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51004_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10.03
古比歐 的大野狼
古比歐的大野狼 意大利中部有座名叫「古比歐」的小城,經常遭受野狼襲擊。居民不堪其擾,想盡辦法武裝對抗,卻都沒有成功,反而讓雙方的仇恨愈演愈烈。 有一天,亞西西的聖方濟來到古比歐,聽說了這件事,深感同情,便自願去找野狼談談。他拒絕接受任何武器,空著雙手,向天祈禱後隻身上路。方濟出了城,以兄弟之稱呼喚野狼;而那原本兇狠的野狼竟也柔順地回應,溫和得就像一頭尚未離乳的小羔羊⋯⋯  古比歐的大野狼,是聖方濟最著名的傳說之一。短短的小故事,卻完全顯露了方濟良善謙和的心。他既不依附強者,也不偏袒弱者;固然同情受害的居民,卻也對那頭做惡的野狼充滿憐憫之心。因為,在方濟的眼中, 無論是人或動物、花草樹木、山川江河、日月星辰⋯ ⋯ 無一不是兄弟姊妹,無一不是天主「愛的作品」;而上主所創造的, 樣樣都好。因此,方濟既願意站在人的立場,為他們解決問題,也渴望與狼兄弟將心比心,一起找出牠攻擊人類背後的原因。 缺乏愛,就用愛填滿;少了平安,就以平安補足。那是和平之子方濟的信仰。 在這本書中,我安插了許多並不真正出現在文字敘述內、卻真實生活於故事中的小角色,譬如小孩子、小狗、鳥兒、老鼠⋯⋯等。他們的肢體語言、表情動作,都是我送給讀者的「禮物」。細心的讀者(特別是小讀者)往往能夠接收到畫中角色的「聲音」,察覺他們前後的心境變化。我也期待有人發現,除了方濟之外,還有一個小嬰孩自始至終都面帶微笑,也總是伸開雙手準備接受。那其實也是我最渴望藉著此書傳達的美麗訊息:在愛內沒有恐懼。 故事的結尾, 是一幅寧靜的畫面。狼兄弟與古比歐的居民和平共處,沒有人害怕,也沒有一隻狗兒向牠吠叫。 至於方濟本人,雖然早已離開古比歐,卻把來自天主的平安留下了。   出版資料 圖.文 / 許書寧  台北:上智出版社
kjy01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專訪寶血會劉燕棠修女 追隨基督以愛育靈
(本報專訪)中學時期的劉修女就讀寶血會開辦的德貞女子中學,她認識信仰時亦由寶血會修女講授要理,中學畢業後領洗入教。「我在中學才接觸信仰,感謝學校的良師益友,讓我認識天主。」畢業時,她已立下投身教育界的志向, 並升讀教育學院;教育學院畢業後,她亦順理成章,擔任教師。 德智並重 全人教育 1980年,劉修女加入寶血會,1989年宣發永願,「修女透過傳教生活,可以愛更多的人。」她表示度奉獻生活是源於對天主的愛,一路走來,她滿懷感恩和喜樂;而她進行教育工作時, 亦是懷著同一的心。除了三年的初學培育和三年修讀神哲學,畢業後,她從未離開教育工作。 接受修會的派遣,劉修女先在寶血會培靈學校擔任教師,後來擔任該校校長。經過五年的光陰,她到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擔任了一年教師,其後升任校長,直至上午校2009年遷至現址,轉為全日制小學(即寶血會思源學校);劉修女繼續擔任校長。 多年來的教育工作中,劉修女一直秉持寶血會的教育精神:「犧牲修和」。「我希望學生實踐校訓『愛主愛人』,亦期望他們樂於服務,願意與人和好。」此外,她亦著重在智育、德育方面培養學生,「知識創造未來,但品德教育和信仰培育同樣重要;像小鳥要兩翼平衡才能飛翔, 學生也需要德智的平衡發展。」 關懷弱小 心繫福傳 劉修女認為不論是教師或是修道人,教授知識以外,以身作則亦非常重要。「我很認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句說話,身教言教,作為教師和修女,我的行為也是學生的模範。」她強調修會亦十分重視與弱小者同行,「學生中亦不乏弱小者,可能是資質方面,也有的是行為甚或家庭背景方面比較弱勢,但我們更加應該疼錫這些學生。」她補充,學生成材便是老師的驕傲。 對於學校,劉修女有更深的一份情,「學校是家以外的另一個家,老師、家長、學生都是一家人,大家也有責任愛護學校。」服務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及寶血會思源學校二十多年,劉修女見證學生畢業後回來母校執教,又難忘當年聘請的新老師現在已成家立室,更曾有老師借用學校的禮堂舉行婚禮,「在學校裡,大家就是一家人。」她感謝天主,給她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老師間友愛共融,互相幫忙,他們以言行身教培育學生,並對學校富有歸屬感。」 服務學校以外,劉修女亦關心國內的教育需要。她參與1991年成立的慈善團體川彥社,該社關注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重點關注山區少數民族,籌款助學及建校。「長假期時,我會和其他成員親身到山區考察、落實建校等,我認為這樣的工作亦能實現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   卸下學校的工作,劉修女表示自己當然對學校有不捨之情,但她是開心、放心地離開。「因為學校的教學團隊成熟了,我不擔心,也不掛心。」未來一年,修會安排她進行靈修年,讓她反思修道生活,可以在修道旅途上有更多力量繼續向前行。她指尚未知道修會將安排她未來進行甚麼工作,「我懷著待命和服從的精神,等待修會派遣,但我對到中國福傳有一團火,我渴望到中國內地服務。」(澄) 
JY20150913p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教者父母心 樹人三十二載 馮意方校長榮休
1997年回流香港,當時的馮意方老師重投教育界。光陰荏苒,十多載時光過去,馮意方校長於2014至2015學年結束後榮休。經歷結校、縮班、招生、擴班的高低起跌,她表示自己從事三十二年的小學教育正式結束,回首再看,她感激天主一直與自己同行。  (本報專訪)實施專科專教前,當時的馮意方老師在小學曾任教中、英、數、常、健教、視藝等科目。1987年移民加拿大,十年後回流香港重新在小學執教,她主要任教英文科和音樂科。回流後一年,她轉到普愛學校任教,展開她在天主教學校的教學生涯。 謝天恩 與主偕行 2005年起,馮意方擔任天主教普愛學校校長,亦是該校的最後一名校長。「接任時我已知道學校將不獲派小一學額,將在三個學年後結束。」隨著2007至2008年度學年畢業禮落幕,有四十八年歷史的普愛學校正式結束。 2008年馮校長調任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學校,「我很喜歡聖德蘭學校的環境,她是一所很精緻的學校,而且接近大自然。」可惜因收生不足,該校按教育局(前教統局)通知,於2010至2011學年後結校。「聖德蘭學校於1945年創辦,歷史悠久,不但同事和校友捨不得學校結束,當時不少坊眾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補充該校一直在區內作育英才,但面對結校,她和老師衷誠合作,積極尋找其他學校接收學生和安排教職員轉職。 直至2011年,馮校長調任仁德天主教小學。她感恩這個安排讓她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她坦言,「過去的一段時間都在處理結校, 對學校結束有一定經驗;來到仁德天小,招攬學生、提升學與教等都和以往的經歷不同。感謝學校的老師團隊與我一起努力,讓學校不斷發展。」馮校長形容自己是一個甘於平淡、追求簡單生活的人,「因此面對生命中的高高低低時,我感謝天主與我同行。」 懷信德 邁步向前 中、小學就讀基督教學校,馮校長直至1997年才開始深入認識天主教信仰。「我認識了當時紅磡聖母堂的主日學校長,我從這位青年身上看到服務和信仰的喜樂,因而開始慕道。」不過,她完成第一次的慕道班後並沒有領洗,直到她再度慕道後才正式入教, 「我認為領洗是一個承諾,是嚴肅的,我應該準備好才領洗。」 領洗後,馮校長參加了聖母堂的信和光團體;這團體為智能挑戰和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關心他們的朋友而設。調任聖德蘭學校後,她亦參加昌品恩典會,定期到羅湖懲教所探訪囚友。「我從這兩個團體體會到不應放棄任何人,亦明白到每個人也會犯罪,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機會,人可以改變壞習慣和行為。」 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教育路,馮校長深信學校是老師和學生的第二個家,教者父母心,而所有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做得好,亦有他們的長處。她相信透過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學生能發展潛能,亦能讓他們擴闊眼界,甚至學習團隊精神,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成長。她亦認為學校的宗教氛圍有助學生認識信仰,「我們將信仰的種子埋下在孩子心中,至於種子何時發芽生長,天主自有安排。」   馮校長感謝多位曾合作的校監和校董,「多謝他們給予我很多的支持和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各有風格,但我均從他們身上學習了不少。」退休之際,她亦為學生留下勉語,「人生只能活一次,希望同學珍惜生命,學習真理、知識和義德,在家庭和生活中實踐愛德。」她最後祝願所有學生,「願你們能乘風破浪,成為生命的掌舵人,並銘記耶穌曾對我們說:『不要怕,祇管信。』(馬爾谷福音5:36)」(澄) 
JY20150913p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天主教聖華學校 吳潔蘭校長 有教無類 師生情濃
新學年伊始,天主教聖華學校迎接初來報到的小一新生,同時也歡迎新任校長吳潔蘭。來到新學校、新崗位,吳潔蘭校長希望自己能活出基督精神,營造積極、正面、關愛的教育環境,做好天主給她的新任務,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撒下信仰的種子。 (本報專訪)在師範主修英文和數學,副修中文,畢業後,吳校長於1986年加入教育界。她坦言自己初任教師時雖然用心教學,但只視教師為一份平淡穩定的工作。讓她確認教育是自己終身事業的,是因她皈依天主和統籌學校的手語雙語共融計劃。 心繫學子情意濃 師範畢業後,吳校長於一所基督教小學任教了四年。在那裡,她遇上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學生——黃雅榕。雅榕於小四時插班,因當時的吳老師及後轉至華德學校任教,她只教了這位學生兩年。「難能可貴的是這二十七年來我們一直以書信來往,保持聯絡,感覺我一直陪著她成長。我們相知相交,亦師亦友。」 黃雅榕回憶小時候感覺吳老師平易近人,她感謝吳老師大方地給她通訊地址,又願意在書信中與她分享私人生活,「更重要是吳老師願意付出坦誠之心與我溝通,否則只是我單方面寫信, 這段亦師亦友的關係根本不能維繫。」 華德學校是吳校長的母校,當她到天主教學校任教時,便感受到校園濃厚的宗教氛圍。後來轉到聖若翰學校(上午校)任教,她更在副校長的鼓勵下參加慕道班,並於2002年領洗,成為天主教徒,這位副校長更擔任她的代母。 教育人靈力不餘 2003年9月,聖若翰學校(上午校) 遷校,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成為全日制小學;2007年更參與試行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吳校長當時擔任副校長,負責統籌這計劃。吳校長表示這計劃對她影響甚深,「我終於真正了解教育的意義,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明白甚麼是有教無類,人人可以受教,亦能體現照顧最弱小的兄弟、愛與關懷的精神。」 在第一屆共融計劃的畢業生之一陳芷瑩身上,吳校長體會到堅毅不屈的精神。「起初芷瑩缺乏自信心,但看到她在校慶金禧劇中努力練習、發揮才能、建立自信,為她高興之餘,我也感到很滿足。」她亦感謝蘇蘊珩退休校長和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胡艷芬校長, 「蘇校長讓我明白如何愛學生,胡校長在工作上給我支持和指導,讓我知道甚麼是領導。」 芷瑩眼中的吳副校既有溫柔的一面,亦有嚴肅的一面。「她樂於聆聽和給我們建議,可以向她訴說心事,而且她教會我們很多知識,上她的課很開心,有不明白的亦可向她請教;但我們頑皮的話她也會責備我們。」良師離開母校,繼續發展教育事業;芷瑩知道吳校長喜歡做運動,不忘提醒她多做運動,保持身心健康,「我不會捨不得她離開,因為我會去聖華學校探望她。」 吳校長強調信仰深深影響她的生命和教育理念,「我想假如沒有信仰的話,成就不了今天的我。」她認為天主要自己作祂的工具,通過教學,將小孩帶到祂的身邊;她願意在孩子身上撒下信仰的種子。她亦從耶穌基督身上學到犧牲精神,並願意身體力行,「縱然教學有時令我疲累,我仍願意堅持, 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而付出。」   今個學年起擔任聖華學校校長,吳校長表示當校長需要勇氣、決心、信心,更需要承擔。她期望自己謙卑服務,深化學生的信、望、愛三德。「我深信天主和學生與我同行,正如耶穌上山受試探(路加福音第四章),他知道困難仍面對挑戰;我遇到挑戰時亦不會退縮,會依靠天主前行。」(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