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4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16
天主教博智小學 參與師資培訓 協助小學規劃 生命教育計劃
(本報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的理性思考, 在學習中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尋索和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領略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臺灣教育界約二十年前提倡生命教育,臺灣教育部於二千年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小學至大學的學校課程。香港學界及教育工作者也愈來愈重視生命教育的重大價值。2010學年開始,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下稱「教院」)獲教育局委託,由教院承辦「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天主教博智小學是本學年其中一所參與師資培訓課程的學校。 生命觸動 始於欣賞 教院師資培訓課程自去年十月開始,將於今年六月結束。博智小學沈燕菊校長、許麗英副校長、訓導主任梁秉權老師和課程主任李彩靈老師參與培訓,他們一直努力為該校日後推行校本課程規劃作準備。 梁主任表示,校方持續將生命教育的相關元素滲透在教學中。因應教院的課程培訓,校方於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後,在全校推行「好言好語運動」作為試點。運動為期約兩週,首週學習透過觀察去尋找能夠讓學生內心產生欣賞之情的事物,第二週學習以言語或圖像去表達這份欣賞。「培訓課程在課堂講授結束後,去年底到台灣交流。這次交流讓我聽到對美麗的不同看法,原來勇敢是美麗的。同樣地,我可以欣賞一個小朋友跌倒在地後沒有哭,那份能夠承受痛楚的能力和勇氣。」沈校長期望學生欣賞的不只是行為本身,還看到行為背後所隱藏的美好特質。此外, 一次令學生深刻難忘的體驗活動更勝多次不同的活動,「為配合主題及加強效果,這段期間,在校內由基督小先鋒主持的午息點唱環節,我們將它改為只供欣賞某人而點唱。」 「生命教育十分重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中,以德先行。」沈燕菊校長說,現今社會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令學生容易感到混亂,可幸有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家庭)作為生命教育的支柱。 對沈校長來說,台灣之行有助擴闊視野,例如到訪台北華江國小參觀該校利用學校附近的天然資源,創設獨特的校本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透過賞鳥和生態探索,體驗生命的寶貴,從而學懂尊重生命的價值;又例如在南華大學紀潔芳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中,看到紀教授如何利用繪圖,幫助學生抒發內在的情感等。「不要因善小而不為,1自乘開方(× √)多少次都還只是1,但若加上0.1,則自乘開方八次便已超過2了。這種看待事情的態度,置於生命教育,十分適合。另外,台灣有講者談及生命教育不只為學生,老師也需要。我們要善待自己(為別人)、善待老師、善待家長、善待學生,要自己、老師、家長都做好了,最終才能使學生真正獲益。」該校早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日,便移師嘉道理農場舉行,讓老師可在大自然中洗滌心靈。  推行「好言好語運動」後,校方將從長計議,暫定以繪本作為該校推行生命教育計劃的教學策略,並將於2016-17學年實施。許副校指台灣之行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小學引入很多義工,協助校方推行生命教育,其中一個較具規模的團體是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臺灣的成功經驗值得香港學界效法。(敏 / 睿) 
kjy03_20160417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4.16
有用的書,還是無用的書?
在日本出版兒童繪本、發行各類兒童雜誌超過六十年的福音館書店,給繪本下了一個定義:「繪本是把父母和孩子連繫在一起的一座心靈廣場。」面對不知如何使用繪本的新手家長,他們也給了幾個中肯的建議:  不要有過強的目的性,就讓幼兒單純享受繪本吧。 閱讀的第一步,從大人為孩子唸讀繪本開始。 孩子喜愛的繪本,請反覆唸給他聽。 好好的把繪本唸完就好,不要問東問西,甚至強加價值觀給孩子。但如果是孩子主動提問,當然可以好好的發展後續的討論。 我一次次的想著福音館看待「幼兒」、「成人」、「圖畫書」這三方關係的態度,感到深深的折服。他們重視孩子的主體性,珍惜孩子自然、愉悅的和書本建立關係的那段過程。但是,仔細觀察現在台灣的繪本市場,表面上走出了過去兒童故事必備的道德勸說的窠臼,但事實上,功利主義仍舊掛帥,「道德勸說」只是改了個名字,變成「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繼續向掏錢買書的大人招手。 這種情況下,幽默搞笑或訴求單純美感的書, 經常成為書海中的遺珠。我就曾經在書店現場,聽過家長對著央求購買幽默類繪本的孩子說:「這種書只是搞笑,沒有用處的。」大人如何這樣輕易的界定有用、無用呢?我們倒是一起來看看以下這兩本書,到底有用還是沒用?  《貓咪的數學題》(道聲)講述兩隻待在牆上飢腸轆轆的黑貓和花貓,看見牆下一隻提著水桶、拿著釣竿的老鼠經過。怕分配不均, 兩隻貓決定等老鼠釣魚回程,一隻吃老鼠,另一隻吃老鼠釣到的那條魚。 「可是,如果老鼠釣到2條魚呢?那該怎麼分?」「那我們就等他釣到3條啊!」貓咪遇到的數學題,不管怎麼算,只要老鼠加魚的數量是偶數,兩隻貓就可以平分、相安無事。他們甚至假設,要是這隻老鼠剛好是釣魚高手,釣到好多魚,那麼他們就要把那一大堆魚曬成魚乾, 這樣就每天都有魚吃了。 兩隻貓在自己幻想的曬魚場裡喜孜孜的詭笑著,那個跨頁膨脹著他們倆豐衣足食的夢,令人拍案叫絕。這如意算盤打得精,但是反觀那隻老鼠呢?沒想到人家老鼠爸爸剛剛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回家就說:「今天真可惜,沒釣到半條魚。」當兩隻貓仍在夕陽中苦苦等候時,封底裡的老鼠一家正開心的享用著晚餐呢!  另一個也跟計算有關的故事是《11隻貓和阿呆鳥》(道聲)。11隻貓以製作、販賣可樂餅維生,賣不出去的可樂餅就變成他們的晚餐。但是每天這樣吃,難怪貓咪們說:「真是受夠可樂餅了!」 正當幻想著美味烤雞時,來了一隻信天翁,央求他們分享可樂餅,好撫慰他旅途的疲憊。11隻貓熱情的款待他,但滿腦子想的是烤信天翁的滋味。信天翁一口氣吃了六個可樂餅,滿足的彷彿上了天堂。他還無意間透露了心意,很想讓故鄉的兄弟姐妹也品嚐可樂餅的美味。 一問之下,他們一家兄弟姐妹的數目是:「3隻加3 隻加3隻,然後又加2隻。」那不就11隻嗎?數學不好的信天翁在認真數數的那一頁,11隻貓頭上浮現的卻是11 隻烤鳥的畫面,真是引人發噱。 11隻貓搭乘熱氣球,經過漫長的旅途才和信天翁回到故鄉。他們在房子裡等候其他信天翁出現時,還偷偷嘲笑著信天翁真是「阿呆鳥」呢!  見面的時間終於到了,貓咪們認真又期待的數著一隻隻進門的信天翁,1、2、3、4⋯⋯7、8、9⋯⋯咦! 怎麼一隻比一隻大!最後,第11隻根本是巨無霸阿呆鳥怪了!受到極度驚嚇的貓咪們本想乘坐熱氣球逃離,但是哪躲得過阿呆鳥怪的「挽留」呢?結局是待在島上, 每天不眠不休的為阿呆鳥們製作可樂餅!看著最後一頁,11隻貓無可奈何的蠢模樣,我真是不知道該叫誰阿呆了!  以上這兩本書,不管是黑貓、花貓的「計算」,還是11隻貓的「算計」,結局都好笑到令人噴飯。我看著家裡的兩個孩子一次又一次反覆的去翻閱這兩本書,每翻一回,就大笑一次,那種滿足與解放的模樣,讓我不禁要問:「這樣幽默搞笑的書,到底對孩子的人生有用還是無用?大人啊,你們真算得出來嗎?」      
kjy01_201603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3.05
天主教伍華小學 50週年金禧校慶 慎思明辨 師恩主愛
踏進與堂區、兩校校舍相連的伍華中、小學,操場上空的彩色風車隨風轉動,圍欄上貼滿學習生活的海報,校舍最高點懸掛著校慶的巨型直幡,這些布置在宣告兩校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的喜訊。  (本報專題)一家學校由籌建到創校逾五十載,集結了何其多的力量和恩德!在早前舉行的天主教伍華中小學的五十週年金禧慶典上,兩校校監羅國輝神父道出一個感人的片段:一名校友當年在學期間家逢不幸,其時的校監覺法治神父(Rev. Fernando Galbiati, P.I.M.E.)亦師亦友的陪伴,讓這名學生得以走過艱難歲月,長大成人,事業有成,更在退休後的今天回來,只想找當事人說聲感謝。 恩情在伍華無處不在,單是校名本身已是一則謝恩的故事。該校前稱新蒲崗天主教英文小學(上、下午部),1968年易名為伍華書院中、小學部,為要答謝曾任市政局議員的建築師伍秉堅的善行;他當年應覺神父之邀,以其專業協助建造該校,校方為表謝意,邀請伍秉堅冠以校名,後者選擇以其先父之名作校名,以茲紀念。直至2003年,小學部改為全日制,上、下午校合併,易名天主教伍華小學。  師生情誼永在 在該校任教28年的馬國良校長坦言,很多「伍華仔」、「伍華女」對學校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每年開學,總會有穿著不同中學校服的校友回來探望老師;當年曾有一位令老師大感頭痛的學生,畢業後在老師生日當天特意買蛋糕到校慶賀;最近校慶開放日,有些創校初年入學、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校友紛紛重臨母校;不少已達適婚年齡的校友,亦特意回校取景拍婚紗照⋯⋯ 在該校任教33年的林俊英老師及任職25年的校工陳建國也表示,常在街上碰到校友主動與他們打招呼。林老師說:「曾試過與校友這樣在街上談了半小時,我們像老朋友般無所不談。」陳建國稱,「有些主動與我打招呼的校友已長大成人,容貌有變,我未必認得出,但他們親切的眼神讓我知道是校友。」每次在校外相遇也讓他感到開心。學生稱呼他「國叔叔」、「國哥哥」、「陳叔叔」或「陳校工」,可見彼此間關係不俗。  良言終身受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學校在歷任先賢的帶領下走過半世紀,校訓「慎思明辨」是師生的指導方向。馬校長指當年他尚未升任校長,仍擔任數學科老師時,有次課堂上,他在引伸校訓時向學生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不敢回應,他自己揭曉,打趣說下聯是「盡信馬Sir不如無馬Sir」。馬校長表示慎思明辨是一種學習態度,他鼓勵學生透過學習,追尋真理,而非只盲從或拜服權威。他相信集思廣益,也相信學海無涯,不只囿於學業知識,生命教育也很重要。近幾年,全體五年級生都參與「乘風航」海上訓練活動,他希望他們透過面對困境和解難而成長。之前,馬校長除親身試驗,還與老師作多番討論和思考才落實推行。 金禧慶典上,馬國良校長、林俊英老師、陳建國與另外八名在校服務廿五年或以上的教職員,獲頒長期服務獎。正如羅神父當天談到校訓「慎思明辨」時所言:每個年輕人都應以高尚的情操、由耶穌基督無私的愛而來的勇氣,逆流而上,不要隨波逐流,找尋自己的人生方向,服務他人。這份心思和意向,不管是否公教師生也合用。林老師可作見證,她雖非教友,在該校任教多年,校訓令她終身受用。(敏)  
kjy01_2016022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2.20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環保好管家 願祢受讚頌
  「地球是上主給我們的禮物,這裡充滿美好和奇妙的事物,屬於我們每一位」 —— 摘自《願祢受讚頌》兒童動畫的中文旁白 (本報專題)去年中,教宗方濟各發表了新通諭《願祢受讚頌》。這是一封寫給每位住在地球上的人的信,要求我們保護地球 —— 我們的家。很多人都樂於過環保生活,如天水圍天主教小學近年在校園節能減廢,本學年還邀請家長加入行列,鼓勵他們物盡其用、共享資源,交換二手物品,一起做個環保好管家。 以教宗為榜樣 去年聖誕節前夕,二至六年級學生在德育及成長教育課中,觀看短片《教宗方濟各卑微的開始》,得知原來教宗也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尚未膺選成為教宗前 —— 身為阿根廷的主教,每次到貧民區主持彌撒都乘搭巴士。有份觀看短片的四年級學生何桉鈮和黃鑫,對教宗的謙卑和身體力行大表讚賞。黃鑫說:「巴士雖然行得慢,但若人人都像教宗般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駕駛,將有助減少整體廢氣排放量。」桉鈮接著說:「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也這樣做,節省下來的汽油費用可捐給有需要的人,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了。」兩位同學的反思和討論,正是當初設計這個教學單元的環保及德育科主任盧安芝老師想達到的目標,「他們還學會在服務他人前,效法教宗,先心存謙卑,這與學校本學年推行的主題:『服務南瓜.彰顯主愛』很配合。」盧主任說。 兩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環保,如桉鈮不買玩具,只以廁紙筒等棄廢物料自製玩具,她還提醒媽媽買菜時少用膠袋等;黃鑫則將月餅罐留下來放模型車,他也提醒爸爸不要買太多食物,以免吃不完壞掉造成浪費,及以報紙抹窗後才將它放進回收箱等。受訪期間適逢聖誕節,盧主任說:「耶穌是在簡樸的馬槽中誕生,學生接收到這個訊息,讓他們在慶祝聖誕節時,都樂意在班裡舉行綠色聖誕派對,如重用裝飾佈置的物品、準備食物時份量要適中、自備餐具等。」她表示學生常聽到有關氣候變化等環保議題的新聞,但要教導他們切實過環保生活,需要一個正面的人物讓他們去模仿和學習,教宗是其一,本身生活也很簡樸的林月霞校長則是其二。 全面節能減廢 林校長實踐環保的方式,在個人層面上,包括善用膠袋,將它們循環再用。她會將家中剩餘的膠袋,拿回校盛載校園中收成的農作物;她已多年沒添置衣服,日常會使用節能燈泡和採用淋浴等。至於在學校層面,三年前,將廢棄的廁所板改裝成其他校園設施,如乒乓球桌、活動花槽、長椅及講台等。「那年學校需要更換廁所門及間板,校工告知其實這些木材還原好,質地堅固耐用,價錢頗昂貴;他懂木工,可以嘗試改裝,結果效果理想。我們就用它來造了一張較矮、適合小一學生高度的乒乓球桌。使用前還特地邀請那位校工叔叔和學生一起剪綵,讓學生也可從中學懂感恩。學生都很開心,家長也很讚賞。」林校長說。 隨後,改裝工程所需的廢棄廁所板,則是從鄰近學校收集所得。此外,學校還安裝了太陽能接收板,將收集所得的能源納入學校總電錶內供學校使用,減少傳統用電量;又因應天氣溫度而開啟冷氣,減少耗電;日常使用紙張更是謹慎, 學校通告所用的都是再用紙,或會拿來印製福傳單張,總之不會浪費。校內推行了各項節能減廢措施後,林校長坦言每年均省掉不少營運開支, 節省所得全數用於學生身上,如添置圖書、作為課外活動的資助和津貼等。   林校長說:「透過推廣環保生活,有助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積極和正面態度。實踐環保是愛德行為,可以幫助活在同一地球村的每一個人。教宗是耶穌的代表,他這樣注重環保,我們也要多多向他學習。」在去年底校內其中一次早會上, 該校以愛地球為題與學生談環保。隨後兩個月的德育及成長課中,均滲入具生命教育及環保意識的主題,如小一課堂上的「小種子看生命」及「簡樸生活——知慳『惜』儉大搜查」、小二和小三的「簡樸達人」、小四至小六的「簡樸生活 —— 有機知多少」等等。 家長好幫手 去年開學初,校方還推行「天天好管家—— 環保家長計劃」,將環保教育推廣至家長的層面,鼓勵他們與學生一起物盡其用及互享資源。校方呼籲全校家長將家中潔淨的二手物品,包括任何年齡的衣物、家品、禮品和文具等,拿回校中在特定的日子與其他家長交換。首個交換日在上月底,參加了「Super爸媽」學習獎勵計劃的家長可優先挑選。當天換領情況踴躍,又適逢天氣嚴寒,校方最終將換領日由一天增至兩天,而在三月及五月會舉行本學年餘下兩次換領行動。 事前,校方召集了一班家長義工協助整理物資。其中一個家長義工是身兼家教會主席的雷黛妮,她的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二及小四。她表示收集所得以衣物為主,另抽濕機、風扇等電器也有。「如果是電器,我們不懂得操作,會致電捐贈的家長前來教導我們。最重要是確保操作安全。」另一家長義工、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二及小六的梁鏸心說,他們也收集了很多二手玩具, 當中包括波子棋和層層疊等益智遊戲,但謝絕帶攻擊性的玩具。「這是很好的身教,小朋友見到家中用不著但仍完好的物品,可以轉贈其他有需要的家庭,避免浪費資源,皆大歡喜。」女兒就讀小二的家長義工鄧秀麗說,女兒也將心愛的毛公仔捐贈給校方的遊戲室「天天樂園」,「她有鼻敏感,不適宜玩毛公仔,這次能為她心愛的玩具找到好歸宿也是好事。」梁鏸心稱這次活動讓她學懂延遲消費,及分辨「想要」和「需要」之別,在真正有需要時才添置。 玩樂中學習 負責這項家長計劃的張淑卿老師指出,將家長引入推廣環保教育的行列,是為推動天主教學校核心價值 —— 「家庭」,為學生營造更有利成長的環境,從中還可加強家校合作,肯定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說:「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是天主的好管家,一起保護環境、節能減廢。」她自己則善用舊床單等二手布料製作抓子,供小四至小六的學生在小息時玩樂, 「快樂可以好簡單,我們可透過發揮創意,自製玩具自娛。當我拿著抓子問學生是甚麼,他們都表示沒玩過,感到很新奇。」張老師有意藉此將日漸失落的傳統玩意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