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30317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3.17
閱讀障礙,不是缺憾,而 是挑戰
  你可能不知道:  有「偵探天后」之稱的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和有「童話巨人」之譽的瑞典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小時候都有讀寫障礙的問題。 你可能不知道:  在英語國家,讀寫障礙不但不罕見,而且還十分嚴重。以美國為例,有17% 學童有閱讀困難。 男生的閱讀問題尤大,在閱讀測試中,往往落後於女生;這種男生,通稱之曰莊尼(Johnny)。 一所學校,平均有三分一學童,其閱讀成績落後一年或以上。在青年罪犯之中,查其歷史,有一半是有讀寫問題的學童。 去年香港國際文學節(H o n g K o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r y Festival),應邀來港的一位著名英國童書女作家莎拉迦納(Sally Gardner)就是一名有嚴重閱讀障礙的人。 在英國5%人口有嚴重讀寫障礙(dyslexic),莎拉是其中一位。 莎拉十二歲時仍不懂串字,連標點符號也不大了了,被診斷為字盲(wordblind)。十三歲時她更被判定閱讀年齡(reading age)只有五歲,寫作年齡(writing age)只有四歲,學校生活變得慘無天日,老師認為她無可救藥。 不過,這位被視為愚笨的字盲,自幼以來,卻沒有離開過圖畫書,因為閱讀繪本就是她人生的最大樂趣; 她亦大量聆聽有聲書(audio books)。十四歲那年有一天,當全世界都放棄她,她卻開始了閱讀《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自此以後,再沒有人可以阻止她閱讀了。 同時,她刻苦學習,經過兩年努力,考獲英國中學畢業試五科合格,並憑其藝術天份及豐富想像力,於十六歲時得以進入著名的倫敦中央聖馬田藝術學院,三年後以一等榮譽畢業,獲藝術獎學金繼續深造。廿三歲時以劇場設計,投身英國倫敦西區劇場工作,一做十五年。此後莎拉專注兒童繪本插圖工作,再進而創作童書,最後成名成家。 《星期日時報》稱譽莎拉是一位「奇異天才」(an idiosyncratic genuis)。 莎拉的經驗很有啟發性:  其一、十四歲前她大量閱讀圖畫故事——繪本,多姿多采的故事滋潤了她的心田,造就了她的藝術傾向,這也說明了繪本的價值;  其二、十四歲前她大量聆聽故事,聽故事讓她的腦海出現了大千世界,啟發了想像和創意,反映出有聲書的重要。 其三、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多元智慧」,我們應從他的「強項智慧」入手,不要只盯著兒童的「缺陷」,不要只圍著學生的「弱項智慧」打轉。 莎拉的兒童故事痛快淋漓地敍述兒童的「多元智慧」,少年主角每多奇能異士,令少年讀者嘆為觀止,樂不可支。黃嘉雯同學和盧俊彥同學分別翻譯推介了兩位奇人奇事,一位是最強壯的女生,另一位是擁有魔法,能算出彩票中獎號碼數字的男生,情節生動有趣,均值得一讀。  
kjy16a-20121118
icon39
與眾同樂
2012.11.18
生活中的音樂片段
音樂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要細心觀察,無論是街道上行人各式各樣的步伐,又或林蔭大道上狗隻、鳥兒的唱和,都會編織出有趣的交響樂。重覆的節奏,相似的音高,瀰漫著微分主義(minimalism) 作品特色。 微分主義於二十世紀中期嶄露頭角,先見於視覺藝術作品。畫家以最輕微的筆觸,及省卻不必要的格式,用最簡單的素材去創造最大的效果。這是一種簡約美。二十世紀中期城市人享受到都市化、機械化帶來的中產式生活。繁華鬧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充滿娛樂的生活使一群藝術家有感而發,返回追求簡單的藝術國度。 美國音樂家如Terry Riley及Philip Glass亦創造了一系列以重覆出現的節奏與音型而譜寫的樂曲。微分音樂很容易吸引聽眾,因為這種音樂不斷以類似節奏及旋律層層遞進,同時也會呈現些微變化。可能是某一個音高的上升,或者是其他樂器的加入。這種慢慢提升張力的音樂處理,讓很多電影導演著迷。電影人都渴望以這種風格配樂。熟悉外國著名(非荷李活!)電影製作人及音樂監督的讀者,應該不會對Philip Glass的名字感到陌生。除了微分音樂,他還曾經涉獵不同的現代音樂創作技巧,如序列音樂(Twelve tone serialism)及無調性音樂 (atonal music)。曾經入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他,又獲頒獎學金,於六十年代留學法國,吸收到多元文化,難怪他能創作出多種類音樂。 音樂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微分主義音樂另一特色,是要打破傳統西方音樂框架。所有固定的曲式,主題句等沿用多個世紀的「標準作曲技巧」,都不被強調;就像我們仔細聆聽日常生活的聲音。沒有主題句,或重現段落,只有零碎的聲響片段。最近觀看一場水球比賽,發現球員於傳球時,會不經意地製造出一些節奏感。水球於空中飛揚,劃出了一道拋物線,又如旋律橫向線條。這是創作音樂的兩種元素。專心觀看賽事,更發現當對手控球我方回防,所有隊員都以背泳的泳式,均速地退回防守。這讓我聯想到在一個樂隊裡,不同樂手齊奏的段落。這些可愛的聯想,就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靜心看、聽、想,生命中就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 
kjy16a-20111218
icon10
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1.12.18
讀書聖人
  真福康達生於意大利,父親是一位數學及物理老師。他自小得到薰陶,愛好讀書及勤力鑽研學問,還很喜歡學習語言,懂得超過十種語言! 無論康達入讀那一間學校,都獲得優異成績。他主修法律,雖然他愛讀書,甚至後來當上了教授,但他沒有因此而變得驕傲,以為懂得知識,就是最偉大,能夠目空一切,自以為比天主更厲害。作為學者,他認為求學使他更接近天主。生活必須向無限開放,從而汲取任何的美善及尊貴。比如他學習希伯來及希臘語言,好能以原文讀聖經。 二十一歲時,他拿到博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到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離鄉別井,為他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一方面,他有一點思鄉的愁緒,但另一方面,卻感受到教會的大公,因為他在異國,卻有相同信仰的同學。以前,在自己的國家,說意大利語是很平常及理所當然的事。在德國,他要說德語,連上教堂望彌撒、辦告解等,都要以德語。他第一次用德語表達內心的懺悔,令他很感動。原來天主的愛也可以藉不同語言來感受,他更體會信仰是普世的;無論去到那裡,天主教會都是同一教會。 康達很認真地祈禱,考慮要不要領受聖職做司鐸,或是發誓願做修士度奉獻生活,但他都感受不到這方面的召叫,所以,他決定繼續在俗世中作一個平信徒,努力作一個更好的基督徒。他很愛爬山,因為在大自然中,觀看著崇山峻嶺的美,他可以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很奇怪的,別人都能夠在他對人簡單的微笑,或親切的問候中,領略到他的獨特。 康達英年早逝,因患了傷寒,才四十三歲就與世長辭。他能夠融合信仰及學術,因而成為了大學教育的主保聖人。 給師長的話 要好好讀書,固然是師長的期望,但讀書的態度比學業成績更重要。有一些人以為凡是宗教,就是迷信,所以認為擁有科學知識,就等如放棄信仰。真福康達的榜樣,讓我們明白,求學不是單單為謀生學習一技之長,更不是為名利,而是一個途徑,更與天主接觸。 真福康達.費理尼  Blessed Contardo Ferrini  (1859-1902) 【紀念日: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