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30113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1.13
敵人派 —— 消滅「頭號敵人」的獨家秘方
  你可能吃過蘋果派、香蕉派、巧克力派,但應該沒吃過敵人派吧? 我猜,你也許連聽都未聽說過。 圖畫書《敵人派》(Enemy Pie)講述了一個如何用美味的敵人派,徹底消滅敵人的故事。主人公「我」是一個小男孩,在球賽中常常輸給小傑,還被嘲笑;小傑舉辦了彈簧床派對,請了「我」的好朋友,卻沒有請「我」參加,所以小男孩視小傑為頭號敵人。 如何才能夠消滅敵人呢?看到小男孩那麼苦惱,爸爸決定出手相助,使用獨家秘方製造美味的敵人派。只要敵人吃了,就會被迅速徹底的消滅掉。但是,前提當然要這個敵人心甘情願的來吃才行啊。於是小男孩為了籠絡敵人,主動邀請小傑和他一起玩了一整天。誰知小男孩竟然發現和敵人一起玩的時候感覺還不錯,他開始有些後悔了,擔心小傑吃了敵人派以後頭髮會掉光光,有口臭或哭個不停。當小傑要吃敵人派的時候,小男孩大聲喊道:「小傑,別吃!這個派很難吃,說不定有毒!」 結果怎樣呢?爸爸、小男孩和小傑都吃了敵人派,敵人派美味極了。神奇的是,小男孩的頭號大敵人果然不見了,小男孩和小傑成了好朋友。 《敵人派》中的人物卡通可愛,頭大大的,身子小小的。眼睛之間的距離很遠,耳朵特別小,嘴巴一笑起來特別大。一切都不成比例,卻十足吸引著小朋友的視線。圖畫中溫馨的家庭布置──窗台的小花,餐桌上的格子布,溫暖的燈光⋯⋯是幸福家庭生活的折射;院子裡的大樹,樹上小小的樹屋,綠油油的草地、鮮花與不遠處的樹木,還有鄰家造型各異的小屋⋯⋯,這樣自然和諧的戶外景觀是小男孩社區生活的寫照。在圖畫部份描繪得如此和諧溫馨的大小環境襯托之下,文字中對「頭號敵人」的討厭與強烈表達,令文字與圖畫之間產生張力。而文字的活潑靈動,與圖畫場景中整體呈現出的寧靜和諧配合得十分巧妙,可以看出繪圖作者泰拉.葛拉罕.金恩(Tara Calahan King)與文字作者德瑞克.莫森(Derek Munson)之間有著很深的默契。 這是一個兒童版「化敵為友」的故事。在成長的過程中,小朋友常會因為與同伴爭奪玩具而吵架,也可能因為玩耍時互不相讓而討厭對方。有時,甚至會沒來由的不喜歡另一個小朋友。如果爸爸媽媽細心觀察,也會發現男孩子、女孩子對「敵人」的討厭,其表達方式也很不同。當孩子告訴爸爸媽媽:他很討厭一個人的時候, 一方面大人不必太過緊張,有時兩個小朋友這一刻在吵嘴,五分鐘後就忘記了,又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正是在碰撞與磨擦中,孩子們逐漸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並相處;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應隨時留意孩子的情緒發展,並在孩子「鑽牛角尖」時予以適當的開解與引導,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九世紀的幼兒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在她的教育著作《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中就曾提出教育的任務應是「為兒童的生活、為人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 「《敵人派》的主旨絕對是一種道德勸說」,童書作家、兒童閱讀推廣人、也是《敵人派》的譯者劉清彥在評論中如是說: 「然而,好的童書不以『教化』強行小孩向正面價值觀看齊,而是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征服他們的心,使他們自發性的體悟箇中道理」。故事中的爸爸並沒有用一堆大道理,去說服小男孩接納小傑,而是用做「敵人派」這個方法讓小男孩有時間與他不喜歡的人相處。在相處的過程裡,小男孩重新認識了小傑 。 與孩子共讀圖畫書的過程,其實也是爸爸媽媽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想想看,爸爸媽媽是否也有敵人呢?要留意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作為父母,你是怎樣面對你的「頭號敵人」呢?  讀完這本圖畫書,你一定知道怎樣做美味的「敵人派」了。有智慧的爸爸媽媽,可能還會發明出很多很多種徹底消滅敵人而屬於你自己的獨家秘方呢!這個秘方,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也能幫助我們消滅自己心中的敵人。  
kjy03_20130106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1.06
精采過一生
    還記得兒子四歲時,我們母子間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兒子: 媽媽,我不想長大。  我:(覺得有些奇怪)為甚麼?  兒子:(有些傷感的抱住我)我長大了,你就死了。  我:(心中有些吃驚,但故意輕鬆的說) 啊,沒那麼快吧?  你看,媽媽已經長大了,可是外婆還在呀。  (聽到這裡,兒子有些放心了。)  做媽媽的我並不知道,對於死亡的不了解與恐懼,是何時走進兒子的心裡。也許他無意中看到電視裡的災難報導,也許大人聊天時不小心在他面前提到過死亡,也許他看到鄰家的小貓離世……。 在無人解讀的情況下, 小朋友會將這份對於生命的不確定藏在心裡,心中的恐懼也會慢慢增長。 很多父母認為關於生命、死亡這樣的話題離小朋友很遙遠, 同年幼的孩子們談論這些並不適合,所以選擇迴避。但在我和兒子有了前面這一段對話後,作為媽媽,我知道是時候陪伴兒子一起認識生命這個課題了。可是,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要從何談起呢?  我決定從《精采過一生》這本我非常喜歡的圖畫書開始,和兒子一起認識生命的歷程。作者芭貝.柯爾(Babette Cole)以簡單的文字,幽默誇張的圖畫講述了一對爺爺奶奶的生命故事:  故事中,孩子們問爺爺奶奶:「為甚麼你們的頭禿禿的,皮膚皺巴巴的?」 爺爺奶奶以輕鬆、平實又詼諧的語言講述了人的一生: 從出生時同樣皺巴巴的樣子開始,他們經歷了懵懵懂懂的嬰幼兒期、調皮搗蛋的兒童期、青春反叛的青春期、墮入情網的戀愛期……,這樣一路走來,「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遊戲」;不同的年紀,也經歷著那個年紀所有的煩惱、快樂與新奇。就這樣慢慢長大了,孩子成為父母,又成為爺爺奶奶。慢慢的,他們的頭變禿了,皮膚變皺了,身體也縮小了。 雖然外貌變老了,但心靈卻依舊可以保持年輕。這對爺爺奶奶還是很頑皮,喜歡刺激,有著一顆不老的童心。有一天,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死翹翹」了。 人死後,是否生命就結束了呢?這是一個不斷引發世人思考的問題, 在故事的結尾以令人忍俊不禁的圖畫呈現出來。 在作者的筆下,生命既平實的存在於流口水、打嗝、學習坐馬桶、說嗯嗯噓噓這些日常的生活瑣碎當中,同時,生命也超越現實的存在於想像的世界裡:小男孩踩著滑輪車被獅子追逐;上學時學校的屋頂被巨無霸鱷魚掀翻⋯⋯。在兒童的世界裡,真實與想像相互交匯;在圖畫書的世界裡,作者與兒童的想像相互交融。成人讀者或許還會看到在作者描繪的想像世界裡,暗示出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是處於危險之中,但這也沒甚麼可怕,生命本來就在呼吸之間。 一本好看的圖畫書,常常令小朋友走入畫中的情境,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奔跑、一起玩耍,一起體驗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和兒子一起閱讀時, 看到從斜坡上滑下的嬰兒車,我們大驚失色喊救命;看到媽媽在追逐小女孩卻怎樣也追不上,不由為她逃離媽媽的魔掌而大笑;看到少年騎著電單車風馳電掣的飛奔而去,也嚮往那種充滿危險的感官刺激⋯⋯。就這樣,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和兒子一起自然而然的認識了生命的不同階段,體驗生命的歷程。 被譽為繪本界幽默女王的芭貝.柯爾,對於生命的詮釋,沒有一絲傷感,也沒有一絲說教。她以幽默誇張的手法畫出一個個令孩子們大笑的情節。從生命的開始直到結束,故事中的爺爺奶奶,因為懂得生命,懂得珍惜當下,他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很精采,都保存在記憶中。 既使已經「死翹翹」了,還發出倒下時「碰- 碰」的聲響,畫面上那兩雙已放倒的大腳都還是強烈的吸引著讀者──奶奶漂亮的紅黑格子的襪子是那麼醒目,充滿了喜氣。爺爺的鞋又瘦又長,鞋帶毛絨絨的,那麼立體,你會忍不住想去摸一下。死亡有甚麼可怕?孩子們在大笑中已經不自覺的被作者達觀豁達的生命態度深深的感染了,還有甚麼比這樣的生命教育更自然更來得容易呢?  好看的圖畫書,不僅僅是兒童的,也是所有人的。我相信爸爸媽媽會和孩子們一起愛上《精采過一生》。       
kjy03_20121216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2.16
讓心窗迎接陽光
  每次讀《古強森的聖誕奇蹟》,都讓我憶起每年聖誕節放在學校一樓的聖景 —— 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總願意在那裡停留多一點時間,細看聖嬰、聖母、若瑟、三博士和牧羊人。 在故事中,寡婦麥太太和兒子湯姆剛搬到村子裡來,可是,在搬家時,他們遺失了一組很特別的聖誕木雕,那是由麥太太的爺爺親手為她雕刻的, 每年聖誕節都少不了它。聖誕節快到了,麥太太等不及奇蹟,只好找木雕師傅古強森幫忙,重新雕刻耶穌降生的情景。古強森答應母子的請求,卻沒有承諾他們能在聖誕節前完成木雕,因為對他來說,聖誕節有甚麼了不起!麥太太和湯姆沒想到,村子裡最棒的木雕師傅竟然如此冷漠。難怪村子裡的小朋友都叫他做苦先生,他不愛說話,經常板著臉,討厭小鳥的叫聲,埋怨教堂的鐘聲響個不停,又嫌小朋友遊戲的時候太吵,鄰舍都不喜歡和他往來。 然而,因著湯姆的天真和麥太太的愛心,奇蹟開始發生在古強森身上——  麥太太帶著湯姆來見古強森,懇請他讓母子留下來,因為湯姆長大以後,很想當木雕師傅,於是想來看古強森工作。也許,木雕師傅當日心情還不錯,容許湯姆安安靜靜地坐在旁邊觀看,麥太太以一條熱騰騰的玉米麪包作為謝禮,然後坐在一角編織。湯姆很用心地看見古強森雕刻一隻羊時,但最終按捺不住說話了,他希望古先生可以雕出一隻「看起來高興的羊,因為它們知道自己和小耶穌在一起,所以很高興。」接下來,讀者也許猜到湯姆還有其他要求吧!一隻因為知道耶穌降生在自己住的地方,看起來很驕傲的牛;一位為耶穌而來,看起來是上帝最重要的天使;穿上最棒的袍子的三博士;還有為了保護小耶穌, 看起來嚴肅的若瑟……湯姆的話雖然聽來喋喋不休,古強森也看似不耐煩,但仍然按照湯姆的要求雕刻。 想不到,一線曙光;一個笑容,天真善良的湯姆融化了木雕師傅剛硬的心,傻氣的他在古強森心中起了微妙的作用。圖畫書如何呈現這種變化?看!書中畫上不少門和窗,其中一幅饒有意味。故事到了中段,插畫家P.J. 林區特意在其中一幅畫上一束束耀目的光芒,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到古強森的家, 和煦的光線驅走陰冷。湯姆問古強森可否教他雕刻,古強森雖說很忙,但仍放下工具,收起厭惡的臉容,教湯姆雕刻他喜歡的知更鳥,而古強森緊握湯姆雙手雕刻的畫面正是本書的封面。 平安夜,古強森收到兩份禮物,麥太太編織的圍巾和湯姆的知更鳥木雕。當夜,古強森還未完成聖母與聖嬰,他苦惱極了,如何應湯姆的要求,雕出兩張充滿愛的臉容? 愛?在他心中,是過去的事,因為在古強森還很年輕的時候,他的太太和寶寶相繼病逝。古強森回憶從前,鼓起勇氣,拉開抽屜,拿出妻子和兒子的遺像,開始雕刻,用雕刻刀撫平藏在心底的悲痛,整晚不停工作。 第二天,一位曾說過世上沒有奇蹟的人 —— 古強森,把完成了的聖誕木雕送到湯姆的家。愛與關懷治愈悲傷的心靈, 三人手牽手一起參加聖誕節崇拜,在教堂前,大家看見古強森仰起頭開懷大笑,露出如八月天空一樣藍的眼睛,從此沒有人再叫他苦先生。 作者蘇珊‧瓦奇喬斯基在圖書館工作, 經常給小朋友講故事,為了找點別的聖誕故事來念,於是創作了第一本圖畫書,此書獲得多個圖書獎,並在2007年改編成電影;往後,亦創作了以此故事為藍本的話劇。我想,作者不單要寫一個應節的故事,還期望我們能透過故事領略節日的真諦,以至那份永不止息的愛。 今年聖誕,母校擺設聖景的傳統應該依舊吧。願我如湯姆一樣,以他的眼光感受主耶穌的誕生。一個小小的馬槽提醒我們,聖誕的主角不是那位看起來慈祥的聖誕老人,而是道成肉身,謙卑降世為人的耶穌。 謹祝各位讀者,聖誕快樂,主恩常在!   
kjy03_2012120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2.09
走進心裡:讀陳致元《想念》與《很慢很慢的蝸牛》
     好多年前,在書店看到《想念》,翻開它,我很快便隨著少女的腳步,開始了一次尋訪之旅,尋訪甚麼?不到最後,你沒法猜透。在《想念》最後的一個跨頁裡,墳頭上的小花,真教人「心有戚戚焉」。原來,懷想從來不因時間流逝而消減,陳致元的畫筆一下子寫到我十多年來對母親的追念。《想念》是一本無字書,每一次跟大朋友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只需要播放一段輕柔的曲子,讓讀者靜靜地在音樂的伴隨下,像看電影般把故事讀完。當最後一個音符都逝去了,那永遠不能忘懷的愛,便默默地沁進心裡。 也許有人認為《想念》題材敏感沉重,但從火車到達終站,讀者便看到女孩的三位好友,還有一條小狗,隨之而來的是鬼臉、花環、歡呼,還有滿天的散花,陳致元不單為讀者佈置了歡快的景像,還寫到了孩子天真的玩耍與純樸的友情。其後,四個小孩, 兩輛腳踏車,就在田野與山路追逐嬉戲。那一條與孩子形影不離的小狗更是創作者匠心獨運之作,看!牠有時會在孩子的比賽中推波助瀾,有時卻打頂草帽,坐在水溝邊,旁觀孩子的水戰。在創作上,陳致元從沒有忘記孩子,《想念》也因之而充滿童趣。 我們都知道蝸牛很「慢」,不待創作者再三強調「他走路很慢、很慢、比自己說話的速度還慢。」「慢」早被標籤 —— 沒有效率!吃虧! 然而,《很慢很慢的蝸牛》讓讀者重新審視「慢」。好慢好慢的蝸牛要爬到葡萄樹上吃葡萄,但牠的想法很快便惹來蛇和青蛙的嘲笑!  嘶……嘶……蛇行的速度驚人,很快就滑到樹上,可葡萄還未成熟, 酸得蛇把葡萄吐出來。 哇……哇……青蛙的後腿真壯,一下子就跳到樹上,舌頭一伸,捲進了好幾顆葡萄,可葡萄太硬,青蛙只得把它吐出來。 蛇行的速度與青蛙躍跳之快,竟沒有為牠們帶來好處, 快與慢,成與敗,原來並沒有定量。《很慢很慢的蝸牛》最令我心動者,不獨是創作者的生活哲學 ——「慢」,還有他永遠沒有忘記為孩子的創作理念。於是,當很慢很慢蝸牛遇上很慢很慢的毛毛蟲,他們所開展的一段長征,其實摻雜著溫情與激情。 蝸牛和毛毛蟲一邊爬,一邊聊天,偶爾會停下來聞聞花香,生活中原來到處都是美。 蝸牛會一邊爬,一邊會畫畫給毛毛蟲看, 因為牠愛畫畫,也願意與毛毛蟲分享。 蝸牛和毛毛蟲曾一起擺脫蜘蛛的誘惑,沒有變成牠的晚餐,他們多麼的同心同德。 走累了,蝸牛和毛毛蟲便會躺在葉子上,享受舒服的涼風和美麗的月色,生活真有說不出的寫意。 在長途跋涉中,蝸牛和毛毛蟲會一起用力往山坡上爬,然後又歡快地往山下滑,苦與樂,共生也共享。 終於,蝸牛和毛毛蟲爬到葡萄樹上,但樹上只剩下一顆,並且快要爛掉。面對蛇和青蛙的再次嘲諷,毛毛蟲傷心得哭了起來。然而,很慢很慢的蝸牛卻有不一樣的建議 —— 爛熟的葡萄不單可以做甜美的三明治,還可以邊吃邊玩,吃出好多動物的形狀,《很慢很慢的蝸牛》委實為讀者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空間。吃過甜味的葡萄三明治後,蝸牛和毛毛蟲計劃去吃蘋果。讀者翻過這一頁,目之所遇,是一顆懸在樹上的青蘋果,在暈黃的月亮下,讓人垂涎。這一幕該應是圓滿的結局,然而,創作者卻再一次走進讀者的內心,教他們感動 ——  翌日,蝸牛把變成蛹的毛毛蟲放在背上,慢慢地往蘋果樹爬去。不知過了多少天,毛毛蟲終變成美麗的蝴蝶,並帶著蝸牛飛往蘋果樹去。在這一刻,天空上第一次出現蝸牛,而這一隻蝸牛竟不忘叮囑毛毛蟲 —— 不要飛得太快哦!既然能飛,為甚麼不要飛得太快?原來,飛得太快,蝸牛和毛毛蟲便會錯失很多美好的、難忘的時光,而這些時光只永遠屬於他們倆。 從創作第一本作品始,陳致元總不忘孩子,無論是看似沉重的《想念》,抑或滿載哲思的《很慢很慢的蝸牛》,故事中佈置了很多孩子最愛的玩耍與遊戲,折射了作者在兒童本位的洞見與掌握。我常想,《很慢很慢的蝸牛》雖屬兒童圖畫書,但讀者的年齡層跨度可真大。假如我是一個小孩,讀是書,不單找到「自己」,還深深體會可貴的友誼。假如我是青春的男孩或女孩,在蝸牛和毛毛蟲身上,我嘗了戀愛的感覺。到如今稍有年紀,我感動於「慢」的哲學,並由它而生的生活態度。 陳致元以作品悄悄地走進讀者的心裡,牽繫了一種知心體貼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