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 
kjy06_20140223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2.23
關愛孩童育人靈 道明會與基督學校修士會
   編撰:保祿女兒 插圖:穆家易 顧問: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朱益宜教授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望福音12:24)  關愛孩童育人靈 道明會與基督學校修士會 源於西班牙的道明會早於十六世紀已有會士到中國傳教,並成立聖母玫瑰會省。修會在香港的歷史則可追溯至1861年,會省把總部從澳門遷往香港,七月一日,新的修道院在堅道正式啟幕。香港開埠初期,不少澳門商家遷到香港,外籍人口也不斷增加,加上香港的港口角色日漸重要,帶來莫大的福傳機遇。 為培訓修士,羅福范士豪神父(Fr. Francisco Noval)得到政府和教會批准後,在粉嶺買了一幅土地打算興建新修道院,這項計劃卻因政治原因而擱置。1935年,修會終於在跑馬地玫瑰崗建立聖大亞伯爾修院,負責培訓來自世界各地在遠東傳教的會士。 上世紀五十年代,鑒於中國內地局勢不穩,該會決定在政治形勢較為穩定的菲律賓,成立新的神學院。道明會會士遵循會祖聖道明(St. Dominic)的方向,教育和福傳是他們使徒工作的重心。聖大亞爾伯修院不再擔任培訓會士的角色,更在1959年改為玫瑰崗學校,教導香港新一代認識基督的真理,培育青年認識福音和人的價值。  1875年,在高主教(Bp. Timoleone Raimondi, 1827-94)的邀請下,六位基督學校修士會修士來港辦學。這個由聖若翰.喇沙(S t. John Baptist de La Salle)所創立的修會亦稱為喇沙會,修會的修士們不會擔任其他教會事務,全心致志地投入教育工作,將一生奉獻於教育孩童,讓孩童認識、敬愛天主。修士們矢發終身聖願(終身修士),不會成為神父 。 抵港後,修士們接收了位於堅道的一所校舍,將該校改名為聖若瑟書院,成為全港第一所天主教男子學校,由Hidulphe-Marie Nicholas修士(1835-86)出任校長。聖若瑟書院收錄的學生,不分貧富。起初, 學生人數只有數十人,並以葡籍學生為主。隨著不少葡國人由澳門移居香港,加上學校於1878年開始收錄中國學生,教授他們英語會話及書信,學生數目倍增,校舍不敷使用。聖若瑟書院遂於1881年搬遷至己連拿利的校舍。   鑒於住在九龍區的學生每天都要長途跋涉、乘渡海小輪上學,當時的校長艾瑪修士(Br. Aimare Sauron, 1873-1945)於1917年在尖沙咀漆咸道,創立聖若瑟書院分校(今喇沙書院前身)。1918年發生一場地震,令己連拿利校舍嚴重損毀,於是艾瑪修士購下學校位於堅尼地道的現址(當時為舊德國會所),繼續教育工作。     學校根據辦學團體的理念運作發展,各校校徽正正形象化地表達辦學的宗旨和方向。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校徽上方的十字架和中央的五角星,分別清楚地表明這是一所信仰基督的基督學校修士會學校。左方的書本和燈代表知識和學習的明燈,右方由三個倒「v」組成的圖案則代表勇氣和堅毅。該校校訓「勞動與美德」(Labore et Virtute)亦是校徽的重要部份。 玫瑰崗學校     玫瑰崗學校的校徽上方是一顆八角星,代表天主的光。中央是黑白色相間的十字架, 黑色代表犧牲,白色代表純潔。校徽下方亦標明了學校的校訓「真理」(Veritas)。整個校徽的意思是天主的真光帶領學生,走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