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3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4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賢師言傳身教 溫暖人間
  校園的鐘聲劃破了寧靜的早晨,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校舍內,一百二十多位學生整齊排列參加早會,以祈禱展開學習的一天,邁向成長路上新的一頁。   (本報專題)時光倒流四十四年前,在石排灣邨山坡上,已故的李宏基主教及覃文華神父創辦了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即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前身),為社區內的學童服務。當時,上、下午校分別開辦十九班和十七班,翌年,全校共有四十八班,學生達二千多人。   良師職志:扶助幼苗成長 踏上不同樓層的梯級,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副校長王國強偕本報記者,參觀校舍每一個角落。今年,已在該校執教鞭二十八年的王副校長,細說學校的變遷:「從石排灣邨校舍至鴨脷洲邨校舍,學校為負起教育使命,幾經風浪。」細數當中的轉變,歷史可見證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默默伴隨社區二十九個年頭。校方獲悉政府當局於1997年清拆石排灣邨,同時接獲當時的教育署(現今的教育局)通知,學校將隨著屋邨清拆而停辦,全體師生即時向有關當局爭取新校舍,最終與教育署達成協議,遷往鴨脷洲邨繼續辦學,學校易名為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時代改變,學校隨著社區的發展,為學生作出相應的支援。課程主任林淑儀在該校任教十五年,她說:「除了照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外,本校大部份的家長均需要上班,父母對子女的支援較少,學生在放學後獨自流連,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同學。」老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對剛於本學年上任的黃玉嬋校長來說,尤為感動。該校現僅有十二位老師,在黃校長的心目中,這兒的老師很愛學校:「每一位老師對校內一百二十多位同學均瞭如指掌,老師們愛孩子心切,對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相當重視,如大部份六年級生的家庭沒有資源參與校外的升中模擬面試,全體老師於是為學生舉行模擬面試,與家長商量選擇學校的事宜。」   家長心聲:感激老師愛護 學校與家長關係密切,共同肩負培育幼苗的重任,盡在這次訪談中可見。該校三位家長(見相片,後排左四至六)張蔡麗娟、張張嘉露和歐陽景偉特別騰出時間,到校接受本報訪問。談到師長們全心施教,為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處不辭勞苦。三位家長均願藉此機會,感謝學校各位師長。  張蔡麗娟的兒子張靖嵐就讀該校三年級,她分享感受時一度落淚:「我為靖嵐能入讀此校感高興,我曾十分擔心兒子的學習情況,老師不但包容我的兒子,更耐心教導他,他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改善了不少,我也被老師的愛心所感染。當我感到束手無策時,老師支持和關心我們的家庭。」 五年級生張芷柔的母親張張嘉露指出,經常可以從微小的事情上看到老師們的愛心:「芷柔的兩個姊姊都畢業於此校,我對學校的感情深厚。老師們循循善誘,發掘芷柔的潛能,鼓勵她參加課外活動,從而提升自信心。家長們需要工作賺取生活,老師們主動聯絡家長,讓我們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支援減輕了我們不少的壓力。」 歐陽景偉的兒子歐陽家樂,自四年級時入讀該校,在受訪老師的口中,家樂是一位經常笑臉迎人的男孩子。歐陽景偉感激學校讓兒子在愉快的環境裡成長:「我尤其欣賞學校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有教無類。我看到家樂的改變,他以往的學業成績平平,自信心不足,但自從入讀此校,他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栽培,今年更參加了朗誦比賽,獲得優良的成績,重拾自信!」 (下接第二頁)    
kjy13a-20120304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3.04
我的信仰育與成長
  五十年代的家庭,普遍是子女眾多,家境貧困,我的家庭也不例外。成長在生活艱苦的環境,那時沒有電子遊戲機,電視機是富有家庭的設備,每天就是上學和自製玩意,跑跑跳跳,開開心心地度過成長每一天;很簡單,但很值得回味。我的雙親都不是教友,在中國人的特別日子,例如「初一」、「十五」、「盂蘭節」、「謝灶」等,都會「拜神」或「燒街衣」,我們兄弟姊妹都要幫忙摺「元寶」作拜祭之用。奇怪的是:父母堅持要把我們九兄弟姊妹,安排在天主教學校念書。他們常把「在天主教學校讀書的孩子壞不了」這句話掛在口邊,現在,我們的成長印證他們所言是真的,因為我們都沒有學壞。當我們兄弟姊妹坐在一起,回想童年,感到我們的父母真是很矛盾亦很聰明。他們一方面「拜神」,另一方面將自己的子女放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交給天主親自來教導⋯⋯。  讀書時期,我們在學校每天因著神父、修女和老師們的悉心教導,身教言教,在宗教薰陶和潛移默化下,家兄家姊率先在學校慕道、領洗和擔任聖母軍。小時候,我和弟妹不大清楚聖母軍是做些甚麼,只看見他們回家講述聖母軍活動的喜樂,真是羡慕不已。後來,我們兄弟姊妹都分別在不同時候、不同地方,全都領洗了,而父親因病關係在醫院五年內,更領受了兩次臨終聖事,天主的安排真是奇妙!回憶起來, 從小在學校接受天主教培育,從神長、修女和老師們以「基督是愛」的活生生榜樣中學習,對我們日後尋找信仰很有幫助,這與「兒時播種,長大收割」的道理很脗合。 今天的社會,獨生子女或家裡很少兄弟姊妹的孩子佔大多數。他們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物質供應和享受多不匱乏;反之,他們未能重視常祈禱、懂珍惜、重感恩、愛分享和樂於幫忙等高尚情操。有一個現象尤為嚴重,就是當他們要面對困難、考驗和逆境時,他們及其父母都會頓感徬徨失措,軟弱無力。我在想,今天的孩子所需要和得到的,跟我們兒時擁有的,分別在哪裡?我們可以如何補足?真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kjy11b-20120226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2.02.26
善牧校監
  若把學校比作一個大家庭,那麼校監就是家裡的父親,而校長就是家裡看顧弟妹的長兄了。天主教教區學校校監一職,是由教區委派的,是一項義務的工作;不但沒有工資,還得付出精神和時間,勞心勞力,實在是無私的奉獻! 回想自己過去當校長的日子,我很感激校監──陸達初神父的帶領。教育是團隊的工作,也是良心的工作。我感謝他對我們的信任,給予我們很大空間去發展學校工作。此外,陸神父一向儉樸、謙厚的個性和認真的處事態度,亦是我們的好榜樣。他確實不折不扣地活在基督的旨意內。  提升個人的修為、強化團隊的教育信念及持守天主教辦學精神,是校監和我極重視的工作項目。這些洗滌心靈的工作,是團隊核心價值的潤滑劑,能大大提升員工的工作效能。我很喜歡校監到校,巡視校舍。他對學校的人和事均能觀察入微,所以他對學校的一切不會感到陌生。這也正是我和他溝通時,容易達致共識的原因。若遇有問題,他會跟我商討或作出提點。他坦誠和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使我們能不斷地向前邁進。我衷心感謝他的鞭策。 古語有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校長不是永遠是對的,能夠得到旁人的提醒、指導和勸勉,這是一份莫大的福氣。人很常說歡迎別人的意見和提醒;然而忠言逆耳,當別人提出相反的意見時,總覺得不是味兒。那時,人就要拿出勇氣去接納和包容。我深信只要我們有容人的雅量,事情不但能因而得以滿全,且更能贏取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為日後帶來更多「信言」。相反,人若只能接受「美言」,便難以成就美事。因為人的處事態度,決定了成就的高低。  陸神父不但是一位很好的聆聽者,也是一位胸襟廣闊的領導。我們亦師亦友,我不會忘記他給我的扶掖。他永遠是我敬重的長輩。願天父保守他身體健康,好讓他的光和熱得以繼續傳承。 (下期主題:團隊篇) 嚴仕梅筆錄  
kjy13a-20120219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2.19
和諧的家庭形成和諧的社會
  組成社會的小單位主要是家庭。家庭是社會的基礎,沒有家庭,人就只能游離、分散,猶如散沙,產生不出力量,而社會也不會組成,更談不上建立和諧的社會。 一對男女青年組成家庭,彼此相愛,上敬父母、下育子女,和樂融融。若家庭和諧,社會的和諧也就有了保障。我們身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可以為社會和諧作出的貢獻,就是把自己的家庭建成和諧的家庭。而方法就是將主耶穌迎接到我們的家中,闔家以主耶穌為中心。 主耶穌開始傳教,在山中聖訓「真福八端」教導我們說:「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承受土地。」(瑪竇福音5:5)耶穌這樣訓誨我們,並親自實踐這一教導。他一生都以温良與慈愛待人。他褒揚那些良善的人,也勉勵我們做良善的人,除了對偽君子、假善人之外,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惱怒。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11:29)主耶穌願意告訴我們,他向我們作出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我們學習他的良善心謙。就讓我們反省奉耶穌為一家之主的意義;如果家主是良善心謙的,家中各人也應是良善心謙的。耶穌要求我們向他學習,成為良善心謙的人,但怎樣才能做得到呢? 我們都知道,天使由於驕傲墮落,成為魔鬼。原祖妄想自己與天主一樣,知道一切,而犯下了原罪。驕傲是七罪宗的為首罪宗,可以滋生許多的罪惡。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切不要陷入驕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我們要告誡自己驕傲的可怕,不要疏忽它常滲透於我們的思言行為中。要成為良善心謙的人,第一步是要戒避驕傲的作風和行為。 「良善心謙之耶穌,懇使我心似爾聖心!」願我們的家庭全體上下,都能戒避驕傲,實踐良善心謙的美德,這樣才能達致家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