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170604sa
icon59
香港故事
2017.06.02
「番書仔」和「三及第」
老一輩港人常把讀洋書出身的人叫「番書仔」,這常引人誤會:這些人懂中文嗎?其實,許多讀西文出身的人不但懂中文, 且傳統中文的根基甚至比其他地區出身的華人還要好。早期港府及教會興辦的西式學堂,如從馬六甲搬到香港的英華書院,從廣州來的摩利臣書院及聖保祿學校、聖保羅學校、聖若瑟書院、嘉諾撒聖心書院、拔萃女書院、中央書院(皇仁書院)等,都中英並重。同時,港府在1847年已開始資助華人學校。華人私校也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有300多家,中文教育從沒中斷。 歷任港督中, 數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的中文最好。他在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港督。任內期間,他熱心推崇中國文化,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在1926年還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即現在的金文泰中學。他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已顯露出語言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了解,曾將清代文學家招子庸的《解心粵謳》翻譯和出版成Cantonese Love Songs(廣東話情歌)一書。 因為香港的中文教育從一開始便承接古文傳統,長遠積累下來,便與其他華人地區使用的中文有不同風貌。1920年,國民政府頒令全國使用白話文,上海、北京的報刊都很少使用文言文, 但香港到1929年坊間的通俗小說仍普遍用文言文撰寫。香港的文言寫作未如內地一般受新文藝或政治的毀滅性打擊,香港文人的詩詞唱酬之風延續到五十年代以後。港大中文系創辦之初,也是請前朝太史、翰林來講經。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自有其功績,但最早的一批新文化旗手如胡適、魯迅等舊學基礎甚好。他們寫的白話文常帶著優秀的文言根底,新一代人缺乏這底蘊,白話文就不一定能寫得好。 直到今天,香港人在書面語的寫作方面,文言文的痕跡仍明顯多過同代內地人的寫作。文言句法、成語的使用令港人的書寫更有傳統韻味。此外,香港報刊還流行過「三及第」文體,即是把文言、白話、廣東方言融合為一的寫法,既文雅又通俗幽默,讀來常令人會心一笑。 
kjy12_20170528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05.27
上主真的存在嗎?
記得當年教授高班宗教科時,不少高年級的同學問我:「黃老師,這世界真的有天主嗎?天主是否存在這世界?」我反問他們:「你們相信嗎?」他們大部份都是非教徒、心裡總有疑惑,有些堅決不信。 我出自公教家庭,嬰孩時已領洗,祖母自小已教我「相信天主,若對天主有懷疑, 天主會懲罰我們。」所以小時候的我,已相信天主存在。中學時,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天主教同學會,經常參與宗教活動。修女曾與我們分享她們的聖召,好使我感到天主的慈愛;原來天主是「愛」,只要那地方有愛,天主就在那裡。天主給予我們一份使命,要我們作祂的工具,讓人認識祂,因為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而造成的。 還記得我在讀小學時,曾到元朗探望親友。途中遇到一位身穿殘舊黑袍的人,手中拿著幾大袋物品,爸爸上前與他交談,並想將錢給予「這人」;他沒有接納,相反著我們為貧困的人祈禱,這刻我只感到他應是一位熱心教友。當我們與「這人」分開後,我好奇地問爸爸有關他的資料,隨後親友加以補充。原來「這人」是一位神父,是爸爸昔日的老師,在元朗生活,每當他知道有人遇上困難時,他就立即作出幫助,就算口袋裡只有數十元,他也提出全數來幫助。親友雖然不是教徒,但已被「這人」的行為深深吸引著,她說「這人」好像神一樣。每當我想起這事,我也反問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讓其他人在我身上看見天主呢?  同學,雖然你們年紀小,但也不要輕看自己幫助人的力量。當你坐在擠擁的巴士時,若見到有需要的人沒有座位,你願意讓出自己的座位嗎?當你的同學不懂得做功課時,你願意犧牲玩樂的時間,教導他們嗎? 天主邀請你作祂的工具,你願意回應嗎?  我最喜歡方濟各和平禱詞的其中兩句: 「在有仇恨的地方,播種仁愛。」和「在有失望的地方,喚起希望。」就讓我們作天主的工具,讓祂的愛呈現在這世界。
kjy10_20170528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05.27
青苗天地 2017.05.28
苦瓜人生 王聖瑾 明愛胡振中中學 五A  苦瓜是一種草本植物,長黃色的花,果實長圓形,兩頭尖尖;瓜面起皺紋,遂又稱錦荔枝。在人們的印象中,苦瓜必是苦澀且難以下咽。 苦瓜,顧名思義,它的味道一定是苦的!以前,我只知道藥是苦的,沒想到還有一種瓜是苦的。有一頓晚飯,媽媽端來一碟苦瓜放在我面前,我迫不急待地夾了一大口送進嘴裡。「唉呀!怎麼這樣苦?」我不禁大叫起來。媽媽說: 「你再仔細嘗嘗呢!」我心裡有一萬個不願意,但卻不敢違抗命令,只好極不情願地拿起筷子,夾起一口細細品嘗。這時的苦瓜沒有那麼苦了,而是蘊藏著絲絲甘甜。媽媽意味深長的說:「孩子,苦瓜雖苦,只苦入口,苦不到心裡, 是一時的苦;人生中的苦,苦的是人心,是長期的苦。經歷過人生的苦,苦瓜的味道就不算甚麼,反而覺得嚼而不膩。」 到現在,我似乎明白了愛吃苦瓜的緣由了。慢慢地,我也能接受到苦盡甘來的滋味,先苦後甜,這才是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從諺語中看出了苦的真諦。 人生形如苦瓜,坎坷遍佈。苦瓜人生是清澈的雙眼,看破世間的紅塵;是平靜的心胸,理出紛紜的世事;當你步入人生的黃昏,回望過去,其實就像風雨後的彩虹,天晴以後,才能目睹彩虹的魅力。所以咬牙挺過去,人生將會精彩, 回想時會更有意義。 然而能夠吃苦耐勞的人,時常是人們敬佩的人,相反逃避吃苦的人,往往視為膽小懦弱。 「老甜少苦為其路,古今多少人羨慕。歲月無情多風雨,苦甘交接無定數。」每個人都要吃苦,在吃苦的過程中學會堅強、上進和超越自己。畢竟,所吃的苦堆積起來,便鋪成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便會發現所吃的苦是世上最甘甜的。這些耐人深思的道理,為我往後的道路打下了奠基。 因此,在人生的餐桌上,「苦瓜」永遠是其中一道菜。 馬蹄蟹的自述 杜惜檳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二愛   大家好!你們看見我後,肯定想知道我到底是甚麼動物?叫甚麼名字?其實我是一隻馬蹄蟹,別名「鱟」。很多人誤以為馬蹄蟹就是螃蟹的同類,但其實我們是原始節肢動物,是蠍子和蜘蛛的近親。 馬蹄蟹又分為四大類別,正確來說是剩下四種,分別是:美國鱟、圓尾鱟、中國鱟和巨鱟。我們又被稱為「活化石」,因為我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還未崛起,原始的魚類也只是剛剛問世。與我們同時代的動物,有些已進化、有些已滅絕,只有我們是從四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然保持原始和古老的相貌。 在四個種類之中,我屬於中國鱟。我的腹部呈角形,兩側具棘刺,我的尾部有一根長長的尾劍。我的附肢基部有許多刺狀凸起,並圍在口的周圍,方便咀嚼食物。我在海灘上出生,出生後我也會在近岸較深的水域中生活,並在那兒找小蛤蜊和蝦子為食物。 雖說我們只是一隻小小的馬蹄蟹,但對人類卻有很大的貢獻呢! 先是眼睛,我的眼睛對紫外光敏感,可用來感知亮度。眼睛內有一種側抑制現象,能讓物件的圖像更加清晰,這原理可應用於電視和雷達中。另外,我身上的血液又能作為細菌測試器,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有否受到細菌感染。 由於我們有這麼多的功效,所以人類便大量捕捉我們去為他們服務,我很多的兄弟姊妹也撐不下去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更被人類污染和破壞,無家可歸,我恐怕遲一點,我也會被人類捕捉,誰來救救我們啊 ! 
kjy10_20170521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05.20
青苗天地 2017.05.21
貧富宴上 談展灃 九龍華仁書院 四Y  今天,我校舉行了貧富午宴,目的是讓同學關注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同學們會被分配給貧窮餐和富有餐,體驗不同階層人士享用午餐的滋味。而我並沒有被分到任何一方,因為我有一個特別任務 ── 介紹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短講。 學期初,我參加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年使者計劃,任務是在就讀學校設計合適的活動,來宣傳兒童權益,推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各項工作。學校原先安排我在週會上演講,為了做好這活動,我把所需的器材和資料都悉心準備好。可是在活動舉行前三天,我突然收到通知,因校監有重要消息要在週會宣布,所以把我的分享改到在停車場舉行的貧富宴上。這意味著我不能使用電腦等器材,我原先準備好的投影片將不能播放。我一下子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回家後,我便向媽媽大吐苦水。媽媽安慰我,每件事都有解決的方法,並和我一起想辦法去配合新的安排。 我想出改用貼滿資料的壁報板來代替電子簡報,再將資料複印派給同學。而老師亦幫忙設置演講台,讓我在適當時候出場分享,真是十分周到,有如雪中送炭。恰巧,我的講題正切合貧富宴的主題,有人因為能享用富有午餐而開心;有人因為得到貧窮午餐而抱怨。於是,我便分享兒童的四種權益,分別是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 讓同學明白到,在落後國家的貧困兒童生活的慘況。 最終,我非常順利地在貧富宴上完成了分享,而且效果比我預期中更理想。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不但完成了青年使者的任務,更累積了一次很有價值的人生經驗,對日後無論學業、處事、人際關係都獲益不淺。 婚與家 許景翎 潔心林炳炎中學 五丙 此時此刻,又或許是未來人生的日子,誰可以斷然百分百認識自己的感情觀、婚姻觀和家庭觀。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如同一個充滿著神秘的未知體,固然相識、相處已足有十來年,將來亦需要相攜數十時光,但是我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天,我會否因某種不曾覺察的思緒作祟,違背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是背道而馳。我唯一知道的,便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明天會比今天活得更加精明。 每當看到人們幸福美滿的家庭時,我總會由衷一笑。簡單、純粹、和諧的幸福得來不易,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間彼此的維繫, 叫人動容。當今社會每個人的感情觀,又或是家庭觀漸趨扭曲, 男與女的相處,「合則來,不合則分」這模式在某些人的心底已牢牢紮根,在社會的渲染下長成參天大樹。人與人的感情交流變得輕率、敷衍,致使離婚、單親家庭的數目急速上升。所以…… 每一對其樂融融的家庭格外珍重、美好。  結婚的意義對我來說,是男女雙方給予彼此的一個承諾,更是一份需要肩負起家庭責任的意識感。婚姻是莊嚴、神聖的一回事,或許一些人認為一紙證書並不代表甚麼,若是相互間將來不合,大可離婚;然而我卻覺得,既然有婚姻的存在,必然有著其本身的價值。我相信當你一步步邁向婚姻殿堂,自然會生起醒悟,明白到身旁的伴侶,是你將來一生的夫或妻,不會如同結束男女朋友關係那般輕易。