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b-20120923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9.20
孩子玩意話今昔
  最近,我跟家人結伴到郊外遊覽,在巴士上無意中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今天早上與你去行山,回家就准你打機,好嗎?」正在抱怨的兒子欣然回答說:「好哇!如果每日都可以打機就最好了。其實,我根本不喜歡到處走,又要行、又要走,真累死人啊!」從以上的對話,相信行山是爸爸的選擇,行山對他和兒子都有益,兒子卻另有喜愛——打機。  回想自己的童年時代,如果爸爸說要帶我們兄弟姊妹到外面走走,不管去甚麼地方,都會興奮上數天,每天都渴望出外的日子能早些來臨。還記得那時的生活,爸爸每天都為生活而忙著工作,媽媽做家務一點也不輕鬆,哪有空閒時間帶著子女到這兒走走,去那處玩玩呢?要玩耍,自己就得動腦筋了。正是因為沒有成年人監管著,同時也沒有錢買玩具,兄弟姊妹的腦子就想出很多有創意的玩意來,分毫不用花費,每樣遊戲都是挺好玩的。例如:用廢報紙紥足球、拾小石子、「抓抓子」、拍「公仔紙」、扮大戲人物演功架、跳橡筋繩及兵捉賊等等。每一個玩意都由大家一起構思,遊戲規則也一起來訂定,嘻嘻哈哈,跑跑跳跳地玩上大半天,大夥兒都樂在其中。現在談起來,仍然回味無窮。童年生活,可真是充滿喜樂、充滿歡笑。 且看今天的情況,感到時代真的是改變了。孩子們可「幸福」,因為爸媽會送他們很多玩具,甚至購買電腦遊戲機;每有空閒,爸媽不是安排吃自助餐,就是到商場百貨公司逛逛,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偶爾才會和孩子們一起出外踏單車、踢足球或游泳。但有不少父母因為工作太勞累了,放假整天只有抱頭大睡,吃的、玩的,由子女自己想辦法好了。由孩子自己選玩意,首選相信是「打機」莫屬了。他們樂於由早上打機至晚上、不眠不休也無妨,父母未必管得了,管得來可能傷了和氣,這是今天當父母的苦惱。 現在,孩子們課餘的活動多以參加學習班為主,例如電腦班、繪畫班、舞蹈班、樂器班、英語班及小司儀班等等。他們可以按興趣選擇參加,對身心有益是不容否定的,但如果也能讓孩子自己構思玩意或自製玩具,相信當中獲得的樂趣一定會更多,從玩意中學習獲益會更大。孩子們,你們願意動動腦筋, 想一些好玩有趣的遊戲,自己製作不同的玩具和朋友一起玩嗎?    作者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校長      
kjy07a-20120916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9.14
淺談尊師重道
隨著時代的轉變,「尊師重道」這個觀念對現今的孩子來說,有時是可有可無的。對家長來說也非理所當然,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更是無奈地隨意隨緣吧了。 還記得兒時的學習生活,忘記了是師長的要求或是父母的叮嚀,我們作為學生必須尊敬師長,愛護同學,待人有禮,因為禮多人不怪。每天都要說上幾句「老師早晨!老師再見!」老師進入課室時,班長必會高聲叫道:「起立,敬禮,坐下。」先舉手,後發問,要不然老師便會提醒學生。禮貌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必須自小養成這良好品德。學生尊敬老師,老師對學生有嚴格的要求,這是常規,也是定律,老師說的話,給的教訓,一定是對的,對自己一定是好的,不用思考,只管遵從便是了。要是被老師責備、懲罰或留堂,回家想向父母家人申訴,結果還未說出事故,馬上換來的就是老師做得對,不對的是你,努力改善好了。父母對老師是無限信任,老師多疼惜學生,甚者願將部份微薄的薪酬為貧困學生支付學費。回想起來,這些老師的心意真是教人感激、感恩和感動!當年的師生情,家長和老師的關係都是親切的,是相互關懷的,確實包含了很多關愛。當年父母師長的教導方法,既簡單亦直接,沒甚麼特別技巧,學生只感受到無限的關愛。  今天的孩子比從前「矜貴了」,也是事實。父母常因工作忙碌,能給予子女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對子女呵護備至,百般遷就、溺愛是真象,是實況。這種行為帶來了很多問題,不少孩子的心靈較脆弱,吃不了苦,受不了師長的責備或在學習上嚴謹的要求。與此同時,家長對老師的期望和要求亦較以前高了,一方面要求老師教導他們的子女時要學有所成,有所進步,但又不要子女們辛苦——默書、考測的次數不要多,家課適可而止,孩子未用心學習,要提醒時不能以責備的方式進行,否則便投訴⋯⋯總之,能順應學生的心意,要求不太嚴格,多點遷就和讚賞,家長和學生便會欣然接受。今天學生學不成功,成績未如理想,究竟是學生的責任?老師的責任?家長的責任?真是難以計算啊!  今天當老師的要有優良的學問基礎,才能在施教時揮灑自如,取得學生的尊重;要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以生命影響生命;言談得體,應對自如,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待人真誠有禮,才能與其他老師合作愉快⋯⋯要求如此高的教育工作,仍然有人願意全情投入,為下一代委身努力,主要因為教育工作委實是任重道遠,別具意義和有價值的。能令老師們在繁重工作及困難重重的教育路上,仍可臉掛笑容,相信他們一定是得到學生和家長的尊重、欣賞和支持了。 在人際關係愈來愈疏離,由求學不是求分數、求學不只求分數、求學日趨求分數等不斷變化的教育氛圍下,我們應該停下來認真地想一想:培養學生尊師重道,待人以禮和博愛忠誠,相信這個該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了;否則,怎能令老師們以堅毅的精神和有教無類的教育信念,無怨無悔地為教育付出心力呢?    作者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校長
kjy01_201206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7
聖博德天小(蒲崗村道) 父親子女 真情對話樂天倫
  (本報專訪)父親節前,三位來自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的小學生偕父親接受本報訪問,分享親子相處點滴,真情流露。拍照的時候,小朋友緊緊摟抱著爸爸,兩位父親甜在心頭。   鍾爸爸:   鍾繼康和鍾甄洳兄妹分別就讀該校四年級和三年級,訪問剛開始,小女兒甄洳已挽著爸爸的臂膀,臉上流露甜美的笑容,嚷著說:「爸爸做的朱古力『心太軟蛋糕』,很美味啊!我認為這是爸爸的優點。」在甄洳口中,父親鍾翔璋烹調的食物相當可口。體貼入微的鍾翔璋補充說:「我每天早上都會為子女預備早餐,雖是簡單的食物,他們卻很喜歡。我知道女兒愛吃這種甜品,便在互聯網上找食譜,親手做這款式的蛋糕。」鍾氏這對活寶貝七嘴八舌,跟記者閒話家常,繼康坦言最愛與爸爸聊天談心:「爸爸時常跟我分享他的生活經驗,又會帶我到水族館看小烏龜。」 鍾翔璋在一所電訊公司工作,負責設計程式:「我儘量依時回家,陪伴孩子;即使工作再忙,我也會待子女入睡後才工作。」鍾翔璋回想小時候,自己的父親在茶餐廳工作,父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我喜歡與子女聊天,了解他們的需要。時代不同了,現今的兒童在生活和學校裡,接觸不同的事物,我認為只要有適當的親子溝通方式,兒童能明白成年人的處境。有時,因工作繁重,我感到很疲累,回到家時,我會跟孩子說我的心情不佳,他們便會體諒我,讓我休息一下。」 在繼康心目中,爸爸很能幹:「爸爸教導我,為我解決功課上的困難。在學習生活裡,爸爸經常要求我盡力而為。」鍾翔璋輕輕撫摸兒子的頭,說:「孩童時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階段,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愉快成長,享受學習生活。我與太太經常出席學校的親子活動,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這時,甄洳急不及待向記者講解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照,看到照片中胖嘟嘟的兄妹,三口子不禁笑了起來。鍾翔璋指著照片,感觸地說:「那時,繼康大概是三歲吧!照顧嬰孩實在不容易,我仍記起,繼康未滿一歲,我曾抱著他,一邊哄他入睡,一邊工作呢。時間飛逝,轉眼間,孩子已經就讀小學了。」   何爸爸   來自公教家庭、就讀該校四年級的何梓翹最愛與爸爸結伴踏單車。訪問中,每次談起這項父子活動,梓翹都會笑不攏嘴:「每逢長假期,爸爸與我從大埔踏單車到大尾篤,很快樂呢。此外,我喜歡與爸爸一起看電影,我更會選定喜愛的電影,然後告訴爸爸。」梓翹和父親何偉強都是家中獨子,何偉強特別體會到培育孩子的心靈成長,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相當重要,他談到自己的兒時回憶:「爸爸是一位廚師,工作時間較長,我與他的關係也較疏離。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個晚上,我完成了功課,等候爸爸回家,然後,一家三口出外吃宵夜;為孩童的我而言,這是幸福的時光。」  何偉強的父母雖不是天主教信徒,卻讓兒子自小在天主教學校成長,何偉強感謝天主的奇妙安排:「踏入社會工作後,我才參加慕道班,並與太太在2000年一同領洗,成為教友。現今社會充斥著混亂的價值觀,容易令人迷失,我確信信仰培育對兒童十分重要,帶領他們走正確的路。」何偉強認為培育兒童成長,學校與家庭的角色相輔相承:「學校與家庭擁有共同信仰和教育理想,這是相當好的配合,所以,我為兒子選擇一所天主教學校。」梓翹參與九龍灣聖若瑟堂的主日學,於今年剛接受初領聖體聖事,又擔當輔祭,協助神父進行禮儀:「我喜歡回到聖堂,在這個團體裡,我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呢!」 何家三口子是香港信友團體「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1943年在意大利創立)的成員,多年的團體生活讓何偉強從另一個角度體味人生:「團體鼓勵我們首先付出愛,並在目前的一刻承行天主的旨意,這種生活態度成為了我的人生座右銘。作為父親,我也這樣教導兒子。」提起難忘的父親節,何偉強發出會心微笑:「兒子出世後的首個父親節,彌撒中,神父邀請身為父親的教友接受祝福,我也是當中一份子。那一刻,我很感動,除了喜悅的心情外,這份祝福也加強了我的使命感 —— 養育孩子成為正直和良善的人。」訪問末段,可愛的梓翹不忘邀請爸爸在父親節那天踏單車,慶祝一番。(仨)    
kjy02_201111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13
聖博德天小(蒲崗村道) 推廣學生校內讀報心得
  微涼的十一月,《喜樂少年》工作室內,本報工作團隊如常埋首工作,每天與學校、教育工作者緊密聯絡。文字工作常是卑微無聲的心與心的交流,這支小小的工作團隊感謝默默支持本報的師長們,他們努力讓天主教學校裡更多公教和非公教學生接觸《喜樂少年》,使本報工作團隊的工作更具意義。   (採訪實錄)自二○○二年始,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四至六年級全體學生訂閱《喜樂少年》,並把《喜樂少年》應用於高小年級的課堂。此計劃進行至今,即將踏入第十個年頭,本報記者在新學年初,相約該校廖慕賢校長、李美玲副校長及眾位主任,與教育界同工分享閱讀《喜樂少年》的感想及在課堂應用本報的經驗。 關懷兒童身心靈 甫入校長室,看到小桌子上擺放著近數期的《喜樂少年》,廖校長與受訪老師早已在等候。廖校長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建立穩健的語文基礎,該校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老師推薦不同報刊,學生可以自由訂閱,而《喜樂少年》則是唯一一份全體高小學生集體訂閱的報刊。廖校長翻開《喜樂少年》免費贈閱版(新學年初,本報送贈全港天主教小學的禮物),她微笑道:「我尤其欣賞《喜樂少年》的內容豐富,文字優美,這是一份質素優良的兒童刊物。本校全體高小學生訂閱貴報的計劃獲家長教師會的支持,我們亦讓家長了解訂閱計劃的目的。」 《喜樂少年》本著天主教教育理想,堅持以愛關懷每個小朋友,除注重語文知識,福音喜訊的元素更是不可或缺。聖經科主席楊藹儀主任說:「為配合天主教禮儀年,我們把貴報相關主題的聖經漫畫張貼在壁布板上,讓學生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加深認識天主教信仰。」靈性培育組組長梁靄雯主任負責帶領基督小先鋒,在聚會中,她也選用本報關於聖人生平的專欄及聖經漫畫。梁主任又指出:上一個學年,在該校學與教發展小組的會議中,各學科主任一同商議學年的計劃時,他們參考本報「創作天地」的創作主題,發揮創意,如配合本年三月份的創作主題「音樂」,該校為高小年級舉行了「舊曲新詞」活動等。 啟發文字創作力 兩位普教中科主席蔡曼暉主任和朱奕主任,讚賞本報的「創作天地」版面,在閱讀課時,學生一起閱讀獲刊登的佳作。蔡主任說:「學生藉此學習欣賞別人的作品,並完成隨筆及仿作的寫作練習。我們鼓勵學生多投稿,這樣也推動寫作的氣氛。」朱主任指出近年《喜樂少年》設定創作主題,不但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刺激他們以不同的寫作形式,思考題目。她說:「除了閱讀小學生的作品外,部份學生更自發性閱讀為中學生而設的『青苗天地』,欣賞中學生的作品,這延伸學習的態度值得加許。」英文科主席劉美美主任補充說:「本校英文科屬校本課程,在準備教學材料上,靈活度更大。由於所有高小學生訂閱《喜樂少年》,在課堂上以貴報作參考資料,十分方便,例如關於英文文法和詞彙的專欄。我也鼓勵學生從『創作天地』中被選載的英文作品學習,學生也可嘗試配合主題投稿。」 該校邀請部份投稿獲選載的學生,於早會上分享作品及獲選載的感受,李美玲副校長難忘一位學生的分享:「這位學生以四川地震為題,寫作新詩。學生們以不同的方式關懷有需要的人,令我感欣慰!其實,這樣的分享也是品德教育的一部份。」(仨)   臨別前,廖校長和受訪師長問候和鼓勵本報工作團隊,這份心意實在令人感動,更可喜的是每週該校學生們都期待派發《喜樂少年》的一刻。廖校長高興地說:「學生們積極投稿,並樂在其中。優良的學生報刊能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擴闊學生的閱讀領域,有益身心。透過學生,我願家長都能認識《喜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