、友愛的心,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澄) 
kjy02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2
  牧者無私奉獻 辦學育苗 1950年代,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柴灣成了難民聚居的地方,搭建簡陋的木屋遍佈山嶺。當時年輕的文顯榮神父初到柴灣服務,在區內興建了海星堂,他以行動實踐福音精神,接濟和關懷貧困的居民。當時,文神父為扶助失學的街童,創辦了柴灣第一所具規模的小學,這就是瑪利諾小學(即現今的天主教明德學校)。最初,學校由瑪利諾女修會管理。辦學初期,校方體諒學生家境貧困而無須穿校服上學。 三位在1960年代畢業於該校的校友一同話當年,該校校董、舊生會副主席劉泰華依稀記起:「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柴灣原是一條農村,臨近海邊,沒有高樓大廈,跟現在的模樣大不相同了。我的一家從國內逃難到香港,媽媽獨自撫養幾個子女成人,我們得到教會的照顧,從而認識天主教信仰,並領洗入教。由於我來自單親家庭,文神父特別關心我和家人,他經常督促和訓導我,對我愛護有加,我與文神父的感情深厚,猶如父子。」劉泰華升讀中學時,文神父特意安排他到教會開設的牙醫診所工作:「課餘時,我在診所當登記員,幫補書簿費用;文神父連這些生活細節,也為我著想。」 劉泰華的兩位學弟鄒志強和黃毓康,現分別擔任該校舊生會主席和副主席。三位學兄學弟談到兒時趣事,開懷大笑起來。鄒志強笑說:「小息是最令學生期待和快樂的時段,我們跑到雨天操場,排隊輪流打乒乓球。那時,學校安排男女生分別在不同的操場上玩耍。男孩子都很佻皮,到處跑來跑去,我曾被課室的鐵窗框撞到頭呢。」黃毓康點頭說:「對呀!我們最愛聚集在那一張乒乓球枱旁。」劉泰華最難忘每年在學校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活動在修女宿舍的小聖堂舉行,我曾擔任小司儀兩次,聖誕節話劇內容關於耶穌的誕生,三位賢士前來朝拜耶穌。」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小孩子,黃毓康在家中排行第四,他們七個孩子都在這所小學讀書,劉泰華和鄒志強的弟妹也是該校校友。   校友銘記教導 無言感激 訪問當日,黃毓康贈送一本小冊子給記者,那是為了1996年舉行的校友聚會而印製,他在一篇校友分享的文章裡,這樣談到文神父:「如果你遇有功課上或內心的問題,隨時跑往他的宿舍,他會教導你及開解你;更以慈祥的手按在你頭上,祝福你,並贈予你一粒美國製造的朱古力。」 小時候,劉泰華和黃毓康在海星堂擔當輔祭,劉泰華每星期中的三個平日,回到聖堂協助文神父進行清晨彌撒,然後才回校上課:「文神父熱愛青年,經常為青年安排不同的活動,舒展身心。每年夏天,文神父在假期相約我們一群輔祭到石澳或大浪灣游泳。為準備聖枝主日,文神父帶領我們上山摘取樹枝,我們都不嫌辛苦,樂在其中。」黃毓康難忘步行到石澳游泳的經驗:「我們跟隨年長的輔祭哥哥,登上山,走過小溪,才到達石澳。真是快樂的時光!」 每次文神父放假返回美國,回港的時候,都會帶來許多禮物送給兒童,如領帶、香口珠、文具等,對於當時成長於物資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來說,這些小小的禮物令他們興奮不已。文神父喜歡為青少年組織各式的參觀團,擴闊他們的眼界,黃毓康興奮地說:「一次,我們隨文神父參觀抵港的美國航空母艦,我們對所見所聞,都十分好奇。還有,母艦上提供免費的雪糕,大家當然非常雀躍!我真的感謝文神父,在成長的階段裡,他給我許多籌備堂區活動的機會,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縱使文神父已回到天父的懷抱多年,溫馨的點滴回憶仍是暖在心頭。鄒志強雖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感謝天主教教會為柴灣區作出的貢獻:「當年,教會救濟本區居民,經常派發鮮奶、麪包,還有日常用品。我較少與文神父接觸,但從同學的口中,亦能加深對他的認識。」 該校早在慶祝50周年校慶時,由丁校長聯繫校友,籌備組成舊生會。舊生會於五年前正式成立,現有成員800多位,幹事共11位。最後,劉泰華和黃毓康寄語該校學生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對師長和父母的栽培,常懷感恩的心。主席鄒志強期望年輕一代的校友能為舊生會出一分力,凝聚母校歷屆的畢業生:「今年母校慶祝創校六十周年,學校校訓是『愛人如己』,在現今社會中尤其需要這份精神,願學弟學妹毋忘校訓,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踐。」(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