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1122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1.20
天主教聖華學校 創校70載 正向價值教育陪伴學生成長
(本報專題)「踏入新學年,天主教聖華學校三年級常識科老師鄭晉燊,也是6D班班主任,每天拖著喼,在學生仍未上學前已回到學校,爭取時間批改學生習作,他還未吃完早餐,便急趕落到學校門口當值,迎接學生返學⋯⋯」 以上是聖華學校師生演出《老師的一天》短片,展示教師的生活:主角鄭老師七時半前上班, 然後是教書、改簿、聯絡家長、課後開會後吃午飯、再跟進學生欠家課情況、也要照顧欠家課留堂的學生,直到傍晚學校關門,鄭老師把仍未批改的作業放入喼裡,回家繼續未完的工作。 天主教聖華學校近年推動正向教育,今年下學期開始,在三、四年級的綜合課堂推動與教育大學合作的「規劃生命教育計劃」,推出「感恩有你」正向教育課程。以上的短片便是課程內容之一。 「感恩有你」為學生培養正向價值。負責推動生命教育的老師何凱儀認為,課程讓學生切身處地去理解幫助人與感恩的意義,她說普遍學生認為「幫人」只限金錢和物質支援,「但幫助人也可以是精神或心靈上的陪伴,正如短片中老師工作忙碌,但仍關心學生,期望學生也學懂感恩。」何老師說,短片讓學生了解老師在教學外,也要照顧學生身心成長,從而引發學生同理心。課程內容還有繪本分享和電影欣賞,藉引入不同的生活片段,讓學生從親情、友情、師生關係等方面認識正向價值。 助人為快樂之本 該校學生一直也在校園生活中經驗正確價值觀,校長吳潔蘭指出,年幼學生在校園時常得到學姊學兄的照顧,到高小時便會轉過頭來服務初小學生。 現為學校風紀的莫子僖,回想六年前入讀該校時十分害羞,她隨家人從黃大仙遷居沙田,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我很怕去認識新朋友,小息只坐在一旁。幸好老師和師姐上前來鼓勵,也帶我認識朋友,我現在仍很感激他們。」子僖小五時便自發去申請當風紀,「我很希望學習那位師姐,去幫助性格內向的低年級同學。」 六年級學生袁韵欣去年擔任「閱讀天使」,在早讀課到三年級課室負責伴讀,「我作為大姐姐, 會教師弟師妹如何閱讀和理解書本內容。我喜歡這職責,不覺得是犧牲了自己的閱讀時間,見到他們在閱讀上有進步,我也開心。」 學生從主保身上建構3C文化 「謙誠愛主」是聖華學校校訓,也點出學校主保聖女小德蘭常懷謙卑、虔誠侍主、常行愛德與福傳的精神,吳校長希望學生效法聖女榜樣,要有愛心和樂於助人。 學校推行校本正向教育的同時,兩年前推動「聖華3C文化」:Competence(能力)、Character(性格)、Care(關愛), 吳校長談及這「3C」時期望:「學生珍惜天主創造時給每個人獨有的『才能』,透過正向教育成為善良與正直的人,更要懂得關心自己身心靈的需要。當學生經驗到愛,日後也會『關愛』家人、同學,以至其他人。」 互助互愛的精神也是該校大多數學生的特質,現為六年級的彭樂融三年前從內地來港入讀聖華學校,「我是三年級插班生。當時我的廣東話和英文都不好,小息時,有風紀知道我從內地來港,便主動以普通話和我溝通,讓我逐步適應。同班同學袁韵欣又時常教我功課,令我很快適應過來。」現在樂融是風紀,也是班長,她希望回饋昔日所得的,去幫助其他由內地來港的同學,也協助班主任打理班務,減輕老師的工作量。 有份籌備正向教育課程的教師黃錦娜及陳婷婷上學年加入聖華學校。黃錦娜表示正向教育有助學生提升自信與勇氣。陳婷婷說,學生在課堂上聆聽正向故事,再一起討論和分享,從中建立同理心。 聖華:一朵小花的主保 天主教聖華學校,英文名是「The Little Flower」,究竟聖華與小花有甚麼關係?袁韵欣同學不用多思索便回答:「我們的主保是聖女小德蘭, 她有個稱號叫小花。」「華」是「花」的古字,學校名稱正是源於主保聖女小德蘭的別號「一朵小花」。 莫子僖同學說:「我喜歡聖女小德蘭堅持的精神。」彭樂融同學接著說:「她在世時對天主的信靠,向世人傳達天主對人的愛,當看見聖像時便感到她很好。」該校學生對於聖女小德蘭的故事一點也不陌生。進入校園,學生便會看見手持十字架與小花的聖女小德蘭雕像,校園佈置常以花朵作點綴。今年學校慶祝創校70周年,校方邀請每班同學用自己的相片拼貼成一幅賀圖,不少班別也以花卉作題材。(高)  聖華歷史小檔案  1951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女修會在港島薄扶林一條教友村— —太古樓村創辦聖華學校,隨著學生愈來愈多,校舍需要不斷翻新及加裝設施。1977年,聖華由薄扶林遷往當時新發展的沙田禾輋邨, 使用一幢樓高六層的公共屋邨校舍。1999年,學校落成七層高新翼,讓學生有更完善的學習環境。2005年,聖華學校改名天主教聖華學校,讓坊眾更清楚它是一所天主教學校。 70周年白金禧校慶 天主教聖華學校為慶祝70周年白金禧校慶,舉辦連串慶祝活動。為隆重其事,於9月30日舉行「七十周年白金禧校慶啟動禮」,為精采的一年揭開序幕。 啟動禮上介紹70周年校慶主題:「感恩傳福樂, 主愛伴飛翔」,希望校慶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並展示潛能,振翅高飛。 當日參與啟動禮的嘉賓包括校監葉寶林神父、校董石美寶和夥伴計劃代表盧漢耀大律師等,一眾嘉賓在舞台上將七彩的氣球刺穿,此起彼落的啪啪聲象徵70周年白金禧校慶活動正式開始,師生齊將天父賜予的福樂傳給身邊的人,並展現主的愛在聖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01101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0.30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1.01
德貞女子中學•開學禮儀暨敬師日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於9月30日舉行開學禮儀暨敬師日,全校師生、職工及家長分別於禮堂及課室參與禮儀。 開學禮儀的主題為「齊來播種仁愛」,內容是以撒瑪黎雅人來作比喻,培養學生成為別人的近人,以關懷友愛的精神來體察別人的需要。 在敬師活動中,學生和家長向師長致上敬意,校長亦頒發由全校學生選出的「我最喜愛的老師」獎項給五位獲獎老師。隨後,學治會及領袖生團隊分別進行宣誓及就職。在敬師活動中,家長代表送上裝滿水晶梨的果籃,祝願德貞教職員「桃李滿門」。(教)  德雅中學開學彌撒  (本報訊)德雅中學於9月30日舉行開學彌撒、領袖生就職典禮以及58周年校慶亮燈儀式,同時也慶祝聖德肋撒瞻禮。 彌撒由聖德肋撒堂助理司鐸左旭華神父主禮,祝福師生在新一年平安健康,並慶祝該校辦學團體顯主女修會主保聖人聖德肋撒的瞻禮。 禮儀上,左神父介紹聖女小德蘭,並教導師生要依靠上主,正如本年教育日的主題:「主!快來!」。他又提醒師生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下不要失去希望,要常懷歡欣的希望。 在領主詠後,播放了一段關於德詩雅修女繪畫聖女小德蘭「微小道路」的影片,該畫作表達了聖德肋撒的成聖之道,就是謙遜及全心全意信靠天主。 開學彌撒結束後,領袖生進行宣誓儀式,由顧問教師主持授章儀式。最後,校董、校友會主席、校長等主持亮燈儀式,亮起「TNSS 58」的字樣,以慶祝學校創校58周年。(教) 天主教學校牧民工作者協會 召開會員大會 促進交流提升質素 (本報訊)天主教學校牧民工作者協會(簡稱天牧協)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10月6日以視象形式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 天牧協於本年7月成立,有三項宗旨,包括促進及強化天主教學校牧民工作者之間的互助與資源共享,以提升牧民工作的專業質素;第二是成為學校牧民工作者與天主教教區、天主教辦學團體之間意見交流的橋樑,第三是於有需要時,代表天主教學校牧民工作者與僱主溝通,尋求改善工作環境及配套,以提升學校牧民工作者的專業發揮效能。天牧協是職工會登記局註冊的職工會。 協會希望在短期內能展開宣傳,讓同工與學校認識天牧協,以及為同工提供資訊共享的平台。 10月6日的會員大會選出朱肇銘當主席、呂毅恩當聯絡。會員大會當天也分享了夏志誠輔理主教、麥冠達神父及退休校長楊美熙等人士的鼓勵。夏主教希望協會能聯繫牧工、促進各人的交流,滿全天主所賦予的獨特使命。(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1_20180923s
pilgrimage
好好地朝聖團
2018.09.21
聖女小德蘭的赤心之路
kjy01_201805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18
良友之聲出版社 聖人造型及聖召策勵
(本報專題)眼前一個個聖人融入了現代元素,活靈活現,原來是鮑思高出版協會──《良友之聲》出版社舉辦的聖人造型繪畫比賽,藉此鼓勵學生認識聖人事跡,學習聖人芳表。比賽分為初小、高小及親子三個組別,參賽作品超過九百份。頒獎典禮於四月二十八日假聖安多尼學校禮堂舉行。 初小組冠軍 吳梓軒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親子組冠軍 吳梓瑤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 這兩組的冠軍竟是兩兄妹,吳媽媽表示自己喜歡畫畫,感染到孩子也喜歡,梓軒在空閒時更愛隨意畫畫並收在枕頭底。二年級的梓軒所畫的聖人是聖安多尼,「因為之前丟了校車費,周圍找也找不到,最後便求聖安多尼的幫忙」。吳媽媽笑說畫中的物件都是梓軒經常丟失的,例如書本、玩具車等,「我平時會跟子女說很多聖人故事,由於他經常不見東西,我便針對性講述這位聖人事跡,教他向聖安多尼祈禱」。梓軒小聲地說:「我以後會小心擺放東西了。」 梓瑤則與媽媽及姐姐一起創作聖方濟亞西西畫像,梓瑤說是媽媽提議畫這個聖人,因為聖方濟亞西西是動物主保,她可以在畫作中畫很多動物。梓瑤興奮地提到她負責畫最愛的小兔及金魚,而媽媽則畫聖人。她很喜歡能與家人合作繪畫,希望以後都能一起創作。 高小組冠軍 廖晙希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的晙希以水彩繪出聖人,最大靈感是經過聖堂看到壁畫,便決定以玻璃壁畫方式呈現聖保祿的事跡,包括歸化、講道。非教徒的晙希為了這次比賽,特意上網及在聖經搜集保祿的事跡,當中保祿從對耶穌有敵意至成為教徒及傳揚福音的過程,深深印在晙希心上。他表示:「聖保祿那顆堅毅的心,致使他願意為傳教而犧牲;我也要學習他做事不半途而廢。」 評審之一的區綺雯修女提到,比賽主要以創意、宗教元素及色彩評分,最重要是「從聖人的造型就能看出是哪個聖人」。她認為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能深化對聖人的了解,加以效法,「聖人不是偶像,而是目標和學習典範」。她相信參賽者或多或少都能從比賽中認識幾個聖人,並依隨聖人的言行作生活典範。 聖女小德蘭、聖多明我等聖人最初也不是特別顯赫的人,卻因著跟隨天主的召叫,在生活中成聖,立下生活的芳表。你,也願意走這條修德成聖的道路嗎? (妤)   慈幼會張心銳神父 談如何營造聖召文化 不少讀過或正在讀修會學校的學生,都會感受到校內修道人的慈祥和莊嚴並重。學術上,這些神職、修道人博學多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當與學生相處時,又可一時以慈父慈母身份勸導,又或一時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踢足球、談心事。神長備受學生仰慕愛戴,但當中又有幾多位同學會決定回應聖召?  《良友之聲》出版社於四月二十日在聖安多尼堂(母佑堂)舉行講座,由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主講「聖召策勵——如何在校園營造聖召文化」,約四十名校長和宗教科老師參加。 張神父說,其實在校內培育聖召不易也不難,問題只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神父先解譯何謂聖召:「首先我們要克服一種想法,以為聖召是一種外加的東西,或者是第三者發現某人有潛質做神父或修女, 對其加以引導,培養他做修道人,讓他嚮往聖召。」張心銳神父表示,聖召既是天性的本能,又要有後天的培育,兩者缺一不可。 那麼,老師、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如何培養青少年回應聖召?神父補充:「我們要培育青少年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好人、一個熱心的基督徒。當我們做好這幾點,青少年自然會從內心認識和發現聖召。」 聖召牧民 團體負責 張神父又表示,聖召牧民是團體工作,不是純粹由個人或某組織負責,不是「你負責宗教科,聖召全由你負責」。在慈幼會,聖召著重團體培育,除神職人員外,老師、家長甚至青年人也需要出一分力,例如老師會安排學生參觀修院,父母要鼓勵子女參加教會團體和福傳工作。因為修會接收學員,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學員家人要接受和同意他接受神品,現代神師並不是要「斷六親」。 參加研討會的校長和老師都說,當鼓勵學生回應聖召,以做神父修女修士為長大後的志願,總會遇到小朋友好奇地問:「怎麼神父會一起吃飯一起住?」或問:「我喜歡吃炸雞和巧克力,怎能當修女?」要培育聖召,首先要更正青少年對神修生活的誤解。 又有小學老師表示,對於宗教活動,年紀愈小的學生興趣愈大,到了高年級,參加活動的興趣愈弱、人數愈少。「青少年牧民的重要在於小組經驗,由青年人帶動,而不是老師或神父帶領,讓青少年培養歸屬感。」張神父在中學牧民的經驗是:當放手讓學生負責神修工作,他們會主動問神父「甚麼時候朝拜聖體?我要不要準備乳香?」等問題。 做修道人的好處 配合現代科技發展和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需要,香港嘉諾撒學校方碧燕校長(圖左)表示, 學校推出了「與天父WhatsApp」,讓學生可以將禱文和心聲向「天父」發短訊,最後當然由宗教科老師回應。 與會者翁逸薰修女(圖右)以一句話概括了做修道人的好處:「可以幫助更多人,可以幫助更多人愛耶穌,做個更好的人。」(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