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3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3.05
天主教伍華小學 50週年金禧校慶 慎思明辨 師恩主愛
踏進與堂區、兩校校舍相連的伍華中、小學,操場上空的彩色風車隨風轉動,圍欄上貼滿學習生活的海報,校舍最高點懸掛著校慶的巨型直幡,這些布置在宣告兩校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的喜訊。  (本報專題)一家學校由籌建到創校逾五十載,集結了何其多的力量和恩德!在早前舉行的天主教伍華中小學的五十週年金禧慶典上,兩校校監羅國輝神父道出一個感人的片段:一名校友當年在學期間家逢不幸,其時的校監覺法治神父(Rev. Fernando Galbiati, P.I.M.E.)亦師亦友的陪伴,讓這名學生得以走過艱難歲月,長大成人,事業有成,更在退休後的今天回來,只想找當事人說聲感謝。 恩情在伍華無處不在,單是校名本身已是一則謝恩的故事。該校前稱新蒲崗天主教英文小學(上、下午部),1968年易名為伍華書院中、小學部,為要答謝曾任市政局議員的建築師伍秉堅的善行;他當年應覺神父之邀,以其專業協助建造該校,校方為表謝意,邀請伍秉堅冠以校名,後者選擇以其先父之名作校名,以茲紀念。直至2003年,小學部改為全日制,上、下午校合併,易名天主教伍華小學。  師生情誼永在 在該校任教28年的馬國良校長坦言,很多「伍華仔」、「伍華女」對學校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每年開學,總會有穿著不同中學校服的校友回來探望老師;當年曾有一位令老師大感頭痛的學生,畢業後在老師生日當天特意買蛋糕到校慶賀;最近校慶開放日,有些創校初年入學、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校友紛紛重臨母校;不少已達適婚年齡的校友,亦特意回校取景拍婚紗照⋯⋯ 在該校任教33年的林俊英老師及任職25年的校工陳建國也表示,常在街上碰到校友主動與他們打招呼。林老師說:「曾試過與校友這樣在街上談了半小時,我們像老朋友般無所不談。」陳建國稱,「有些主動與我打招呼的校友已長大成人,容貌有變,我未必認得出,但他們親切的眼神讓我知道是校友。」每次在校外相遇也讓他感到開心。學生稱呼他「國叔叔」、「國哥哥」、「陳叔叔」或「陳校工」,可見彼此間關係不俗。  良言終身受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學校在歷任先賢的帶領下走過半世紀,校訓「慎思明辨」是師生的指導方向。馬校長指當年他尚未升任校長,仍擔任數學科老師時,有次課堂上,他在引伸校訓時向學生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不敢回應,他自己揭曉,打趣說下聯是「盡信馬Sir不如無馬Sir」。馬校長表示慎思明辨是一種學習態度,他鼓勵學生透過學習,追尋真理,而非只盲從或拜服權威。他相信集思廣益,也相信學海無涯,不只囿於學業知識,生命教育也很重要。近幾年,全體五年級生都參與「乘風航」海上訓練活動,他希望他們透過面對困境和解難而成長。之前,馬校長除親身試驗,還與老師作多番討論和思考才落實推行。 金禧慶典上,馬國良校長、林俊英老師、陳建國與另外八名在校服務廿五年或以上的教職員,獲頒長期服務獎。正如羅神父當天談到校訓「慎思明辨」時所言:每個年輕人都應以高尚的情操、由耶穌基督無私的愛而來的勇氣,逆流而上,不要隨波逐流,找尋自己的人生方向,服務他人。這份心思和意向,不管是否公教師生也合用。林老師可作見證,她雖非教友,在該校任教多年,校訓令她終身受用。(敏)  
kjy08_20151122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5.11.21
創作天地〔2015.11.22〕:文章
  我的哥哥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我的哥哥,他今年十五歲,他既聰明又勇敢。 我的哥哥有一雙烏黑的大眼睛,像兩顆星星閃閃發亮;他的耳朵像兩片薯片掛在臉頰兩旁,嘴巴笑起來彎彎的,像可愛的月亮;鼻子像茶壺嘴一樣有趣,圓圓的臉蛋像紅紅的蘋果。 我喜歡我的哥哥,他不但聰明,而且還樂於助人。他常常教我做功課,耐心地教我解決難題,有空還陪我玩耍呢。哥哥也很敬愛父母,是一個十分討人喜歡的好孩子,所以我非常敬佩他,他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陳芷瑩 聖安當小學 三仁     鉛筆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一枝鉛筆,一枝既普通又平凡的鉛筆。我長得又高又瘦,還有直直的腰骨。 我的興趣真不少,我愛替主人寫端正又漂亮的字;寫活潑可愛的詩,令人讚歎的文章;畫栩栩如生的圖畫。 我不喜歡主人不理會我,把我放到一旁;更不喜歡主人在煩惱時咬我。雖然我覺得非常痛,但是我也不敢說出來。還有,到了傍晚,主人就把我放回冷冰冰的床上……唉,我沮喪極了!  我希望我會愈來愈強壯,不會那麼容易折斷,否則我就不可以留在主人的身邊了。   梁皚瑜 德望小學暨幼稚園(小學部) 三D    秋天雜想 每當我看見放在床頭邊的那兩片楓葉,我便想起去年秋天我跟隨父母到美麗的大棠遊玩。 那兒美不勝收,簡直是世外桃源!我們坐在一棵最茂盛的榕樹下, 一邊談天說地,一邊欣賞四周美麗的楓葉。接著,媽媽拿出她準備的食物,有清甜的水果沙拉,有令人垂涎三尺的雞翅膀,有美味可口的三明治⋯⋯我和爸爸一看到食物便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媽媽則在一旁微笑地看著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 「啊!太好吃了!」爸爸和我抱著自己脹脹的肚子說。吃完,我們就到其他地方欣賞迷人的景色。「小美,你們一家也來這裡遊玩啊!」突然,我聽到身後有一道熟悉的聲音傳來,定睛一看,原來是我好久不見的好朋友小娟。我立刻上前拉著小娟的手,並跟她興高采烈地聊天。 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夜幕降臨。我們踏著依依不捨的腳步離開。臨走前,我還撿了兩片金燦燦的楓葉來紀念這麼美好的秋天。我想:「如果我是那兒的其中一棵樹,繼續留在風景如畫的大棠,那該有多好啊!」 龔海寧 天主教伍華小學 五A  一件小事  我唸幼稚園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深深感到外婆對我的愛。我在幼稚園午睡的時候,突然發燒起來,於是外婆便帶我回家。 外婆帶我回家後,便替我量度體溫。我的體溫不但沒有下降,還持續上升。這時,外婆不知所措,她馬上聯絡媽媽。正當外婆聯絡媽媽時,我突然抽筋起來。外婆很緊張,她擔心我會咬到舌頭,居然把她的手指放進我的嘴裡,然後再報警求助。 數分鐘後,救護車到了我和外婆家的樓下。救護人員到來用擔架把我抬下去,外婆非常擔心,不停緊張地問救護人員:「我的孫兒會不會有問題?我的孫兒會不會有問題?」救護人員回答:「放心,不會有問題的。」然後,我們便前往瑪嘉烈醫院。 在途中,外婆不斷問我:「卓賢,你認不認到我是誰?」我虛弱無力地回答:「你是外婆。」因為外婆擔心我腦部機能會受到破壞。 幸好,醫生說我沒有太大問題,只要留院三天觀察一下。外婆立刻放下心頭大石,幾天後我便出院了。 這一件小事,令我永遠不會忘記,外婆是多麼疼愛我。   周卓賢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六A    郊遊樂 一個秋高氣爽的早上,舅父帶我丶表弟妹丶公公婆婆丶爸媽和舅母到西貢郊遊。 首先,舅父帶我們到深涌大草原玩耍。大人就坐在草地上談天,小孩就在草地上玩捉迷藏。我突然看到一隻牛從樹林走過來,我驚訝地說: 「媽媽,那裡有隻牛!」媽媽慌張地說:「我怕牛的,我們快點到郊野公園吧。」我想:我從來沒見過那麼大隻牛呢。 不久,我們來到了郊野公園。舅父拿了三隻漂亮的風箏給我和表弟妹玩,有一隻風箏像飛機,有一隻風箏像火車,還有一隻風箏像迷你兵,十分可愛呢。我們拿了迷你兵那隻風箏。「你看,我的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呢!」我很興奮,想著我的風箏飛到我最喜歡的日本就好了。 然後,我們到了燒烤場燒烤。我們帶了香腸丶粟米丶棉花糖⋯⋯正當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突然,公公拿起了一個芒果蛋糕給表妹唱生日歌。原來今天是表妹的五歲生日,表妹立即許願,她希望明年生日也可以這麼高興。 這次郊遊我覺得很難忘,因為我可以吃那麼美味的蛋糕和欣賞那麼漂亮的大自然風景。   彭天樂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三A1    開學有感 我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剛進校門,我感到有點陌生。學校旁有一個小公園。進校門後,有一個小操場。小操場裡有一個被同學稱為「聖母山」的聖母小雕像。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奇怪,為甚麼會有聖母的雕像在這裡呢?結果,很多熱心的同學告訴我,因為我們的學校是天主教的,所以自然會有聖母的雕像。 走進教室,許多整齊的桌椅擺在我的眼前。我們班的班主任是邱老師,他是教數學的。我的同學非常熱情。我是一名插班生,和同學們並不熟悉。因此,我就會一直坐在自己的座椅上,不敢亂走。但是,我的同學們卻非常熱情,她們願意主動認識我,問我的名字和關心我。老師們也對我十分關懷,就算我做錯了,他們也會原諒我。我的同學羨慕我經常給老師表揚,有的同學甚至問我哪一科不擅長,我只能說上課認真就會有好表現了。同學有不懂的地方,我會樂意教她們。而我有不懂的地方,也去請教她們,大家互相幫助,一起進步。 這就是我熱情的同學、老師。     陳焯鈴 嘉諾撒培德學校 四A   
kjy01_201505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16
天主教伍華小學 參觀慈幼會修院認識慈幼神恩
  經過正門的鮑思高像,三十名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學生,包括基督小先鋒和天使計劃成員進入慈幼會修院。為回應普世教會獻身生活年及鮑思高神父誕生二百周年,該校安排學生於四月一日參觀慈幼會修院,除了讓學生認識鮑思高神父的事跡,亦讓他們了解修道人的獻身生活。   (本報專題)到達修院,院長吳志源神父和張心銳執事(圖2 左四及三)熱烈地歡迎學生們。首先,張執事透過互動方式,向學生介紹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和事蹟,又透過短片,向他們講述鮑思高神父的九歲奇夢。從中,學生認識到鮑思高神父對天主的愛、對聖母進教之佑的尊敬、對青年的關懷。張執事解釋鮑思高神父的座右銘「與我靈,取其餘」,「鮑思高神父答應天主,他只要救青年的靈魂,帶領他們走近天主,其餘的一切他都不要。」 學習鮑聖行實  經過連串介紹,張執事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對鮑思高神父的感覺。有同學表示鮑思高神父是他們的學習對象,「因為他照顧有需要的青年」,亦有同學形容鮑思高神父像青年的父親,「他就像爸爸一樣,照顧我們,不會嫌棄我們。」張執事亦鼓勵同學思考自己的夢想和天主對他們的召叫。 隨後,同學在吳神父的帶領下參觀修院。第一站是剛於二月底祝聖及揭幕的聖母樓,簇新的聖母樓是為備修生、新晉慈幼會士及傳教士而設的。同學到小聖堂祈禱,又認識到聖雷鳴道主教的事蹟:聖雷鳴道主教帶領首批慈幼會會士前往中國,設立傳教站、孤兒院、學校等,及後在粵北慘遭土匪殺害捨生。 拾級而上,參觀修院的聖堂和祈禱後, 同學們到「少懷之家」。少懷之家是以畢少懷神父的名字命名、為慈幼會會士而設的安老院。在少懷之家休養的會士當中,年紀最大的是剛慶祝一百零二歲大壽的林文瑞神父。意大利籍的林神父為了傳教,已經在中國服務八十年。同學與部分年長的會士打招呼,又到少懷之家特設的聖堂為神父和修士們祈禱。 感謝修道人奉獻 到訪圖書館後,同學到修院的球場自由活動。有的同學散步聊天,有的跳繩,有的更與張執事一同踢球。球場一隅,青年主保聖多明我沙維豪的聖像俯視著在球場盡情玩耍的孩子們。張執事又向同學介紹聖人的生平,勉勵他們常提醒自己不要犯罪,做好本份,學習聖多明我沙維豪。 對四年級生葉松生而言,這次參觀愉快而難忘,「我很高興可以和張執事一起踢球,他的球技很好!」松生亦表示這次參觀增加了他對天主教信仰和鮑思高神父的認識。同就讀四年級的龍奕男補充,「鮑思高神父憐憫青年、無私地為青年付出,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到訪少懷之家亦為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 五年級生李俊禧接著說,「少懷之家裡的老神父和修士從年輕到年老, 一生宣揚福音,服務教會,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奉獻和無私的愛。」另一五年級生劉彩樺表示認同,「他們一生服務社會和教會, 十分偉大。」   為感謝修院的熱情招待, 學校代表向吳神父送上感謝狀致謝。同學們並送上多張七彩繽紛的自製心意卡,向少懷之家的會士致謝,感謝他們的一生奉獻。最後,同學在修院與吳神父和張執事共晉午餐,結束愉快又富意義的修院之行。(澄) 
kjy01_201309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22
伍華小學 馬國良校長 因材施教 照顧學生個別需要
在天主教伍華小學渡過的第二十七年,由副校長成為校長, 馬國良校長微笑道,「這是我的一個新挑戰。」身份雖然有所改變, 馬校長的信念卻堅定不移,他說:  每個同學的能力都不同, 有不同需要;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包容和關心, 他們定會有所改變。    (本報專訪)馬校長昔日主要任教數學科和宗教科,並負責校內的訓輔工作, 支援學生。他表示自己的教學深受學習經歷影響,「學生時代的我並不乖巧」,馬校長坦言,「當年神父、校長和老師的教導對我影響深遠,我也會仿傚他們的做法。」 經歷影響教學 生於公教家庭,馬校長嬰兒時接受洗禮,小四時更和幾個同學一起加入堂區的輔祭會。「老實說,當時參加輔祭會只是個到外邊玩的藉口」,他形容他們幾個輔祭把聖堂鬧得「天翻地覆」。有一次,他聽到一位教友向堂區的劉玉亭神父投訴, 問神父為甚麼容忍他們 。他難忘劉神父當年的回應,「我不知道教好他們的辦法, 但在外邊的話,他們會比在聖堂學得更壞。」 中三那年,馬校長留級了。「我感激老師在我和幾個同學最差勁時,他們也沒有放棄我們,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馬校長特別感謝教授地理科的陳培倫老師, 「他會帶我們『通山跑』,我遠足的興趣也是由此開始發展;後來我們希望追趕成績時,他亦十分願意幫忙。」 在山野間,馬校長也重拾與天主的關係。「中學時有段時間不願到聖堂去,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也不容易明白內容」,在大自然中,他卻有強烈的信仰體會。「有誰能創造這樣美妙的大自然?唯一的解釋就是天主的臨在。露營的晚上抬頭望見星空,我更感受到祂。」 用心引導學生 近十年,馬校長主要任教輔導班,他一直秉持著包容和因材施教的大原則, 「我要求學生的是盡力完成,而不是高分。」執教鞭多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六年前獨立成班的「九兄弟」。 九個男生,各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當年令校方十分苦惱。在時任校長同意,和各位老師的共同意見下,負責訓輔工作的他和其他老師合作,大幅調整「九兄弟」的課程。他們減少主科的課節,下午為他們安排不同活動,加上校外社工協助訓練紀律。「當時很多人質疑成效,我們也不是很有把握。」 一年後,「九兄弟」情況有明顯改善,他們在畢業營中的話劇表演更三度重演。其中一位學生現正在伍華中學就讀中五,因自學日文,他課餘亦擔任日文翻譯員。馬校長總結道,「沒有包容,便很容易埋沒學生的才華。」他相信改變或許不在這一刻,但學生會潛移默化。 馬校長亦堅持在校內舉行遠足活動, 希望同學在經驗中學習,體會到達終點的滿足感。「我期望同學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像行山般,辛苦時可以休息, 可以找老師幫忙,但繼續前行要靠他們自己。」     新學年接任校長,馬校長希望繼續透過活動,讓學生從親身體會中學習。他計劃將乘風航定為小五的全級活動, 「希望同學有新嘗試,克服不同的挑戰,有所成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