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110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9
慢遊我城 重新探索城市生活
  每一個城市都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特徵。在每日的尋常生活中,你可曾以探索的眼光,細心觀察自己所身處的城市?   (本報專題)每年,不少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加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舉辦的「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仲夏的一個晚上,荃灣大會堂文娛廳內人聲鼎沸,四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的師生在後台,為戲劇培訓計劃的結業演出作好準備。當中有份參與演出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學生感到心情緊張,因為經過整學年的戲劇訓練,他們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2010/2011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中的戲劇培訓計劃,以「『慢』遊我城」為主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表達「戲劇源於生活」的概念,共有十三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與,合作藝團是本地的新域劇團。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共有二十一位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參與計劃,來自劇團的導師每星期到校一次,為學生進行戲劇培訓。   該校負責老師何嘉怡指出:「導師透過劇場遊戲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導學生表達自我情感和演戲技巧。在遊戲中,導師引導學生留意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並以漫畫、文字的形式表達。我們收集這些作品,作為劇本的藍圖。」劇中敍述兩位主角在香港遊玩時遇到的人和事,並發現香港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提起這次結業演出,該校四位學生鄭守博、蔡樂晴、區曉晴和馬嘉璐,不約而同地露出可愛的笑容。樂晴說:「排練時,同學常常鬧著玩,但在正式演出當日,大家都表現認真,不敢怠慢。」導師活潑的講授方式,為課堂增添不少樂趣。曉晴想了想,說:「有一次,導師跟我們進行名為『玻璃屋』的遊戲,我們模擬處身於玻璃屋內,輪流為玻璃屋添置傢俬,這遊戲訓練我們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很有趣呢!」四人均認為接受訓練後,除了學習與別人合作外,個人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也增強了不少。    另一位負責老師江慧婷說:「在計劃結束前,新域劇團為我們安排交流活動,與參加計劃的小學配對,互相觀摩對方的戲劇演出。我相信學生能從中學習欣賞別人演出的長處。」守博補充說:「友校位於青衣,學生們以這個社區作為專題研習的題目,並訪問青衣的居民。透過學生們的演出,增加了我對青衣社區的認識呢!」(可)     學校藝術培訓計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觀眾拓展辦事處,每年均與本地具藝術教育經驗的專業藝術團體合作,推行「學校藝術培訓計劃」(School Arts Animateur Scheme)。計劃以學校為基地,為學生提供為期七至十六個月的系列式藝術培訓和導賞活動,讓他們發揮藝術潛能和創意。康文署自二千年成立以來,全港累計有五百一十六間中學、小學及特殊學校曾參與此計劃,2010/11學年參與全年計劃的學校達八十七間,參與學生約六萬人。     你知道嗎?   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荃灣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讓我們一起認識荃灣區吧!   荃灣位於新界西部,由於海灣水淺,多年前名為「淺灣」,而「荃灣」一名即由此演變而來。在一八九八年,荃灣鄉村及「舊墟集」的人口大約只有三千人。五十年代初期,隨著柴灣角一帶各工業廠房陸續開設,荃灣才踏入重要的發展階段。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直至八十年代初,荃灣區議會才正式成立,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區議會之一。近年,區內不斷興建私人屋苑及商業大廈,但仍保留不少特色建築物,如三棟屋博物館和圓玄學院等。   (資料來源部份取自網頁:http://www.gohk.gov.hk)  
kjy16a_20111009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10.09
學生篇 II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除了希望學生能培養到良好的品德外,更盼望他們能對自己的祖國有更多、更深的認識,並能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這對民族認同有極重要的作用。我們會充分利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於課堂內外、校內校外組織不同的活動,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首先,我們會在操場的壁報板上,張貼同學們的書法和水墨畫作品,使校園內充滿書卷氣息。此外,又會把中國地圖、二十四節氣以及一些富有特色的省市等資料展出。在梯間及課室分別展示壯麗的河山風貌、名勝古跡和《論語》。這些都能加深同學們對祖國的認識。 為了讓同學們對自己的祖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會透過校園電視台,把更多關於國家風俗習慣、科技成就、傳統美德等,呈現在他們的眼前,讓他們能為古今文明而自豪。此外,又會邀請中樂團、粵劇劇團等到校演出;舉辦書畫班、粵劇班、少林武術班等課外活動,使同學們不但能認識及欣賞中華文化,且更能領略箇中的樂趣。我們也會組織跨境學習團到內地,讓同學們能親身體驗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深入了解祖國的發展,如北京航天團、到訪中英街、深圳交流團等。透過這些活動,學生能體察我國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令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在反思的過程中,又可讓他們與世界其他民族比較,思考探究,加深認識中華文化,更能使他們樂於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 總之,我們會通過多采多姿的活動,豐富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之餘,更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而最重要的是鼓勵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體現及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 (嚴仕梅筆錄  (學生篇:三之二) 編按:作者為退職小學校長。十二篇專文分期刊載。(下期:十月二十三日見報)    
kjy01_20111106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06
創作故事表心意 張明揚 陸嘉莉 游走生活與想像
  (本報專題)九月天,新學年的開始,校園到處充滿朝氣和活力。兩位來自不同學校和背景的中學生接受本報訪問:溫文有禮的張明揚與活潑開朗的陸嘉莉,分別關懷弱小與關心地球。他們觀察生活,運用想像力編寫故事,最近在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的第十七屆「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他們的參選作品同獲初中組優異獎,展露了創作潛能。   明揚 尊重弱智兒童 

這是明揚第二次參加「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就讀於聖若瑟書院中二的他,自初中起,漸漸喜愛寫作,並發現透過寫作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家中排行最小的明揚,在創作的故事中,描寫哥哥與智障的妹妹的故事。創作故事的靈感來自他一次抱打不平的經歷:「有一次,我在等候升降機時,遇見一位智障青年,我看到其他人都不願意與他使用同一部升降機。於是,我便想到創作關於智障兒童的故事,希望能改變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在故事〈妹妹最愛我〉中,哥哥由看不起智障的妹妹,進而被妹妹的愛所感動,更以妹妹為傲。細膩的兄妹情,觸動了評判的心。明揚用心編寫情節,他坦言最喜愛妹妹央求媽媽教她編織圍巾的段落:「怎樣令哥哥改變對妹妹的成見?我想了又想,我曾學習編織圍巾,編織需要耐性和恆心。妹妹全心全意地編織圍巾,作為哥哥的生日禮物,這份誠意必定能感動哥哥吧!」
明揚喜歡閱讀英文故事,從中學習寫作技巧。他坦言自己的中文寫作技巧仍有待改進:「我認為故事創作的內容也相當重要,若故事能傳遞有意義的信息,可讀性更高。」這位文靜的男孩常常記掛著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他曾以殘障兒童為題寫作。若再次參加故事創作的比賽,他希望撰寫貧窮家庭的故事,分享他對社會不同階層的看法。
   嘉莉 反思科技發展

 城市的高速發展,造成污染,影響大自然生態,繁華景象換來沉重的代價。藍田聖保祿中學中四生陸嘉莉創作的科幻故事〈考古〉,反思人類為建設文明生活的自私行為。小時候,嘉莉常回到四川探親,那兒山明水秀,嘉莉對此印象深刻。她說:「看到現今城市發展的情況,我的確有所感觸。」
中三時,嘉莉的中文老師在課堂上教授關於故事創作,並鼓勵同學參加「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嘉莉以這份功課參賽,沒料到竟獲優異獎,令她鼓舞。她微笑說:「是次比賽前,主辦單位舉辦講座,邀請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家談寫作心得,那些作家鼓勵參加者選具創意的題材。於是,我便作大膽嘗試,在故事中加入科幻元素。」在〈考古〉中,嘉莉描寫未來世界,一支考古隊伍的探索過程,發現古代人曾以核能發電,並製造核子武器,最終導致文明滅亡……
自小喜愛閱讀的嘉莉認為閱讀有助增加寫作能力,她經常到圖書館,在小學一年級時已開始閱讀翻譯文學。現在,她最愛讀科幻小說:「小說豐富的情節中,幫助我發揮想像力,天馬行空,這有助我思考和創作。」嘉莉自言喜歡作品的結局,給讀者反思的空間。
整理訪問時,翻閱兩位學生的作品,他們藉著文字創作故事,帶出關愛人類和環境的信息,這樣的心思讓人感到多麼窩心。(可)    
kjy16a_20111106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11.06
家長篇
  一個孩子能有良好的發展,不但需要老師,還需要家長,更需要的是老師與家長一起同步配合。大家本著求同存異的目標、原則,在學校與家庭教育之間尋求契合點,力求提高教育孩子的成效。 為了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我們致力營造一個氣氛和諧、有利溝通的環境。我們在早上會敞開校門,讓家長可以隨時進入學校跟老師傾談;甚至讓他們留下來跟全校師生一起上早會。每天,校長又會跟不同的老師在操場上主動與家長聊天,增進彼此感情。而在每個月的親子合唱團活動上,家長更可帶同自己的子女回到學校跟老師和校長一起唱歌、聊天和玩耍,大家儼如一家人。 至於家長會和家長講座更是少不了的,它給教師、家長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讓家長和教師之間取得一定的共識和默契。此外,家長亦可更多地獲知學校的教育理念,令家庭、學校產生更有效的合力,這對教育孩子能產生積極的意義。此外,我們每年舉辦嘉年華會或綜合活動,也可以讓家長更多了解學校概況和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增強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度。 為了提高家長對學校的歸屬感,除了設立家長教師會、邀請家長加入校董會外,我們會廣邀家長為我校舉辦的活動擔任義工,亦會為家長辦一些興趣班,如培訓班、讀書會,甚至會一起帶同小朋友探訪老人院呢!透過豐富多樣的活動,我們已能成功營造一個和諧的「家」;一個家長和老師們樂於溝通、用心培育孩子的「家」。 總之,家校合作是現今培養學生的有效辦法,家庭和學校、家長和教師,是家校合作的主體。學校和教師應在家校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讓更多家長關心並參與學校教育工作,促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融通,讓學生健康成長。 ( 嚴仕梅筆錄 ) 編按:作者為退職小學校長。隨著「學生篇」結束,作者繼續以家長、教師、領導、團隊、教師專業發展及校園文化等不同主題,闡述教育工作心得。         相關文章由作者口述分享內容,嚴仕梅老師代筆,日後分期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