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3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25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慶金禧 愛的足印 善牧良師 身教啟廸童心 2
  感恩戴德 傳承教育理想 現時的小學生,很難想像從前的學兄學姊雖在沒有空調設備的斗室上課,卻十分珍惜和享受學習的生活。訓導主任歐家文笑說參觀的學生都踴躍發問:「由於父母在學校工作,我經常逗留在學校,對聖堂和校舍的每一個角落,瞭如指掌。聖堂與校舍相連,我常會遇見神父和修女,與他們熟落起來。課餘時,同學們都喜歡回校打球。在我的童年回憶中,家庭生活總是溫暖和快樂,很多同學喜歡回家,甚少在街上流連。」  校友老師張綺玲主任緬懷小學階段的快樂回憶:「我讀上午班,放學時段,神父宿舍經常飄來陣陣香味,大家便知道這是校監桑神父的午飯時間了!還有聖堂的聖母山,小時候的我,經常與同學結伴到聖母山聊天。」提起桑神父,另一位公教老師麥燕筠流露對這位神長的懷念之情:「我十分尊敬桑神父!從沒有遇見一位神父穿著破爛又殘舊的衣服,像桑神父那樣。他寧願將教友送給他的衣服和禮物,轉贈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桑神父是意大利人,他十分喜歡吃朱古力,卻總是將別人送來的朱古力,贈予學生。我每次與小學同學相聚,大家談起桑神父,都有說不完的話題!那時,學校的宗教氣氛濃厚,桑神父教授聖經課,他教導我們的福音故事,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桑神父在大埔擔任牧民工作期間,創辦該校及鄰近的恩主教書院。該校校訓是「愛」,桑神父和師長們以生命影響生命,這四位校友老師是當年的小朋友,他們早已長大成人,回到母校,負起培育下一代的使命。 尋根味昔 灌溉師生情苗 不經不覺,該校遷至現址已經二十年了。在學校圖書館裡,舒適寧靜,設備完善。該校四位小學生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分享是次「尋根之旅」的感受。六年級生李曉茹認為活動十分有意義:「我屬於交通組,負責確保同學安全橫過馬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跟我們形容,昔日的課室以流動壁報板隔開,但學兄學姊都不受環境影響,勤奮好學。我們應珍惜現今校舍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黃慧而點頭認同:「從前的教員室很狹小,老師們仍如常工作,我十分欣賞他們的無私奉獻。」 自2010-11學年的下學期起,學校已積極籌備慶祝金禧活動,舉行一連串活動,包括五十周年標誌及海報設計比賽、出版五十周年紀念特刊等。受訪學生中,年紀最輕的李偉霖愉快地告訴本報記者,他參加了金禧校慶陸運會。小六生郭霈棋有份參與音樂劇表演,該劇將於五月份舉行的五十周年金禧慶典中上演,霈棋微笑說:「我將於今年畢業,能參與金禧校慶,實在難得。我想起參觀當日,老師跟我們說,聖堂的聖母山是昔日學生們聚集的地方,他們經常在聖母像前祈禱。」 自本學年上學期始,林校長在每個星期一的早會中介紹學校歷史:「我從學校的紀念特刊搜集資料,加上校友老師口述昔日學校的情況。在學校運動會中,我們頒發桑得嵐盃和格普黎盃(以神父名字命名的獎項)。這兩位神父分別創辦本校及帶領本校師生遷往新校舍。我發現師生們對這些歷史事跡均感興趣呢。」五十年了,該校的善牧良師,無私奉獻,使育苗工作更具意義。重訪舊校舍,林校長喜見高年級學生在路途上,細心照顧學弟學妹。參觀後,該校校友、現就讀恩主教書院的學生們趁著小息時段,興奮雀躍地與母校師生共聚,林校長感恩地說:「看到小朋友成長,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那份喜悅難以形容。」 翻開該校三十周年特刊,前任校監格普黎神父(Rev. Vincenzo Carbone, PIME)這樣寫道:「三十年辛勞的成果是寶貴的。我們有責任將這寶貴的經驗保存下來,並藉此教育下一代,使他們懂得珍惜前人辛勞的成果。」同學們,除了珍惜學習的機會,大家更應感謝為教育付出努力的師長們!(仨)  
kjy01_201203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25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慶金禧 愛的足印 善牧良師 身教啟廸童心
  同學們,誰創辦了你所就讀的學校?何時創辦?在重溫學校歷史片段的同時,你能體會創校的師長們,為培育兒童及青少年而默默耕耘的心思嗎?   (本報專訪)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在慶祝創校五十周年之際,全體師生最近踏上一條尋根之旅,從現時位於大埔富亨邨校址,步行至位於大埔墟運頭街的舊校舍,即聖母無玷之心堂。1960年代初,當時擔任聖母無玷之心堂主任司鐸、已故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桑得嵐神父(Rev. Narciso Santinon, PIME, 1916-95)有感於區內漁民子弟的需要,利用聖堂有限的地方和資源,開辦聖母聖心小學(私立小學)。創辦之初,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梁志修修女,擔任首位校長。   飲水思源 珍惜前人心血 1962年9月,開學天,十七位一年級學生首先加入聖母聖心小學的大家庭;這學年的下學期,七位二年級學生入讀該校。學校隨後每年加開一個班級,直至六年級,並於1969年獲政府資助;及後,因區內學位需求增多,學校利用聖堂部份地方作為課室,上下午校共開辦八班,學生多達三百多人。該校於1991年遷往富亨邨現址,新校舍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容納更多學生上課。 去年底,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慶祝建堂50周年,該校林貴蓮校長忽有靈感,構思是次「尋根之旅」活動:「中國人說飲水思源,藉慶祝學校50周年,我希望讓學生認識學校的歷史和創校的源頭。原來,天主教在大埔區的發展已經150年了,這與本校的發展有莫大關係,願本校師生明白傳教士和神父們艱辛的傳教工作,及他們為本區的貢獻。」當日早上,六百多位師生和教職員浩浩蕩蕩地出發,高年級與初小年級的學生手牽手,步行到聖堂,學生分班參觀昔日的校舍,重溫學校發展的歷史。 對於該校四位校友老師來說,這趟尋根之旅別具意義,他們感觸良多。其中兩位校友老師歐慧儀主任及胞弟歐家文主任,分別於1985及1989年畢業於該校,他們的父母當時更是該校的校務員。這個公教家庭與學校,結下不解的情緣。活動當日,歐慧儀主任帶領學生參觀舊校舍:「從前的校舍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由兩個課室、教員室、校長室和校監室組成,上層是聖堂。在上課的日子,聖堂的後部份以流動壁報板分隔,改成課室。那時,同學們都很自律,不會在課室裡叫囂,因為大家都明白聖堂是莊嚴的地方。」一幅在小六畢業茶會中拍攝的照片,令她難忘:「我們沒有禮堂,只在面積細小的課室裡,舉行茶會。我們與桑神父一起分享美味的蛋糕,大家已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