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20116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2.01.14
溫柔堅毅的女畫家
你喜歡藝術嗎? 無論你是男生或女生,喜歡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但原來在十九世紀的美國社會,仍然普遍認為教養合宜的女孩並不適合藝術工作,不過有一位名叫瑪麗. 卡薩特的女孩,決心想成為一位藝術家。這次介紹的繪本就是關於她的故事。  當瑪麗.卡薩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生活,當時普遍認為女孩不適合當藝術家,但她的性格鮮明,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在16歲生日前夕,她向藝術學校提出申請,並成為那學校當年首位取錄的學生。後來她想到巴黎發展藝術事業,雖然父親不允許,但她並沒有放棄。到了法國以後,她整天流連在羅浮宮,用心臨摹古典名作,為自己的藝術奠下深厚的根基。有一次,瑪麗在一間畫廊前看到竇加的粉彩畫,被深深吸引。她終於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藝術方向。竇加也在巴黎沙龍展覽上看到瑪麗的畫作,禁不住讚賞她的繪畫天份,並邀請瑪麗加入自己有份參與的獨立創作團體,也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印象畫派。瑪麗在不斷創作中,漸漸確立自己的風格,她的畫作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母親與孩子」,在藝術中讚頌親子之情。時至今日,瑪麗.卡薩特的畫作仍是各大美術館的珍貴典藏,她以身體力行,證明女性也可以成為卓越的藝術家。  共讀指引  家長跟孩子共讀此書的時候,先可視之為一個封建社會中的獨立女孩故事,藉以探討如何確立自己的理想與方向,並發揮所長,成就夢想中的自己。此外,家長也可以從藝術鑑賞的角度來跟孩子閱讀。如果可以的話,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印象畫派的歷史,閱讀的時候便能跟孩子分享印象派中赫赫有名的名字,包括莫奈、雷諾瓦、竇加、畢沙羅、塞尚和莫里索等。這確實是一段光輝燦爛、群星雲集的藝術史。書中的圖像也是另一亮點,其中一些圖像是按照竇加和瑪麗. 卡薩特的畫作改編繪成的,包括竇加的《芭蕾舞課》( The Dance Class)、瑪麗.卡薩特的《孩童沐浴》(The Child's Bath) 和《在包廂裡》(In the Box)等,就像是書中的隱藏彩蛋。如能發現這些畫作並與真跡對照,自有一番趣味。  繪本看世界 瑪麗.卡薩特是印象派畫家之一, 她之所以特別,一來是因為她是女生;二來是因為她是美國人,與一眾法國藝術家相比,不但沒有被比下去,而且還能創作出自己獨有的風格,並把印象派藝術帶回美國進行展覽和推廣,為美國的藝術館帶來一批重要的印象派畫作藏品。  瑪麗.卡薩特擅長描繪母子之間的細膩互動,畫作中洋溢暖暖的溫情,流露真摯純樸的情感。她與竇加之間的情誼,也為後世所傳誦。瑪麗視竇加為精神契合、共同追求藝術理想的良師益友。兩位大師不斷傾心創作,互相影響和砥礪,畢生投入藝術工作,兩人均終生未婚。 《瑪麗.卡薩特》 作者: 芭芭拉.賀克特 繪者: 加比.斯維特柯斯卡 譯 者: 劉亞菲 出版社: 維京 ISBN : 9789864402199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160612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6.11
青苗天地〔2016.06.12〕:文章
探訪孤兒院 張君睿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B  幾個月前,我從家中出門,只知道心裡有一絲的恐懼——老師強迫我到孤兒院探訪,卻說不出有任何原因,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道當中有甚麼意義。況且,始終是第一次,又要與陌生人接觸,令我不由得感到戰慄。 到了孤兒院,拖著沉重的身子和腳步,忐忑不安。我走進去,只看見一些成人在一些孩子身旁, 有說有笑,他們沒注意我這不合群的「羊」。一個導師走過來,說:「你要與其中一個孩子聊天嗎?」我走過去,那孩子立刻伸出手來,笑容可掬地說出自己的名字,表示歡迎我。我感到慚愧,因為那導師曾略說那小孩的背景,他自小被父母遺棄,自此便流浪街頭,幸好被孤兒院的人員發現, 並讓他進入孤兒院。我卻因一些小事就會沮喪,真是慚愧。那小孩在惡劣的環境下,培養出樂觀的性格,我不由得佩服他。 然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大家都十分投入。只見他們微笑,想到他們自小的背景,我不由得格外悲傷。他們能這樣樂觀地面對,我十分敬佩。我生長在幸福的家庭,卻不懂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樣的一天改變了我,我的態度變得樂觀,也是由這天開始。珍惜人生,才是生命中一定的道理。   慈悲的力量   陳穎希 聖安當女書院 五B  教宗方濟各於去年底宣佈「慈悲禧年」,呼籲人們應當像天父那樣慈悲。「禧年」又稱為聖年, 通常大多相隔二十五年,近年社會上發生太多暴動和不愉快的事件,教宗方濟各特別開啟特殊禧年, 呼籲人們重拾慈悲之心,實踐天主的寬恕與慈悲的美德。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應當慈悲, 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6:36)對於這句說話,大家認為又有多少人做得到?隨著時代變遷, 社會愈趨自私自利,人們變得冷漠無情,很多人認為社會已經溫情不再。可幸的是,仍有人能貫徹地實踐慈悲─「她」只是一個瘦小的修女,但「她」卻用自己的一雙手關愛他人,化解社會的冷漠,溫暖萬千個冰冷的心靈, 堪稱慈愛的化身─「她」就是即將列入聖品的真福德蘭修女。 德蘭修女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是慈悲待人的典範, 衣著樸素,常手握《聖經》, 藉此提醒自己時刻實踐天主聖言。她一生簡單卻不平凡,用自己的雙手感化和溫暖他人,服務被社會遺棄的人,包括:老年人、失業者、窮苦者、無家可歸者、臨終病人等。德蘭修女在印度創立了「垂死之家」,拯救命途坎坷的垂死者,令他們能在生前感到受尊重,安詳地離開人世,彰顯生命的價值。德蘭修女以充滿憐愛的一雙手,去觸摸「窮人遍體鱗傷的身體」,如同在觸摸「基督的肢體」。這份慈悲的力量,不但能安撫人們身上的傷痛,同時亦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數年前在廣東省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不禁令人嘆息,現今社會竟會變得如此冷漠,冷漠得令人懼怕—十八個路人經過撞車倒地的小悅悅身邊, 竟沒有人伸出援手,任由躺在血泊中的孩子痛苦地呻吟。之後,一位年紀老邁的清潔工婆婆經過,見狀立即放下手上的垃圾剷,伸出雙手來溫暖這具冰冷的小身軀,抱著小悅悅送往醫院急救。這件事敲響了人性的警號: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竟漠視了世間人情,被利益和金錢蒙蔽雙眼, 漸漸磨滅了寬容關愛的心。 縱使世間溫暖不再,深信社會上仍有人願意伸出雙手溫暖他人。一人的力量雖少,只要積少成多,便可化為一份傳遞的力量,重燃社會的溫暖。所以,不要吝嗇自己,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助人,那怕只有一雙手。 但願我們能像天主一樣待人慈悲,溫暖他人,令慈悲之心芳香洋溢,傳播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讓社會回到喜樂滿盈的日子。   離島   潘雪盈 嘉諾撒書院 四A  午後踏上坪洲,一輛輛的單車毫無秩序地泊在路邊,附近的樓房都不超過五層樓高,人煙稀少。這個島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簡樸丶毫無城市化的痕跡。 往前走,看見一些老人坐在榕樹下拿著葵扇乘涼,閒話家常。在這裡,歲月彷彿靜止了,即使現在的香港人如何繁忙,腳步變得如何快,這裡的居民還是悠然自得,像從前般做每一件事。 島上許多戶人家毫不忌憚地敞開大門, 好像在迎接隨時光臨的賓客,對鄰里毫無防範之心。如今的市區裡,這種鄰里之間的信任恐怕已經蕩然無存了。 我們經過一家糕點鋪,買了兩個蛋糕。雖沒有用甚麼名貴的食材,那些蛋糕鬆軟香糯,吃一口便能感受到製造者的用心。蛋糕裡裝的是單純快樂的人心丶而它的味道是濃濃的人情味,又豈是市區中某家名牌商店裡的法式甜點可比擬?  夕陽西下,我們漫步於東灣。闖入眼簾的是一位父親騎自行車載著一個女孩,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小女孩抱住父親,他們的臉上都蕩漾著最溫馨的笑。他們的剪影消失於路的盡頭,正如在都市人的臉上幸福淳樸的笑容也隨之消失。 在城市看得到的繁華,在這裡毫無蹤影;在這裡看到的人情味,城市裡卻已銷聲匿跡。真正的快樂是如同坪洲居民般單純簡單的,不需要物資,卻需要真心!     
kjy02_2015111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14
真情歲月 街坊老店 記實攝影師 吳文正 專訪
糧油雜貨店、老茶莊、小攤檔——理髮、修理鐘錶、修衣補鞋、售賣報紙和零食⋯⋯街坊老店,曾留住市民大眾的腳步,凝聚深厚的街坊情誼,維繫牢固的社區關係;老店, 一個香港人愈來愈陌生的名字。 (本報專題)香港公共圖書館藏書中,以商店及香港歷史為分類主題的書本《街坊老店》(2008年出版,中英文),記錄了記實攝影師吳文正為他所熟悉的舊區老店留住一個個寫實的鏡頭、一份份溫馨的友誼、一段段具本土特色的香港歷史。2004年,吳文正獲邀參與香港藝術節「家.不家」(Home and Homeless: Portraits of Families)視覺藝術展,他選取街坊老店為拍攝對象。作為攝影師,他感到有責任用影像保留老店的城市記憶,保存見證著香港社會演變的歷史,同時喚起年輕人關注舊區老店的處境。「很多事物都有一種人情味」,在舊區成長的吳文正,對老社區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深厚情誼。 街頭美學 城市經典  街坊老店不同的店面裝潢、貨品特色和銷售習慣等, 細意地散發社區的特色和濃厚的人情味。老店一詞,字面的意思很清晰,離不開地方歷史和民眾的生活,「老店指經歷一段固定年期的店鋪,一百年的、五十年的。無奈, 香港目前的處境,能堅持三十年的也算是老店了。」舊區重建後,大型購物商場盤踞社區主要幹道,迫使街坊老店無法生存,定義老店的年期也相應縮短。吳文正指出老店的定義,重點在於店鋪所經歷的時期。「除了年期,要辨認老店並不難。首要是外貌,其次是經營的手法。單從店鋪裝潢、格局能略知一二。有些店鋪採用前鋪後居的格局,以店為家,以家為店。」 許多的老店門口都掛著金漆招牌,吳文正表示:單靠金漆招牌來辨認店鋪的歷史是不足夠的。「有些店沒有招牌;有些店當年開張時,再沒有錢花費於請人來造個招牌;有些老店地方細小,容不下一個招牌。所以,看不到金漆招牌,也不代表它一定不是老店。再者,有些老店沒有自己的鋪位,例如街道上的小攤檔。」老店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店鋪的名稱。吳表示:「舊時的店鋪名稱都有固定格式,通常都會有個『記』字或者『號』字,又會在店鋪名稱加上老闆的名字。當你在街上見到『某記』、『某號』時,很有可能那就是老店了。」 溫情臉譜 柔韌異彩 走訪老社區,以攝影機記取店主們從容地面對鏡頭, 吳文正跟老店的接觸有著充滿人情味的難忘回憶。「每次拍攝都是愉快的經驗,每天都紀錄不少難忘的回憶。最特別的感覺是老店那種堅持數十年的精神;最大的得著是從這些店主身上,學習他們的自信和真誠。」 小攤檔雖是小個體,卻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的存在說明了部份的香港歷史。一位在街上擺攤子的伯伯給吳留下深刻印象。「那伯伯曾在鞋廠裡工作,他的小攤子有個自製的四方形多功能工具箱。看起來,那工具箱的造工不算好,卻呈現了伯伯的智慧。街頭的環境惡劣,他憑著一雙手修補皮鞋,謀生不容易;伯伯風雨不改,那份堅毅和克苦精神令人敬佩。」 兄弟班、夫妻檔、三代同堂等家庭式合作經營的老店,也曾給吳留下不少趣事,「曾為老店拍攝全家照,為齊集店主的家人而等了一年」,帶著微笑,吳憶述他與一家位於上海街的玻璃鏡店(鏡明相框玻璃)的店主及家人,展開一段難忘的交往。「他們常邀請我到店內喝湯, 寒喧問候。跟他們相處久了,覺得這店的人給我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彼此像一群相識已久的朋友。」吳也曾碰到被拒絕的時刻,「不是每一間店都會給我拍照,有些店主在我懇求很久後才答應。也有些店主很爽快答應的。我拍照時,他還會說要穿上西裝才上鏡呢!」吳打趣說。     為追尋成長的真實見證,吳文正帶著攝影機訪尋舊區老店,這份追尋也成為他致力推廣本土文化的一份原動力。現時為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創辦人及項目總監的吳文正,早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專題講座「街坊老店」,分享他多年訪問老店的經驗和老店的故事。「跟這些老店的人接觸,很開心。他們很親切,每個人都是朋友,照相時直接面對鏡頭,沒有矯扭造作,笑得自然和自信。他們為自己能夠真實地面對生活而感到驕傲,那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來得自信而真實。」吳正積極籌劃第二輯「街坊老店」,他期望那些未必看過老店的年輕一代, 多認識本土歷史,「多到老區走走,增強觀察力;多觀察,抱著欣賞和主動關懷的心,了解和尊重老店街坊;認識自己的家,認清處身的歷史。」(熙 / 睿) 
kjy07_15092013
喜樂書房
2013.09.15
2013.09.15(初小)
快樂,由童書開始 圖畫和文字幫助我們記錄生活裡不同的事情。閱讀優秀的童書,讓我們由童年開始,踏進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領域。 暑假結束前,「喜樂書房」首次與你見面了。剛過去的暑假, 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有趣的書呢?  新學年,你升上更高年級了。環顧身旁的同學,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個座位?看看教室裡的同學,有些同學愛說話,有些同學的個子長得比你高,就是一些跟你要好的朋友,你們也有不同的性格。對嗎? 翻看一下這次介紹的書,看,初小年級的圖畫書多好玩,中小年級的選書滿載溫情又充滿想像力,高小年級的書單介紹精彩難求的少年小說和城市景貌。你可能會在這些故事書裡,看到一個人物,像教室裡一位不太熟悉的同學,或是大廈裡的鄰居呢。 一本好書使人畢生受用,給我們帶來樂趣和生活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勇氣、珍惜親情和友情、欣賞和尊重大自然、發現宇宙的奇妙和偉大,讓你舒展胸懷,喜樂閱讀。 今天愉快閱讀的小朋友,映照著未來社會的希望。可能有人會說:「小朋友要應付很多功課,學習生活編排得密密麻麻,他們還有空看課外書嗎?」親愛的同學,你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1. 《晚安,猩猩》(上誼) 佩琪.芮士曼  「晚安⋯⋯晚安」。這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書,很可愛!故事由一隻精靈貪玩的猩猩偷去管理員腰間的鑰匙開始。看守動物園的管理員拖著疲累的腳步,溫柔地叮嚀籠子裡的猩猩、大象、獅子,向牠們逐一說「晚安」。想不到,頑皮的猩猩悄悄地開鎖,於是,小土狼、長頸鹿、犰猱緊隨著猩猩、大象、獅子,列隊走到管理員的家裡。「晚安」,「晚安」七句互道晚安的聲音,驚醒了床上快跌入夢鄉的管理員太太。 2. 《一園青菜成了精》(信誼) 北方童謠改編 / 文,周翔 / 圖  園子裡蔬菜身上七彩各異的顏色,居然是源於一場蔬菜大戰?成了精的蔬菜們,青蘿蔔當大王,蓮藕也稱霸。打起來啦!打起來啦!誰佔上風?誰能得勝?一場激戰過後,田裡綠油油的蔬菜變得有點不一樣。 3. 《999隻青蛙兄弟搬新家》(小天下) 木村研 4. 《然後,春天就來了》(道聲) 茱莉.福萊諾 5. 《娜米和可愛的動物們》(阿布拉) 路易士.斯洛巴德金 6. 《妞妞的鹿角》(和英)大衛.司摩 / 文、圖 7. Why Mosquitoes Buzz in People's Ears (Puffin, 1975)  為甚麼蚊子總要在人的耳邊嗡嗡聲作響?在非洲,有這樣的一個傳說。一天,蚊子向蜥蜴說自己看見一個農夫,掘出一個「大如蚊子」的山薯。蜥蜴真不敢相信蚊子居然自比山薯般大小,牠氣得用樹枝塞著耳朵,不想再聽這麼荒謬的大話。誰知道蜥蜴這種行動,卻引發了整個森林大大小小動物的連鎖反應,連太陽也沒有從東方升起來,獅子大王也要出來召開大會,查個究竟。 8. Mirette on the High Wire ( Putnam, 1992 )  本書獲1993年凱迪克童書繪本金獎(Caldecott Medal)。      適合初小同學親子共讀,高小同學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