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10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31
絲弦扣心 箏情流露 林櫻古箏藝術團十周年
輕撥琴弦,運用抹、勾、掃、搖……等不同的指法,雙手聯彈,十指在箏柱間輕快跳躍,錚錚鏦鏦。表演台上,兒童古箏藝術團、少年古箏藝術團⋯⋯不同組別的林櫻古箏藝術團成員,都像林櫻老師一樣跟古箏結下不解之緣,還有綿綿情意。   (本報專題)二○○五年四月,「林櫻古箏藝術團」(以下簡稱「古箏團」)成立,由林櫻擔任音樂總監。林櫻老師透過古箏培養兒童及青少年對中國音樂的興趣,「念完中學,我立志把古箏成為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份。我喜歡古箏清脆如流水的音色,喜歡它多變的技巧。」林櫻老師的教室裡,四名古箏學生均表示彈奏古箏的過程很愉快,由起步至踏上舞台演出和比賽,她們自信地與觀眾分享學習音樂的樂趣。 音樂心靈 巧手齊奏 古箏團在十年間發展至三個樂團:古箏藝術團、少年團及兒童團。現已升讀中六的古箏團團長張莉怡,念小二開始學習古箏,她很喜歡古箏團的團隊精神,「我們一起練習時,團員間互相學習,出場演奏前亦彼此鼓勵。」現代箏曲《幻想曲》是莉怡最喜歡彈奏的樂曲, 「《幻想曲》的音調變化多端,展現出幻想世界的特質——天馬行空、出奇不意,剛好配合我愛幻想的性格。演奏樂曲的同時,隨著音調的變化,我的心情也會跟著音調產生不同的起伏。」學業上,莉怡正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習古箏加強個人修養和毅力,也可以幫助我減壓。」一份情感的交流更是驅使她愛上古箏的原因,「彈奏古箏,似是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愛上古箏,因著它音色優美,好像我投入多少情感,它就以同樣的感情回應我。」 另一升讀中四的藝術團團員劉蔚祺八歲起跟隨林老師學古箏,現已達到演奏級水平的她說很喜歡演出,每次完場的一刻,她感到努力沒有白費,得到外界肯定而建立信心。蔚祺最喜歡的樂曲是《春到湘江》,「這是一首很優雅的樂曲。」樂曲在腦海中奏起,蔚祺有感而發,「如果古箏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會感到很空虛。古箏擁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它吸引著活潑的我在彈奏時,安靜下來。」 念中二級的陳詠霖三年前看到古箏團的年度演出「箏情流露」,受到台上的琴音和服飾吸引而學習古箏,去年加入兒童團。詠霖最難忘的經驗是首次與另一成員參賽時,憑著彼此的默契,最終獲冠,「我們在同一部古箏合奏,講求合拍,從中加深彼此的友誼。」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梁靖彤,小二起跟隨林老師學習古箏, 她很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兒童團團員,「我喜歡學習古箏,樂曲很悅耳。」她指箏曲的旋律有趣、多變,燃起她的學習興趣。   古箏團剛於九月四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演出,當晚由林櫻老師與八十名學生演奏,音樂會邀請樂隊、舞蹈團、粵曲愛好者等同場演出,以二胡伴奏、鋼琴和電子琴伴奏、粵曲演唱等配合古箏合奏。林老師亦召集十多名舊生組成「舊生會」等音樂愛好者,同場演出,「音樂,應是與所有人分享的,無分國界,這是創團時已定下的目標。」古箏團將於十一月一日在港島區明愛賣物會上演出,向公眾宣揚中國音樂的美和學習樂趣。(高 / 睿)  古箏團每年舉辦「箏情流露」音樂會,每次引入不同的音樂元素:結他、中國舞蹈、粵曲、合唱團、流行歌曲、笛子等,林櫻說:「音樂多元化以喚起學生的興趣,要把樂器傳承,須了解學生的喜好,才得以發展。」演出有助學生盡顯所長,累積經驗。林老師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品格,深信每名學生應享有平等學習音樂的機會,「我現在的教學方針,是小學時受到老師有教無類的精神影響。」 音樂無間 有教無類 小學時就讀聖安多尼學校(下午校)的天主教信徒林櫻表示,她小時候的學業成績並不出眾,至高小才加入學校歌詠團。升讀中一後,她偶然發現自己的音樂天份,「那時,我到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參與義工服務,一張貼在壁報板上有關古箏的資訊,引起我學習古箏的興趣。」自此,她與古箏結下不解之緣。中學時期,林櫻曾加入中樂團,擔任古箏演奏團員,並經常參與音樂製作及改編中西樂曲。2003年,她取得幼兒教育文憑後,選擇全職任教古箏,「擔任古箏教師既能發揮所長,同時發展愛好音樂的學生內在的潛能。」 「記得小學時,每位老師都盡心關懷學生。就如我的語文成績僅是一般,放學後,老師安排我參與功課輔導。」林櫻說,當自己成為古箏教師後,亦效法小學老師平等教學的原則,「即使學生只有兩成的音樂天份,我也會善用他 / 她的才能;孩子沒有天份並不重要,皆因一切是天主的恩賜。」這亦是她成立古箏團的理想:「音樂並非某階層的人才能夠擁有,願每個人都有享受和領會音樂的權利和機會。」在一些家庭環境和學習條件未如理想的學生身上,她看到有些學生比別人更努力學習,「他們彈得更好,音樂賦予他們有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 古箏團成立後,約十名考取四級至五級標準試的學生加入藝術團,學生參加不同的國際賽而獲獎,林老師近年亦屢獲多項優秀教師獎。為使學生集中培訓,除了藝術團,她於2011年設立少年團,對象為五級以上水平的學生;於2013 年成立兒童團,培訓古箏三級以上的兒童,讓他們及早認識合奏的技巧。喜見藉著發展樂團,學生能在相互鼓勵下燃起學習動力,提升古箏的水準,林老師說:「當少年團的團員看到藝術團團員的成就,自然會視為榜樣,努力學習,盼能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團的一員。」另外,一些不屬於古箏團的小孩,也受到樂團的團隊氣氛感染而渴望加入。「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在樂曲中表達的感情愈是淋漓盡致,這更確定我與古箏為伴,以音樂教育作為終身事業的目標 。」 有教無類的精神早在林櫻走過的路上,展現出來。目前於多所學校擔任古箏、二胡及樂理導師以外,林櫻一直在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擔任古箏和二胡導師,學生對象多元化,包括在職人士、婦女和長者等。她曾教導數名獨居長者學習彈奏流行曲《滄海一聲笑》,完成課程後,有長者在晚宴上演奏,「他們好些年屆八十歲或以上,他們完全沒有接觸過樂器;看到他們演出成功,這經驗令我難忘。」 音樂生命 薪火相傳 眾多樂曲中,林櫻老師最喜歡《林沖夜奔》,「這首樂曲正是反映我外剛內柔的性格:外表剛強的林沖面對被陷害而被迫流放的痛苦,古箏善於表達他內心的感歎。」每次演奏這樂曲時,她多年來堅持推行普及音樂教育路上面對過的困難,浮現腦際。「透過旋律,壓力徐徐釋放,音樂就是有這種魅力。我喜歡音樂,我喜歡用音樂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 更希望音樂的生命延續到更多的孩子身上,教懂他們運用古箏抒發感情,無論是快樂的、失落的情緒。」 訪問當天,林櫻邀請兩名小學教師一同分享:她的中文科教師陳意琼、英文科及歌詠團教師梁晶瑩。兩位榮休的師長與林櫻同屬聖安多尼堂。當林櫻舉行首場「箏情流露」音樂會時,便自發邀請她們到場欣賞。自此,她倆成為每年音樂會的座上客。 梁晶瑩憶述,林櫻小學時經常要等候家人接送而留校,「我和她交談,了解她的近況」,她說當時仍未發掘林櫻的音樂才華,只感到她是個愛音樂的孩子。本年九月舉行的「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上,梁晶瑩見證古箏團學生之間與師生的關係良好,團員互相幫忙和鼓勵。 陳意琼表示從林櫻的教學中,看到她活出信仰的表現:「她懷著愛心和耐性教導孩子,她的身教已成為福傳的其中要素。」她喜見林櫻在音樂上的成就,「從音樂會裡,我看到她用心教導學生,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古箏團於2006年註冊成為非牟利藝術團體, 經歷十年寒暑,林櫻說感激義工家長的幫忙,好讓學生每次能順利在音樂會上展示學習成果,她亦從工作中學會交託,凡事信靠天主的安排。(高 / 睿) 
kjy07_20131020
icon47
創作天地
2013.10.20
2013.10.20 文章
     假如我是…… 我是一枝鉛筆。 我長得很高,筆頭上有一塊小小的橡皮,身上有一條條直線, 下面有尖尖的鉛。 我在筆袋裡來去自如,與其他文具交談。我問其他文具:「你們知不知道主人怎樣對待我?」其他文具說:「不知道。」我生氣地說:「主人把我丟到地上,主人的媽媽看見了,便把我撿起來, 放在桌子上。主人有時還很用力地握著我的身體寫字,把我弄得很疼痛。有時候,鉛斷了,主人就不停地刨我,我的身軀愈來愈矮小了。」其他文具聽了,都很同情我。 有一天,主人的媽媽決定透過宣明會,把我送往非洲肯尼亞一個窮孩子的手上。非洲的泥路彎彎曲曲的,弄得我在車上渾身不自在。到達目的地後,工作人員把我送到一名窮孩子的手上。新主人待我很好,他十分珍惜我,使我感到很欣慰呢! 丘月明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五D 彈古箏 每個星期天,我會到琴行學習彈古箏。古箏的聲音很清脆、很動聽。我一聽到古箏的聲音,便覺得很舒服。我被古箏的聲音吸引著,所以,我在練習時很用心。 我第一次上古箏課時,既緊張,又興奮。老師細心地教導我, 我投入學習。 爸爸媽媽鼓勵我繼續學彈古箏。媽媽還說:「如果你學得好, 我買一台古箏給你吧。」以後,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希望盡快能演奏更多美妙的樂曲。 陸琝卓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四A  一次流淚的經驗 那一次,我真的哭了。我不是被老師罵,也不是被爸爸媽媽罵哭。 我一直都害怕跳舞。可以說,我看到跳舞就很怕累,可能是我胖吧。 去年,一次舞蹈表演,老師著我去參加。我最害怕跳舞了。每天,我要到舞蹈室練習。首先,老師要我們做練翻腕練習,也就是先拍一下手,然後做蘭花指,先翻左邊,再翻右邊,連續練三遍。然後,老師又著我們坐在地上,練蹦腳,再練壓腿,這些我都認真地做了。 終於,來到表演的時候。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開始表演了。一不小心,旁邊的小文把我撞倒,我的位置亂了,怎麼辦?我的眼眶已經充滿了淚水,快要看不清前面的觀眾了。台下的觀眾為我鼓掌,加油!我咬著牙、含著眼淚,堅持完成了餘下的動作。 我終於忍不住了,我的眼淚流出來了。這是激動之淚,感恩之淚,更是幸福之淚。 陳英娜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四E  我敬愛的神父 任澤民神父是聖博德堂的神父,他在六十年代初從美國來香港傳教。他曾在九龍東多間學校任教,任神父還是我們學校的第二任校監呢!他既認真學習又努力工作,八十多歲仍然不斷學習新知識。 他來香港時,不懂廣東話,經過多番努力,每日朗讀報紙和透過與教友對話,他終於學會說廣東話,到現在仍然每星期跟專家學習。 現時,他已經八十二歲了,但他還要兼顧瑪利諾修會的工作, 努力為天主和教會服務。 任神父是個認真學習和努力工作的長者,我一定會向他學習, 以他為榜樣。 羅瑋藍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四D  
kjy02_201205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7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金禧感恩 剛毅求真 豁達合群 2
  除了金禧劇外,當日的表演節目還有古箏合奏和中國舞蹈。該校舞蹈組於本年第48屆學校舞蹈節獲團體總冠軍(中國舞組),優異成績令師生鼓舞。是次校慶匯演,該校舞蹈組分別演出參賽舞蹈藏族舞《走向明天》和彝族舞《燃燒的火》,學校更安排後者為金禧劇的一部份。舞蹈組負責老師劉慧玲感謝學校的支持和家長義工的幫忙:「對組員來說,他們甚少機會在同學、師長和家長前表演,這次演出別具意義,組員都十分興奮。」 舞蹈組中,一對互助互勉的好朋友王雪盈和湯婉穎,一同參與演出《燃燒的火》。婉穎替記者作手語翻譯,與雪盈不時互相對望,二人臉上流露純真的笑容。雪盈表示她熱愛跳舞,能參與是次演出,深感高興。她非常享受學習舞蹈的過程,不覺得困難。劉老師十分欣賞雪盈對學習中國舞的堅毅精神,努力付出:「這位小朋友雖然聽不到音樂,但她非常用功,專心學習,她細心觀察老師所教的每個動作,並牢牢記著。老師和同學為她打拍子,讓她跟隨音樂跳舞。婉穎是她的好朋友,經常為她打手語,解釋老師的說話。其他組員都十分愛護雪盈,彼此間已建立了默契。」 翻開是次典禮的場刊,在金禧劇簡介的部份,一張張佻皮、可愛的笑臉映入眼簾,當中包括聾健小演員、口語配音員、合唱團,還有老師和家長。的確,為小朋友營造友愛、和諧和包容的學習環境,各方面必須攜手合作,全心奉獻。是次訪問伴隨笑聲和眼淚,言談間,感受到師長與聾健學童的彼此關懷,互相照顧。愛超越一切,願愛的種子在世界每個角落發芽生長。(仨)   「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為期7年。該校參與此計劃已有5年,試行讓聾健學童在語言和學習上共同受益的教育研究項目,在主要科目中提供額外人力資源(包括聾人導師),協作教學,使手語成為聾健學生其中一種溝通媒介,營造兩文四語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