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_20120205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2.05
閱讀的科學理由,文學的想像源頭
  近年英美掀起的閱讀熱潮或可歸功於羅琳(J. K. Rowling)的《哈理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series)和路易斯(C. S. Lewis)的《納尼亞王國故事》(The Chronicles of Narina)。而近年西方幻想文學的再興起,則可歸功於英國的兒童幻想文學傳統。 路易斯對此直認不諱,且對其前輩作家納斯比(Edith Nesbit)推崇備至,並認定納斯比《護身符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mulet)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作品。 納斯比於一九○六年發表的《護身符的故事》,把「時間旅行」的觀念引進了兒童文學,開「時間幻想文學」先河。 早於一九○二年發表的《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Five Children and It),納斯比反轉了傳統精靈的神秘和威嚴形象,並讓精靈老遠從魔界「移民」到人間。魔法無邊的精靈來到了兒童的現實世界,進入了兒童的日常生活,百年前這一構思被視為兒童文學的創舉,並成為日後兒童文學的一道活水泉源。 「五個小孩」在沙灘上巧遇「一個怪物」--沙仙。沙仙能實現小孩的願望,可算是一個「許願精靈」。可是沙仙法力有限,雖可讓孩子的願望成真,卻只能保留一天。故事由此開展,引發五個小孩經歷緊張、奇異的旅程,趣味盎然。 何卓藍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道出一個魔法不高的沙仙,如何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值得一讀。 兒童少年因為渴望自由和擺脫日常生活的樊籠,喜歡閱讀幻想文學。幻想文學喚發了他們具有想像力的天性,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最近廿年,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顯著。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洪蘭教授,以非比尋常的科研和實踐精神,普及大腦科研知識,推動閱讀風氣。 洪蘭曾在《科學》雜誌(2005年11月)用通俗的語言提醒人們:「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人們的大腦有1012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000個以上的連接,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通訊系統。 洪蘭教人們把大腦的神經迴路想像成一個非常綿密的灌溉系統,農夫依耕種需求鑿通溝渠,引水灌溉。耕種愈多的地方,灌溉系統愈密。若溝渠連接得宜,水流滿田,則收穫豐富。同樣道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大腦中的灌溉系統也很綿密;並且因為不停使用,愈用愈靈光,想出來的點子愈多。 問題是:怎樣才可以使神經網絡綿密起來呢?洪蘭的結論是:科學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因為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此種主動的歷程會促使神經連結,活化大腦。  
kjy02_201112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8
熱愛生命,珍惜天恩 2011教友年
天主教小學
徵文及填色比賽頒獎禮 特輯
  2011教友年天主教小學徵文及填色比賽中,參加組別分為初小(小一及小二)、中小(小三及小四)及高小(小五及小六)。參賽學生分別以題目「耶穌愛我,我愛耶穌」、「主!我跟隨你」及「主!我願意」參加填色及徵文比賽。   耶穌愛我,我愛耶穌 頒獎禮當日,三十多位入選學生中,年紀最小的一群是初小組(看圖填色)學生,他們特別討人歡喜。這十多位的小一、二學生穿著整齊校服,按次序踏上台階,準備領受獎項。在台上,他們有的面帶笑容,有的神情認真,難掩緊張心情。宣布結果後,不管名次先後如何,小朋友們都鬆了一口氣,展露可愛的笑容,與台上嘉賓合照。 無獨有偶,幾位入選學生均在畫作中繪畫彩虹,當中包括冠軍得獎者、來自大角嘴天主教小學的布曦桐,她說:「我覺得彩虹很美,代表天主創造的美麗世界和大自然,我們幸福快樂地生活。」除了彩虹外,就讀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二年級的李映彤更繪畫地球,她獲初小組亞軍獎:「我在圖畫裡的地球繪畫不同種族的人,手牽手,因為耶穌愛所有的人。」獲優異獎的鄭旨傑(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和陳莉儀(聖安多尼學校)分別認為作品中的天空和天使,代表天主的創造和愛。 談到兒童心目中的耶穌,受訪的小朋友均踴躍發言:耶穌心地善良、待人慷慨。入選作品中,只有曦桐所畫的耶穌,滿臉鬍子,率直的曦桐認真地說:「在我心目中,耶穌就是這個模樣啊!」   主!我願意 高小組參賽的學生心思細密,創意十足,他們以不同的個人生活經驗和寫作方式表達「主!我願意」的心聲。 亞軍得主柯凱薰的作品以「主,我願意......」的句式作為每段的開始:「我選取了聖經中有關天主創造天地、原祖父母吃了禁果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章節,作為寫作的材料,抒發我的感受。」凱薰首次參加徵文比賽,心情興奮。老師通知她作品入選,當天剛好是考試。明年將升讀中學,凱薰坦言期望自己能實踐作品中所寫的承諾:珍惜天主所賜的一切,貢獻社會。 獲季軍的陳柏豪經常參加校外徵文比賽,對是次提交的作品,滿有信心:「這次參賽,感受特別深,我希望以這篇文章,向天主祈禱。」柏豪在中文課堂學習寫作新詩,靈機一觸,把作品寫成新詩的格式。在首三段,他描寫個人心目中的天主,隨後兩段向天主作出承諾,這兩段亦是柏豪最喜歡的部份。柏豪從學校認識天主,在宗教課,他常聽到耶穌所行的神跡,印象中的耶穌和藹可親:「我常常記起五餅二魚的神跡,耶穌關心我們每一個人。」   優異獎 兩位來自新界區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透過不同的人與事,與主相遇。她們被天主的愛深深打動,小小的心願是成為天主教信徒。 梓欣:「那天,老師提及徵文比賽時,我已決定參加。我在回家的路上,開始構思大綱,再跟媽媽商量。我憶起在二年級時,從宗教科老師口中認識了德蘭修女,她的事跡令我感動,我常常想起她。我在文章裡談到願意以德蘭修女為榜樣,學習她跟隨耶穌。」 天虹:「我在文章分享了個人的經歷:我曾暫居仁愛之家,並在那裡遇見陳日君樞機,我感到天主常常陪伴著我。在我心目中,樞機爺爺好像年邁的耶穌,他經常探望有需要的人,接納卑微的人,愛護小孩子。我是基督小先鋒的團員,也曾參加主日學。我用心上宗教課,真的願意跟隨天主!」 主!我跟隨你 受訪的四位中小組入選學生,表現坦率的個性,在作品中分享生活經驗,真情流露。 今年,李俊傑參加了學校宗教團體基督小先鋒,以行動證明跟隨天主的決心。獲亞軍的俊傑藉獲獎文章表明了他的心跡:「我在聚會中加深認識天主和耶穌,我想到還有許多人沒有機會認識天主,傳福音十分重要呢!」雖然俊傑來自非天主教家庭,但他相信天主創造宇宙萬物,他認真地說:「難道人能創造天空嗎?又能創造水和小草嗎?只有天主能做到!」聖誕節快到,俊傑不忘聖誕的真正意義:「我常常提醒自己:將臨期內,我們要醒寤、悔改、喜樂,因為天主與我們同在!」乖巧的俊傑特別感謝家人出席是次頒獎禮,分享他的喜悅和天主的喜訊!   季軍得主李虹姻首次參加校外的徵文比賽,在作品中,她記述一次坦白承認錯誤的經驗,並願意改過,她認為這份誠意獲評判垂青。虹姻表示願意跟隨天主,除了祈禱,她也會幫助同學,愛人如己。這位小女孩深信天主帶領她走正確的道路:「小息時,我常與同學結伴到祈禱室祈禱,當我遇到困難時,祂必定幫助我作出正確的決定!」    優異獎 在家人的愛護下,小小的心靈滿載著愛。雅婷和鎧誼分別感謝天主教信徒的母親和爺爺,在他們身上,兩位小女孩敢於張開雙手,擁抱天主。   雅婷:「我在三歲時領洗,成為天主教信徒。每個星期天,我參加主日學,媽媽更與我一起參與彌撒。在構思文章時,我想:應怎樣表達福音精神呢?媽媽提醒我留心聆聽神父的講道。於是,我把一次幫助失明人士的經驗加入文章中,因為耶穌教導我們關懷最小的兄弟。」   鎧誼:「我寫關於爺爺的事,他剛於數月前去世。他在臨終前接受領洗,成為天主教信徒,我很掛念他!爺爺住在療養院時,他每晚與我通電話,跟我分享聖經故事。爺爺曾跟我說:『不要怕,只管信!』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聖經金句。我在祈禱中,很高興地跟天主和爺爺說:我的作品入選了!」  
kjy16a_20111113
icon29
校園 FaceBook
2011.11.13
星光伴孩童,天主在心中
  上周六是學校圖書館開幕及祝福日,圖書館以太空宇宙為主題,喻意知識就如無窮無盡的宇宙一樣,我們需要畢生尋求知識,豐富智慧,對學問要追求若渴,所謂探索太空,始於閱讀,希望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 這個開幕和祝福禮真是簡單不隆重,但又別具意義的。參與的嘉賓都是「自己人」,包括老師、家長、學生等,數十人跟著校監陳神父,進入如夢的世界,天花板上滿是閃爍的星宿。然後,神父朗誦聖經,帶領祈禱。我們靜靜地圍著神父身邊,接受他的祝福。平時活潑的小孩也乖乖的跟著師長,靜聽禮儀進行,認真地了解祝福的意義。 這時,鬼馬的子謙走到我身旁,拉住我的衣衫,好奇地問:「校長,為甚麼太空圖書館要掛十字架?」 「為甚麼不掛呢?」我反問。 子謙抓抓頭髮說:「太空和宇宙都是很科學,天主那麼抽象,好像有點不對勁,是否有問題呢?」 「原來如此!你的擔心有點過慮,讓我先問你,你信天主創造萬物天地嗎?」子謙又抓抓頭髮答:「我也信,不過……太空人啦、飛船啦、行星、恆星、 太陽、月亮、星星也是天主所創造嗎?」 我指指圖書館上的星空,努力地解答:「但我們活在小宇宙,要解決的問題相當多,許多事情都無分科學或文學、具體或抽象,因為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不信靠天主如何自處?沒有祂的啟示,如何成就各種大事?」 聰明的子謙繼續追問:「那麼天主在太空哪裡?」 我拍拍他黑黠的臂膀,然後順勢拉起他的手,把它放在子謙的胸口,說:「天主就在你這裡!」 子謙似懂非懂的回應:「校長,我知道了,天主也在星光中!」 我想星光伴孩童,天主在心中,但願孩子一生幸福常存不離!  
kjy05b_20111030
icon15
Idioms corner
2011.10.28
a Jekyll and Hyde 雙重性格的人
  Meaning:
a person who has, or seems to have, a dual personality, often one good and one bad 
Source: 
這個成語來自十九世紀英國作家史蒂文生的小說《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故事中Jekyll博士為了探討人心的善惡,在自己身上試驗了一種藥水,創造出一個名叫Hyde先生的化身;他把自己所有的惡念都給了Hyde先生,把善的都留給自己。結果Hyde先生失去控制,犯下殺人的罪行。Jekyll博士為了阻止Hyde先生繼續犯罪,惟有跟他同歸於盡。後人便以‘a Jekyll and Hyde’來形容一些前後表現迴異,彷彿有雙重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