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01206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12.04
食物的背後
疫情期間我們減少了外出和社交活動, 留在家中的時間相應增加,不少人選擇在家中下廚,大家的廚藝也就一下子突飛猛進, 湧現了不少「廚神」。我們在吃喝之餘有沒有留意到,其實食物背後也有故事。 這次就讓我們讀讀兩本有關食物的繪本吧!  《豆腐》 林老闆的豆腐店已開業多年,他是從爸爸那裡開始學做豆腐的。原來製作豆腐的過程一點也不簡單,浸泡、加水磨碎、過濾豆渣、烹煮,再用棉布過濾、沖進鹽滷中…… 林老闆一大清早便開始製作工序,才趕得及早上把新鮮的豆腐賣給街坊。林老闆不僅賣豆腐,自己也很喜歡吃豆腐。晚上他和太太合力製作一桌豆腐宴,來宴請女兒的幾位外籍同學,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更提起了興趣,學習自己家鄉的豆腐菜式, 再和大家分享。 你們家裡在節日時有沒有特別的菜式? 也許是在端午節包製粽子、中秋時裹湯圓、農曆新年時吃蘿蔔糕,平日也可能會包包餃子等。每個家庭也許有不一樣的特色菜,但都包含著對家人的愛與傳統的承傳。你也可以在爸媽或長輩下廚時幫幫忙,學習烹調的方法,他日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便可以把這種味道和溫馨的回憶,送給自己的孩子。  《茶》 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喝到的飲品。製茶的過程首先是要採下茶菁,讓日光帶走水份,再搖晃釋出茶香,再用高溫鎖住芬芳……茶的種類很多,味道各有不同,喝茶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所不同。茶起源於中國,再傳到日本、印度和西方,更演變出奶茶和檸檬茶之類的茶類飲品。芳香好喝的茶,既讓人享有獨處時的寧靜,也把一起喝茶聊天的人聯繫起來。 你們喜歡喝茶嗎?我很喜歡,週末不用上街的話,也會泡上一壺茶和家人分享。還記得在疫症爆發前,每星期我總會跟同事上「茶樓」午膳,吃吃點心喝喝茶。有別於西式午餐每人一份的方式,喝茶時我們總會為別人斟茶,一起分享點心,因此多了交流的機會,大家說說笑笑,融洽歡樂的氣氛,能使人洗掉工作的疲累。只可惜現在因疫情關係,大家也較少外出用膳,更遑論分享食物。希望疫情盡快過去,你們也可以跟家人朋友一起上「茶樓」喝茶談天。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有關食物繪本, 分享了他們喜愛和討厭的食物,和背後的故事:  我很喜歡吃「撈麪」, 即是在便利店售賣, 即食乾身的方便麪。雖然知道它沒有多大營養價值,且有不少味精,但過去跟籃球隊友練習後,總會一起到便利店吃一碗「撈麪」,所以我想, 好吃的未必是麪,而是友情。 大多的孩子也喜歡吃雪糕,但我就很討厭它,奇怪吧?其實,以前我是蠻喜歡吃雪糕的, 直到四年級那年,有一次我在晚上吃了雪糕,並沒有甚麼異樣,到第二天上學時還是好端端的,但不久我便感到身體很不舒服,更突然吐了出來,弄得我非常狼狽,從此我就不喜歡雪糕了。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6_20170122sa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7.01.21
吾家有子初長成
兒子今年中三,學業成績不錯,又是學校籃球隊成員,且經常練波。兒子和同學時常討論功課,我要他切記,不回家吃晚飯就早點致電通知;但他卻沒有,吃晚飯時經常仍未回家,或回家後才說已經吃過了。打一個電話回家真的那麼難?是否他已長大,重視自己的朋友,卻輕視自己的家?  孩子到了外面,好像把自己的家拋諸腦後,甚至打個電話回家也做不到,這種情況,真的使父母非常氣餒,原本是家庭的一分子,父母辛辛苦苦養育出來的孩子,現在好像變成了陌生人,不難受才怪。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期,遇到以上的情況是很普遍的。做家長的,也應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獨立、自主,正是他們的需要。你的兒子,特別是當與他的「波牛」朋友一起時,他要在朋友間表現獨立;要他在某一個指定時間致電回家,必然被朋友笑他是「裙腳仔」;假若父母嘮叨不已,肯定成為同學朋友的笑柄。這樣,他如何在朋友面前立足?因此,他唯有選擇不致電回家,寧願返家後被家長責怪,總好過給朋友作笑柄。父母要明白這點,才能與孩子商議出解決的方法。 幸好,父母可利用現今的科技解決以上的問題。現今的年青人,利用電話發短訊是很普遍的事,父母可以著兒子在弄晚飯前發短訊回家。因為,將來待他成家立室, 他也應告訴妻子會否回家吃晚飯,免得做多了飯成了廚餘,此舉也可令家人放心。若問題繼續發生,父母可試一試,告訴兒子若他在某個時間前不發短訊給父母,即表示他今晚不回家吃飯;就算兒子在晚飯前回家,也沒有他的份兒。可能很多父母不忍這樣對待孩子,但我深信經此一役,兒子必明白應如何處理吃飯的問題。 可見,儘管是一件簡單的吃飯例子,也可教導成長中的年青人過渡成負責任的成年人;而做家長的,也要明白孩子在成長期的需要,兩者合一,必能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成長。
kjy02_201301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13
福德學校樹人60載 紮根龍城 風雨冋路 2
   重視成長 培育潛能 近年,該校積極推廣演藝教育,將舞蹈、戲劇,甚至聲樂訓練(高年級)納入常規課程,旨在給予每個學生發展潛能的機會。劉校長認為演藝教育不單能提升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更可提升自我形象和建立團隊精神。「我以往曾帶領籃球隊出賽,同學們得到區際亞軍佳績,卻始終覺得自己輸了;但藝術表演不同,只要你在台上有表現,便必定會有掌聲,可以享受努力換來的讚賞」,劉校長解釋。「起初也有男生表示不喜歡跳舞」,但最後由二十多名男生參賽的群舞《青蛙仔》得到全港比賽的獎項,劉續道,「這證明每個人雖能力不同,都有成功可能,而學業成績並不是唯一量度成就的尺。」 為慶祝60周年校慶,該校早前舉行攝影及標誌設計比賽,就讀六年級的鄧子珊在標誌設計比賽中結合六十、校徽和花草植物的元素,作品得到優異獎。六年級的蕭漪澄補充,「校內有很多植物,我們都習慣了蝴蝶、蜜蜂飛入教室,它們就像是福德的一份子。」子珊表示老師十分親切,可以聊心事,不同於她昔日就讀的學校,「希望學校有更多60周年,他日我有了孩子也可讓他到這裡讀書!」同級的林頌恩亦表示老師不會給他們壓力,很享受校園生活,「我哥哥也是福德的舊生,他經常回來探訪;畢業禮上總看見有些師姐流淚,我想我畢業時也會一樣。」 該校亦藉此機會,在有60年歷史的第一期校舍成立校史室,設相關展板及展品。劉校長強調:「我們希望學生透過了解母校歷史得到歸屬感,也希望他們以涂神父及福德主教作榜樣。」(澄)         福德主教(Bishop Francis Xavier Ford, 1892-1952)  已故福德主教屬美國天主教傳教會,於1918年抵達中國傳教,在廣東陽江及嘉應渡過34年,為該會首三名海外傳教神父之一。1935年,教宗庇護十一世任命他擔任嘉應教區第一任主教。福主教熱愛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盡量本地化。他尤其愛護青年,除教導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斷把天主的喜訊傳給他們,更為培育和訓練中國年輕司鐸成立一所神學院。 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福主教和其他瑪利諾會的神父和修女, 被視為美國間諜。美國加入韓戰後,情況更每況愈下。經過中方四個月的調查和審問後,1951年四月,福主教被捕,被判從事間諜活動,判處終身監禁。獄中,他的健康急轉直下,1952年於獄中逝世。瑪利諾會涂挽靈神父與福主教在嘉應傳教時甚為熟稔,涂神父為記念他,創校時以福主教名字命名。福德學校於1975年轉交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   
kjy01_201206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23
聖博德學校女子籃球隊 跳躍投籃 顯英姿
  (本報專訪)下課的鐘聲響起了,聖博德學校女子籃球隊隊員穿著深紫色的球衣,齊集校內籃球場,準備展開訓練。雖然天氣炎熱,女孩子的魄力卻絕不比男孩子遜色。她們列隊輪流練習投籃,全情投入。當中四位應屆畢業生陳綽婷、池雨虹、林凱婷和馬穎怡接受訪問,向記者描述本年度九龍北區小學校際籃球比賽決賽當日,獲勝的一刻,至今仍難掩激動和興奮的心情。   揮灑汗水 珍惜努力成果 自2009年至本年度,聖博德學校連續四年奪得香港學界體育聯會舉辦的「九龍北區小學校際籃球比賽」(女子組)冠軍。該校黃灌濠主任帶領女子籃球隊已十年,籃球隊現有成員60人:「學校自五年前開始聘請校外籃球教練陳永明,陳教練經驗豐富,為隊員安排精密的訓練。本校籃球隊分為簡易班(一至三年級)和校隊班(四至六年級),校隊隊員主要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為了提升技巧和能力,部份校隊隊員自費參加香港籃球總會主辦的各項訓練,若訓練安排在傍晚時段,我會陪伴學生練習,確保她們安全。」黃主任更安排校隊隊員與不同的友校進行友誼賽,增加隊員的比賽經驗,藉此互相觀摩和學習。 四位小妮子熱愛籃球,在球隊中擔當不同的位置。她們提及訓練的艱苦和樂趣,七情上面,手舞足蹈。隊長陳綽婷擔任中鋒,在攻在守,是球隊的樞紐;馬穎怡和林凱婷分別是控球後衛和得分後衛,穎怡負責帶球從後場到前場,再傳球給其他隊友,促成隊友進攻得分的機會,凱婷則以得分為主要任務。身為前鋒的池雨虹負責搶籃板、防守等工作。去年,穎怡以後備球員的身份,跟隨學姊們參賽,印象深刻:「當時,我的心情較輕鬆,校隊獲得冠軍,全憑學姊們的努力。今年,我以正選球員的身份參賽,那種緊張的心情難以形容!我們在過往一年的訓練裡,付出的汗水並沒有白費,我感到奪冠的喜悅更是加倍的呢!」 籃球是一項講求速度、體力和身體對抗性的運動。黃主任尤其欣賞隊員的堅毅精神:「為女孩子而言,體能訓練是非常艱辛的。每次兩個多小時的訓練,體能訓練約佔一小時,隊員必需堅持完成各式各樣的項目,如掌上壓、折返跑、跳繩等,這實在不容易。」炎夏盛暑,烈日當空,隊員如常接受訓練;暑期過後,大家的肌膚都變得黝黑了。黃主任看到隊員積極參與訓練,仍不忘分配時間溫習,爭取理想的學業成績,因而感到十分安慰。   共嘗苦樂 珍重隊友情誼 是次賽事中,穎怡與凱婷一同獲選為傑出運動員。凱婷自言非常喜歡打籃球,每星期投放不少時間進行練習:「除了校隊訓練外,我也參加香港籃球總會主辦的訓練班。下課後,我們也會要求黃主任讓我們自行練習。特別是即將離開母校了,我更把握與隊友一起打籃球的機會!優秀的籃球員應具備勤奮的學習態度,不斷改進和提升個人的技術和體能。」對綽婷來說,籃球不但能舒展身心,磨練意志,也能培養團隊精神,建立友誼和默契:「在進行比賽中,我親身感受到那份戰戰兢兢的心情!真的感謝已升讀中學的學姊們抽空前來比賽場地,為隊員打氣。」雨虹感觸地說:「因為訓練的緣故,我們經常在一起,同甘共苦,互相勉勵。」 六年的小學學習階段快將完成,四位隊員均表示在畢業前能為學校奪冠爭光,為她們的小學階段增添難忘的回憶。黃主任說:「這次獲獎的經驗讓同學肯定自我,此外,在訓練中鍛煉的堅毅精神,有助她們面對在成長路上遇到的不同處境。」四位同學更寄望學妹們能為學校爭取五連冠的佳績,穎怡認真地說:「無論結果是怎樣,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盡力而為。」四位小妮子雖不捨母校、老師和同學,但十分期待迎接中學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加入中學的籃球隊。她們更期望能入讀與學姊們同一所的中學,延續籃球夢。(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