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20410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4.08
陪伴與聆聽是「愛」的表達
第五波疫情下,我們身邊難免總有一些朋友患上肺炎。張老師有一位朋友的親人因肺炎而不幸離世。由於這位朋友性格隨和,人緣很好,因此在事情發生後,有許多好友致電關心慰問。我知道我們在許多時候,出於一份關心,都會希望了解更多哀傷者的現況,從而希望盡朋友的責任,提供支援,「有咩幫手隨時開口」。可是,在這些過程中,我們也要體諒,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希望不斷向人重複又重複傷痛的經歷。這只要將心比己,我們便會了解箇中因由。因為,在哀傷者不斷地重複傷痛的過程中,萬一我們處理不慎,其實有機會對他們造成「二度傷害」,因此,讓專業人士協助幫忙處理會較好。   那我們作為朋友,是否完全「甚麼都不用做」呢?張老師認為,其實只要陪伴在側,少一點說話,多一點聆聽,真誠地聆聽哀傷者的感受,便已經足夠。每一個人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當下的感受一定是惶亂、手足無措。他們需要的並不是被人「調查」、「尋根究底」地追問,而是需要依靠與安慰。我們只要靜候,陪伴在側,當對方有感受時,認真地聆聽,並顯示出自己是明白的,這其實已是對哀傷者一份很重要的支持。   每當我傷心、無助時,我都會想起《聖詠》裡的一段:「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在。你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暢。」(詠廿三4)   我們作為教友,當遇上困難時,可以通過祈禱,把感受與天主分享,而我們相信,這位創造萬有,陶造我們的上主,一定會明白,而且祂會透過聖言來撫慰我們軟弱的心;可是,對於還沒有認識天主的朋友,我們作為基督徒的責任,除了是因為朋友之愛作關懷外,還有更重要的是要讓世人在我們身上看見天主。我們要記得在《瑪竇福音》裡有關「地鹽世光」的一段,耶穌提醒我們「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五16)願我們時常都記起作為基督徒的責任,並好好保守自己的信德,把天主之愛在生活當中傳揚開去,讓人在我們身上看見天主。   如果你對於文章有任何感受及分享,歡迎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kjy13b_20220313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3.11
任何學生都需要鼓勵、愛與包容
在教學生涯裡,我都不會吝嗇對學生的鼓勵與讚賞:做得好的,我們要嘉許,不是一粒糖或是一支筆;而是我們要去肯定學生在過程中的努力付出,我們需要讓學生知道:他們的付出,老師是看得見的;至於有些學生未盡全力、學習態度未如人意的,與其責備、晦氣,我會選擇給予更多的支援與鼓勵。畢竟,責備與晦氣,這只會加劇師生之間的衝突,並不會有助給予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   對於教育,華人社會信奉「知恥近乎勇」、「激將法」。因此,有時在面見家長時,有些家長少不免會在我面前談論孩子的短處,有時甚至更會當著子女面前激動地說:「老師我已經放棄咗佢。」   每當我聽到這裡,我都不禁心中嘆息:每一個家長都疼錫自己的子女,希望子女可以積極向上,將來可以出人頭地;每一個子女都渴望被父母愛與包容,希望有父母支持,走好人生的第一段路。但有時,礙於一些傳統觀念,思想枷鎖,家長不懂得去表達心中的著緊,反而會誤放狠話,令雙方愈走愈遠,使大家無法得到心中所想要的結果。 我並不相信學生「讚得多會讚壞」,前提是我們在每一次表達鼓勵與欣賞前,都一定要經過細心思考,我更會向學生具體地描述出,我從哪些方面看出他們的努力,使他們在接受我這份欣賞時,亦能感受出我在當中的用心。   有時候,同事會困擾於處理態度懶散的學生,因為我們明白,要令學生在態度上有所轉變,除非人生遭逢突變,否則這是需要經年累月才可出現的成果:我們怎可以要求學生「一夜變乖」呢?   因此,許多時候,我都會給予他們一個更容易的起步點,特別是在功課上會經過調適。只要他們願意做,即使質量未盡如人意,我也只會就著做得好的地方打剔,同時在文章後,我也會寫一段評語,重點在於鼓勵他們,並邀請他們讓我有下一次批改他們功課的機會。   同時,如果他們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我更會在課堂上特別抽取他們的部份作「佳作」展示。我相信,正面看待我們的學生和子女,遠比盲目地發放負能量來得更有意義。畢竟,不單是學生,任何人其實都需要鼓勵、愛與包容。如果我們有能力分享,就和其他人分享這份信念與愛吧。
kjy13b_20220213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2.11
家長日-我們應重視甚麼?
前天是學校的家長日,一如以往,家長及學生在收到成績表後,都會就著自己的成績點評一番。在不長的面見時間內, 我都會與學生聊聊校內的學習情況、社交情況,也會邀請家長分享一下他們所關注的事情。家長在這些時候大多都會向老師抱怨,抱怨子女對比上年度的成績平均分少了幾分,或是某一科成績不及格等。   作為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情況自是理所當然。然而,我經常都會向家長分享,家長的思維習慣會不自覺地影響子女,因為這也是教養的一部份。負面的家長會令子女變得負面;反之亦然。   面對同樣是成績下滑的情況,家長固然可以責備子女。但我經常都會提醒家長,如果家長只把焦點放在成績下滑,子女只會接收到挫敗和氣餒,甚至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納。這些負面情況其實並無助於幫助子女積極調整自己的學習情況;反而心平氣和地與子女了解學習的困難,專注地聆聽他們的需要,在有需要的情況下為子女尋找其他資源,並時刻都給予愛與關注,嘴裡說著鼓勵的言辭,這些正面積極的力量終能化出子女勤奮向上的動力,剩下的,只是讓時間去證明。   許多時候,家長都會向我說:「老師,我真係唔識教。」每當我聽到,我都不忘提醒家長,或許教育理論是一門專業,但給予子女鼓勵、聆聽子女、關心子女需要,只要我們願意把心交出來,其實便能簡單做到。子女感受到被接納,才能有動力繼續向上;否則只是著眼於幾分的退步,然後否定自己能做到更好,恐怕並不是有助他們建立積極向上人生的有效方法。
kjy13b_20211219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1.12.17
對學生有充分尊重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12月初的時候,我出席了一場由賽馬會、中大及浸大舉辦有關「自主學習」的講座,他們邀請我就「自主學習」這一個題目分享一點教學心得及看法。席間有老師在提問環節時舉手發問:「面對難教『頑固』的學生, 我們應該怎樣讓他們『自主學習』?」   在過去數年裡,每當我分享「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時也遇過不少類似提問, 我的回應往往並不會從教學出發,而是提醒大家,我們切不要忘記,「師生關係」是「教學效能」的根本基礎。沒有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於一些能力較高的學生,他們或會因為「自我實現」而「自己讀」,與老師扯不上很大的關係;但面對較弱勢的學生,要求學生在缺乏師生基礎下「自主學習」,這樣的期望顯然會有點離地。   試想像,弱勢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這並不是一時三刻的問題,而是長年累月挫敗感的累積而致。很多時候,在與這些學生的交談中,我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對學習樂觀的人,他們會覺得由於自己的能力不高,老師並不會注目他們,甚或可能會對他們有些「晦氣」;對於學校的獎項,他們從來都沾不上邊;在家中,父母會因為對他們的期望落差而時有衝突,結果,他們的生命中會產生很強烈的不被尊重感,從而對「學習」感到負面。   我經常都會與老師們分享,這些學生每天所面對的挑戰是重覆而實在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以高壓的方式去驅使他們學習明顯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更會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感受到學生的苦厄,我們理應是由心出發,給予他們作為「人」的基本尊重, 逐少逐少地扶持,每當他們能完成一小項的學習任務,我們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讓他們知道老師是能看見他們的努力,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存在並沒有令老師遺忘,而且一直默存在老師心中。我的經驗是,積年累月, 他們會知道老師沒有放棄他們,他們也會願意為老師要努力,這才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所以,「教學」是「後者」;「關係」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