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701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1.21
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 不一樣的音樂課堂
(本報專題)上課時,學生總會呵欠連連。但上月初,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及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下稱聖安德肋),卻充滿著音樂與歡笑聲,這是甚麼回事呢?原來是教區幼稚園舉辦「教區幼稚園音樂活動培訓工作坊」,由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施孟琪(Miki老師),為幼稚園教師進行一天的培訓日及五天的示範教學,參加者約一百六十名。培訓課程目的,是加深老師對音樂範疇的理解,及提升「奧福音樂」教學的技巧和實踐。 最重要開心 天主教甘霖幼稚園溫佩芬老師表示,Miki 老師透過不同活動、遊戲,加上肢體動作和音樂,增強了老師們對「奧福音樂」的認識。示範教學當日,Miki老師戴上動物耳朵形狀的頭箍,向幼稚園學生介紹有關蚯蚓的繪本, 然後播放音樂及扮演蚯蚓,跳著有趣的舞步,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剛開始時,學生不太願意跳出舞步,但漸漸地便投入音樂,一邊笑、一邊跳。熱身過後,Miki老師利用手偶公仔說故事,她抽取故事中的一部份情節,與學生玩「不浪費」遊戲,包括一位學生丟物品,另一位學生負責收拾;最後把豆袋、襪子等物品組成圖案,如機械人、城堡、太陽等,並互相分享成果。他們還利用膠袋和膠樽,配合音樂,發出不同的聲響,學生玩得樂而忘返,從遊戲中也能學習不浪費的概念。 就讀聖安德肋的馬芯怡、陳恩童和林言量表示十分喜歡「奧福音樂」的形式上課,芯怡喜歡Miki老師戴著耳朵頭箍,並認為「樣樣都好玩,最喜歡『不浪費』遊戲」。言量笑著說自己最喜歡拿著膠樽滾來滾去發出聲響,還能跟老師一起用物品拼出機械人。他表示雖然上課時間長,但是遊戲很好玩。恩童則最喜歡手偶公仔浸溫泉,扮演蚯蚓跳舞時也感到很有趣。 恩童表示,平時上課只是做功課和畫圖畫,比較沉悶,可是這課堂的遊戲很好玩。言量補充:「這些遊戲比動感王國(校內音樂室)更好玩,平時音樂課只是一邊唱歌,一邊圍著圈走;但這課堂十分特別, 希望以後上課都是這樣。」 Miki 老師表示, 「奧福音樂」的宗旨, 就是要孩子開心玩音樂, 使課堂裡充滿喜樂。溫老師發現,學生上課充滿歡笑聲,享受過程,甚至會利用言語和肢體表達。即使較文靜的學生,到後期也樂意表達自己,舉手分享。 由簡到繁 「奧福音樂」除了讓孩子利用音樂帶來歡樂外,也是綜合性的音樂課程,會配合節奏、樂器等方式,由簡單到困難、由模仿到創造、由個人學習到多人學習,即是「由簡到繁」,都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Miki老師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她在設計課程前,必先從故事出發,並找出與故事相呼應的律動,再配合兒歌, 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這些都是以「由簡到繁」的方法設計課程。 天主教露德聖母幼稚園陳家意老師認為,在培訓中最大的啟發就是學習「由簡到繁」,原來音樂課中的每一環節,都可以讓學生發揮創作的機會。她說:「在示範教學中觀察到學生反應很好,他們扮蚯蚓跳舞時,也扮著鬼臉,對他們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也能提升觀察力和創造力。」溫老師補充,學生開始時是模仿老師的動作,但到後期透過繪本和故事遊戲,他們開始創造各式各樣的動作。 溫老師最欣賞分享環節,「 開始時,學生由個人參與,到互動活動及共同分享中,同學們關係融洽。」陳老師舉出一個例子,有兩組同學都是用物品組成機械人,但學生之間沒有鬥爭,還會互相欣賞:「你真是很棒。」,「對呀,你也能做得好好。」他們透過觀察,得到啟發,從而學習怎樣做得更好,也能增加溝通機會。 我們對上課的印象大多是因為沉悶,而產生抗拒。但Miki老師分享,「奧福音樂」能配合任何科目,例如利用音樂,以歌唱形式學習語文;除學習外,「『好玩』也是教學重點,『好玩』才能令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妤/ 馮) 
kjy02_201606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1
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 南京幼兒教育交流
(本報專訊)由教區幼稚園總校監、校董、校長、主任及老師組成的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代表團,早前赴南京進行幼兒教育交流活動,活動包括講座、參觀學校及了解歷史文化三部份,以了解南京幼兒教育的發展及最新發展方向,選取合適的學習所得,加以應用。交流團回港後,天主教領報幼稚園郭美玲校長、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陳紫雯校長及長洲聖心幼稚園李鳳鑾校長、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林婉芳主任(小圖右)、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曾佩賢老師(小圖左)聚首一堂,接受本報訪問時均表示:這次旅程收穫豐富,為日後在優化幼兒教學質素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郭、陳兩校長分別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現任和前任組長。 創意教學 扶持成長 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郭校長表示三間幼稚園均有偌大的校園,校方充分利用空間去擺放學生作品,讓人一踏進去,便感覺到那是一個屬於孩子的地方,這樣的安排有助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參觀期間,我們遇見的小朋友都很雀躍地向我們分享他們的作品是怎樣做、怎麼畫的,他們的主動、膽量、自學能力和完整的表達能力,都令我印象深刻。」郭校長指學生的作品構思簡單,老師通常只是略加裝飾,如加上幾條紙條做畫框或襯托,就能讓作品看起來充滿生命力。 李校長對當地的校舍環境也很稱許,並認為其環境布置為她所服務的幼稚園具參考作用,「像第一幼稚園,整個校園都滿是環保創作的作品。學生可以單憑一堆枯葉或一棵樹根,便造出一棵樹或一件件富詩意和美感的作品。老師固然是美藝方面的專才,他們更擁有一顆尊重孩子創作的心。」林主任和曾老師也有同感,曾老師說:「我們到訪的其中一間學校是以春天為題,整間學校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色,包括有植物、昆蟲等放滿整條走廊,讓學生很容易便進入主題,從中探索。」 林主任亦指三間學校從布置以至師生間的互動安排,都有很強的探索元素,她說:「我們見到學生拿著一塊小鏡子在梯間玩陽光折射遊戲,玩得很開心。他們在玩樂時, 同時已學會了自律、守規則,不怕因此而傷害到自己或同學的眼睛。」李校長對她到訪的學校師生間密切的關係也感難忘,「學生可獨個兒自由上落樓梯,另外有學校會讓孩子使用安全剪刀,我們見到有孩子有鼻涕,本想幫忙, 但老師嚴禁我們這樣做,他們要孩子自發去清理。這些對學生的信任和放手的做法,對應現在我們常說孩子被過份保護或他們的自理能力不太理想的狀況,都值得我們的老師以至家長反思。」 整合優化 發揮取長 老師是學校寶貴的資源,師資的人手分布是其中一項特點。陳校長注意到南京的師資安排,例如當地有一個男教師發展聯盟,由最初的一、兩位成員發展至現在的幾十人。「女幼稚園教師始終佔多數,但男士亦有他們的優勢,很多小朋友也很喜歡跟男教師玩,他們的體能、活力以至活動方式都跟女教師不同,如果學校有男及女的教師,將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豐富。」 陳校長表示目前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也有一位男教師,她更能體會這樣安排的優點。她贊同有意入行的本地男教師,可仿效南京當地的男教師,選定某些藝術或體育項目作為長遠的專業發展目標。「要提升整體的教學質素,所有老師都要朝專業化的路向發展。」她還很欣賞當地幼稚園的師徒制,打算引入該校,以幫助新入職老師面對挑戰。交流團到訪的幼稚園在規模、校舍面積、師生人數各方面與香港的情況各有不同,三位受訪的校長均指出這次交流旨在借鑑經驗,以期按校本情況作整合,讓學生在自由、尊重、愛和美的環境中快樂成長,及讓老師感到備受重視。 為期四天的交流活動,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發展顧問(幼稚園)林秀蓮修女帶領,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協調接待,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教區幼稚園總校監)、黃敏兒校董、校董古穗生修女與十七所教區幼稚園的校長、主任和中層老師,及德貞幼稚園校監郭婉嫻修女等四十三人參與。抵達南京後,交流團先出席由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教授主講的「未來十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趨勢」講座,隨後幾天分別參觀當地頗具規模的江蘇省省級機關實驗幼稚園、南京市第一幼稚園和南京市實驗幼稚園,及到訪當地的歷史文化景點。(敏)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 
kjy01_201512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05
教區幼稚園親子同樂日 盡顯活力與主愛
(本報專題)秋高氣爽,最宜進行戶外活動。由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主辦的「第十七屆親子同樂日」(下稱「同樂日」)於十一月十四日假蒲崗村道學校村內舉行,當天邀請香港明愛總裁閻德龍神父(小圖)主禮,十七間教區幼稚園的師生家長齊來響應, 全日累計的出席人數逾七千人,小朋友們均盡興而歸。 今年大會以「活力家庭.活出主愛」為題, 設有多項親子遊戲供一家大小遊玩。開幕禮中, 當小朋友一聽到《我勁優秀》的千人操音樂響起,便立刻動起來,在香港精英運動員的帶領下,跳得起勁忘形,就讀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高班的馬康耀便是其一。「全日我最喜歡這個環節。」康耀說。這天他們一家受訪憶述,他還興奮得即席跳了一個只得十秒鐘的濃縮版。各教區幼稚園早於開學之初已在校內練習此舞,康耀返家後更會教爸媽跳,而爸媽則樂於與這位「小老師」開心起舞。「我們把這個當作是與他一起玩的遊戲。」馬爸爸(馬昇權)說,投其所好是一個與孩子溝通、傾談的極佳切入點。 注入感恩正能量 同樣令康耀興奮的,還有他與爸媽一起在同樂日當天帶祈禱。「我要多謝校長和老師給我們機會。」康耀突然的自發感恩,令爸媽、陳紫雯校長和朱婉珊老師既意外又欣慰。眼前的他活潑、有禮,令人很感受到家庭的互愛與活力。同樂日當天,閻神父指出家庭是一份禮物,父母相親相愛是家庭的基石。馬氏伉儷對此深有體會。他們一家在2 0 1 3 年領洗。慕道前後,家庭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驗,夫婦倆甚感迷惘。馬太(宋憶娟) 還記得2011年底,尚未信主的他們路經聖瑪加利大堂門外,看到排隊等候除夕感恩祭開始的人潮,忽受感動而跟著參與。彌撒中,週遭熱心、虔敬的氣氛令他們很想認識天主。馬太說,尤其今年初她母親由病重至復康的經歷,令她更感到主的眷顧。「我們真的要凡事感恩。」她說現在每當她可以提早下班,便會帶康耀參加黃昏的平日彌撒, 讓康耀多親近主。事實上,康耀也很喜歡去。雖然只得五歲,但他對整個彌撒的流程倒背如流,這可是爸媽在家庭信仰培育方面的成果。 馬氏伉儷刻意讓主愛成為家庭的活力之源, 使他們更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多溝通和互相體諒。「若果大人不開心,孩子很快也會跟著不開心。」馬太說,他們尚在學習細心、耐心地聆聽孩子和配偶的需要與感受。馬先生則指,現在很多父母普遍都面對累得沒太多精力與孩子玩的挑戰,「幸好我們大都準時下班,一家人飯後還可聊天或玩一會才睡。其實除了體力,家庭也要保持靈性上的活力、注入多點正能量,信仰在這方面便很幫到我們。」 重視相處與身教   怎樣令家庭充滿活力和愛是普世家庭的挑戰,尤其現今不少父母工時長或需輪班,要擠出時間聚天倫殊不容易,就像在東涌天主教幼稚園唸高班的鄭灝軒,當天媽媽(陳麗麗)便特意請假陪他參加同樂日。她很重視與兒子相處的時光,即使有時放工稍晚,也會抽空在臨睡前與兒子聊天。她與丈夫的假期不同,但每個月他們會盡量多安排家庭日去不同地方玩,有時還與祖母同行,「身教很重要,我們怎樣對待父母,孩子是會有樣學樣的。」她相信潛移默化。他們一家雖非教友,但有感若孩子可在天主教學校內成長,其氛圍必有助他日後能培育出好品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