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22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3
吉光片羽 城市回憶
  香港社會的發展與電影有著微妙的關係,近一個世紀,不少本港製作的電影透過各種表達方式和題材,反映香港不同年代的社會和民生的面貌。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下文稱電影資料館),參觀現正舉行的「時間巨輪 —— 光影香江百年情」展覽(展覽期至三月四日),該館節目策劃(文化交流)王麗明帶領本報讀者走進時光隧道,回顧香港電影的發展,重溫香港社會的變遷。 (本報專訪)穿過展館入口的時光隧道後,六個不同主題和設計的展區,順時針方向排列眼前。第一展區內,播放著黑白紀錄片,王麗明解釋說:「整個展覽以香港電影發展里程為主軸,從關於香港的第一部紀錄片《愛廸生短片》(1898)開始,這部黑白短片紀錄了從前香港的街景、普羅百姓的生活。1898至1949年是香港電影工業的起步階段,戰爭影響了電影工業的發展。直至戰後(1950年代),一群內地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南下,為本港電影工業貢獻不少,製作許多粵語片和國語片。」她指出本港的社會發展,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不少拍攝題材,如70年代政府推行一連串社會福利政策、1984年中英兩國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等。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2001年開幕。每年,該館均舉辦三至四個大型展覽。籌備展覽的過程中,王麗明(圖1)與另外一位同事整理大量資料,編寫六個展區的內容:「我們花了不少精神和時間,了解香港歷史和社會發展;從社會角度出發,選取與展區主題相關的電影。」1970年代,香港政府在港督麥理浩的帶領下,推行一連串社會福利計劃,加上本港經濟復甦;在電影工業方面,也有不少新轉機。王麗明對「1976-1984存叛逆.謀突破」展區感受較深,她形容這是一個火紅的時期,展區設計也以紅色為主調:「一群年輕導演離開電視台,投身拍攝電影,醞釀香港電影新浪潮,為八十年代的電影黃金期奠下基礎。這群導演擺脫過往在片廠拍攝的模式,他們勇於創新,作多方面嘗試,如在真實場景拍攝,對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衝擊。」這個時期的電影,王麗明尤其欣賞導演許鞍華:「許鞍華是一位膽大心細的導演,她首次執導的電影《瘋劫》(圖2),以西環餘樂里為場景,帶出小社區的風味,又選取轟動一時的命案為題材。此外,她的另一套作品《胡越的故事》(圖3),回應當時的社會現況,細緻刻畫越南船民的境況。」 王麗明自初中起,對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經常閱讀電影雜誌《電影雙週刊》,從中認識更多本地以外的電影:「中三那年,我已購票觀看香港電影節的節目。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字幕翻譯員,及後,我更有機會在《電影雙週刊》和《香港電影》工作。香港素有『東方荷里活』之稱,電影產量眾多,亦獲不少國際獎項,可是關於電影的雜誌寥寥可數,實在可惜!」年少時的王麗明漫遊電影的世界,她藉著欣賞不同的電影擴闊個人的眼界。她不忘提醒青少年:「不要只留意主流電影,嘗試擴闊電影選擇的範圍,學習欣賞不同種類的電影,這樣,電影的世界將會比你想像中更大、更廣闊。」該館為培養學生對電影的文化素質,增進有關電影的知識,舉行不同的活動,包括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學校文化日計劃及中學生電影教育計劃。(仨)   獨立想/新創格 (記者手記)除了主流電影外,你有興趣認識和了解獨立影像媒體嗎? 第十七屆ifva節將於3月13至28日舉行,除放映各組別比賽作品外, 特別舉辦「紀錄片工房」。剪接大師陳博文從台灣遠道而來,主持大師班和講座,在茶敍時段,和與會者交流切磋;此外,安排放映德國紀錄片大導荷索的短片選映,及ifva 歷年得獎的紀錄片代表作系列。 ifva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旨在推廣香港及亞洲獨立影像媒體創作,成為創作人的搖籃及推手。ifva始於1995年,前名為「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以比賽為平台,歷年造就不少本地及國際上舉足輕重的電影及媒體創作人 。第十七屆ifva比賽以「獨立想.新創格」(Think Independent, Frame New)為口號,比賽組別包括互動媒體組、公開組、動畫組、青少年組、亞洲新力量組。(仨) ++++++++++++++++++++++++++++++++++++ 第十七屆ifva評審推薦(亞洲新力量組) 《畢業旅行》(My Graduation Travel ) 洪伯豪(台灣) 彩色 29分22秒 國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國小六年級的惠美,意外地拾到信封袋,這促使她正視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獲得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Peace’s Toys H. Sercan TUNALI(土耳其) 彩色 5分58秒 土耳其語對白,英文字幕 Baris眼看祖父種植的每粒種子,都長成豐盛大樹。他相信任何在土壤裡的,都能茁壯成長。 www.ifva.com  
kjy01-201112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04
東涌天主教學校 捕捉蝶蹤 探索生命變化
 (本報專訪)蝴蝶像穿上彩衣的小姑娘,喜愛在花間翩翩起舞。香港雖是細小的城市,但現有記錄的蝴蝶品種,超過二百四十種,可算是觀蝶的小天堂。踏入深秋,天氣轉涼,本報記者趁著冬天來臨前,相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三位愛蝶者生物科老師黃應昌及兩位中四學生周敏銳和黎皓晴,一同進入蝴蝶國,窺探大自然界生生不息,令人嘆為觀止的世界。 幼蟲成長:尊重小生命 在該校蝴蝶園,本報記者雖與長成的蝴蝶緣慳一面,卻親睹葉子上的蝴蝶幼蟲和蛹,數位初中生也到來一同探望幼蟲。蝴蝶成長的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稱為「完全變態」。黃老師指出:由於東涌獨特的地理環境,校舍靠近賞蝶勝地䃟頭,在該校發現的蝴蝶約有三十種,當中更有罕有品種,如紅鋸蛺蝶。蝴蝶的成長過程並不容易,自然界的天敵如小鳥、胡蜂、蜘蛛等,威脅蝴蝶的生存。 數年前,黃老師帶領周敏銳、黎皓晴和數位學生參與由綠色力量舉辦的「蝴蝶普查員」計劃,經過二十小時的理論和實習課,並遞交記錄所得的資料,他們都成為認可的蝴蝶普查員。三位受訪者坦言在參與計劃前,對蝴蝶認識不深。皓晴翻翻手中的蝴蝶圖鑑,說:「最初,我有點遲疑:香港現有二百四十多種蝴蝶,我怎能分辨呢?可是,當我愈能掌握辨認不同蝴蝶翅膀上的花紋的技巧,愈渴望認識更多,於是很用心研究呢!」該校學生曾受大埔環保會委託,定期到䃟頭進行蝴蝶普查,建立蝴蝶資料庫。 蝴蝶園中,種植了不同類型的植物。負責該校生物多樣性學會的黃老師細心介紹:「我們除了定期記錄蝴蝶的數量和品種外,也剛剛重新修復蝴蝶園,種植合適的植物吸引蝴蝶產卵,及提供食物給幼蟲和成蟲。生物多樣性學會原為生態保育組,主要負責蝴蝶保育,但我們進行蝴蝶普查時,發現校園內還有其他的小生物,如蜜蜂、小鳥、變色樹蜥等。我十分鼓勵學生關注大自然中生物多樣性的特質,愛護小生物,尊重和珍惜生命。」 成蟲展翅:體會生命力 十月中旬,敏銳和皓晴參加「鳳園蝴蝶嘉年華2011」,擔任生態導賞員,為參觀者介紹蝴蝶生態及環境保育。到來參觀的人士,攜老帶幼,敏銳興奮地說:「我們負責定點導賞,為公眾介紹植物與蝴蝶的關係。藉此我增加對燕鳳蝶的認識,燕鳳蝶更成了我的心頭愛。」透過認識蝴蝶,兩位學生對大自然產生了好奇心,皓晴說:「在導賞中,我認識了更多蜜源植物。遠足時,我細心留意植物,活學活用。我最喜愛的蝴蝶品種是翠藍眼蛺蝶,在欣賞蝴蝶時,愛屋及烏,我也觀察蜜蜂、蜻蜓。」 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之道,各有特色。看到蝴蝶生長的過程,黃老師自言大開眼界,深受感動:「生物的生命週期的變化,讓我體會生命的意義。蝴蝶的形態,千變萬化,我曾在屯門龍鼓灘看到自己最心愛的紅鋸蛺蝶,我雖不是信徒,但看著這隻蝴蝶,自然地發自心底由衷地讚嘆造物主的偉大!」 黃老師指出香港觀蝶地點現時有十多處,他曾在一個暑期期間,到訪龍鼓灘觀蝶二十次。一年後,他重返那兒,發現原有的植物被清除,環境改變導致蝴蝶的數量減少,他惋惜地說:「人類的行為改變大自然生態,港珠澳大橋即將施行長期的龐大工程,我擔憂蝴蝶最常出現的地點受影響,如䃟頭、黃龍坑等。」鍾情蝴蝶的黃老師現為鳳園管理委員會委員,他說:「為小學生來說,蝴蝶保育的概念比較深奧。我認為應讓小朋友多認識常見生物的特徵,灌輸珍惜大自然和生物的正確觀念,這也能達到生態保育的目的。」(仨) 萬王之王 【黃玉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竇福音25:35-40)基督普世君王節讀經記載了這個比喻,它提醒我們耶穌基督原來也是一位愛微服出巡的君王,祂經常以最卑微的姿態在週遭出現;如果我們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君王,便該以愛德及服務為祂作出見證。 本學年,筆者於一所曾被內地駐校語文老師以〈夕陽依然燦爛〉為題,撰文投稿至《喜樂少年》以表惋惜之情的學校工作。三個月以來,深深感受到這兒的老師確是活出了基督君王的寶訓,身體力行,以愛德及服務見證了祂的真理。究竟落日彩霞有多美?它如何美?現場實景總比相片錄像來得真切。這兒的關愛氛圍教人心動,老師明白同學心底的願望是希望家人為自己開一次生日會,在準備生日會方面更是別出心裁。今年除了唱生日歌及送生日禮物外,還為每月的生日之星製作了一個動畫片段,他們或化身為小王子,或化身為小公主,當看見自己的可愛造型在熒幕上出現時,大家無不歡欣雀躍! 這兒也會為相同月份生日的教職員,集體慶祝生日。這個月,只有這位到任不久的校長生日,生日前夕適逢是旅行日,老師們竟然千里迢迢把生日蛋糕從鴨脷洲運送至西貢。對於一位新成員來說,關顧之情特別教人窩心。此外,老師為旅行日準備的食物亦特別豐富,並不是為慶祝生日,而是為了可以讓同學有機會大快朵頤。那些被邀請來幫個忙進食的同學,果然吃得十分痛快。老師看在眼裡,同樣開心,好一幅扣人心弦的圖畫;若非置身其中,絕不會感受到眼前的圖畫是如何巧奪天工!  這兒下課後沒有自費活動,因為同學負擔不來,然而這並不代表同學沒有機會參與一些由專業導師教授的興趣項目。學校推行「一生一體藝」,利用「學校發展津貼」的撥款聘請專業導師帶領課外活動,每年學期末更會為同學在社區會堂籌辦才藝匯演,讓同學展示學習成果,讓他們的努力得到肯定。下課後沒有自費活動,操場上確是比較寧靜,然而教員室內外卻是充滿讀書聲,因為老師邀請了同學留下來進行個別輔導。 雖然校舍沒有懸掛任何關愛校園的獎章,然而老師的愛護與關懷早已溢於言語、表於行動。最近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先生曾探訪學校,除了跟老師和同學見面外,也曾跟家長見面。言談間,大家異口同聲表示欣賞這兒老師對同學的關顧,而前家教會主席周太亦為座上客,她所有子女均在這校畢業,她慨歎這兒的硬件雖然比新落成的學校遜色,但軟件及人情味絕對比很多學校優勝,對於學校將要結束,只是感到可惜與無奈! 面對結校,兩年內老師會陸續離開。但我相信他們仍然會持守基督君王的良善心謙,用「愛」教化孩子。願天主繼續降福他們的努力,願一幅一幅用愛心繪製的圖畫,繼續在不同的角落展現,感染更多的人與基督君王同行,為天主的救恩工程奉獻自己,燃亮生命! 作者為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11b_20111030
奇妙大自然
2011.10.28
愛國的金連花
  在眾多香草植物之中, 花開得最壯觀的要算金蓮花了。 
金蓮花,英文名Nasturtium,別名旱蓮花,金蓮花科金蓮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中南美洲。 
金蓮花葉片與葉柄盾形相接,與蓮葉極為相似,花色為艷麗的金黃色系,中國人因而叫它金蓮花。外國人認為它的花形像武士的盔,葉子則像武士的盾,所以稱它為「戰勝紀念花」,花語是「愛國心」。 
金蓮花發芽適溫為15-20℃,在香港種植以秋播比較合適,播種前先將種子浸水一天,發芽率會較高。金蓮花對土壤的選擇並不嚴苛,一般用培養土拌入堆肥即可。栽培環境以日照充足及通風良好為佳,半日照下仍可開花,但生長速度會較慢。種植得宜,隆冬至春日便會長出美麗的花。  
除了觀賞之外,金蓮花全株具有像山葵的辛辣味,花朵、嫩莖和嫩葉可用來拌沙拉、煮湯或清炒,種子可用來做泡菜,地下莖則可用來代替馬鈴薯,真的是「多才多藝」。 
金蓮花開花後不久便會長出種子,收藏起來待明秋再播種。這樣每年都會有看不盡,用不完的金蓮花了。   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