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70430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7.04.29
創作天地 2017.04.30
文字: 拜苦路後感  耶穌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我感到想哭,當我跪下的時候,感到他的痛苦。到第十三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時候,我就更加想哭了。雖然我們不能用雙眼看到耶穌,但是他在我們的心中,是不會消失的。我在心中,都感受到耶穌的愛、保護、平等和智慧。 鍾恩彤 天主教聖華學校 四C 我感到很痛苦,耶穌為了我們而犧牲自己,我們應聽耶穌的話, 做個樂於助人,信賴天主的孩子。我們要寬恕別人,還要每天祈禱。 蔡沚殷 天主教聖華學校 三E 在今天,我體驗了耶穌經歷的十四處苦路後,覺得主耶穌十分偉大,背負著我們的罪孽,被釘在十字架上,見證了真天主的偉大和寬容。 林雅雯 天主教聖華學校 六A 我喜歡的圖書人物 我最喜歡的圖書人物是《39條線索》中的葛蕾絲.卡希爾。她是主角艾米和丹的外婆。葛蕾絲.卡希爾是一位精通多國語言的機智老人,更收養了父母都是通緝犯的男女主角。 故事主角艾米和丹因為父母是殺人犯,自小便被警方追捕。他們的父母更因一次意外而離世,結果,主角二人便成為孤兒,過著流落街頭,被父母仇家追殺的生活。 幸運地,這兩位主角在一次被仇家追殺的過程中,遇上了葛蕾絲.卡希爾。作為故事中最大勢力的卡希爾家族當家的葛蕾絲.卡希爾,竟然不怕招惹麻煩,願意收養身世可憐的兩位主角,可見她是一位非常有愛心的人。 後來,當葛蕾絲.卡希爾知道主角們的父母被追殺的原因後,她更在自己臨死前的五分鐘,更改了自己的遺囑,讓主角們能繼承這份遺囑,利用卡希爾家族的地位和勢力,去追查有關他們父母被害的真相,可見葛蕾絲.卡希爾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這位充滿愛心和睿智的長者葛蕾絲.卡希爾,就是我最喜歡的圖書人物。 李詩蔚 天主教柏德學校 六A Watching“Moana”  I watched a film called “Moana”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The story began with the tale of Maui, a demi-god who was jealous of the ocean goddess Te Fiti and thus stole the stone which represented her heart. This brought darkness to the islands. Moana, chosen by the ocean, received the heart. At the end, she restored the heart to Te Fiti and turned things back to normal.  This film is about the journey discovering who you truly are. What I really enjoyed about the film was the way Moana learned from all her experiences. She learned loyalty from her family and villagers as they worked together to survive. She learned the stories of their ancestors. She knew that she could not sail so she wisely learned the ways of sailing. Every experience on her journey added to Moana’s ability to discover her own heart and helped her become a future leader to her people. Her experiences enabled her to inspire her people overcoming their fears, remembering the past and moving forward in hope.  周濼芯 聖嘉勒小學 四H 我的偶像── 尼爾.岩士唐 大家的偶像不是歌星,就是電影明星。我的偶像不是日理萬機的老闆,也不是學識淵博的科學家,他曾到了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你想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第一個成功登月的太空人──尼爾.岩士唐(又稱阿姆斯特朗)。 尼爾.岩士唐在美國出生,終年八十二歲。他在一九四七年進入普渡大學,並於一九五五年畢業。他在畢業後到克里夫蘭的格倫研究中心開始試飛的工作。五個月後,他到了愛德華空軍基地執行飛行任務,並參與過韓戰。 他臨危不亂的性格,使他表現十分出色。雖然他在貨車上不小心把手指弄斷,但他十分冷靜,把手指好好保存,直至到醫院接回。 在他的太空人生涯中,一共參與了四次太空任務,包括雙子星座五號、雙子星座八號、雙子星座十一號和登陸月球的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 ── 阿波羅十一號。他十分機智,在踏上月球的一刻, 他想到了一句話並說了出來:「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我十分崇拜他的機智和臨危不亂的性格。他永遠是我心中的偶像。 馬肇夆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五C 我是玩具恐龍 現在,我正躺在主人的牀上,等著他回來跟我一起玩耍。 記得我剛到主人家時,主人就十分喜歡我。當年的我十分高大威武,有黑色的皮膚,背上有一對大大的翅膀;兩個龍頭的嘴裡長著尖尖的牙齒。我和主人天天一起吃飯、玩耍、睡覺,主人對我簡直是愛不釋手!主人還經常舉辦恐龍大賽,我每次總不負眾望,都能奪得大賽冠軍。 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一隻人見人愛的玩具恐龍。 時間過得飛快,現在的我已經老了,以前黑色的皮膚,漸漸變成了灰色,尖尖的牙齒也掉了兩顆,翅膀斷了一截。但是主人沒有拋棄我,仍然與我形影不離。 「寶貝!」 呀!主人回來了,我要陪主人一起玩了!    周建瑋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三D 圖畫:   復活耶穌 陳詠賢 天主教善導小學 四C    剪紙──大自然風光 張姿怡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二A    保護海洋 劉健曦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 四D 
JY20150913p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天主教聖華學校 吳潔蘭校長 有教無類 師生情濃
新學年伊始,天主教聖華學校迎接初來報到的小一新生,同時也歡迎新任校長吳潔蘭。來到新學校、新崗位,吳潔蘭校長希望自己能活出基督精神,營造積極、正面、關愛的教育環境,做好天主給她的新任務,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撒下信仰的種子。 (本報專訪)在師範主修英文和數學,副修中文,畢業後,吳校長於1986年加入教育界。她坦言自己初任教師時雖然用心教學,但只視教師為一份平淡穩定的工作。讓她確認教育是自己終身事業的,是因她皈依天主和統籌學校的手語雙語共融計劃。 心繫學子情意濃 師範畢業後,吳校長於一所基督教小學任教了四年。在那裡,她遇上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學生——黃雅榕。雅榕於小四時插班,因當時的吳老師及後轉至華德學校任教,她只教了這位學生兩年。「難能可貴的是這二十七年來我們一直以書信來往,保持聯絡,感覺我一直陪著她成長。我們相知相交,亦師亦友。」 黃雅榕回憶小時候感覺吳老師平易近人,她感謝吳老師大方地給她通訊地址,又願意在書信中與她分享私人生活,「更重要是吳老師願意付出坦誠之心與我溝通,否則只是我單方面寫信, 這段亦師亦友的關係根本不能維繫。」 華德學校是吳校長的母校,當她到天主教學校任教時,便感受到校園濃厚的宗教氛圍。後來轉到聖若翰學校(上午校)任教,她更在副校長的鼓勵下參加慕道班,並於2002年領洗,成為天主教徒,這位副校長更擔任她的代母。 教育人靈力不餘 2003年9月,聖若翰學校(上午校) 遷校,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成為全日制小學;2007年更參與試行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吳校長當時擔任副校長,負責統籌這計劃。吳校長表示這計劃對她影響甚深,「我終於真正了解教育的意義,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明白甚麼是有教無類,人人可以受教,亦能體現照顧最弱小的兄弟、愛與關懷的精神。」 在第一屆共融計劃的畢業生之一陳芷瑩身上,吳校長體會到堅毅不屈的精神。「起初芷瑩缺乏自信心,但看到她在校慶金禧劇中努力練習、發揮才能、建立自信,為她高興之餘,我也感到很滿足。」她亦感謝蘇蘊珩退休校長和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胡艷芬校長, 「蘇校長讓我明白如何愛學生,胡校長在工作上給我支持和指導,讓我知道甚麼是領導。」 芷瑩眼中的吳副校既有溫柔的一面,亦有嚴肅的一面。「她樂於聆聽和給我們建議,可以向她訴說心事,而且她教會我們很多知識,上她的課很開心,有不明白的亦可向她請教;但我們頑皮的話她也會責備我們。」良師離開母校,繼續發展教育事業;芷瑩知道吳校長喜歡做運動,不忘提醒她多做運動,保持身心健康,「我不會捨不得她離開,因為我會去聖華學校探望她。」 吳校長強調信仰深深影響她的生命和教育理念,「我想假如沒有信仰的話,成就不了今天的我。」她認為天主要自己作祂的工具,通過教學,將小孩帶到祂的身邊;她願意在孩子身上撒下信仰的種子。她亦從耶穌基督身上學到犧牲精神,並願意身體力行,「縱然教學有時令我疲累,我仍願意堅持, 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而付出。」   今個學年起擔任聖華學校校長,吳校長表示當校長需要勇氣、決心、信心,更需要承擔。她期望自己謙卑服務,深化學生的信、望、愛三德。「我深信天主和學生與我同行,正如耶穌上山受試探(路加福音第四章),他知道困難仍面對挑戰;我遇到挑戰時亦不會退縮,會依靠天主前行。」(澄) 
kjy02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2
  聖言引路,常懷童心

第一次嘗到當教師的滋味後,輾轉間,梁長才回到母校聖若瑟英文小學任教。除了教授術科外,他也負責聖經課,更在晚上兼讀教理班,從那時起,他培養每晚讀聖經的習慣,至今從不間斷。梁長才的笑容能感染身邊的人,他坦言從聖經和祈禱中獲得平安和力量,看到頑皮的學生也不會皺眉,只會微笑。 
多年來,他身兼教區教理委員會兒童信仰培育組召集人,為兒童設計有趣益智的宗教遊戲;他嘗試了解學生的需要,設計方法刺激學生的思維。梁長才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然後應用於課堂和課程設計中:「怎樣將福音的信息與兒童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我愛以互動的教學方式,如加入遊戲和手工藝等元素,把福音的信息具體而活潑地傳遞給學生。」有一次,梁長才教導學生摺紙,以手工紙摺成衣服,傳達『穿上了基督』(迦拉達書3:27)的信息,他說:「天主常常透過學生帶給我信息,那次活動中,我問學生:為甚麼我們要穿上基督?他們立即回答:因為基督是最完美的!他們的答案令我驚喜,兒童就是這麼率直、純真。」 
擔任校長後的梁長才特別關心老師們授課時的需要,他是教區教理講授訓練課程的導師,經常接觸宗教科老師和主日學導師,他說:「我盡力幫助老師找到方向,在課堂上實踐他們所學的教學理論,讓學生得益更多。」 
梁長才的親戚——那位在義學任教的伯娘、一位在小學四年級時的班主任和創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孫保祿修士(耶穌聖心門徒會會士)對梁長才做人處事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感恩地說:「孫修士十分疼愛學生,從他身上,我學習怎樣關心、愛護學生。尊敬師長,當中亦包括感恩和欣賞,老師為培育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使學生懂得以愛還愛。」  
記者離開獻主會小學時,腦海裡浮現梁長才分享的小故事,令人不禁會心微笑:在上課的日子,每個早上他都會來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探頭看看校長在做甚麼,梁長才於是邀請這十多位的學生跟他一起祈禱,組成了「祈禱小天使」。每天早上,校長與學生在小聖堂相聚,為了別人的需要,師生一同祈禱。願這份師生情誼永存,並在祈禱中共融!     溫柔呵護,陪伴同行

中學時代的卓主任已感到傳授知識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中學會考那年,在抉擇前路時,她從商的父親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說:「我得感謝父親,他最了解我的個性,明白我並不適合從商,並支持我入讀師範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前身)。」回想起第一份教學工作,卓主任面露笑容:「我在離島的公立學校任教,那兒的學生成績平平,卻是淳樸可愛,懂得尊敬別人、愛護老師。漁民家庭的學生在放學後,更會回家帶一尾魚給我呢。」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生活十分簡單,她感到那時候的兒童都很快樂,她慨歎地說:「現在,不論學業和人際關係都為學生帶來壓力,老師的陪伴和鼓勵更顯重要。」她深信在讚美中成長的兒童,會心懷感激,更懂得關愛別人。 
加入聖華學校,至今踏入第十七個年頭。細說往事,卓主任想起了一位男學生:「我剛到本校任教時,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班中的一位學生天生身體殘缺,細小身軀接受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我特別照顧他,有如自己的兒子般看待。他的媽媽十分感激我,現時每年農曆新年前,她仍會親手做蘿蔔糕送給我。現在,那位學生已經入讀大學了,看到他這麼積極上進,我也感欣慰!」  
在安穩的教學生涯中,卓主任曾離開教務數年,全力照顧子女,與子女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她說:「我慶幸自己作了這個決定,現在子女都長大了,他們仍願意跟我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與事。」卓主任身兼家教會副主席,經常與家長接觸。她與家長分享時,能確切地感受他們內心的擔憂和壓力。她感觸地說:「家長的身教深深地影響兒童的成長,當我看到學生表現行為和情緒的問題時,我會主動聯絡家長,了解情況,與他們商量處理方法。」 
在修會學校成長的卓主任難忘修女們的教導,她說:「我的啟蒙老師是一位意大利籍修女,她在宗教課上以有趣的方式教導我們,我十分喜愛她。修女們帶領我認識天主,在中學時期,我參加修女主持的慕道班,並於中三時領洗成為教友。」卓主任得到修女們的恩惠,這提醒她身為教友的福傳使命,她是學校靈育組的一分子,除了帶領基督小先鋒的活動外,她亦負責學生領禱和讀經部份。 
新學年,新開始,天主教聖華學校於本學年獲教育局批准開辦兩班一年級,顯示該校獲得家長的信任和肯定,教職員都感到鼓舞。卓主任感觸地說:「老師陪伴學生和家長一起成長,那份滿足感很大。我願看見家長與子女和諧相處,這些小幼苗才能健康地成長。」(仨)  
kjy01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
  剛榮休的獻主會小學校長梁長才,卸下教鞭,回首昨日,轉眼間已過了四十載。 
校園裡無數莘莘學子,一張張稚臉,在他的眼裡,最令他感動的莫過於看到生命的成長和改變。他說:「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不要看扁小孩子;惟有以愛培育兒童,他們才能快樂地成長。我曾處理學生遭父母嚴重體罰的個案,事件令我心酸,更不禁流下眼淚。」 
在獻主會小學度過了三十一個寒暑的梁長才,鼓勵教育界同工細閱天主教教會文獻《天主教學校》(1977年)及《天主教教育的宗教幅度》(1988年)。   天主教聖華學校的圖書館是卓敏華主任的小天地。在學生和家長眼中,卓敏華主任既是溫柔的母親,也是真摯的同伴。她適時的提點和叮嚀,陪伴學生成長;她耐心的聆聽和安慰,分擔家長的憂困。 
訪問當日,數位學生及舊生回到學校,幫忙整理圖書。小學生願意親近卓主任,跟她談心事,分享生活中的苦與樂。卓主任說:「每位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他們都擁有不同的特質,老師需要耐心地了解和聆聽他們,認識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樣,學生才會願意聽從老師的忠告和提點。」     (本報專題)教育是傳授知識和教化心靈的工作,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在學生的人格薰陶及發展中,老師都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暑期還沒有結束,老師們卻回到學校辛勤地工作,為新學年作好準備。本報記者走訪兩位師長——卓敏華主任和剛榮休的梁長才校長,他們都在不同的教育工作崗位默默地為栽培小幼苗付出愛心。 
教育工作是一份使命,對梁長才來說,更是天主的召叫。談到天主教辦學理念,他語重心長:「經歷了教育改革、課程改革,幸得這兩份文獻為我在教學路上立定方向,使我不致迷失。我們必須堅持天主教學校的特質,以基督的愛關懷學生,看到他們真正的需要,並幫助學生陶成圓滿的人格。」  
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婦女賽珍珠(Pearl S. Buck)這樣描寫教學的神聖使命:只有勇者才教書,只有那些對年輕人懷著愛心的人才擔任教學工作。教書是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當校長,是一份神恩的禮物,一份神恩的召叫。回首年輕時期,當上教師原來是個美妙的開始。
七十年代初,梁長才初出茅蘆,他在大伯父開辦的義學教書,教導來自貧苦家庭的兒童,這教學經驗引發他對教育工作的興趣。嬰兒時領洗成為教友的他笑說:「小時候,我在彌撒中擔任輔祭,曾想過將來成為神父。後來,天主引領我,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我從沒想過教學工作會成為我的終生職業。」 (相關內容見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