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20111218
icon10
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1.12.18
讀書聖人
  真福康達生於意大利,父親是一位數學及物理老師。他自小得到薰陶,愛好讀書及勤力鑽研學問,還很喜歡學習語言,懂得超過十種語言! 無論康達入讀那一間學校,都獲得優異成績。他主修法律,雖然他愛讀書,甚至後來當上了教授,但他沒有因此而變得驕傲,以為懂得知識,就是最偉大,能夠目空一切,自以為比天主更厲害。作為學者,他認為求學使他更接近天主。生活必須向無限開放,從而汲取任何的美善及尊貴。比如他學習希伯來及希臘語言,好能以原文讀聖經。 二十一歲時,他拿到博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到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離鄉別井,為他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一方面,他有一點思鄉的愁緒,但另一方面,卻感受到教會的大公,因為他在異國,卻有相同信仰的同學。以前,在自己的國家,說意大利語是很平常及理所當然的事。在德國,他要說德語,連上教堂望彌撒、辦告解等,都要以德語。他第一次用德語表達內心的懺悔,令他很感動。原來天主的愛也可以藉不同語言來感受,他更體會信仰是普世的;無論去到那裡,天主教會都是同一教會。 康達很認真地祈禱,考慮要不要領受聖職做司鐸,或是發誓願做修士度奉獻生活,但他都感受不到這方面的召叫,所以,他決定繼續在俗世中作一個平信徒,努力作一個更好的基督徒。他很愛爬山,因為在大自然中,觀看著崇山峻嶺的美,他可以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很奇怪的,別人都能夠在他對人簡單的微笑,或親切的問候中,領略到他的獨特。 康達英年早逝,因患了傷寒,才四十三歲就與世長辭。他能夠融合信仰及學術,因而成為了大學教育的主保聖人。 給師長的話 要好好讀書,固然是師長的期望,但讀書的態度比學業成績更重要。有一些人以為凡是宗教,就是迷信,所以認為擁有科學知識,就等如放棄信仰。真福康達的榜樣,讓我們明白,求學不是單單為謀生學習一技之長,更不是為名利,而是一個途徑,更與天主接觸。 真福康達.費理尼  Blessed Contardo Ferrini  (1859-1902) 【紀念日:10月17日】  
kjy01_2011121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1
獻主會小學 擁抱天主的愛 親親小耶穌
  踏入為期四星期的將臨期,天主教信徒準備心神,慶祝基督降生成人的奧跡。聖誕節快到了!人們興高采烈地迎接聖誕節的同時,你有沒有關心這位在馬槽裡誕生的聖嬰耶穌?   本報專訪)可愛的聖嬰安靜地躺在馬槽裡,祂的誕生證實天主對世人的愛。受訪的四位學生中、年紀最輕的歐陽靜每想起聖嬰耶穌,便會發出會心微笑:「小小的聖嬰耶穌令人憐愛,我想學習照顧小朋友,就如呵護聖嬰一樣。我也會用心照顧我的妹妹。」獻主會小學的四位聖嬰會會員潘俊傑、張家雄、張瑋時和歐陽靜,與本報讀者分享從聖嬰身上學習的感受。   奉獻愛德 每年聖誕節前,學校安排全體聖嬰會會員在聖馬善樂彌撒中心參與主日彌撒,彌撒後,學生在校內舉行聖誕聚餐和集體遊戲,一同慶祝聖誕。福音記載耶穌誕生的事跡,使家雄想起天使讚頌天主,印象深刻:「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並讚美天主,這幕情景令我感動。我十分喜歡唱歌,去年,我跟家人報佳音,以歌聲傳福音。」 在常規聚會中,導師除了帶領會員參與以愛為主題的活動外,也會安排校外活動,如探訪老人院和暑期生活營等。提起聖嬰會的會規,四位受訪者齊聲說:「日日祈禱,天天讀經,力行仁愛,為主作證。」俊傑和瑋時最愛探訪老人院,俊傑微笑說:「服務長者是實踐愛德的機會啊!我們也探望住在安老院的獻主會神父,包括前校監孫益軒神父。」   祝福兒童 耶穌喜愛兒童,在兒童的心目中,對嬰孩時期的耶穌有甚麼印象呢?俊傑認為耶穌是一位謙遜的君王,祂誕生在簡陋的馬槽,而不是華麗的皇宮中。家雄說:「聖若瑟和聖母瑪利亞幾經辛苦保護聖嬰,我覺得耶穌必定能明白父母的愛,並孝順父母。」 該校黎潔儀校長指出聖嬰會由前校監孫益軒神父於一九七五年籌組而成,讓四至六年級學生在課餘時參與宗教活動,認識福音。該會會員以聖嬰耶穌為模範,努力在生活中實踐愛主愛人的使命。該校牧民助理馮景豪表示:該會現有四十二位會員,兩年前開始,聖嬰會與該校基督小先鋒合併成為一個團體,這樣的轉變更豐富了活動內容。在聚會中,學生透過不同的活動,認識聖嬰及學習耶穌的事跡,從而擁有滿載祝福和愛的童年。     各國各地的基督信徒以不同傳統習俗慶祝聖嬰誕生,該校校監、來自天主教國家波蘭的獻主會會士簡立和神父(Rev. Slawomir Kalisz, OMI)跟本報記者談笑風生,介紹家鄉預備和慶祝聖誕節的傳統習俗。 簡神父來港十四年,提起家鄉波蘭,臉上不禁流露想念之情。每年,當地天主教信徒十分重視聖誕節前的將臨期,等待聖誕節的來臨,簡神父說:「將臨期內,聖堂於清晨舉行特別彌撒,兒童自製燈籠,他們提著燈籠步行至聖堂參與彌撒。回想起小時候,兒童奉獻自己的善工給聖嬰耶穌,每次實行善工的時候,便儲存一些乾草,在子夜彌撒前,我們把這些乾草舖滿馬槽,這代表我們的心意——讓聖嬰躺在舒適的馬槽裡。」在聖誕節前,大部份家庭在家中擺放當地特式的馬槽(波蘭文稱為Szopka krakowska)(圖1)。 當地信徒在平安夜當日守齋,不吃任何肉類。簡神父笑說:「當天空中出現第一顆星,聖誕餐便開始,所以兒童都十分期待這顆星的出現。波蘭的冬天晝短夜長,下午四時許便會看到星星!」聖誕節是家庭相聚的節日,波蘭人在開始聖誕餐時,首先燃點室內的蠟蠋,一家之主的父親恭讀福音中描寫耶穌誕生的記載,家人一同詠唱聖詩,並彼此祝福。簡神父提到當地特式的聖誕餅(Oplatki):「我們拿著聖誕餅互相祝福,聖誕餅呈長方形,有點像彌撒中未被祝聖的麪餅。先祝賀對方,然後把對方的聖誕餅撕一小塊來吃,對方亦這樣做。」(圖2)擺放聖誕餐的餐桌上需預留一套餐具和座位,這是為耶穌或是登門造訪的客人而設的。 在波蘭,聖誕歌約有幾千首,都是當地傳統歌曲,內容講述聖子降生成人的事跡。簡神父哼著民族傳統的聖誕歌:「按照傳統,我們慶祝聖誕至二月二日獻主節(獻耶穌於聖殿慶日),在彌撒中,我們仍會詠唱聖誕歌。」(仨)    
kjy16b-20111204
窄門
2011.12.04
路 【許嘉寶】 此刻,是甚麼牽著你呢 ?
路     許嘉寶

 失敗、失意、挫折,總是圍繞著我們的生活。活了十九年,最令我感到失敗、失意、挫折的事,莫過於高考U.E(「肥佬」)。我很喜歡上學念書,與老師、同學傾談各種知識也是我最嚮往的,然而一科U.E就令我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手執成績單那刻,我的心真的很痛,眼淚也控制不住。不過,我沒有號啕大哭,我靜靜瑟縮在一角落。耳邊傳來的盡是好友的歡笑聲、老師的祝福聲,我的心更難堪。我內心不停問自己:怎麼辦?下一刻該怎麼辦?為甚麼要是我?上不到上大學,夢想要放下了嗎?一連串的問題縈繞我的腦海,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很徬徨,彷彿在荒野迷失,甚麼路也找不到。
然而,在我失意、迷惘之際,我卻遇到一個熱心的學姊,她不但安慰我,還幫我計劃下一步,甚至抽時間陪我去大專院校查詢。老實說,學姊和我的老師相比,她的意見更有用、更實際。取了成績單後數天,我不斷收到一大堆好友的留言、慰問,當中一位來自台灣的特別朋友(用「特別」二字來形容他,因為我和他之間有種微妙的關係),最能令我深深感動。他唱了一首歌給我聽:「神要開道路/在曠野無路之處/雖未看見/已看顧/祂要為我開道路⋯⋯」聽後,我忍不住流淚了,那刻我知道原來天主真的會為我開道路,那學姊不就是天主給我的指南針嗎?
我那位特別朋友還教懂我不要輕易放棄夢想,他說:「遇上大風大浪,不必膽喪,天色不會常藍,人生總有風浪,成功是一種過程,要愛在當下,欣賞沿途美妙的風光,遇上挫折,不要驚惶,要乘風破浪,終能到達彼岸!」的確,人生總不會是一帆風順,其實不能直升大學又沒有甚麼大不了,天主一定會為我安排一條合適我的道路。最後我在那學姊的幫忙下,報讀了副學士,念自己喜歡的學系,繼續在此路上努力追夢,愛在當下!
我那位特別朋友就像天主安排給我的天使一樣,有了他的正能量和天主的愛,甚麼難行的路我也不再怕。

 作者為德蘭中學中七畢業生 此刻,是甚麼牽著你呢 ?    陳 忻

 有一天,天父給小明一個特別任務,就是牽蝸牛去散步。很快,小明變得很不耐煩,因為蝸牛總是爬得這麼慢吞吞。結果,蝸牛努力的往前爬,他卻在後面駡蝸牛、踢蝸牛、生悶氣,也在埋怨天父。幸而漸漸的,他聞到陣陣花香,感到微風拂臉,聽到蟲鳥和鳴!他赫然發覺自己原來身在美景中,原來是天父叫蝸牛牽自己去散步!
有時候,好像嘉寶同學所深刻體會到的,我們的眼耳總是被埋怨、失望、懼怕、憂慮、憤怒、傷心和驕傲這些東西所蒙蔽,使我們往往聽看不清,原來天父一直也在悉心的看顧著我們。原來,縱使事情未如所願,我們身邊的「風光」也是優美的!「外面」縱然風雨交加,我們仍可遇見天父派來支援的天使;即使我們腳下的路,看似不是我們願意選擇的路,卻可以是最適合我們的一條路!在路上的此刻,你發現有甚麼牽著你呢?
「祂未曾應許天常蔚藍,祂未曾應允花兒常開,祂卻恩許祂的慈愛常在!」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分辨,以天父的眼光看事物,就不難發現天父的慈愛,常與我們同在!

 作者為中學教師    
kjy12a-20111204_1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1.12.04
聖誕禮物,給孩子最好的!
聖誕節將臨,大家自然會想起聖誕禮物。
然而,父母與子女,份屬一家人,還要講究送甚麼禮物嗎?若問西方人,答案是「yes」。不但如此,據美國維珍尼亞大學Theodore Carload的研究:對於禮物,還有兩點有趣的發現:
其一、美國人的禮物來源,主要份額原來來自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即父母和子女等直系親屬。惟份屬至親,互送禮物,卻不指望等量回報。
擴及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成員,即叔伯姑嫂、表親兄妹,送禮價值份量大減,只與送給學校老師或生意客戶相若。
其二、朋友之間互送聖誕禮物,禮尚往來。來而不往,不但友情減退,甚至會導致友誼終結。
每年聖誕送甚麼禮物給孩子?對扮演聖誕老人角色的西方父母而言,並非小事。終其一生,送孩子甚麼禮物,尤其是頭等大事。茲舉一例,頗有啟發,可供參考。
十九世紀的教育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在他出生的偏遠小鎮教堂裡演講,有鎮上的鐵匠問他:「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能把孩子教育成甚麼大人物?能送甚麼大禮物給小孩?」
史賓塞因此把演講的主題,改為「給孩子最好的」。他說:
「孩子的生命才剛剛開始,在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中,也許我們不會再有甚麼機會了,但孩子們會有。就如你吧,也許你這一輩子都在鎮上打鐵。但你堅韌不拔、細心、熱情,又有小創意,如果把這點小小禮物給你的孩子,他將來可能會用來從事一件偉大的、對人類有益的事情。
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累積太多的財產,也沒有甚麼名望,但每個父母都透過生活,累積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一點點留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史賓塞在二十世紀初出版了其半自傳式扎記《史賓塞的快樂教育》(Herbert Spencer:Essays on Education)後,美國教育界根據其教育思想全面改革大、中、小學課程,影響深遠。
當然每個做父母的未必有時間,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心得梳理,告訴孩子;也不用單在聖誕節進行,借助優質童書,未嘗不是捷徑。蓋童書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體驗融入作品,家長如果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的童書,送給孩子作為聖誕禮物,也是一件美事。 Frog and Toad series
《青蛙和蛤蟆》系列共有四集,其中兩集分獲凱迪克和紐伯獎傑出童書獎,青蛙和蛤蟆不算是小童,而是充滿孩子氣的大人。青蛙較年長,性格活躍,明白事理;蛤蟆較年輕,舉止緩慢,善良但不很聰明。
故事有快樂和幽默的主題;動物角色之間有高貴的友情,一一躍然紙上。
許樂靖同學翻譯推介了Frog and Toad All Year中Christmas Eve一章,友情閃耀和節日歡慶共融,值得一讀。
George and Martha series
《喬治與瑪花》系列共有七集。故事主人翁是兩隻可愛的河馬,故事散發出單純而深刻的幽默,圖畫以簡單點線混和樸素顏色,清新淳樸。
林晉慧同學翻譯推介了George and Martha中的兩個小故事,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