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230115_right
400 400 主保
主保聖人
2023.01.15
喉嚨痛的主保 ── 聖巴拉斯
kjy02_20200329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03.27
醫生與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續爆發,傳播風險仍在,大家不能鬆懈,必須做好防備,減低社區爆發的機會。與病毒打仗,站在最前線、面對最大危險的,一定是醫護人員,但我們不能只單靠前線的努力,因為他們也會累、也可能會病倒。我們必須做好自己、與醫護人員合作,才能打贏這場硬仗。 《安東醫生的動物診所》 安東醫生溫柔友善,總是笑容滿面地對待所有動物。動物們一大早來到安東醫生的診所。公雞、老虎、鱷魚、山羊先生和其他動物都來看病。山羊先生不單身體不舒服,心裡也很鬱悶,安東醫生雖然很累,仍然耐心聽他訴說心事。聽著聽著,安東醫生突然昏倒了,動物們都緊張起來。後來動物們想通了,原來安東醫生整個早上只顧應診, 一直沒有吃過東西。動物們於是動手炮製豐富的美食,讓安東醫生吃個飽。 安東醫生為了照顧病人而廢寢忘餐,也是很多醫護人員的寫照。在這場抗疫之戰中,醫護人員面對防護裝備短缺和各種困難,仍盡力在前線保護市民的健康,我們實在心懷感激,同時希望醫護人員也要好好照顧和保護自己,不要像安東醫生那樣太忘我而病倒啊!  《大狗醫生》(《Dr. Dog》)  《大狗醫生》中的大狗醫生一直細心照料甘家一家人,一次牠要離家到巴西出席醫學會議,甘家成員接連生病,他們有的咳嗽、感冒、喉嚨痛,有的長頭蝨、寄生蟲、頭暈、胃氣脹等,於是甘家急召大狗醫生回家為家人診治,過程中發現家人的生活中有很多陋習,從而顯示生活習慣和健康的因果關係。結果甘家成員的病治好了,卻換了大狗醫生因為壓力太大而要看醫生,最後大狗醫生決定放假旅遊,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可是……  作者芭貝.柯爾的作品以幽默和滑稽特色見稱,代表作包括《頑皮公主不出嫁》和《灰王子》等,打破傳統性別定型概念,這本也不例外,顛覆了我們對醫生的想法 —— 醫生不是人而是一頭大狗。書中的一家人任性又不衛生,連累大狗醫生忙得團團轉,最後是大狗醫生自己撐不住病倒了。回到現實中,醫院人員在前線照顧病人,值得敬佩。我們愛護醫護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良好的個人和家居衛生習慣,把生病的機會減低。萬一生病了,要如實申報自己的行程和資料。這些是你和我也能辦到的事。 繪本看世界 在繪本《大狗醫生》中,人類是病人、大狗是醫生,感覺是戲謔滑稽的情節。原來現實中真的有動物醫生。我早前介紹過的繪本《Doctor White》便是關於一隻狗醫生的真實故事。狗醫生當然不會用藥施手術,但卻可以和病人玩耍,使病人保持活力和開朗的心情,有助病情好轉,加快痊愈。除了狗醫生,原來還有馬醫生,美國便有醫生讓癌症病患者接觸馬匹。這位醫生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自小與馬匹共處,感受到與馬匹相處時帶來的心靈平靜,於是嘗試用於他治療的病人身上。這類療法的效用難以有科學實證,但曾飼養過寵物的人,自能明白動物與人之間的微妙聯繫。   
kjy02_201512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05
第十二屆兒童及青少年讀經比賽 聖言常伴我成長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若望福音》15:5) 若要讓主住在「我內」並結出常存的果實,勤讀聖言是必不可少。眼見時下學子在學海汲汲營營,忙得沒時間看聖經,有父母善用身邊機會,譬如像張諾堯和張諾研的媽媽(王燕碧)般,鼓勵兩個女兒參加玫瑰堂聖言宣讀會早前舉辦的「第十二屆兒童及青少年讀經比賽」(下稱「讀經比賽」),讓她們多接觸天主聖言。    (本報專題)現於嘉諾撒聖心書院分別唸中四及中二的諾堯和諾研,在今次的讀經比賽中分別奪得青少年高級組(中四至中六)和青少年初級組(中一至中三)冠軍。在張太(小圖)悉心栽培下,她倆自小便參加朗誦班,於校際朗誦比賽中常名列三甲,但參加讀經比賽卻是首趟。「讀經和朗誦不大相同,朗誦講究情感、眼神和抑揚頓挫,但讀經卻不能太誇張,表現要較含蓄。」諾堯說。張太透露,起初諾堯曾擔心自己會將慣性的朗誦方式套用在讀經中, 然而賽後發現疑慮不存在。 雖說由媽媽邀請參賽,但報名後的細則包括挑選誦材與安排訓練,均由兩姊妹自己處理。諾堯選了《羅馬書》8:35-39,諾研則選了稅吏匝凱的故事(《路加福音》19:2-8),都是她們較有信心可拿捏得宜的經文。諾研曾在主日彌撒中聽過這段福音,但直至賽前準備才細嚼內容,她對當中談及的寬恕之道甚有同感,「人人都有機會犯錯,但無論之前犯了甚麼錯,如果有心改過,就要給他機會,不要歧視他。」 連結生活 諾堯對自己所選讀的保祿書信中談及甚麼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時,更有切身的體會,「人生這麼長,不會都一帆風順,總有些事情會讓我們疏遠天主。」她試過在考試前盡力溫習,成績卻不如理想,因而質疑是否已被天主所離棄。張太便以〈足印〉這個信仰小故事開導和鼓勵她,「我跟她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不同的困難,當下或會不知如何處理,但日子總會過去,主會一直陪伴著我們,就像故事中耶穌在沙灘上背起了主角一樣。」 她們表示,日常媽媽都愛以聖經故事和比喻教導她們待人處世之道。張太則坦言,她著重身教多於言教,「怎樣愛一個人不是空談, 還要有實際行動。我希望我和女兒都可以活出聖言。」張太年輕時曾在長洲花地瑪聖母堂讀經和加入聖詠團,後來雖已搬遷而轉換了其他堂區,但至今她仍是該堂的善會會員。她看重信仰的氛圍,早幾年一家人一直都參與一個由神父或修士主持、在某個相熟教友家中舉行的晚餐廳祈禱聚會,誦讀和聆聽聖言、唸《玫瑰經》、作信仰生活分享和自發性祈禱等。雖然其時女兒尚小,還不太懂,但張太認為至少都給她們多些機會去接觸,這就像撒種般,何時發芽、生長的時間表則在天主。 諾研直指她也受媽媽的信仰熱誠所感染,例如眼見不少教友在彌撒中的歌聲較柔弱,但媽媽即使喉嚨痛,卻仍大聲詠唱,讓她知道無論甚麼時候也要善盡教友本份去讚美天主。她知道自己的強項是在讀經方面,因此樂於在學校定期舉行的彌撒中讀經,而姐姐諾堯則正考慮會否加入堂區的讀經組,「始終加入善會比較好。」她曾任堂區的輔祭,後來因變動而離開了,從中她明白善會對一個教友的重要性,而其母的信仰歷程則是對她這個想法的另一佐證。 活出聖言 在孩子的信仰培育上,諾堯和諾研都說家庭和學校同樣重要,兩者對她們的影響參半,有時前者的影響甚至遠較後者為甚。這情形在讀經比賽中的另一得獎者—兒童高級組(小五至小六)冠軍、於聖母無玷聖心學校就讀五年級的吳俊軒身上亦然。已連續三年摘冠的俊軒,賽前訓練大部分在家中進行,但其母(余德儀)謙稱其實他們沒甚特別準備,一切都是平常心,「我們不當這個是比賽,而是藉此將聖言的喜訊傳給其他人。」她說。 有時吳太也會和俊軒一起看聖經,當中蕩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11-32)俊軒最深刻,「無論那個小兒子怎樣頑劣、潦倒,他爸爸仍然很照顧他,這份愛很大。」他微笑著說他相信媽媽也會這樣愛他。對於兩母子來說, 聖言很生活化,吳太會以此引發兒子的思考。今次比賽中俊軒自行挑選的《聖詠》37:3-9,讀到當中要控制憤恨的部分,讓他感到舒服, 化解了他對其他同學的憤怒。   吳太指,孩子的信仰培育最重要是身教,「如果想孩子多參與彌撒,至少父母自己也要去, 不要因為考試或其他活動而缺席。」為促進學生的信仰成長,該校還特別印製了《我的信仰歷程》,為公教學生的信仰經歷和成長做紀錄,當中包括要求學生於每個月的主日找神父在這本小冊子上簽名等。俊軒指,這樣對他確有幫助,而吳太則指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信仰生活是要靠自己生活出來的。(敏) 
kjy03_20121118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18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如果 你的孩子被冠以「學習障礙者」之名,你和他 /她的人生將會遇到甚麼困難?  「學習障礙」不是指一般學習上的困難,根據香港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協會,其定義是:「學習障礙」並不是指患者有智力的問題,而是指患者在學習能力方面出現困難。常見的學習障礙包括閱讀障礙、特殊語言障礙、操作協調障礙、視覺空間感知障礙及數學運算障礙等等。患者從外表看來與一般孩子沒有甚麼不一樣。因此,他們遜色的學習表現往往被家人或老師誤解為懶惰、不專心、不努力;又因為他們成績差而影響情緒及自我表達的能力,與他人相處亦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學障的孩子並不是不能學習,只是需要我們的幫助,為他們找出獨特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我們的忍耐及接納,相信他們是可以發展潛能的。 《謝謝您,福柯老師!》的作者派翠西亞本身就是一位學障患者,這個故事便是她的真實經歷。派翠西亞有一個很溫暖的家庭 —— 外公、外婆經常鼓勵及稱讚她; 媽媽是一位老師,會悉心教導她;哥哥經常與她分享學校的事情和學習的樂趣。她和一般孩子一樣,到了入學的年齡,全家人都為她踏入新階段而做好準備,外公特意在眾人面前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請小女孩用手指頭沾了蜂蜜再放進嘴裡,然後告訴她知識和蜂蜜一樣也是甜的,蜜蜂在花叢中採集花蜜,正如我們在書籍裡採集知識一樣。媽媽每晚會唸書給她聽,哥哥也會把從學校帶回來的書與她分享,一家人對這個孩子的未來充滿期望,卻沒有人察覺到她有閱讀的困難。 小女孩開始上學了,她一心想要讀書,她接觸課本,學習閱讀時,卻沒有辦法和其他同學一樣把字讀出來。幸好她仍然喜歡上學,因為她會畫畫,她只要用蠟筆畫畫就會吸引所有的同學來圍觀。一年過後,同學們都開始自己閱讀,但是派翠西亞看著課本,無論她怎樣努力,還是一句也唸不出來。對於讀書,她開始迷失了方向,漸漸地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很笨,與別人不一樣。 哥哥安慰她,外婆則教她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可是,這樣也不能幫助她面對閱讀這個「酷刑」。更因為閱讀障礙,同儕都不了解她,討厭她阻礙進度,還取笑她太笨, 最終甚至排擠與欺凌她。因此,派翠西亞變得愈來愈不喜歡上學,壓力很大,上課時常常覺得喉嚨痛,肚子不舒服,還終日發白日夢,學校的生活對她來說實在太辛苦了。 在派翠西亞五年級的時候,遇上了一位新來的福柯老師,他從來不在乎哪位學生最可愛,哪位學生最聰明。他總是站在派翠西亞的旁邊,欣賞她畫的畫,還當著全班同學面前稱讚她是天才;在她寂寞又沒有人明白的時候,他總會安慰及幫助她。福柯老師幾乎每天都花時間教導派翠西亞有關閱讀的事,他為小女孩重建學習的信心,還發掘她的優點,幫助她找出她獨有的閱讀方法,開啟學習之門, 改寫了她的人生。後來,派翠西亞不但上了大學,還成為了一位藝術史的博士。她醉心於創作,是一名出色的圖畫書作家,善於以個人經歷及身邊人的事作為創作題材,寫成感動人心的故事,安慰受傷的心靈。她由學習障礙到成為著名作家,全賴恩師福柯的幫忙、肯定及對她的不離不棄。福柯老師幫助她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陪伴她跨越成長中的關卡。老師的信任及愛心給予派翠西亞莫大的勇氣及不放棄的精神,令她敢於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敗。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如果家長能夠像福柯老師一樣成為孩子第一個伯樂,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同時陪伴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困難,我們的孩子必定會擁有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