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11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0
專訪葉介君校長 周偉強校長 越重山跨百里路
  遠足與繁重的教學工作有甚麼關係?校長室內,談笑風生,笑聲不絕。兩位遠足愛好者——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葉介君校長偕梨木樹天主教小學周偉強校長,重溫結伴日夜兼程,終能走畢全程一百公里的深刻經驗;細數艱險的路段,跨越麥理浩徑每一個山頭,猶如步向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
 百里寸步,超越自我 (本報專訪)二○○九年開始,葉介君校長、周偉強校長與同伴首次參加本港大型遠足籌款活動「樂施毅行者」(下簡稱為「毅行者」)。自小熱愛運動的葉校長,深明運動有益身心:「自從擔任校長後,我更感到必須擁有強健的體格,才能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壓力。於是,我決定恆常跑步,也參加公路單車運動。」這位充滿活力的校長曾參加在不同城市舉行的馬拉松,自二○○六年起每年參加渣打馬拉松;今年,他更跑畢全程馬拉松。這份忍耐和堅持感染了部份同工,與他一起前赴超越自我的路。
兩位校長熱切期待再次參與本年「毅行者」,回顧以往兩次參與的經驗,他們興高采烈地談個不停:首次參加時,從錯誤中學懂了充足的準備功夫十分重要,如裝備、練習等,路途上還遇到很多有趣的人與事。
這項「四個人、八條腿、一條心」的遠足活動,參加者必須以四人為一組,在四十八小時內到達十處檢查站,共同完成路程。周校長難忘第一次參加毅行者的經驗:「晚上時分,我們在馬鞍山的路徑上,風勢強勁,參加者都無法前行,加上我的同伴感到身體不適,於是我與他肩並肩,互相扶持,步步為營,幾經辛苦才能走完這路程。我們的確準備不足,我因選擇不合適的運動鞋,以致足部形成水泡,非常痛苦。」
兩位受訪者形容當時的情況,繪形繪聲。這段回憶在他們的腦海裡,歷歷在目。葉校長補充說:「參加者需要挑戰體能極限,除了應付體力外,也要犧牲睡眠時間,通宵達旦,完成路程。對我而言,即使在崎嶇的路程遇到不同的挑戰,翻山越嶺,但每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途,那份滿足感真的很大。」
 自我超越,邁向目標
少年時,他們二人都當過童軍,經常參加遠足和露營。葉校長自小在新界區長大,尤其喜愛接觸大自然。他曾擔任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主席,在任期間積極推廣運動,參與籌備健步行活動。周校長笑說:「我與葉校長自○七年認識,志同道合,經常相約遠足。我們在大自然裡分享生活,交流校長工作的心得。為我們天主教信徒來說,與大自然共融,更能體會天主的臨在。」
在學校裡,兩位校長都熱衷鼓勵師生參與運動。葉校長說:「我在早會跟學生分享參與運動的經驗,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他們持之以恆,不怕困難。我也願家長認清做運動的好處,運動能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和集中能力,有助靈活腦筋,提升學習能力。」
曾擔任體育科老師的周校長分享教學經驗,他看到學生從運動中磨練鬥志,不輕言放棄:「多年前,在游泳課中,我教導不諳泳術的學生為自己訂下一連串的小目標,朝著這方向努力學習。每當達成小目標,學生逐漸建立自信,更樂在其中。我想,這樣的學習態度終生受用!」(仨)    
kjy02_201110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9
慢遊我城 重新探索城市生活
  每一個城市都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特徵。在每日的尋常生活中,你可曾以探索的眼光,細心觀察自己所身處的城市?   (本報專題)每年,不少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加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舉辦的「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仲夏的一個晚上,荃灣大會堂文娛廳內人聲鼎沸,四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的師生在後台,為戲劇培訓計劃的結業演出作好準備。當中有份參與演出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學生感到心情緊張,因為經過整學年的戲劇訓練,他們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2010/2011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中的戲劇培訓計劃,以「『慢』遊我城」為主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表達「戲劇源於生活」的概念,共有十三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與,合作藝團是本地的新域劇團。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共有二十一位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參與計劃,來自劇團的導師每星期到校一次,為學生進行戲劇培訓。   該校負責老師何嘉怡指出:「導師透過劇場遊戲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導學生表達自我情感和演戲技巧。在遊戲中,導師引導學生留意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並以漫畫、文字的形式表達。我們收集這些作品,作為劇本的藍圖。」劇中敍述兩位主角在香港遊玩時遇到的人和事,並發現香港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提起這次結業演出,該校四位學生鄭守博、蔡樂晴、區曉晴和馬嘉璐,不約而同地露出可愛的笑容。樂晴說:「排練時,同學常常鬧著玩,但在正式演出當日,大家都表現認真,不敢怠慢。」導師活潑的講授方式,為課堂增添不少樂趣。曉晴想了想,說:「有一次,導師跟我們進行名為『玻璃屋』的遊戲,我們模擬處身於玻璃屋內,輪流為玻璃屋添置傢俬,這遊戲訓練我們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很有趣呢!」四人均認為接受訓練後,除了學習與別人合作外,個人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也增強了不少。    另一位負責老師江慧婷說:「在計劃結束前,新域劇團為我們安排交流活動,與參加計劃的小學配對,互相觀摩對方的戲劇演出。我相信學生能從中學習欣賞別人演出的長處。」守博補充說:「友校位於青衣,學生們以這個社區作為專題研習的題目,並訪問青衣的居民。透過學生們的演出,增加了我對青衣社區的認識呢!」(可)     學校藝術培訓計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觀眾拓展辦事處,每年均與本地具藝術教育經驗的專業藝術團體合作,推行「學校藝術培訓計劃」(School Arts Animateur Scheme)。計劃以學校為基地,為學生提供為期七至十六個月的系列式藝術培訓和導賞活動,讓他們發揮藝術潛能和創意。康文署自二千年成立以來,全港累計有五百一十六間中學、小學及特殊學校曾參與此計劃,2010/11學年參與全年計劃的學校達八十七間,參與學生約六萬人。     你知道嗎?   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荃灣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讓我們一起認識荃灣區吧!   荃灣位於新界西部,由於海灣水淺,多年前名為「淺灣」,而「荃灣」一名即由此演變而來。在一八九八年,荃灣鄉村及「舊墟集」的人口大約只有三千人。五十年代初期,隨著柴灣角一帶各工業廠房陸續開設,荃灣才踏入重要的發展階段。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直至八十年代初,荃灣區議會才正式成立,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區議會之一。近年,區內不斷興建私人屋苑及商業大廈,但仍保留不少特色建築物,如三棟屋博物館和圓玄學院等。   (資料來源部份取自網頁:http://www.gohk.gov.hk)  
kjy16a_20110918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09.18
品德是學習的基礎
  教育是良心的工作,也是團隊的工作。「育人」與「教學」兩者是相輔相承,必須並重。品德是學習的基礎。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必須以德為本,以德為先;「育人」應該是學校每天的重點工作,也是學校成員該有的共同信念。 我特別尊敬教育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任重道遠。要提升國民質素,品德培育就是關鍵所在。人要有好的素質必須從教育開始。當孩子遇上家長疏於管教,或過份溺愛,又或受到社會不良風氣所影響時,孩子就更需要老師好好的引導和教導,並加以悉心栽培。「育人」的工作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不斷延續,而老師秉持的教育信念和使命感,更是成功培育下一代的鑰匙。  現今社會被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充斥著,人的價值觀也扭曲了,人的素質有走下坡的趨勢。我們實在有需要從小就為學生在品德及提昇國民素質上打好牢固的基礎。日後無論是投身社會工作,或繼續升學,也能提升社會整體市民的素質,改善我們的生活質素,及加強香港在全球一體化下的競爭能力。 或許我們不能改變外在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營造自己的小宇宙:就是悉心地培育學校裡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能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其身心靈得以健康地成長。最終使他們能做一個有獨立思考及分析能力、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懂得愛家庭、關心社會和國家的好公民。 「人格」是孩子最重要和最珍貴的東西。它不是金錢可以買回來的;它更不會被奪去,且能永隨孩子,讓其終生受用不盡。 這天晚上,我們跟麥惠貞校長餞行了!由於家庭的需要,麥校長不得不選擇從教育前線退下來。坦白說,我們都捨不得她的離任。她不單是個卓越的領導,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歡送晚宴上,這一切都表露無遺。除了有家長、學生代表娓娓道出與麥校長的生活點滴外,麥校長的丈夫——朱明先生也細說當年,憶述麥校長銳意在教育界一展抱負的念頭。 十八載的歲月轉眼即逝,如今回顧過去,麥校長的理想已經實現了,她可以無憾地在其教育事業上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能夠成為學校的一員,我感到無比的驕傲。我們全體老師特意選了’YOU LIGHT UP MY LIFE’一曲,獻給我們敬愛的麥校長。正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深信她必定會繼續在不同的地方發光發熱,為教育界獻出點點光芒。       嚴仕梅老師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kjy10a_20110918
icon22
綠滿窗前
2011.09.16
我的學生
  品德教育的推行最好莫過於通過語文科,每一篇課文善加利用,都可以成為上好的德育教材。 
我以前曾在某天主教女子夜中學任教,有一位班長,短髮,終年穿白襯衣、藍長褲、白膠鞋,活像一個「男人頭」。她恭己待人,關懷同學,積極主動,做事秉公無私,不辭勞怨,認識她的人無不交口讚譽。初時,我以為她是虔誠的教徒,所以有一顆「愛鄰人如自己」的心。後來,才知道她並無宗教信仰,我不禁奇怪:究竟有甚麼力量使她如此呢? 
有一次,批改她的作文<我的自傳>,才恍然大悟。她說,她深受梁啟超<惜時>一篇文章的影響,梁啟超痛斥國人不知愛惜時間,見面時,只談近來有甚麼消遣,怎樣打發時間,而與此同時,外國人卻埋怨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夠用。梁啟超大聲疾呼,這是亡國滅種的根源。這篇文章給她當頭一棒,使她深受感動,自此之後,她立定志向,要愛惜光陰,要好好利用時間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我那時才知道區區一篇文章,竟然會有搖山倒海的力量。固然,<惜時>是舊課程的選文,讀過的學生一定不會少,但能起如此強烈反應的畢竟不多。孟子稱讚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我的學生,大概具有與聖人的相同素質,非普通人能及,但相信其他接觸過此文的同學,也會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好影響的。 
課程所選的文章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好文章,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價值,甚麼時候在學生身上起作用無人能知。所以,引導學生認同其中的價值,並鼓勵加以實踐,也是語文教師神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