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_20191006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9.10.04
陪你找「心入面把聲」(上)
提起「心入面把聲」,大家會想起甚麼?對的!就是在《反斗奇兵4》中,巴斯光年遇到難題時常說的對白。 若你沒有看過此電影,容許我在這裡簡說一下:故事講述巴斯光年是一個內置了發聲器的玩具,但他誤以為發聲器預設的說話就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於是每當他遇到困難時,他便會按一下身上發聲器的按鈕,嘗試聽取「內心聲音」去採取行動,但由於這些預設說話與他的處境不太配合,便鬧出不少笑話。 「內心聲音」,大家知道在哪裡嗎?有聆聽過嗎?  我是一位心靈教育培訓導師,我的工作是帶領人們認識、接觸和培育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人覺得內心很抽象,難以捉摸, 但其實她跟身體一樣,真實地與我們一起,只是生活忙碌,大家沒有察覺她,打個譬如:就好像呼吸,我們時刻都在呼吸,但我們卻沒有留意空氣何時進入和走出鼻孔。 因此,作為心靈教育培訓導師,我們透過不同的體驗,邀請大家親身經驗,學習留意事情為自己帶來何種反應。例如:為五官(眼、耳、口、鼻、皮膚)帶來甚麼信息麼?自己能否留意到身體出現哪些狀態(蹦緊、放鬆)?這些資料都是大家很少留意但卻存在的,當人能夠發覺並觀察到它的時候,它們就成為幫助我們進入內心世界的入口了。 進入這道門後,導師從你經驗得來的信麼,運用有方向性的「對話」從旁引導,以好奇、不判斷的態度作出提問,幫助人們自己發現埋藏在信麼以下的情緒、想法、信念、渴望、需要等等,並協助人以自己的話語去表達這些「內心聲音」。有時這些聲音會觸動我們,但有時也會出現矛盾,作為導師會協助梳理, 好讓人看見自己糾結的地方,加以澄清分辨。內心阻塞的通道打通過後,人內心的美善,生命的力量就能夠慢慢散發出來。 如此,人在迷茫之時能更有力量尋找出口,在順利之時又能自在地樂在其中。(待續) 
kjy01_2017060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6.02
寶血會思源學校 主題學習週連繫日常
(本報專題)寶血會思源學校每年會於校內進行主題學習週(下稱學習週),讓學生放下常規的書本、功課和時間表,就著不同主題進行研究和探索。今年,三年級的主題是「採購小博士」, 學生透過實驗,比較市面上不同牌子的廁紙、清潔劑和黏合劑,從而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五、六年級的主題是「皮影戲」,學生中可認識皮影戲的由來、製作方法、配樂等,並自行創作劇本、皮影偶及配樂。 從書本到書外 校方明白學習不只是運用在讀書及測驗上,所以學習週著重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五、六年級可從皮影戲中認識中國傳統藝術及成語,並認識皮影戲的歷史和知識。陳卓彤表示,老師派發一篇成語短文,讓學生自由創作對白、語氣和音效,成為獨一無二的劇本;是次活動也是不少學生第一次創作劇本,其中吳梓瑜認為,完結時旁白會說出故事寓意,強化學生對成語的理解。 配樂方面,各組員需要在家搜集可發聲的物料,如鐵罐等。而梓瑜的小組更會按照組員懂演奏的樂器,如長笛、牧笛,自行創作歌曲的第二聲部。 他們於製作前,曾觀看專業的皮影劇團,卓彤說:「專業的劇團在演出時不會讓人看到控制棒,皮影偶也不會離開屏幕。我們只有短短幾天時間練習,表現已很不錯了。」她認為皮影戲從古代傳到現在,十分奇妙。她平時只會在電視看到相關資訊,但現在更能產生共鳴,明白延續傳統的困難,從而更欣賞劇團的成果。 郭敏儀校長表示,校方不期望學生的表演完美無瑕,但期望他們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學懂欣賞和尊重文化,明白保留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而三年級在學習週最後一天,進行黏合劑測試。學生用黏合劑黏著兩根雪條棒後,利用雪條棒承載電池,從而找出哪種黏合劑最具黏力。王愉蘅同學表示,在實驗期間曾折斷雪條棒,故改良第二次實驗,最後黏合劑可承載四十七顆電池。 王愉蘅及黃鎂錤最喜歡的實驗是測試廁紙,例如把廁紙繞著四隻桌腳,便能測試其長度;愉蘅還表示實驗後可測試各自的包裝紙巾。鎂錤喜歡在上課時進行有趣實驗,「這樣上課既輕鬆, 又能發揮我們的創意」。她指以後會帶家人到超級市場,選購性價比高的產品。 運用共通能力 除了學習課外知識,無論進行實驗還是製作皮影戲,學生都能運用不同的共通能力,如溝通、解難、研習、合作等。郭校長表示,學生分小組進行,要一齊合作、一齊討論,需要很高的協作能力。 鎂錤說:「每組五位同學負責不同的工作,如取用品、安裝物件、記錄等, 每人都要做好自己的責任。」她表示,曾有同學爭著做實驗,故仍未放電池,雪條棒已經斷了。愉蘅補充:「我學到與人合作時,要聆聽別人的意見, 才會有更好的結論;做實驗也不應輕易放棄,要找出錯誤之處,改正並嘗試直至成功。」 相對三年級的問題,製作皮影戲的難度便更高了。由於時間緊迫,學生只有一兩天的時間製作所有皮偶,所以他們要在課餘時間繼續加工。同時,挑空的部份十分幼細,一不小心便會剪破皮偶。當皮偶破了,便要利用膠紙修補;倘若皮偶的重要位置,如眼睛破了,更要重新製作。梓瑜表示,組員曾為挑空甚麼圖案而各持己見,最後老師建議他們用投票方式,才能解決問題,「投票這方法很民主,我也學到要分工合作」。綵排時, 梓瑜亦需要同學提醒,才記得要說對白,讓她更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梓瑜認為,由於需要同時控制皮影偶及說出對白,對小學生來說,頗難兼顧,「若我們手震,皮影偶便會在幕前消失。」卓彤亦認同綵排時面對不少實際困難,「本來打算把皮影偶造得大一點,可讓觀眾看得清晰;誰知屏幕小,令比例有問題。」同時,若所有角色聚在同一個位置,會導致走位不好看。卓彤指,幸好小組有默契, 知道要分散站位,才能營造出較好的舞台效果。 在學習週的最後一天,梓瑜一組有幸為全校學生表演其中一齣皮影戲──《螳臂擋車》,梓瑜說:「我的心情既興奮,又緊張。這是我第一次對著全校表演皮影戲。」 表演後,她頗為滿意,「我所操控的蝴蝶,在綵排時曾有幾次因手震而掉下來,所以今次演出尚算暢順」。 郭校長提到,學生是在學習週最後一天的早上,才知道誰能上台演出; 演出的學生不一定讀書成績出色,活動反而著重能讓學生發揮不同的才華,如領導、音樂、視藝等方面。除此以外,她指出, 是次學習週滲入心靈教育,「關愛是學校的重要元素,就如同學之間有不同意見時,也會學習包容體諒;希望學生透過是次學習週,能成為『愛己、愛人、愛世界、愛天主』的思源人。 」郭校長說。(妤) 
kjy02_20160626a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25
選擇寬恕,發現幸福 專訪吳庶深博士
(本報專題)「教育是改變人類命運的方法」—— 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取得教育博士的吳庶深,對生命教育有深切的體會。求學時期曾屢遭挫折,吳經歷重重艱困,幸而身旁總有關懷他的親友和師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日前舉行〈心靈教育〉系列公開講座,邀請台灣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詢系吳庶深副教授主講,講題為「選擇寬恕,發現幸福 —— 有效面對校園衝突與傷害」。 生命中的艱困經驗,對吳來說,卻是打開他生命的另一扇窗。他堅持從失敗中學習,從而明白:機會,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矢志投身教育的他,鼓勵當天在場的老師們怎樣也不要放棄一個學生。他引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博士柯爾斯滕.奧爾森(Kirsten Olson)的著作《學校會傷人》,指出學校群體暗藏傷害,例如教師一個隱晦而可憎的手勢、一句殘忍的措詞或長期的不關心等,均可對學生造成深刻、令人沮喪及持久的創傷。 是次講座為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於本月舉行「心靈教育研討會2016」的前奏,專程由台灣到港的吳教授慷慨分享:只有理解和寬恕,才有望建設一個友善校園。「寬恕是一種選擇,寬恕必須在停止傷害後才可發生。」數年前,吳赴澳洲參加靈性與健康學術研討會,同時治療他曾在職場受到的傷害。那研討會由國際知名寬恕研究權威沃思頓博士(Dr. Everett L. Worthington Jr.)主持。其後,吳表示他可安然重踏校園,「傷害我的人可能沒甚麼改變,我卻得到釋放, 不再受困於過往的傷害中。」 逃避並非明智之舉,拿出勇氣面對才可走出困局,吳教授說。另一事例是他與學生之間的衝突,這位學生也是他的個人助理。某天,該學生突然請辭,吳教授感到憤怒。事後回想,他才發現自己一直忽略那學生的壓力。「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讓我看到自己的衝動和自我中心,從而改善自己。現在,我學到要多為他人服務。」那次,吳教授拿出勇氣,向學生道歉,最後互相修好。作為資深的生命教育工作者,吳相信很多學校老師也像他一樣,面對不同的壓力,不知不覺間與同事和學生發生了衝突。他寄語老師,多與親密的家人分享,尋求別人的協助。 吳教授也指出不論是受傷或加害者,宜在平等、尊重、同理的基礎上修補關係,「如果是學生犯錯,老師宜以正向心理思維引導他,幫助他緩和情緒。」不少人對寬恕存有猶疑,吳教授指出為愛寬恕,重整人生: 「寬恕『是』送給對方一份愛的禮物。寬恕是對傷害者表現正向的情緒與態度,並付出同理及仁慈的行為。有些人未必值得我們這樣對他;然而, 寬恕是即使這個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我們仍願意接納他。這個人就像任何一個人,值得我們尊重。」(敏 / 睿) 
kjy01_201604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16
天主教博智小學 參與師資培訓 協助小學規劃 生命教育計劃
(本報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的理性思考, 在學習中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尋索和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領略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臺灣教育界約二十年前提倡生命教育,臺灣教育部於二千年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小學至大學的學校課程。香港學界及教育工作者也愈來愈重視生命教育的重大價值。2010學年開始,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下稱「教院」)獲教育局委託,由教院承辦「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天主教博智小學是本學年其中一所參與師資培訓課程的學校。 生命觸動 始於欣賞 教院師資培訓課程自去年十月開始,將於今年六月結束。博智小學沈燕菊校長、許麗英副校長、訓導主任梁秉權老師和課程主任李彩靈老師參與培訓,他們一直努力為該校日後推行校本課程規劃作準備。 梁主任表示,校方持續將生命教育的相關元素滲透在教學中。因應教院的課程培訓,校方於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後,在全校推行「好言好語運動」作為試點。運動為期約兩週,首週學習透過觀察去尋找能夠讓學生內心產生欣賞之情的事物,第二週學習以言語或圖像去表達這份欣賞。「培訓課程在課堂講授結束後,去年底到台灣交流。這次交流讓我聽到對美麗的不同看法,原來勇敢是美麗的。同樣地,我可以欣賞一個小朋友跌倒在地後沒有哭,那份能夠承受痛楚的能力和勇氣。」沈校長期望學生欣賞的不只是行為本身,還看到行為背後所隱藏的美好特質。此外, 一次令學生深刻難忘的體驗活動更勝多次不同的活動,「為配合主題及加強效果,這段期間,在校內由基督小先鋒主持的午息點唱環節,我們將它改為只供欣賞某人而點唱。」 「生命教育十分重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中,以德先行。」沈燕菊校長說,現今社會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令學生容易感到混亂,可幸有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家庭)作為生命教育的支柱。 對沈校長來說,台灣之行有助擴闊視野,例如到訪台北華江國小參觀該校利用學校附近的天然資源,創設獨特的校本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透過賞鳥和生態探索,體驗生命的寶貴,從而學懂尊重生命的價值;又例如在南華大學紀潔芳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中,看到紀教授如何利用繪圖,幫助學生抒發內在的情感等。「不要因善小而不為,1自乘開方(× √)多少次都還只是1,但若加上0.1,則自乘開方八次便已超過2了。這種看待事情的態度,置於生命教育,十分適合。另外,台灣有講者談及生命教育不只為學生,老師也需要。我們要善待自己(為別人)、善待老師、善待家長、善待學生,要自己、老師、家長都做好了,最終才能使學生真正獲益。」該校早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日,便移師嘉道理農場舉行,讓老師可在大自然中洗滌心靈。  推行「好言好語運動」後,校方將從長計議,暫定以繪本作為該校推行生命教育計劃的教學策略,並將於2016-17學年實施。許副校指台灣之行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小學引入很多義工,協助校方推行生命教育,其中一個較具規模的團體是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臺灣的成功經驗值得香港學界效法。(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