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110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2
知識寶庫何處尋? 中央圖書館十周年 專訪兒童圖書館
二○○一年五月十七日,位於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下文稱中央圖書館)正式啟用。這所在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規模最龐大的圖書館,標誌著香港文化發展歷程的新里程。轉眼十年,中央圖書館成為許多市民生活的一部份,更發揮了教育、傳播文化和提供資訊的功能。   (本報專題)寧靜的中央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常常傳來孩童可愛的笑聲,氣氛截然不同。這裡是兒童的天地,兒童們翻開心愛的書籍,不禁展露喜悅的笑容,或是沉醉於閱讀中。本報記者趁著中央圖書館週三上午休館的時段,相約該館圖書館高級館長(借閱服務)黃高春貴和圖書館館長(兒童圖書館)畢潔儀,談談該館兒童圖書館的發展。

打開寶庫,推動閱讀風氣
每天,兒童圖書館工作團隊在館內為兒童和家長服務,團隊現有十三位全職職員。每年九月,圖書館館長們忙於籌劃未來一年的工作,例如為不同年齡組別的兒童及其家長安排合適的活動等。黃太說:「圖書館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寶庫,而圖書館館長就像是知識寶庫的掌舵人。我們的職責是管理圖書館的資源,並向讀者推介館藏,協助市民善用這些資源,及應用圖書館設施。」 
為了慶祝中央圖書館建館十周年,兒童圖書館特別於今年舉辦更多活動和工作坊。畢潔儀耐心地介紹恆常的推廣活動:「本館於每週週六或週日舉行兒童故事時間,親子一同參與,以互動形式如戲劇、唱遊、詩詞欣賞等進行,吸引兒童閱讀的興趣,並介紹有關主題的館藏給參加者。」每年,以不同主題舉辦的「閱讀繽紛月」和「4.23世界閱讀日」中,該館兒童圖書館館長們都會細心為兒童讀者推薦相關書籍,編印書目和資源推介。畢潔儀又說:「在推廣閱讀方面,除了舉行閱讀計劃和讀書會,我們更定期編印不同類別的兒童讀物書目及親子閱讀書目,還有分別為小學生和中學生而設的專題資源選介及專題研習指引等,鼓勵青少年善用圖書館的資源。」
(相關報導見第二頁)   兒童小天地 
兒童圖書館位於中央圖書館二樓,是全港規模最大的兒童圖書館,服務對象是十二歲以下的小讀者。兒童圖書館的設施包括圖畫書角、兒童活動室、兒童多媒體資料室、資訊服務台、展覽區、互聯網工作站、借閱參考和閱讀區。
現時,兒童圖書館提供的館藏多達二十六萬本書籍,種類包括故事類、非故事類、圖畫書、參考特藏,此外,還有視聽資料和期刊等。   生活知識庫
﹣全港有多少間公共圖書館?
﹣最接近你的家/學校的公共圖書館在哪裡?
﹣每張圖書證可借閱多少本書?
﹣若你希望向圖書館推薦好書,有甚麼方法?    
kjy01_201109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25
本土根,把古跡留住 兒童廣播 聲音傳情
  近年,香港市民開始關注保育本土文化和文物古跡,除了努力保存這些古跡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藉著不同創意表達的方式,抒發對文物古跡的情感及推廣古跡保育的重要性。香港教育劇場論壇(Hong Kong Drama / Theatre and Education Forum, TEFO)舉行第二屆把古跡留住——「古跡劇場」廣播劇創作和徵文比賽,透過廣播劇創作及文字創作,讓學生表達對本土文化和古跡的情感,分享這片土地的人、情、事。 
(本報專題)廣播劇沒有佈景、服裝,演員只憑聲音演繹,配合音效,表達故事內容。七月初,入圍這次廣播劇創作比賽決賽的中小學生,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陸陸續續到達香港文物探知館,當中包括代表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參賽的王思彤、袁心亭、徐源佑。去年,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奪得該廣播劇創作比賽的小學組冠軍,今年該校以「吉慶圍」為題材,再度奪冠。 
三位高小年級的學生思彤、心亭和源佑,經常參加校外故事演講和朗誦比賽,他們已掌握聲線運用和情感表達的能力,有助演出廣播劇。三人均為獲獎而感到興奮,思彤微笑說:「評判很欣賞我們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對古跡的情感,這提高廣播劇的趣味性。」心亭補充說:「我們用心地把劇本背誦,在演出時更能自然投入,我想這也是我們致勝的原因吧!」是次比賽中,小學組參賽隊伍必須於三分鐘內完成廣播劇。為免超出演出時限,該校負責老師梁漢基把學生從搜集所得的資料而寫成的劇本,反覆修改。他說:「在編寫劇本時,我們亦需要考慮連接場次的方法,廣播劇與話劇明顯不同,廣播劇不能以落幕、更換佈景和服裝表達不同場景。」 
從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的廣播劇發展蓬勃,透過大氣電波風靡普羅大眾。熱愛戲劇和廣播劇的梁老師認為學生接觸廣播劇的經驗,十分寶貴,他說:「本校近年舉辦廣播劇訓練班,邀請專業導師,讓年紀小小的學生接受專業訓練,演出廣播劇,他們學習運用聲線演戲、製造音效等,演出的難度不亞於話劇 。」 (仨)   思彤:參加了校內的廣播劇訓練班,使我加深對廣播劇的認識。導師教導我們運用聲音演戲,如運用丹田發聲、控制說話的聲調語氣和模仿聲音等。在廣播劇中,我可以運用聲音塑造不同的角色,很有趣呢!   源佑:我覺得演出過程十分刺激,演員需要隨機應變,使演出順利完成。是次比賽中,我負責音效部份,在現場配合劇情和對白,打響銅鑼。此外,我更一人飾演多個角色,扮演山賊和村民,真的不容易啊!   心亭:我很喜歡與別人合作演繹故事的經驗。廣播劇中對白的連貫性十分重要,這講求演員合作的默契。   香港廣播劇知多少? 香港的廣播劇發展始於四十年代,廣播劇的題材除了舞台名劇外,還有單人講述的天空小說、通俗故事和諧劇,亦有多人演出的廣播劇。及至六十年代,廣播劇的題材變得多元化,如偵探故事、社會小說、人海傳奇、科幻小說等,種類繁多。踏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台開展立體聲廣播年代,廣播劇仍然大行其道。九十年代始,廣播劇節目的數目減少,漸漸被其他形式的電台節目取代;雖然如此,不同年代的廣播劇,見證著香港社會民生的變遷,不愧是時代的產物。      
kjy16a_20110925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09.25
學生篇
  隨著現代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人們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時候,一些「文明病」亦隨之而至,例如人際關係冷漠、道德淪喪等。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必須重視品德培育。學校教育除了要讓同學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其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和待人處事的態度,令社會未來的主人翁能具備高尚的情操。 我們在培養學生品德方面,一直是不遺餘力的。為了加強有關的成效,我們特別以生動、活潑的戲劇形式,把不同的道德價值灌輸給學生。校長又會在早會上透過生活經驗分享或討論時事,把人生的正確理念,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地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此外,學校的校園環境也能起到無聲的育人效果。我們會在課室、校園的牆壁和柱子上,張貼不少古代聖賢的金石良言,又或貼上一些發人深省的儆語,讓牆壁和柱子也能說話。這種隱閉性課程也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教育課程。學生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慢慢地建立良好的品格。 經過長時間的薰陶,我校成員已慢慢建立一些共同的核心價值,如「我們待人要有友善的目光、親切的笑容和一雙助人的手」、「我們要懂得凡事感恩、珍惜」這些價值,都很容易可以在我們的成員身上找到,特別是校長,她身教言傳的風範,為我們立下一個學習的榜樣。 在學生品德培育方面,我們的策略是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並且要持之以恆地進行。無論是校內校外,課內課外,都要抓緊,一點也不能放鬆。要知道德育在人生旅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此我們的德育工作絕不能馬虎。只要我們能夠抓住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嚴仕梅筆錄  (學生篇:三之一) 編按:作者為退職小學校長。十二篇專文分期刊載。(下期:十月九日見報)    
kjy02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2
  聖言引路,常懷童心

第一次嘗到當教師的滋味後,輾轉間,梁長才回到母校聖若瑟英文小學任教。除了教授術科外,他也負責聖經課,更在晚上兼讀教理班,從那時起,他培養每晚讀聖經的習慣,至今從不間斷。梁長才的笑容能感染身邊的人,他坦言從聖經和祈禱中獲得平安和力量,看到頑皮的學生也不會皺眉,只會微笑。 
多年來,他身兼教區教理委員會兒童信仰培育組召集人,為兒童設計有趣益智的宗教遊戲;他嘗試了解學生的需要,設計方法刺激學生的思維。梁長才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然後應用於課堂和課程設計中:「怎樣將福音的信息與兒童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我愛以互動的教學方式,如加入遊戲和手工藝等元素,把福音的信息具體而活潑地傳遞給學生。」有一次,梁長才教導學生摺紙,以手工紙摺成衣服,傳達『穿上了基督』(迦拉達書3:27)的信息,他說:「天主常常透過學生帶給我信息,那次活動中,我問學生:為甚麼我們要穿上基督?他們立即回答:因為基督是最完美的!他們的答案令我驚喜,兒童就是這麼率直、純真。」 
擔任校長後的梁長才特別關心老師們授課時的需要,他是教區教理講授訓練課程的導師,經常接觸宗教科老師和主日學導師,他說:「我盡力幫助老師找到方向,在課堂上實踐他們所學的教學理論,讓學生得益更多。」 
梁長才的親戚——那位在義學任教的伯娘、一位在小學四年級時的班主任和創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孫保祿修士(耶穌聖心門徒會會士)對梁長才做人處事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感恩地說:「孫修士十分疼愛學生,從他身上,我學習怎樣關心、愛護學生。尊敬師長,當中亦包括感恩和欣賞,老師為培育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使學生懂得以愛還愛。」  
記者離開獻主會小學時,腦海裡浮現梁長才分享的小故事,令人不禁會心微笑:在上課的日子,每個早上他都會來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探頭看看校長在做甚麼,梁長才於是邀請這十多位的學生跟他一起祈禱,組成了「祈禱小天使」。每天早上,校長與學生在小聖堂相聚,為了別人的需要,師生一同祈禱。願這份師生情誼永存,並在祈禱中共融!     溫柔呵護,陪伴同行

中學時代的卓主任已感到傳授知識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中學會考那年,在抉擇前路時,她從商的父親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說:「我得感謝父親,他最了解我的個性,明白我並不適合從商,並支持我入讀師範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前身)。」回想起第一份教學工作,卓主任面露笑容:「我在離島的公立學校任教,那兒的學生成績平平,卻是淳樸可愛,懂得尊敬別人、愛護老師。漁民家庭的學生在放學後,更會回家帶一尾魚給我呢。」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生活十分簡單,她感到那時候的兒童都很快樂,她慨歎地說:「現在,不論學業和人際關係都為學生帶來壓力,老師的陪伴和鼓勵更顯重要。」她深信在讚美中成長的兒童,會心懷感激,更懂得關愛別人。 
加入聖華學校,至今踏入第十七個年頭。細說往事,卓主任想起了一位男學生:「我剛到本校任教時,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班中的一位學生天生身體殘缺,細小身軀接受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我特別照顧他,有如自己的兒子般看待。他的媽媽十分感激我,現時每年農曆新年前,她仍會親手做蘿蔔糕送給我。現在,那位學生已經入讀大學了,看到他這麼積極上進,我也感欣慰!」  
在安穩的教學生涯中,卓主任曾離開教務數年,全力照顧子女,與子女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她說:「我慶幸自己作了這個決定,現在子女都長大了,他們仍願意跟我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與事。」卓主任身兼家教會副主席,經常與家長接觸。她與家長分享時,能確切地感受他們內心的擔憂和壓力。她感觸地說:「家長的身教深深地影響兒童的成長,當我看到學生表現行為和情緒的問題時,我會主動聯絡家長,了解情況,與他們商量處理方法。」 
在修會學校成長的卓主任難忘修女們的教導,她說:「我的啟蒙老師是一位意大利籍修女,她在宗教課上以有趣的方式教導我們,我十分喜愛她。修女們帶領我認識天主,在中學時期,我參加修女主持的慕道班,並於中三時領洗成為教友。」卓主任得到修女們的恩惠,這提醒她身為教友的福傳使命,她是學校靈育組的一分子,除了帶領基督小先鋒的活動外,她亦負責學生領禱和讀經部份。 
新學年,新開始,天主教聖華學校於本學年獲教育局批准開辦兩班一年級,顯示該校獲得家長的信任和肯定,教職員都感到鼓舞。卓主任感觸地說:「老師陪伴學生和家長一起成長,那份滿足感很大。我願看見家長與子女和諧相處,這些小幼苗才能健康地成長。」(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